Tag Archive: 飛揚41期

突破臨界點

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是相當新的近代觀念,它指的是放射性元素的濃度及密度,一旦到達某個臨界點,就會引發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產生核爆,釋放大量能量。臨界點之前的狀態和臨界之後的狀態是全然不同的。 在一氣壓的大氣壓力下,水的沸騰點是100度C。這臨界點之前的水保持液態,加熱可以提升水的溫度。一旦到達100度C,所加的熱只被用來汽化一部份的水,尚未汽化的水仍維持100度C,兩種處境是截然不同的。 許多基督教的學者都相信,教會增長也有臨界點。一百人左右的教會,一個牧者還可以做到一腳踢,講道、行政、探訪、教主日學樣樣來。但到了四百人的臨界點,教會的財務資源、人力、恩賜、詩歌敬拜、行政組織的資源豐富了,如果善用境相轉移的原理,將可導引教會進入另一個成長的境界。 這種境相轉移的現象和例證在社會上是相當普遍的,比如: ● 一個社區,如果黑人的人口比例超過20%,白人將加速遷出,產生人口結構的快速轉移(Demographic Shift),整個社區的氣氛都改變了。 ● 夏普(Sharp)公司於1984年推出低價傳真機,引起市場的熱烈反應。到了1987年,在全美國銷售了一百萬台,人們開始領悟到傳真通訊的方便性,於是引起更大的風潮。可以說1987年是傳真通訊境相轉移的一年。 ● 1998年是美國手機普遍化的一年,幾乎人手一機,手機的流行風潮突起。 今年十月21日的US News & World Report,為了紀念愛迪生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出版了專文細述愛迪生的企業精神,如何改變了歷史。他擅長將1093項的專利轉化成商業用途,服務社會,也創造了利潤。從那以後,就掀起了美國研究發展新專利新產品的風氣,進入了一股熱潮的境界,奠下了美國富強的根基。說愛迪生引動了美國研發的境相轉移,是實至名歸的。 你我都十分關心基督的教會,關切它的增長,甚願神的兒女能找到催動教會成長的激素,善用境相轉移的方法,營造出一個聖靈同工、充滿神活潑生命力的氣氛,為教會的復興催生。 教會的境相轉移是相當新的觀念。這期飛揚雜誌探索這個概念的真實性及可行性,希望能產生拋磚引玉的效果。若有主內肢體因此受激勵,尋得能引動教會成長的新氣氛之途徑,將能造福許多基督的教會。 飛揚協會創立迄今(2004)七年,靠主恩惠一步一步向前走。感謝神幫助了眾同工,建立了雜誌、網站、廣播、影音、講座、牧家關懷等十四項事工,每一項對神的國度都有相當的貢獻。飛揚的同工們都很盡心事奉,我們很需要您禱告和財務的支持。今年春天以來的財務收支,每月平均約不足近二萬美元。懇請您代禱支持,幫助我們渡過財務上最寒冷的一年。 敬祝您聖誕快樂,新年蒙恩。

蝴蝶效應與你

你可知道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 多年前筆者尚在大學讀書。一天數學教授走進教室上課。跟過去不同的是這次他手拿一個沉甸甸的行李箱,上數學課是不需要實驗儀器的啊!他留意到已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故作神秘地說:「你知道嗎?這個小箱的東西是可以影響到在新疆羅布泊進行的核子試驗的。」細心地想下去,世上萬物都是互為影響的,他說的話也有幾分道理。 後來才知道他要說的是新出爐的數學理論──「蝴蝶效應」。 該效應於1972年首次在首府華盛頓的美國科學進展大會中提出。至今已在不同的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生活在廿一世紀的現代人,我們都需要對它有起碼的認識。2004年1月就有一套由名星卡卓(Ashton Kutcher)領銜主演的電影,片名叫《蝴蝶效應》。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有不幸童年經歷的青年人。為了離開尋求自殺的苦境,他藉日記薄的幫助旅行回到自己的童年。可惜的是因為蝴蝶效應的緣故,弄巧反拙,適得其反,越弄越糟。主角的尷尬無奈當然是引起笑話連篇,妙趣橫生,讓觀眾大讚值回票價。 何謂蝴蝶效應? 羅蘭士(Ed Lorenz)是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天氣預報的科學家。他的氣候模式是首先輸入很多氣象資料如溫度、濕度、氣壓、風速、雲層等,然後根據物理原則預測將來的天氣變化。過去他在電腦程式中規定數目字保留小數點後五個數目。但這次採取捷徑,祇保留小數點後三個數目。常理告訴我們,當然是越精細越好。但有些數目如七分之一,如果用小數來表達的話,需要在小數點後用無窮多個數目來表示。用四捨五入的方法保存小數點後三位或五位數字,其結果應該不會相差太大。 但結果卻出乎意外,新的天氣預報與上次使用五位數字的預報完全不同。羅蘭士發現了一個震驚科學界的原理:有些系統是非常複雜的,雖然在某一部份只有微不足道的改變,卻會為另一部份帶來無法逆料的巨大變化。換句話說,巴西熱帶叢林中一隻蝴蝶擺動翅膀,可能會為美國德薩斯州帶來龍捲風。 「蝴蝶效應」的應用 平心而論,中國人早就發明了「蝴蝶效應」。因為有句人所共知的俗語:「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可惜的是古人並沒有再從這個哲理出發,尋求它的實際應用,結果是讓西方科學家捷足先登,讓它發展成為一門嶄新的科學。 既然「蝴蝶效應」是因天氣預報而被發現,它的其中一個應用是用來改良天氣預報。 有五萬億噸的空氣包圍我們生活的地球。這些氣體的流動和其成份的改變形成天氣。此外,人類的活動,火山的爆發,甚至海洋、太陽、月亮等的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天氣。這個體系是如此龐大、複雜,和千變萬化,難怪非洲蝴蝶的振翼也有可能影響美國的天氣。 為了應付「蝴蝶效應」,美國國家氣象並不依靠單一的電腦模式來預測天氣。好幾個略有出入的電腦模式都同時用來作天氣預報。如果這些模式都有相同的結果,都預測下雨、下雪,或天晴,則有這種天氣的或然率相當高。如果一半的模式預測下雨,但另一半的模式預測天晴,則在報告天氣預測時也說出準確性袛有百分之五十,讓用戶有心理準備。萬一預測不準時,不要責怪天氣預報員。 利用「蝴蝶效應」也可以提高天氣預測的準確性。數學家發覺全地球衹有百分之二十的地區有很顯著的「蝴蝶效應」。找出這些地區,並增加其上的氣象觀察站,自然會使天氣預報更準確。 雖然有些地區的「蝴蝶效應」比較不顯著,但如果讓它積少成多,假以時日大誤差仍會原形畢露, 這就是長遠或超過一星期的天氣預報仍是很不準確的原因。 「蝴蝶效應」也可以應用到其它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員利用「蝴蝶效應」來研究為何一些人不能擺脫喝酒的惡習。他們把一位四十歲居民五年來的飲酒量記錄下來,結果發覺他一些突然的無規則改變很符合理論上的預測。 此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員特別檢查了七百對夫妻在超過十年期間的一些言行記錄。參加實驗的夫妻要記下向對方微笑、調侃、呼喝,或嘲弄的次數。把這些資料放進藉「蝴蝶效應」而推導出來的方程式中,便可以預測該對夫妻的婚姻能維持多久了。研究員說他們預測的成功率是高達百分之九十四哩! 「蝴蝶效應」與聖經 聖經是二千年前寫成的書,當然不可能出現「蝴蝶效應」這個近代才提出的科學名稱。但聖經的作者早就指出一些很易產生「蝴蝶效應」的東西,我們應該從這些智慧的話語中學習人生的哲理,以培養高尚的品格並避免過失。 篇幅所限,本文僅討論人身上最容易產生「龍捲風」之兩個「蝴蝶的翅膀」: 舌頭和心。 舌頭有極大的影響力。中國古語有「一言九鼎」的說法,也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俗語。聖經中有一卷書名叫雅各書,它是耶穌之弟弟雅各寫的書信。雅各把舌頭的「蝴蝶效應」描寫得入木三分。他說 :「看哪,船隻雖然甚大, 又被大風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這樣,舌頭在百體裏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裏點著的。」(雅3:4-6)捲動舌頭,能夠點燃地獄的火,巴西蝴蝶的翅膀實在望塵莫及哩! 舌頭的移動,常是由心,也就是由人的思想、意志、情感來指揮。故心也會產生強烈的「蝴蝶效應」。難怪大有智慧的所羅門說: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可惜的是,「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 」(耶17:9)我們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常有驕傲、貪婪、自私等罪念。好消息是神要除掉我們的石心而賜下肉心(見以西結書11:19)。接受神之獨生子耶穌為救主後,會「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將對一生產生良好的果效。這樣一來,「脫胎換骨」的「蝴蝶」不再產生破壞力強大的「龍捲風」,而是產生滋潤人心,幫助萬物生長的「和風細雨」了!

