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沈賢林

得著智慧的心

最近聽說現代醫學發達,在醫藥的幫助下,一個人如果好好保養,活到九十,一百歲並不困難。身體健康的人,甚至還可活到一百二十歲。令人詫異的是,這長命百歲,一向被認為是福氣的好消息,很多聽到的人並非喜出望外,反倒是茫然若失。他們問,如果六十五歲退休,要準備多少退休金才夠生活?剩餘漫長二、三十年的歲月,要如何打發?不知道財務學家與社會學家們要如何回答這問題。但對基督徒而言,這問題卻發人深省。 萬民因亞伯拉罕得福 洪水過後,有367年的時間,神對墮落的人類似乎沒有任何計劃。但在亞伯拉罕75歲時,神顯示了祂對人類一個很重要的計劃。神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4)神的計劃是要從一個人──亞伯拉罕,重新開始,興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讓萬民因他得福。 在神的這個計劃裡,亞伯拉罕是最重要的主角,可是這個亞伯拉罕到底是誰呢?他的履歷表是什麼?聖經除了說他的父親名叫他拉,對他曾做過什麼?為什麼要選他?倒是隻字不題。為什麼聖經對重要主角的過去背景三緘其口? 然而,對影響歷史深遠像亞伯拉罕這樣的人物,小說家和歷史家們是不會讓他的過去一片空白的。以色列的文獻Midrash中就記載不少有關亞伯拉罕年輕時的故事,下面的故事膾炙人口,飛揚的讀者應該不陌生。 自身難保的偶像 亞伯拉罕的父親以販賣泥土作的偶像為生。偶像店的生意很好,很多人購買回家供奉祭拜。年輕的亞伯拉罕不懂,為什麼從他手裡捏出來,摔在地上即破的泥像,會有人願意花錢買回去祭拜?他問他的父親,但是他的父親根本不理會他,只叫他多做事,少開口。 有一次,一位看來年紀不輕的人到店裡,看上了一個亞伯拉罕做的偶像。亞伯拉罕問他說,「請問先生,您多大歲數了?」客人有點驚訝,但還是回答說,「六十五歲,你為什麼問這問題呢?」亞伯拉罕說,「我只是很好奇,這泥像出爐才兩天,與你的歲數不能比,你怎麼會要買他呢?」這人一聽,二話不說,掉頭就走。為此,亞伯拉罕挨了一頓罵。 還有一次,一位家裡遭到小偷光顧,受到驚嚇的婦人唏噓的到店裡來,要買店裡最大的偶像回家保祐她。亞伯拉罕問她:「妳為什麼不偷一個偶像呢?偷偶像比偷其他的東西容易,我們店裡的偶像也是常常遭竊的。」雖然後來亞伯拉罕還是拿了一個偶像給她,但婦人沒買,轉身就走了。亞伯拉罕又挨了一頓罵。 有一個夜晚,亞伯拉罕睡不著,他看到夜空中星光閃爍,甚為美麗。星光讓他心中平靜不少,因此興起拜星星的念頭。可是他再看月亮,月亮比星星更亮更好看,要拜星星倒不如拜月亮。這麼一想,他又想起日出太陽的光芒,那麼應該拜的是太陽。可是接下來,他就困惑了,因為雲會擋住太陽,風會吹走雲。到底是誰讓太陽月亮發光,誰又造雲造風呢。這一切的背後,一定有一位主宰者計劃一切,雖然看不到也不理解,但這個主宰者才是他應崇拜的。 亞伯拉罕想到這裡,就把店裡的偶像都打爛了。第二天早上,亞伯拉罕的父親看到店裡的偶像被打得稀爛,非常憤怒,就問亞伯拉罕,「你說,這是怎麼一回事?」亞伯拉罕解釋說,「偶像們昨天夜裡吵架,互相打鬥,兩敗俱傷,你看,這偶像旁還有一把斧頭呢!」。 亞伯拉罕的父親更是氣憤地說,「胡說,偶像怎麼會吵架,他們根本連口都張不開。」亞伯拉罕看著他父親,帶著微笑點頭同意,但反問父親,「那麼,為什麼還要拜偶像呢?他們又聾又啞,沒有一點能力,為什麼要拜他們呢?」 宇宙中獨一的真神 年輕時的亞伯拉罕在一個多神論和拜偶像的環境裡,憑著入微的觀察力,細心推理,作正確的邏輯分析,得到震驚當代人的結論──世上只有一位真神,萬物只有一個主宰。這說明亞伯拉罕的確是有過人的天份和觀察力,但聖經為什麼對亞伯拉罕的過去隻字不題? 神要祝福亞伯拉罕,讓他成為多國之父,萬民因他而得福的人。但是亞伯拉罕的邏輯思考,無論怎樣聰明,怎樣正確,怎樣無懈可擊,但終究只是人的邏輯。而人的邏輯都是有限的,無法越過人自己邏輯的束縛。只有神的邏輯是無限的,沒有任何束縛。 亞伯拉罕要成為萬民的祝福,不能靠有限的人,也不能依靠人的邏輯,只有信靠無限的神。所以,聖經要我們認識的亞伯拉罕,不是憑著自己聰明智慧,邏輯推演的亞伯拉罕,而是從75歲開始信靠神,即使年紀老邁,而太太撒萊已過了生育之齡,仍能相信神應許的亞伯拉罕。 信靠神、經歷神 還有,75歲以前的亞伯拉罕,雖有正確的認識,知道世上只有一位真神,卻從沒有實際遇見神。亞伯拉罕一生真正有意義的開始,是在神向他顯現以後。