勇於對自己誠實

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才是成熟大丈夫該有的風範。 有一段時間,我曾經以為,如果想討人喜歡,我必須非常堅強,像直布羅陀要塞一樣,不論風狂雨暴、閃電或海浪衝擊,都能固若金湯地屹立不搖。 對我而言,懼怕是懦弱的表現,發怒是不好的,所以你絕對不可表現這些情緒。堂堂大丈夫,更是應該有淚不輕彈,絕不能顯露受傷害的感覺。多年來的演練,我已很習慣於收歛自己的情緒,表面上顯得很堅強,其實內心並非如此。 然而,石頭固然堅硬,卻絲毫沒有感覺,也不真實,並無法彼此建立親密關係。像我們的始祖亞當,他犯罪後因害怕被神拒絕,而躲藏起來。我也一樣怕被人拒絕,所以乾脆將一切感覺和情緒埋藏在心底,從不向人吐露。 否認或隱瞞自己的情緒,將它積存在我們無意識的記憶銀行裡,日積月累,就會生出「不健康」的利息。結果我們要不是變成退縮,就是變成防衛自己、易怒、仇視、麻木不仁、冷酷、令人敬而遠之,或沮喪。 影響身體健康 有時,這些埋藏的情緒,會藉著破壞性的行為或身體的疾病爆發出來。醫療科學提醒我們,未處理的情緒,如懼怕、憂傷、妒嫉、憤懣和恨意,估計大約百分之六十至將近百分之百,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出毛病。 任何時候,我們若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懂得以有創意的方式講出或寫出那些負面的感覺,無可避免地,將會導致自我摧毀性的行為。 作家和輔導專家奧斯本博士(Dr. Cecil Osborne)寫道,「許多人將那些難以啟齒或不被接受的感覺埋藏在心底,例如,我們從小被教導:恨人、貪心、妒嫉、害怕和奢求是不好的,你不應該有這些念頭,這是孩子們所接受的訊息。再者,有時我們會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基督徒是從不恨人的,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絕不會對人有恨意。而這種一般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之一部份,就被埋藏在無意識裡,一旦爆發,便不可收拾,通常在身體方面最受虧損。」 毀壞人際關係 否認自己的情緒,也變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毒素,它在彼此心裡築起一道牆垣,讓愛完全窒息了。 暢銷書的作者包爾(Dr. John Powell)相信,大部份的人會認為 ,別人必無法容忍我溝通中坦承自己的情緒。我們會辯稱自己無法坦誠,是因怕傷害他人,甚至將這樣的懼怕合理化,認為它是高貴的動機,以致與人相交止於表面化的關係。結果,自己無法成長,也不能幫助別人成長。同時,認為自己必須習於活在壓抑的情緒下──結果呢,便走向危險和自我摧毀之途。 任何關係,若要有真正的個人接觸,彼此的溝通必須基於坦誠、敞開、沒有顧忌的程度。反之,你就停留在自我的心獄裡,忍受心靈一吋一吋地死亡。 誇張的相反性格 被否定的情緒,也會造成誇張的相反性格。如過份甜蜜的人,通常心裡有激烈的敵意。畏縮的人,有時會以卑劣的方式在別人面前表達他的怒氣。退縮,其實是一種無言的抗議。武斷的人,他內心深處常有自我懷疑。過於自信的人,是缺乏安全感的。過度謙遜的人,是性無能的代償作用。其他像過份忙碌、或不斷地向前衝、倚賴性強、破壞性的行為、暴飲暴食、滔滔不絕講話、極端的宗教狂熱、偏執的神學觀、愛操控的態度等,其實內心可能有難以言喻的痛苦感覺。 有些人會將自己的過錯投射在別人身上。看見別人的過錯正是自己內心隱藏的問題,由於不能接納自己的問題,也就同樣不能接納別人。或者他們可能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在某人身上,譬如弗瑞也許對他的上司生氣,但又怕講出來會被炒魷魚,便將情緒發洩在他的妻子和孩子身上。 我們也會變成非常習於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譬如當我們否認自己的懼怕時,就不自覺地破壞了與人的關係,或搞砸了某些事。然後我們會為了開脫自己的失職,而找藉口指責他人,或將這種情況歸諸於上帝的旨意。 學習坦誠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學習對自己誠實,對某些人而言,那是很不容易的,好像學一種新的語言一樣,不過,可以試試操練下列幾個積極的步驟: 1.首先要認知自己的情緒,一個正常人會擁有各種不同的情緒,有正面的,像愛、喜樂、平安、驚奇等。有負面的,如懼怕、傷害和生氣,都是與生俱來的情緒。缺乏這些,生活何等枯燥乏味。一個情感整全的人,就是喜、怒、哀、樂各種情感兼具的人。 2. 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需要,並誠實地面對它。 3. 我們必須承認並接受,自己所遭遇的各樣問題,都是自己該負責的。此外,也要誠懇地思量,自己在關係中的損傷,婚姻的死沉,及婚姻中性生活的不滿足、焦慮、沮喪、破壞性的習慣,或一些身體的毛病等,有可能都是由隱藏的情緒,和不坦誠的溝通而來的。 4.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禱告,告訴上帝你不知道如何誠實面對自己,也十分惶恐、極需要祂的幫助。求祂賜你勇氣,看見並面對真實的自己。祂的答允也許是以你意料之外的方式,可能透過一本書、一位朋友、或透過個人的挫折、困難、或破裂的關係,以及其他痛苦的境遇。不幸的是,大部份人在受到嚴重傷害時,都只專注在自己的痛楚上,無法看見神的作為和美意。 5. 不斷地練習,敞開並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尤其是對你十分重要的人。如果你感覺受傷、害怕 、困惑或生氣,不妨直接承認說,「我覺得很困惑。」或「我覺得很生氣。」千萬不要說「你讓我很生氣。」或「你傷害了我。」這樣就是把自己的反應、問題和責任都推給別人。要找出自己會感覺生氣或受傷的原因,譬如說「我知道我會有這感覺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也許我的反應過度了,但剛剛你對我講的話,讓我覺得很難過。」 用愛心說誠實話 如果對方不能接受你的感覺,就將這些感覺寫下,如果你覺得應交給當事人,請先將它放在一邊冷卻一下,再重新寫一遍才交給他。若是對方還是不能接受,試試看史摩利和特倫特(Gary Smalley & John Trent)的書上所建議的「愛的語言」,用圖像語言,譬如編一個故事或比喻,清楚地將你的感覺表達出來。…
Read more