為此,亞伯拉罕曾築了兩座壇:在示劍的摩利橡樹,亞伯拉罕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以後在艾,「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神的名。」 所以,75歲以後的亞伯拉罕在屬靈的經歷上與75歲以前是完全不同的。詩篇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詩90:10) 人一生飛黃騰達,聰明幹練,處處贏人的日子不過是勞苦愁煩,一下就轉眼成空,如飛而去。人的日子要活得有意義,只有像亞伯拉罕75歲以後一樣,遇見神,並因此過信靠神的日子。想想,亞伯拉罕即使長命百歲(他活到175歲),若只是庸庸碌碌,沒有遇見神,也沒經歷信心的生活,那聖經上還會特別稱許亞伯拉罕嗎? 但是,感謝神,因為神向亞伯拉罕顯現及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許多人也能體會神的心意,知道過信靠神的生活。例如英國宣教士戴德生,就能在二十二歲(1854年)時隻身從英國到上海向中國人傳福音。他憑著信心,到1905年逝世時,在中國各處建立內地會,支持的宣教士上千,他的名言是『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如我有千條生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十分令人感佩。 神要我們學習亞伯拉罕,信靠神,經歷神「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祂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65:11)然而我們這一代的人,生活舒適,尤其科學發達,醫學進步,食衣住行方便,保險退休制度健全,要經歷神而且過信心生活並不容易。但是神愛我們,既然我們花很多時間為自己的一生奮鬥,餘下來的歲月,但願我們會更珍惜,更加感恩思念我們與神的關係,會懂得「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

迎接彌賽亞的國度

總統大選,萬人矚目;彌賽亞誕生,眾心迎接。 今年的聖誕節前夕正逢美國總統大選。報章、雜誌、電視在激烈的選戰中不斷報導選情,除了大篇幅的介紹候選人的生平、成就、政策外,還詳盡的記述他們的家庭、喜好、穿著、看的書,甚至喜歡的寵物。 雖然瑣碎,但大家仍想一睹為快,熱熱鬧鬧,興致勃勃,熱心期待未來總統的產生。 至於彌賽亞的誕生,也是相當熱鬧。有聖誕燈、聖誕樹、聖誕歌曲、聖誕賀卡、聖誕禮物。但是彌賽亞是誰,彌賽亞的國度是什麼,就沒有報章雜誌報導。與美國總統相比,彌賽亞似乎就只是包裝在美麗的聖誕包裝紙裡,而乏人問津。 美酒裝金瓶? 有一個故事說凱撒的女兒,曾問拉比哈拿亞,「你的智慧令人折服,但如此奇妙的智慧,為什麼會放在像你這麼醜陋的容器裡呢?」 哈拿亞問凱撒的女兒,「請問你的父親用什麼容器裝酒?」凱撒的女兒說「我父親的酒是裝在瓦罐裡。」拉比就說,「像你們這麼重要的人為什麼酒不裝在金或銀的瓶子裡呢?」於是凱撒的女兒就叫僕人把所有的酒都裝到金瓶銀瓶裡。但是不久,酒就全酸掉了。 凱撒問女兒,「是誰叫你這麼做的?」女兒回答說,「是拉比哈拿亞。」凱撒就召見哈拿亞「為什麼你告訴我女兒,酒要裝在金瓶銀瓶裡?」哈拿亞回答說:「我只是順著她的意思,她說貴重的東西應該要放在貴重的容器裡。」 凱撒一時語塞,但心裡仍是不悅,問,「難道就沒有又智慧又俊美的學者嗎?」哈拿亞說,「有,但如果他們少俊美些,智慧就會更多了。」 彌賽亞的國度若包裝在美麗的聖誕包裝紙裡,就像好酒放入金瓶銀瓶,失掉了原味。而美國的大選似乎看來智慧俊美兼備,但豈能與彌賽亞國度的智慧相比? 需要與欲望 為什麼選總統?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人的「需要」和「欲望」。需要是生活基本的需求,欲望是除了基本生活外,人心所渴望的,像名利、金錢、理想等等。在社會裡,小孩由「父親」撫養長大成人,是父親提供孩子的基本需要。長大成年後,父親無法再提供一切,人就要在工作中,尋求欲望的滿足。而在工作中,人的欲望則掌控在一個重要的人,就是上司手裡。 如果上司能幫助你、滿足你的欲望,那麼人就會死心踏地的努力幹活。如果不能,就掛冠求去,另謀他職,是遲早的事。而上司之上還有上司,依此類推,民主政治最高的上司是總統。總統如果不能幫助或滿足人民的欲望,遲早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民主社會解決需要和欲望的問題,就建立在這架構上 :「父親」提供「基本需要」;「領導」(統一名詞,包含老闆,上司,經理,總統等)提供「欲望」的滿足。 所以,所謂的選舉,事實上選的是個人的利益。例如富人選增加投資機會,窮人選增加社會福利的候選人。民主政治的難題是,社會的欲望和需要極其複雜而且互相牴觸。有人主張墮胎,有人反對。有人強調國防,有人強調經濟。有人主張保障少數族群,有人主張公平競爭。所以競選政策要小心翼翼,精打細算。既要討好資本家,又不能忽略工人大眾。要滿足人們的口袋,但如何制定公平又不撒謊的經濟政策? 誰作最後的仲裁 只是無論如何努力,需要和欲望的問題,都不是總統或民主政治能解決的。問題一:在現實社會裡,父親和領導不是同一個人。加州最近要投票是否可以開賭場。對作父親的來說,為了孩子的教育,不應該開賭場的。但對社區領導人來說,賭場的稅收可以幫助許多社區建設。問題二,什麼是基本的需要,由父親來負責,什麼是欲望,由領導來負責,在先進的社會裡不易區分清楚。問題三,人們的欲望牴觸時,不是求平衡求妥協就可解決的,誰來作最後的仲裁?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非總統:(1)能知道每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並且在人們的需要和欲望衝突時,人們能信賴他,讓他決定那個人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2) 還要身兼父親和領導的角色,除了解決欲望的問題,還要供應人生活的基本需要。 但誰能勝任這不可思議的職位?誰能建立這樣的王國?聖誕節的好消息是,彌賽亞的神國就是這樣的王國,而彌賽亞就是這王國最高的掌權者。 「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詩22:28) 神是統治者,一切都在祂的掌權之下。可是當神到世上時,祂並不以統治者的身份來到世人面前;雖然祂是統治者,卻因愛我們,甘願為我們捨身,希望我們接受祂。 我們的父 我們的王 而當我們接受祂時,祂與我們的關係就不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對於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人,神與我們的關係變成父子,(「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路11:2),而祂又是我們的「王」,「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約12:15)。在彌賽亞的國度裡,「父」就是「王」,「王」就是「父」。都是同一位神,同時扮演兩個角色。 因為神是「父」,祂會供應我們的需要:「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太6:26)神也是「王」,意思是基督徒願意讓王掌權,管理我們的欲望。因為「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耶1:5),神創造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比我們自己更認識我們自己,所以相信神會作最好的安排與決定。在神的國度裡,既然需要與欲望都是由神親自掌管,由神親自供應,連總統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聖誕節提醒我們,彌賽亞的國度並不是烏托邦,今天接受耶穌的人,神就是父,神就是王,需要與欲望就由神掌管、由神供應。在舊約中,以色人曾拒絕讓神作王,要人治理他們(撒上第8章)。但歷史證明,大多數的王都是失敗的。慶祝聖誕節,要感謝神,因著彌賽亞的誕生和受難,人人都能成為神國的子民。大選將臨,我們盼望能選出個好總統,也盼望更多的人能接受彌賽亞,進入彌賽亞的國。

塞翁失寶 焉知非福