境相轉移的因應之道

掌握時代脈動,先馳得點;與時俱進轉變,汰舊換新。 過去這卅年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論是消費形態、商業模式、通訊傳播、政治理念、心理教育等各領域,都大幅度地改變了它們展現和影響的模式。掌握時代脈搏的人就像搭上了順風車,在一波接一波的浪潮中鼓帆向前。與時代脈搏脫節的人,只能靠邊站,逐漸被社會所淘汰。 一九七九年我剛到美國時,王安電腦是華人在美國創業的典範,其桌上型文字處理的電腦,頗得美國上班族的熱愛,當時其股票市值如日中天。但王安拒絕承認電腦會往PC的方向走,不肯調整經營方針。不過幾年的時間,消費大眾紛紛擁抱PC,王安電腦只得宣佈破產。 這種冷酷的事實在市場競爭中發生,也在教會消長中見到。倫敦的司布真大教堂在講道王子站台時 ,每主日高達數萬人擠進來崇拜。今天,晚崇拜只有四十人出席。倒是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ommunity Church)在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帶領下,只有廿年時間教會從廿多人成長到四萬多會眾。這種變化可以很恰當地稱為境相轉移(Paradigm Shift)。 物換星移 過去這卅年境相的變化之大之快,令人驚嘆: ● 商業,從街角雜貨店,變成巨型 量販店。 ● 事業,從白手起家,變為經營加盟店。 ● 傳播,從電話通訊,進入網路通訊。 ● 價值觀,從為國家犧牲,轉為個人利益優先。 ●心態,從別人會怎麼想,轉為只要我喜歡。 ● 影響力,從政府的權能,轉為企業影響決策。 ● 社會,從統一性,變成多元化。 境相轉移(Paradigm Shift)這個字,根據考維(Steven Covey)所著《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書的說法,是甘托馬(Thomas Kuhn)所首創的,他在《科學的革命》這本巨著裡指出,每次科學上的重大突破,都從舊有的思想,舊有的境相中轉移到新思想新境相。多利買(Ptolemy),古埃及出色的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Copernicus)提出太陽是地球公轉的中心,引動了天文學上的境相轉移。 牛頓所提出的力學模式,準確地解釋了物質運動的現象,但在高速運動中,牛頓的古典力學失靈了 ,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漂亮地預測了高速運動中的時間、空間、物質、能量變化,引動了物理學上的巨大境相轉移。傳統的政治體系以君王為軸心,王位由兒女世襲為當然制度。等到美國在歷史上寫下第一部民有、民治、民享的憲法,創造了民主政體的先河,引發了政治理念上的境相轉移。 Paradigm這個字可以翻譯為法則、典範、模式或地圖,本文譯為境相更加傳神。所有以上的轉變都一致地呈現出境況的展相變化。 保羅創造的境相轉移 基督教的偉大使徒保羅,成功地將猶太教轉移為基督教,他所創造的境相轉移,從下列五方面的宗教法則來看,極為明顯。…
Read more