處境困難時,保持喜樂,轉危為機;與敵爭戰時,讚美為先,得勝之訣。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這句經文出自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是基督徒信心的表現,也是基督徒與眾不同之處。 當處境順利,或經歷神的拯救而脫離困境時,喜樂禱告謝恩不是難事;但在不順利,甚至危難中,還要喜樂謝恩,就不容易了,似乎也違反常理。然而經上的話都是讓我們得益處的,這句經文也不例外,如能體會力行,一定受益匪淺。 得寶 有一個人名叫羅吉斯,依靠打柴為生。他每天一早上山砍柴,然後下山變賣,日復一日,生活非常辛苦。有一次在山上砍柴時,他看到一塊石頭,在陽光下若隱若現地閃爍著光澤。他覺得相當希奇,就把石頭放在口袋裡,以後賣柴空閒時,就拿出來把玩。 有一天,大概是他的好運來了吧,一個懂珠寶的人剛好路過,瞧見這石頭,就要求讓他看看。仔細檢視半天後,他嘆口氣說,這是一個罕見的寶石,可惜當地沒有合適的珠寶工匠,要是能把這寶石帶到大都市去,經過專家琢磨,一定可以賣很好的價錢。 羅吉斯住的地方相當偏僻,距離都市非常遙遠,他又貧窮,沒有旅費。然而這些困難都無法攔住他,他變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旅費雖然還不夠,他還是滿懷希望的上路了。 一路上,他盡量省吃簡用,但最遠也只走了一半,就糧食告罄,錢也快用完了,無法繼續前行。他只好停留在一個主要交通要道經過的城市。看到車隊經過,他就求見車隊的領隊,請求帶他同行。他對領隊說,「我雖身無分文,但我有這個寶石,是值錢的東西。」領隊認為他是一個騙子,對他不理不睬。但有一天,一位領隊卻是識貨的人,他看到寶石眼睛一亮,對他說,「上車吧,你吃住可以欠著,等你賣了寶石後再付錢,但是如果你賣不出去,就要把它抵押給我。」 跟著車隊同行,待遇就好多了,吃住有人打點妥當,再沒有什麼要操心的。所以一路上他就高高興興的欣賞風景,只要想想變賣寶石以後,要怎麼享受這筆財富,他就喜上眉梢, 笑逐顏開。 失寶 幾天以後,車隊在一個小鎮落腳,晚上大家喝酒玩樂,羅吉斯酒興大發,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糊里糊塗的上車,然後一直昏睡到中午,醒來才發現寶石不見了。他知道是自己不小心丟在昨天的旅店裡,但是現在趕回去,又是半天工夫,撿到的人不是把寶石藏起來,就是把它當普通石頭丟掉了。如果興師動眾的回去,要是找不到,領隊知道他把寶石丟了,那他欠的錢要怎麼辦?羅吉斯憂心忡忡,既懊惱,又後悔,無人能訴苦求助,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他冷靜下來,告訴自己憂愁也無濟於事,他應做的是勉強自己不再想寶石,而且還要像平常一樣,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所以羅吉斯照常欣賞風景,一樣喜樂,隨時笑口常開。領隊有空常常找他聊天,也沒發覺有什麼不對。有一次聊天中,領隊對他說,「我知道你是個言而有信的人,因此想請你幫個忙。我準備買一批貨,但是賣方如果知道我是買主,一定抬高價錢,其他的賣家也會跟著抬價,我就無法買到這批貨了。我想請你幫忙的是以你的名義出去買貨,你幫我買齊了貨,當我貨物脫手時,我會重重謝你的。」 羅吉斯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也很高興能幫上忙,就答應了。以後的幾天,他就忙著幫領隊買貨,把收購的貨,以他的名字,暫時放在倉庫裡。而領隊也沒閒著,四處奔波拜訪商家,以低價出價,確定物價不漲。有一天,領隊與商家討價還價,兩人因爭執變成動手,沒想到對方一時意外失手,結果領隊受傷死了。 領隊的貨就這樣變成是羅吉斯的。羅吉斯變賣所有的貨後,賺的錢竟比寶石還多,他因此成了一個富翁。 危與機 世事難料,天有不測風雲。可是不測風雲是「危」是「機」,卻在人一念之間。羅吉斯的故事,我們事後有先見之明,知道神沒有給羅吉斯寶石,因為寶石不久就丟了。也知道神實際要給羅吉斯的是那批貨,因為那批貨最後落到羅吉斯手裡。可是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什麼羅吉斯能得到這批貨,原來關鍵在於羅吉斯常常「喜樂」。 神常藉著一個機會(寶石),要帶領我們進入另外一個更好的機會(貨)。只是我們在第一個機會時,常因抱怨,不能喜樂,結果喪失了第二個機會。 出埃及記記載,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要給他們流奶與蜜的迦南地(第二個機會)。但是進入迦南必須經過曠野(第一個機會),可惜以色列人在曠野怨聲載道,對神毫無信心,口口聲聲寧可回埃及當奴隸。結果那一代的以色列人,全部死在曠野,無法進入迦南。 曠野和迦南都是神的安排,是「危」是「機」,是「抱怨」是「喜樂」,卻是以色列人的選擇。出埃及記告訴我們,抱怨的結果,只會讓我們停留在第一個機會,喪失第二個更好的機會。所以帖撒羅尼迦前書說「要常常喜樂」。 一念之間的抉擇 羅吉斯能在困難時不抱怨也告訴我們喜樂是人的選擇,與外在環境無關。有一個朋友,身體檢查的結果發現患了癌症,不但自己深受打擊,全家也陷入愁雲慘霧中,任何安慰的話都無法幫助他們稍微好過一點。後來醫院發現檢查結果錯誤,他根本沒有癌症。一下子,全家又籠罩在極大的喜樂中。 然而外在實際的環境,包括他的健康與財富,在身體檢查前後沒有一絲一毫改變,他為什麼會喜樂呢?原因很簡單:與患癌症比起來,現況還勝於癌症。結果這不尋常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以後遇到不如意的事,只要想到情況還可能更壞,他就知足、喜樂。對他而言,要抱怨或喜樂,不在於環境如何,而是他一念之間的抉擇。而他的選擇是──常常喜樂。 然而基督徒不僅要常常喜樂,還應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這裡的謝恩,與一般人在得到好處或幫忙後的感謝不同:謝恩並不僅是在神拯救我們離開困難後,才有感而發,稱謝感恩的;謝恩是在困難當頭,困難尚未解決時,就要感謝讚美神的。 大衛一生坎坷,常常被人追殺,即使當了以色列王,也是刀劍不離開他的家(撒下2:10)。可是大衛的詩篇,讚美感謝不斷,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最令人詫異的是大衛在急難中也感謝讚美神。 詩篇118:5大衛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在急難中大衛怎麼求告神呢?大衛說,「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118:1-4) 比較大衛與在曠野的以色列人急難中的反應,以色列人是焦慮、急躁、抱怨,而大衛卻是以「稱謝」求告耶和華!同樣是困難,同樣是不如意,出埃及記是牢騷滿腹,詩篇卻是滿懷感恩,真是天壤之別。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的確不是偶然的。然而大衛為什麼要在急難中,而不是在蒙神拯救之後,感謝讚美神呢? 讚美為先 神創造了萬物,萬物都是因神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所以神本就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 (啟4:11)。然而,感謝讚美也是神的旨意,因為神在許多人類歷史上的工作都是以感謝讚美開始的。 雅各有十二個兒子,第四個兒子名字是猶大,猶大的意思是「讚美」(創29:35),而雅各就預言彌賽亞是出自猶大 (創49:10)。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與迦南人打仗,他們求問耶和華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士1:1,2) 以色列人與便雅憫人打仗,到伯特利去求問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答案也是一樣,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士20:18) 「猶大(讚美)當先上去」就是說凡事要以讚美為先,尤其是困難、爭戰之時。 因此,約沙法與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打仗,約沙法首先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說:「當稱謝耶和華,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讚美(猶大)先上去了,聖經說,就在他們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把他們打敗了(代下20:21,22)。 所以,哈巴谷在絕望中,仍要作歌高唱「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義人憑信心以讚美得勝,憑讚美因信而生,激昂奔放,扣人心弦,至今仍在人心中激盪迴響。我們以歷史借鏡,也要一樣,不論日子如何,不論困難多大,「猶大當先上去!」阿們!