家和萬事興

先低頭道歉,必感動對方接納包容。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語道盡要想家人和樂相處的難度是很高的。一般小家庭人口少,彼此關係單純。在尋常日子裡縱然偶有磨擦也比較容易化解。不過到了年節、假期,隨著親友間來往互訪機會的增多,家人之間起衝突、爭執的機率就隨著大增,如何妥善處理突發的事件,維護、修補良好的家人關係,就成為每一個人的大考驗了。 談到如何促進家庭和諧的智慧,同事小張在午間休息時,特別分享了他的一段波濤暗湧的經歷,其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功課值得我們學習。 話說感恩節期裡,小張妹妹、妹婿一家四口利用難得的假期,打從東部來探望與父母同住的兄嫂一家。節後的下午,孩子們相擁到樓上書房打電動遊戲;妹妹、妹夫閒坐在起居室看著電視、翻報紙廣告;張奶奶與媳婦淑珍一塊兒收拾滿廚房和餐桌上的鍋碗瓢盆。小張依照媳婦的吩咐倒空烘乾機裏一大籮衣物來摺疊,並換入第二鍋濕衣服進去烘。 張奶奶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女兒、兒子閒聊著家常。小張知道妹妹素來在家就不喜歡做家事,就像自己的媳婦不諳烹調,只能跟在母親後面打雜一樣,看慣了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在談笑間淑珍就顯得特別沉默,連母親、妹妹和自己講述的趣聞軼事都不捧場笑一笑,也許那些陳年往事非得親身經歷過,別人是無從品出個中滋味的。 無心之玩笑話 小張熟練地摺完外衣,著手處理內衣褲的部份。拿起一件7號男褲摺著,可傻眼了!都是同牌同尺碼的內褲,可分不清到底是妺夫的還是自己的了。家裡共三個大男人當然不會是老爺子的,他的尺碼是6號。小張笑謔地把手中的男褲向妹夫揚了揚,笑道:「哎,色彩豐富,準是你的沒錯!」妺夫不置可否地聳聳肩,繼續盯著電視螢冪;「叭!」一聲巨響,嚇得所有人都跳了起來。原來是妺妺生氣地將報紙重重地摔在茶几上。忿忿嚷著:「哥,我就知道你老看你妹夫不順眼,打從我們當男女朋友起,你就對他有成見。雖然他如今是沒你混得風光,可也是正正當當的男人,憑什麼要受你的羞辱?」 張奶奶見女兒動了氣,急著打圓場:「哎呀!小張,看看你搞出什麼事來?把妹妹惹惱了,還不快向他們道歉!」小張不以為然地弩了弩嘴,沒作聲。淑珍愛夫心切,就接口聲援小張:「這不能全怪小張呀!他也沒做錯什麼!」妹妹一聽,火氣更大:「我們是來看爸媽的,不是來受氣的。」說完轉身扯著妺夫衝出大門。張奶奶忿忿地沖著淑珍:「這是我們張家人的事,要你插什麼嘴?」 淑珍聽聞後實在很激動,於是嗚嗚地哭著跑回樓上自己的臥房。而張奶奶也自覺委屈:年輕時含辛茹苦的把一群孩子拉拔大,如今過個節仍是忙東忙西的,自己也不過是想圖個和樂的團聚,怎麼又不對勁了?一時悲從衷來移步入房,「砰」一聲把門關上。偌大的客廳和廚房裏只剩下愕然的小張一個人。 討論應對之道 我們急於知道下文:「哇!事情很棘手哦,後來怎麼樣了呢?」小張賣關子不直接回答,反過來問道:「你說我應該先敲誰的門才對?」老李很「沙豬」地說:「當然是先敲媽媽的門陪不是嘍。我們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父母恩深義重,妻子如衣服可以再換,母親可是只有一個!」我倒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應該先出去找妹妹、妹夫解釋清楚誤會,畢竟來者是客,以客為尊嘛。一旦妹妹息怒了,張奶奶就會沒事的;至於太太呢?反正是自已人比較好商量,她應該識大體、多忍耐些。」 小張笑了笑:「其實你們的主意啊,我都想過了,最穩當的還是先敲『上帝』的門,求祂伸手掩蓋我有意或無意中所犯的錯誤。我相信當我尋求祂的旨意時,神會幫助我,賜我智慧的心去處理目前的困境,我願意順從祂的原則和心意去做。」他接著說:「父母、夫妻、兄弟姊妹的關係中,何者是與我成為一體、共同承受生命的恩典呢?誰會與我並肩作戰共進退呢?」 「『攘外必先安內』,我知道憑我獨自一個人在今日的景況下要想面面俱到,勝算是很少的。所以我先去敲了一個會是我忠實盟友的女人之門──淑珍。我向她鄭重道歉:因著自己的無聊玩笑,不但惹得大夥不愉快,更讓她受到委屈。我感謝她一向溫順有愛心地在我們張家服侍上中下三代人,確實是神賜給我生命中的支柱。希望她能原諒我,與我聯手向神祈求聰明、智慧來平息這場家庭風波。 淑珍真是個體貼的好妻子,她感受到我的誠意,我們手牽著手跪著為對方及家人向神感恩並認錯,祈求神給我們口才和勇氣來向家人解釋誤會。接著淑珍表示她已準備好和我一起去敲婆婆的門了,要我不要擔心,只要默默為她代禱。」 誠懇的道歉 「篤!篤!篤!」張奶奶的門被敲了三下。「媽媽,我是淑珍,請開門。」張奶奶開門一看,兒子和媳婦雙雙跪在門口。聽到淑珍用不太流利的家鄉話輕聲道:「媽媽,對不起!剛才我不該惹您生氣,請原諒我。」張奶奶聽了,眼淚也忍不住掉了下來,其實今兒個也不是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怎麼自己的火氣這麼大呢?咳!難為這個懂事的好媳婦了!於是張奶奶一邊伸手扶起媳婦、兒子,一邊說出小張這輩子從未聽過自己要強的母親說過的最有智慧的話語:「淑珍,我今天脾氣不好,也請妳原諒。我們張家真幸運有妳這個好媳婦,妳比我自己的女兒還要好!」 於是婆媳倆相擁在一起痛哭起來。淑珍想起還有小姑那邊要處理,連忙向婆婆表示:自己和小張馬上出去向小姑賠不是,請婆婆不必操心。張奶奶拉住淑珍,笑著說:「不用了,自己生的女兒,『過雲雨式』的脾氣自已最清楚不過,待會讓婆婆去處理就好了。」於是這場家庭風波就這樣以喜劇收場。 主愛化解衝突聽完小張的故事後,老李和我不禁對平時文文靜靜的張嫂刮目相看。同時也一致認為小張實在是犯了家人相處時「熟不拘禮」的通病。但小張表示經歷這次的事件也並非全無好處,除了更加深夫妻間的心靈默契外,尤其是母親和太太彼此間的嫌隙一掃而空,兩個女人相處更融洽了。 譬如以前每當張奶奶聽到別人來告狀孫子不守規矩時,常會對媳婦有所微詞;現在呢,不但不會遷怒淑珍,還會反過來護著她的感受說:「對呀,我們家的男孩子真的精力超旺盛呵,不過他們比起小張小時候的頑皮勁哪,可是沒得比哦!想當年……」 誠如聖經上所說的「愛能遮掩一切過錯」,只要我們用心追求和睦,願意遵守神的教訓:「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互相包容、彼此寬恕,以恩慈相待,有愛的地方神必定保守、賜福,家和萬事興嘛。

信仰、智慧與超越

敬畏上帝,智慧的開端;更新心靈,生命的蛻變。 希臘人追求智慧,目標朝向認識自己,希伯來人尋求智慧,終極目的是要認識神;前者靠著省察自已、批判自我得智慧;後者以敬畏神得智慧。 舊約《聖經》箴言書是一本以「智慧」為主題的書。能「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使愚人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箴1:2~5) 智慧是探索神行事的方法,從中汲取知識、獲取洞見,並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智慧是追求成功的藝術,唯獨神擁有完全的智慧,人真正的智慧源於神,真正聰明的是那些蒙神恩賜智慧的人。 Paradigm Shift的由來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AD)在1962年提出Paradigm Shift一詞。孔恩是一位基督徒,曾任MIT心理學講座教授,他認為類似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AD)的「相對論」事件,在科學研究中並非常態,而是革命性的創舉。 何謂Paradigm Shift? Paradigm Shift一詞的譯法很多,唐崇榮牧師譯為「典範轉移」,李順長牧師譯為「境相轉移」,王永信牧師譯為「思想範疇轉變」;也有「概念轉移」、「範例轉換」、「範式轉換」、「思維變遷」、「思維轉換」等翻譯。 簡言之,Paradigm Shift是指習慣的改變、觀念的突破、價值觀的移轉;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軌跡及思考模式。 基督徒信仰生活裡,Paradigm Shift是蛻變生命之靈魂所在;指以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待原來的處境、心境、環境,擺脫原先傳統的思想框架,進而採取一個全新的思考架構之過程。 Paradigm Shift的影響 除了「相對論」事件外,另一個著名的革命性創舉是有關「地心說」與「日心說」科學發展史。主前4世紀,「地心說」的觀念,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所提出。 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100~170AD)發表了13卷巨著《天文學大成》(Mathematike Syntaxis),總結前人確立的「地心說」。此一學說認為地為球形,位居宇宙之中心;地球靜止不動,其他天體都繞著地球轉動。「地心說」表面上解釋了日月星辰運行不已,東升西落周而復始的天體現象;同時又符合了上帝創造人類、地球在宇宙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之宗教情操。 「地心說」輾轉流傳長達1300餘年後,1515年,波蘭天文學家《天體運行論》創立人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473~1543AD),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提出一挑戰傳統,創新的宇宙結構體系──「日心說」。 1609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AD)在《新天文學》一書中指出,行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應該是橢圓而不是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他是繼哥白尼之後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陽中心說,在天文學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重要人物,科學史家稱他為「天體物理的奠基者」。 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貝賽耳(FW. Bessel, 1784-1846AD)首次利用三角方法,測出一顆名為天鵝61恆星的位置變化,並推算出它的距離為11.2光年,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動學說」成立。從此,地球的地位從一個高居宇宙中心的特殊天體,滑降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普通行星。 觀念轉向…
Read more