不要懼怕,只管站住!

前有紅海,後有追兵。哀哉,哪能不憂慮?不要懼怕,只管站住。奇哉,神分開紅海。 科技越發達,文明越進步,社會的變遷動盪也越快,人們的憂慮也相對增多。比如說,要申請好大學,不但成績要好,還要加上課外活動出奇致勝;作生意,產品要不斷推陳出新,不然會被淘汰;找工作,一切都電腦化,而電腦日新月異,要如何跟上時代?總之,工作、財務、婚姻、子女教育、交友等等,無一不令人心煩,讓人憂慮。 然而聖經卻要我們不要憂慮,「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現代生活變化快速,競爭劇烈,要不憂慮,談何容易? 箴言說「人心憂慮,屈而不伸。」(箴12:25)人一憂慮,心裡就沈重,除了影響健康外,意志上也容易屈服。屈服於什麼呢?從人類的歷史看,憂慮的結果是離開神,拜偶像,尋求錯誤的安全感。出埃及記記載,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做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出32:1) 親身經歷過埃及十災,紅海分開的百姓,只因不知道摩西遭了甚麼事,憂心忡忡,就要亞倫鑄一隻金牛犢來拜。 以偶像取代真神 所以,人在憂慮中,向壓力屈服的結果,是不信神,另尋偶像以求安全。(偶像的定義是人手或人心所造之物,在人心裡面,被置於神之上,替代了神。所以偶像可能是金錢、名聲、權力,甚至是憂慮等。) 但是以偶像替代神,是否就可除去憂慮呢?請看以色列人被羅馬迫害的經驗。羅馬人為了壓迫以色列人,處心積慮,無所不用其極。羅馬皇帝甚至下令,聖經是非法物品,私藏,要受酷刑甚至處死。禱告、讀經,也是非法,被抓到的人,也要處死。 小魚與狐狸 有一個拉比,叫阿啟巴(Akiba),他不願屈服於這不合理的法律,就帶著門徒遠走曠野,東躲西藏,而每日照常讀經和講道。羅馬人知道了,就積極的四處追捕他。阿啟巴和門徒風聲鶴唳,整天擔心害怕,生活在恐懼和陰影中。 在羅馬人日夜追捕的威脅下, 門徒非常憂慮,向阿啟巴抱怨,「我們連明天是否還能活著都不知道,今天還讀聖經作什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別人一樣,放棄聖經,與羅馬人和平共處?」 阿啟巴心裡非常沈重。但他是信神的人,就向門徒說了下列的故事:從前,在一個湖裡,住著一群小魚。這些小魚一向是大魚追逐食物的對象,而湖上面,也有許多釣鉤、魚網、魚餌,等著牠們。生活,對這些小魚,的確是相當艱難。牠們覓食時要不斷找岩層、野草、珊瑚礁等地方躲藏。 有一天,在一個凸出水面的岩石下,小魚們總算找到一個有石頭環繞的棲身之處,可以稍稍喘口氣。不料岩石上,有一隻狐狸,正虎視眈眈地盯著這一餐鮮魚美食,狡猾的狐狸苦於不能下湖,無法弄到手,於是對祂們說,「可憐的魚啊,看你們的日子多辛苦,有漁夫要抓你們,又有大魚要吃你們,你們應該游上岸,只要到陸地上來,就可遠離你們的敵人了。」 狐狸說的,有一半的確是真的:湖裡是辛苦又危險,岸上是沒有魚網和大魚。但是小魚們知道這是個陷阱,知道魚上了岸,根本是無法生存。所以它們繼續藏在湖裡的岩石裡,儘管岩石擁擠不舒服,可是牠們仍是自由的。 偶像不能取代真神 阿啟巴看著焦慮害怕的門徒,說,「我們好像是那群魚,而聖經就好像是湖。今天我們在湖裡,是辛苦危險,也很多困難,但比起來,岸上的狐狸更是危險。記住,羅馬就是狐狸,狐狸要我們離開聖經,我們還能活嗎?」所以阿啟巴和他的門徒繼續讀經,繼續躲藏,繼續讚美神、榮耀神。 阿啟巴的比喻告訴我們,人若因憂慮(狐狸)而讓偶像取代了神,結果就像上岸的魚,不能存活。可是有人又問,那如果繼續待在湖裡,(換句話說,選擇神),結果又會是什麼? 根據統計,一個人擔心的許多事情中: 1. 有40%是幻想的,事實上根本不會發生。 2. 有30%是已過去的事情。 3. 有12%是因為別人閒言閒語,而大部分不是真的。 4. 有10%是與身體健康有關,而健康又因憂慮而變得更壞。 5. 只有8% 是合理的,是應該要迎頭面對去解決的。 既然真正能造成威脅的憂慮只有8%,因此,只要待在湖裡,與上岸比起來,生存律已增加92%。 