永不落伍的時代感

每個星期三的早上,飛揚辦公室的氣氛像是一個教室。「用現代語言向當代人傳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飛揚的工作使命,但也時時刻刻地在挑戰飛揚的每一位同工。因著回應這個具有時代性挑戰的呼召,李順長牧師對所有同工的栽培和引導就以此為目標導向。 什麼是「用現代語言向當代人傳耶穌基督的福音」?就是將耶穌基督的福音透過現代人思考與表達的方式,經由現代傳播媒介有效地傳遞給當代的人。 「現代」與「後現代」 無論你喜歡與否,承認與否,或接受與否,按西方思想的分類法,我們思考的模式,不是屬於「現代」就是「後現代」。 以我們家為例,從飲食健康來看,我們家老二就是一個標準的「後現代」,對現代科技反感多過好感,吃東西講究原味、天然、和健康。我則仍沉迷於「落伍」的「現代」,遲遲不願放棄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吃東西講究美味、方便和變化。因此老二吃完加州大白桃後,還不厭其煩地拿起榔頭將果核敲開,吃完果仁才算「完工」──營養工程。我則只吃甜美的果肉,連包在果核旁邊的果肉都懶得吃乾淨。如果要我像兒子那般吃法,除非「太陽打從西邊出來!」 塔納(Richard Tarnas)(註)將西方思想演變分成四個階段: 古典思維:以希臘哲理為主軸 中古思維:以基督教思想為主 現代思維:以科學理性思維為主導,也是目前社會的主流思想。 後現代思維:沒有任何固定思考模式,在「現代」與下一個將要來臨的時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最大的特徵就是反現代,特別強調對貧窮與弱勢的照顧,與對人類內心世界探索的急迫性。 「後現代」思維 在一種模式中習慣後,除非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或充分的理由,一般人都很難接受新的習慣。從古典思維蛻變成中古思維經過了四百年的掙扎,從中古思維進入現代思維也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 現代思維在廿世紀達到巔峰,西方社會在享受過科技帶來的繁榮與進步後,卻發現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的利劍,創造福祉的同時也帶給人類與環境許多破壞與災難。基於對「現代」科學與科技的失望,「後現代」思維幾乎可以說就是「現代」思維的叛徒,反正「現代」人往東,「後現代」人就往西,為反對而存在。 「後現代」思維架構在社會科學上,採主觀思考模式,強調一切事物的未知與未定,沒有絕對的真理和好壞。流行文化的水平與藝術同等,因此瑪丹娜和巴哈一樣好。 但「後現代」人的確看到了一些「現代人」忽略的地方: 科技將一切制式化,欠缺了人性的觸摸。 現代科技造福了西方文化,卻遺忘了許多世界其他角落的弱勢族群。 現代文化中的分割性、專業性扼殺了整體性。    福音的切入點 在「現代」與「後現代」兩種思想模式交錯的時代,呈現出非常多人類文化中的需要與欠缺。當一個人覺得有需要時,就是應該餵飽他、照顧他的時候。基督徒當預備好自己,隨時將全備的福音傳講給這些叩門,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下面是幾個向現代人(包括現代與後現代)傳福音的切入點,提供您做參考: 一‧全人發展 「現代」社會中完全由理性來主導的思考模式已經不再能滿足一般人的需求。人們已逐漸意識到自己情緒與靈性運作的一些法則,及它們與行為、思想,甚至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因此從全人健康的角度出發,審慎地解析現代人生活中的狀態與需要(身心),然後帶入聖經的真理(靈),不但幫助現代人認識了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切來認識那一位創造人類,並賜下完備救恩的主基督耶穌。 二‧全球人類發展(Global Human Development) 我們教會有一位正在攻讀法律的年輕姊妹,去年開始在一個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的基督教機構做義工。她所參與的事工就是和印度政府合作,籌組法律訴訟費用,替印度雛妓贖身,平均一個雛妓必須花一百美金的訴訟費。這項事工後來成為我們教會高中團契的宣教事工。 正在高中就讀的老二與老三(道地的後現代人),很自然地投入這項事工。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學到最大的功課就是,看見自己雖然有限,卻能影響世界另一個角落的一群有需要的人。他們憐憫人的心腸,對公義的渴望,傳遞神福音給那些受欺壓的印度雛妓的意願,若非投身在其中,是我們永遠無法傳授的。基督徒需要走出教會,進入社區,真正去認識和關愛我們的鄰舍。 三‧商業奇蹟 或許您已經發覺到,現在大學中最熱門的科系已不再是科技與工程。從就業與就學的現代驅勢不難發現,在後現代社會中,與人類本身相關的領域,逐漸在西方社會中扮演了領導的角色。除了一直被看好的生物科技、醫學、法律等領域外,在後現代社會中有一匹黑馬,就是商業。 在商業世界中,不斷改變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以致在後現代社會中,商業成功的模式不斷翻新,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因此商業行為背後的思考方式已成為其他行業紛紛仿傚的對象。 基督徒事業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如何正確地看待金錢,有智慧地運用金錢,如何將金錢用在福音的工作上,我們需要這些商業思想家貢獻出他們的智慧與經驗,使經常捉襟見肘的福音事工能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四‧「授權」觀(Empowerment) 無論是現代或後現代人,都已開始逐漸熟悉授權的觀念。尤其網際網路,將授權的好處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學校、家中或工作中授權給學生、配偶、兒女、下屬的觀念,也逐漸取代過去命令、掌控的想法與做法。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為授權本來就是聖經中一個極重要的觀念。神造亞當,並授權他治理大地(創1:28)。神又差遣愛子來到世上,授權那些接待他的人做神的兒女(約1:12)。透過授權的行動,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配搭就完成了最美好的定位。 在現代人中教導授權的觀念是最天時地利人和之舉,無論在生活或信仰上都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不落伍的時代感 「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Read more

大學生與信仰

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一個專門調查,「全美大學生如何追尋人生意義和目的」的課題組,調查訪問了全美46間大學的3680位大學生。 調查發現,上大學前經常上教堂的大學生占52%,即每兩位有一位上教堂,但上大學後還繼續上教會的大學生比例下降到29%,即每十位大學生僅有三位會上教堂,其變化可謂不小。 許多家長和牧師都知道,每周都上教堂的高中生上了大學後,許多就不再去教會了,但卻不清楚流失的程度有多大。有些神學家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信仰危機,因為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青年學子們反而淡漠了信仰。 這項調查第一次顯示出大學生不再上教堂的具體比例,證實了許多高中生上大學後的確不再上教堂 ,但這並不表明他們放棄了信仰。 調查發現,雖然上教堂的大學生減少,但77%的大學生仍會作祈禱,71%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對他們有幫助,73%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和信仰能幫助他們發展自我人格。58%的學生認為信仰在他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 過分強調政教分離 近幾年來幾起重大的有關「政教分離」原則的爭執,都出現在公立學校。公立學校儼然成了政教分離的憲法原則爭鬥的主戰場。比如前些日子在最高法院審理的「在上帝之下」出現在小學誓詞中是否違憲的案子,就是發生在加州北部的一所公立小學。 在南加州,一群高中生在州最高法院取得勝利,因此可以在學校裡組織查考聖經的活動。同樣在南加州,卻有六位高中生被教區以學校不宜宣傳宗教為由,不允許他們穿著有「耶穌愛你」字樣的T恤。 在德州,另一場官司也打上了聯邦最高法院,一位正在大學唸書的學生,決定聽從上帝的呼召,畢業後作一位傳道人,但是州裡有關部門卻以政府的錢不能用於宗教人士的訓練為由,停止了這位大學生的獎學金。這位學生上的也是普通的大學,只不過是明確表示了要做傳道人,如果他僅是選修有關課程而不言明目的,反而可以繼續拿到獎學金。 有意思的是支持停止獎學金的人理由是「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反對者所持的理由亦是「政教分離」的原則,他們認為既然政府不能干涉宗教,當然就不可以制定一條禁止向有意成為傳道人的學生提供資助的法規。否則就是違背政教分離的原則。那一方正確,就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們如何裁定了。目前的情形是,持正反兩方意見的大法官勢均力敵,這個案子的結論最後可能是以4﹕5的票數通過。 美國公立學校過分強調政教分離,使得青年學子怯於在公開場合表達信仰。因此當他們來到大學,面對來自四面八方,文化多元的同學時,自然不便提信仰的話題,而缺乏在信仰上相互鼓勵的環境,不上教堂是無可避免的後果了。 高等教育過分偏向學術 大學生不再上教堂的另一個原因是,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宗教與學術的分離,教授和學校視屬靈問題為學生的私人問題,而不便過問。 62%受調查的學生指出,教授從未鼓勵過學生討論宗教和屬靈方面的問題,53%的學生認為大學課堂對他們的信仰沒有絲毫的影響。教授們似乎只對傳授學生知識有興趣,而對培育學生心靈麻木不仁。 另一個造成大學生從形式上離開信仰和宗教的原因之一是,學生之間很難彼此討論宗教和信仰問題,任何觸及宗教和信仰話題的討論,都極易演變成一場辯論。討論可以相互求證,相互提昇,而辯論卻是一場有輸有贏的戰爭。許多經過挫折的學生,最後只好放棄和同學作宗教和信仰問題討論的嘗試了。 教授不鼓勵,同學不友好,使得信仰的話題成為大學校園的禁區,得不到老師鼓勵和同學間扶持的年青學子們,從教堂中流失是可想而知的結果。 當學生們看到大學校園裡許多同學偏離正道,也明白只有信仰和宗教可以幫助他們迷途知返時,就會盼望能從大學的老師那裡獲得鼓勵,不過老師們是不會破例的。 物質主義思潮氾濫 一項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了長達三十八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在三十五年前,每十位大學新生中,差不多有九位在回答「為什麼要上大學」的問題時,會回答,「上大學是為了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那時的青年學子們可謂胸懷抱負,有為國為民的理想。 三十五年後的今天,每十位大學新生中約有八位會回答﹕「上大學是為了賺大錢,可以無金錢憂慮地過一輩子。」 這個調查的範圍是全國413所大學和學院中的近27萬名大學一年級新生,人數為全部新生的22%,因此其可信度十分高。 在被問及的學生當中,不到四成的大學新生會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1967年時87%的大學新生上大學是為了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相比,少了不只一半。 主持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琳達薩克斯(Linda J Sax)教授認為,這個調查結果反映了長期以來「物質回報與教育的價值」之間的較量。 顯然物質回報的現實擊敗了教育價值的理想。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賺錢」作為上大學的主要目的。 許多學生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毫無興趣,他們上大學是為了獲得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學位。在這種環境下,要堅持信仰生活和宗教活動是一件困難的事。 教會方面的責任 不少教會工作者強調青少年的聖經教導要考慮到新生代的特徵,不但在形式上要趕上後現代青少年基督徒的需要,甚至在教導上也追求變化,力求適應新形勢。這種「與時俱進」的做法,雖然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少年進入教會的青少年團契,但卻也在青少年心中種下了信仰生活可以隨時間和處境而變化的錯覺。 神學家和社會學家們發現一個事實。堅持傳統和嚴格的信仰生活,不隨時代變化而改變信仰生活的基督徒,並非如同外界所想像的那樣,固執而僵化。他們堅持傳統的禱告生活和信仰活動形式,是因為他們發覺,在千變萬化的現代社會裡,堅持傳統的信仰生活方式,反而可以使生活變得穩定與平和。 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雖讓外界感到落伍,但卻讓他們的下一代可以把信仰持守下去。比如自行投資和獨立製作《耶穌生平的最後時刻》(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的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正是生長於傳統的天主教家庭。他的同事稱他已經全人溶入福音書中了,可見他的神學思想之傳統。他所拍的影片於今年2月25日開始在全美上映,在全球引發了一股福音熱潮。 反而是強調變化之教會出來的青少年,有可能在上大學後,因環境的因素,放棄了正常的信仰生活,不再上教堂。儘管他們並未放棄信仰,但長期脫離教會生活,對他們的屬靈生命無疑是一種損害。牧者們不得不深思。 大學畢業生宗教熱忱升高 雖然上大學後繼續上教堂的大學生人數減少,但最新的一項調查發現,在2001年時每五位青少年中有三位認為宗教「非常重要」,比起十年前大部份青少年僅認為宗教是「重要」的,進步了不少。這個變化在四年制大學畢業生中尤其明顯。這項調查是由Child…
Read more

道成肉身的奧祕

蜿蜒的河流擁抱森林平原,在廣涵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劃出華爾滋的弧線。清晨的露珠,輕吻山谷中的每枝嫩草,它的愛心在草原上留下無數晶瑩的音符,歌唱著造物主的博施。松樹的氣根,見證它別出心裁的戀情,明明是天空的嬌客,卻仍眷戀大地的胸懷,以數十年堅定的意志,回應出生地的召喚。 你若瞧見了萬物的美麗,你是看見了造物主的手藝。 丟出去的石頭,順著重力所規劃好的時空連續區,劃出一條優美的拋物線。射中小水珠的日光,經過兩次折射、一次反射的戀情,尊循著折射率的指示,展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系。在磁場中轉動的導電體,電流的流量乖乖地依照三角函數的規範,輸出它的貢獻。 你若驚訝於宇宙的規則,你是驚歎於全能者的匠心! 三百萬以色列人,不費一兵一卒,不放矢一石,就在一場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中獲勝,奏起得勝之歌,大搖大擺地出了埃及。一個牧羊的村夫,舞動甩石的繩子,就輕取敵方能征慣戰的將領。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化成千古以來最美麗的靈感來源。 你若感歎歷史轉折的精確,你是感佩掌管歷史的主神! 然而,當你被困於楚歌四面,環境十分險惡時,你所需要的是能垂聽你禱告的天父。當你孤單寂寞,心情沮喪低沉,你所需要的,不是時空拋物線和控制萬物的原理,你需要的是能瞭解你的一位救主。當你覺得軟弱無力,重擔壓緊心頭,歷史的故事不能挪去你的驚懼。 你所需要的是曾經道成肉身的神,一個有位格,有感情,能了解,能施恩的救主。 一個小男孩站在客廳裡,注視著父親的相片,想念著還要出差半個月才能歸家的父親,忍不住輕輕喟嘆:「爸爸,你從相片裡走出來呀!」 這個男孩所表達的是人心共同的呼求。你我儘管從大自然看見神的相片,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是:「神啊!你從相片中走出來,與我談話呀!伸手幫助我度過困難呀!用你慈愛笑容驅散我的孤單驚懼呀!」 下次有個嬰孩啼哭時,你掏出大自然美麗的相片,指向蜿蜒的河流。你說明原理給他聽:「別哭啊,聽我解析母乳營養的原理。」你再進一步揮舞手中的繩子:「我替你講一個大衛擊殺歌利亞的歷史故事。」他會破啼為笑嗎? 他要的是一位母親。 這就是道成肉身的最高意義。神從照片裡走出來,祂是又真又活的一位! 自然,只能給你一幀造物主的模糊影像。 原理,只能給你一些權能者的大概輪廓。 歷史,只能給你一點精神上的靈感。 定律,只能給你一組結實的宇宙架構。 道成肉身,把「一位」充滿恩典、真理的神,引到我們面前。不是一幀,不是一些,不是一點,不是一組。是又真又活的一位。 一位天父,一位救主,一位主神。 (本文錄自作者最新力作《第N類接觸》第一章「天親吻了地」,第一篇。)

迎接彌賽亞的國度

總統大選,萬人矚目;彌賽亞誕生,眾心迎接。 今年的聖誕節前夕正逢美國總統大選。報章、雜誌、電視在激烈的選戰中不斷報導選情,除了大篇幅的介紹候選人的生平、成就、政策外,還詳盡的記述他們的家庭、喜好、穿著、看的書,甚至喜歡的寵物。 雖然瑣碎,但大家仍想一睹為快,熱熱鬧鬧,興致勃勃,熱心期待未來總統的產生。 至於彌賽亞的誕生,也是相當熱鬧。有聖誕燈、聖誕樹、聖誕歌曲、聖誕賀卡、聖誕禮物。但是彌賽亞是誰,彌賽亞的國度是什麼,就沒有報章雜誌報導。與美國總統相比,彌賽亞似乎就只是包裝在美麗的聖誕包裝紙裡,而乏人問津。 美酒裝金瓶? 有一個故事說凱撒的女兒,曾問拉比哈拿亞,「你的智慧令人折服,但如此奇妙的智慧,為什麼會放在像你這麼醜陋的容器裡呢?」 哈拿亞問凱撒的女兒,「請問你的父親用什麼容器裝酒?」凱撒的女兒說「我父親的酒是裝在瓦罐裡。」拉比就說,「像你們這麼重要的人為什麼酒不裝在金或銀的瓶子裡呢?」於是凱撒的女兒就叫僕人把所有的酒都裝到金瓶銀瓶裡。但是不久,酒就全酸掉了。 凱撒問女兒,「是誰叫你這麼做的?」女兒回答說,「是拉比哈拿亞。」凱撒就召見哈拿亞「為什麼你告訴我女兒,酒要裝在金瓶銀瓶裡?」哈拿亞回答說:「我只是順著她的意思,她說貴重的東西應該要放在貴重的容器裡。」 凱撒一時語塞,但心裡仍是不悅,問,「難道就沒有又智慧又俊美的學者嗎?」哈拿亞說,「有,但如果他們少俊美些,智慧就會更多了。」 彌賽亞的國度若包裝在美麗的聖誕包裝紙裡,就像好酒放入金瓶銀瓶,失掉了原味。而美國的大選似乎看來智慧俊美兼備,但豈能與彌賽亞國度的智慧相比? 需要與欲望 為什麼選總統?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人的「需要」和「欲望」。需要是生活基本的需求,欲望是除了基本生活外,人心所渴望的,像名利、金錢、理想等等。在社會裡,小孩由「父親」撫養長大成人,是父親提供孩子的基本需要。長大成年後,父親無法再提供一切,人就要在工作中,尋求欲望的滿足。而在工作中,人的欲望則掌控在一個重要的人,就是上司手裡。 如果上司能幫助你、滿足你的欲望,那麼人就會死心踏地的努力幹活。如果不能,就掛冠求去,另謀他職,是遲早的事。而上司之上還有上司,依此類推,民主政治最高的上司是總統。總統如果不能幫助或滿足人民的欲望,遲早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民主社會解決需要和欲望的問題,就建立在這架構上 :「父親」提供「基本需要」;「領導」(統一名詞,包含老闆,上司,經理,總統等)提供「欲望」的滿足。 所以,所謂的選舉,事實上選的是個人的利益。例如富人選增加投資機會,窮人選增加社會福利的候選人。民主政治的難題是,社會的欲望和需要極其複雜而且互相牴觸。有人主張墮胎,有人反對。有人強調國防,有人強調經濟。有人主張保障少數族群,有人主張公平競爭。所以競選政策要小心翼翼,精打細算。既要討好資本家,又不能忽略工人大眾。要滿足人們的口袋,但如何制定公平又不撒謊的經濟政策? 誰作最後的仲裁 只是無論如何努力,需要和欲望的問題,都不是總統或民主政治能解決的。問題一:在現實社會裡,父親和領導不是同一個人。加州最近要投票是否可以開賭場。對作父親的來說,為了孩子的教育,不應該開賭場的。但對社區領導人來說,賭場的稅收可以幫助許多社區建設。問題二,什麼是基本的需要,由父親來負責,什麼是欲望,由領導來負責,在先進的社會裡不易區分清楚。問題三,人們的欲望牴觸時,不是求平衡求妥協就可解決的,誰來作最後的仲裁?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非總統:(1)能知道每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並且在人們的需要和欲望衝突時,人們能信賴他,讓他決定那個人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2) 還要身兼父親和領導的角色,除了解決欲望的問題,還要供應人生活的基本需要。 但誰能勝任這不可思議的職位?誰能建立這樣的王國?聖誕節的好消息是,彌賽亞的神國就是這樣的王國,而彌賽亞就是這王國最高的掌權者。 「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詩22:28) 神是統治者,一切都在祂的掌權之下。可是當神到世上時,祂並不以統治者的身份來到世人面前;雖然祂是統治者,卻因愛我們,甘願為我們捨身,希望我們接受祂。 我們的父 我們的王 而當我們接受祂時,祂與我們的關係就不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對於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人,神與我們的關係變成父子,(「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路11:2),而祂又是我們的「王」,「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約12:15)。在彌賽亞的國度裡,「父」就是「王」,「王」就是「父」。都是同一位神,同時扮演兩個角色。 因為神是「父」,祂會供應我們的需要:「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太6:26)神也是「王」,意思是基督徒願意讓王掌權,管理我們的欲望。因為「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耶1:5),神創造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比我們自己更認識我們自己,所以相信神會作最好的安排與決定。在神的國度裡,既然需要與欲望都是由神親自掌管,由神親自供應,連總統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聖誕節提醒我們,彌賽亞的國度並不是烏托邦,今天接受耶穌的人,神就是父,神就是王,需要與欲望就由神掌管、由神供應。在舊約中,以色人曾拒絕讓神作王,要人治理他們(撒上第8章)。但歷史證明,大多數的王都是失敗的。慶祝聖誕節,要感謝神,因著彌賽亞的誕生和受難,人人都能成為神國的子民。大選將臨,我們盼望能選出個好總統,也盼望更多的人能接受彌賽亞,進入彌賽亞的國。

給與得的平衡

宇宙的豐富繁榮,建立在給與得的平衡上。比如植物從太陽得到光能,從大地得到水份營養,它就給出果子和花卉。動物得享果子,就給出一點勞力,幫它繁殖到更遠的地方。 婚姻的美滿也建立在給與得的平衡上,夫婦都得學習接受愛和付出愛。在接受愛時得滋潤,在付出愛中經歷有意義的人生。只得不給的自私,和只有給沒有得所導致的情感破產,都不能使婚姻持久。 企業的成功更是建造在給與得的平衡上。一個公司給出它的產品和服務,得回一些利潤報償,它才有更多資源繼續服務社會。 社會的富有也靠給與得的善性循環。資本主義社會鼓勵人人給出努力,就可得回財務報償。善用這些財力做適當消費,就刺激了需求,製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人努力工作的環境,引動了經濟的善性循環。 飛揚協會的服事果效也維繫在給與得的善性循環上。我們付出了相當的人力、物力、心力,開展了雜誌、網站、講座、牧家關懷等十四項工作,服事了您、教會、許多基督徒和慕道朋友。我們需要得到一些財務支持,才能繼續神的事工。 2004年飛揚的服事 涵蓋了下列十四個層面: 一.神采飛揚網站:開播至今三年半,已有二百萬人次全球訪客。是信徒或傳道人搜尋資訊最佳助手。 二.e信e得網上周刊:每周發給全球一萬二千多網友,是傳福音利器,也可轉寄親朋好友,無遠弗屆。 三.飛揚雜誌: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切入信仰與生活接觸點。約一萬訂戶,二萬多讀者。 四.「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每月發行二萬份。精緻、簡明、雋永,信息引人入勝。 五.飛揚生活講座:在世界各地舉辦約廿餘場,並有約400人歸主。 六.廣播工作:製作與生活相關的福音節目,提供達拉斯、堪薩斯、溫哥華與南非電台播放。 七.師母關懷:今年在南加舉辦了二次退修會,並在南加各區成立「師母支持小組」,是牧家心靈小憩的補給站。幫助了近七十個牧者家庭。 八.遠東培訓:已協助六個培訓點,裝備了許多神的工人。 九.飛揚錄音帶:廿六套精美有聲書,祝福造就了無數心靈。 十.上班族團契:在北加矽谷支持建立了六個團契,向專業人士傳福音。 十一.網路事工研討會:今年五月舉辦研討會,推動教會、機構網路福音事工的互相支援。 十二.飛揚冬令成長營:今年十二月26-29日在Hilton Costa Mesa舉行。 十三.遠東都市全福會:飛揚駐遠東同工,協助建立了兩個都市的全福會。 十四.出版材料書籍:與基督教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十餘本屬靈書籍。 感謝神,這十四項服事使許多人獲益,口頭的回應,來信的嘉許,都帶給飛揚同工甚大的鼓勵。 懇請您為飛揚的財務需要代禱──2004年一月到九月,由於事工的擴展,我們平均每月必須支出三萬五千元,但平均收入只有一萬五千元,每月約不足二萬元。我們極需在十二月的聖誕季,收到一些奉獻來彌補上述的赤字。 敬請選擇下列支持飛揚事工的辦法,送來您的關懷及支持: ●如果您奉獻$15元,可以支付個人一年六期雜誌印刷郵寄成本費。 ●如果您奉獻$50元,夠支付您自己和二個朋友的雜誌年費。 ●如果您奉獻$100元,我們將贈送您任選二本李順長牧師最新著作的袖珍書《中年為機》、《信心之旅 》、《祝福滿滿》和《心靈天窗》(每本約25頁)。 ●如果您奉獻$200元,我們將贈送您任選二本上述袖珍書,及整套48期「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 ●如果您奉獻$300~400元,將贈送您上述四本袖珍書,及整套48期「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 ●如果您奉獻$500元,我們除致贈您上述四本李牧師的袖珍書及整套「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之外,另贈送您一本李牧師今年最新力作《第N類接觸》。(本書共120頁) ●如果您奉獻$1000元以上,我們除致贈您上述四本袖珍書、整套「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及一本《第N類接觸》外,另再贈送您一套近來風行世界各地,台灣Good TV 製作,李順長牧師主講的《贏家行列》DVD (共五片,廿講)。 請寄支票到P.O. Box 551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