如果你半信半疑,那麼倫敦的大霧,會讓你撥雲見日。倫敦以大霧出名,聽說霧濃時,人看不見數十尺以外的地方。但是把好幾條街的濃霧全部加起來,所含的水份還裝不滿一個杯子。憂慮,就像倫敦的霧,濃縮起來,其實只有8%,但如果讓憂慮形成「霧」,阻擋視野,就可百分之百蒙蔽一個人的心。 所以要信靠神,不要找偶像,我們的憂慮,只有8%是要應付的。如何應付這8%的情況?聖經也有答案,秘訣就在於摩西處於非常情況下,所說的一句不尋常的話。 聖經裡的答案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法老王就後悔了,他改變主意,派所有的車輛、馬兵,追以色列人,就在紅海邊,以色列人遇到了他們的難題: 前面是紅海,後面是追兵,兩邊是曠野,他們無路可逃。以色列人屈服了,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麼?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 但是摩西沒有屈服,在危機中,他對百姓說的話,我們應銘記在心,不可忘記。他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出14:13,14) 摩西的話有三個重點:遇到困難憂慮時,第一,「不要懼怕,只管站住」,換句話說,不但不能躲避,反而要迎頭面向困難,尤其不要向偶像低頭。第二,今天所看見的風暴和危難必不再看見了,所以無論什麼困難,一定會過去的。 第三,風暴危難,是神給我們看祂向我們施行救恩的機會。所以,摩西說,我們何需憂慮?「我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耶和華必為我們爭戰。」 挺身面對風暴…
Read more

才德婦人遠勝珍珠

財富、智慧、賢妻,你選哪一樣? 假定你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前途不可限量,而神問你,「你願我賜你甚麼,你都可以得到。」你的回答會是什麼呢? 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這是所羅門王年輕剛接王位時,神問他的問題。在這膾炙人口的故事裡,所羅門說「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所羅門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神對他說「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王上3:10-13) 功虧一簣的所羅門王 結果所羅門的智慧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所羅門的財富當代無人能比。如果是電影或小說,就以此收場,一定鼓舞人心,也賺人眼淚。只是這不是所羅門的結局,也不是所羅門故事的全貌。蓋棺論定, 聖經對所羅門最後的評價卻是,「所羅門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效法他父親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 王上11:6)。 這樣的結局相當出人意外,卻提醒我們思考一個年輕時的所羅門沒有想到的問題:年輕人,不論男女,都希望尋求事業、財富,和知識。只是世事難料,在漫長的奮鬥歲月裡,經歷挫折時,鬥志會減少,理想會改變,人需要什麼幫助, 才能避免功虧一簣? 盍各言爾志 從前有三個年輕人,下班後常到咖啡店聊天。他們雖不富有,但對未來滿懷希望,常常憧憬未來最想要做的是什麼。有一天,第一個年輕人豪情萬丈地說,「假如將來我有錢,我就要做好事,幫助窮人。」第二個年輕人不甘示弱,就說,「我希望將來我有知識,那我就要辦學校,讓窮人能受教育。」輪到第三個年輕人,卻見他低頭不語。在另外兩人不停追問下,才喃喃自語似地說,「我最想要的是娶一個好妻子,一個賢德的女人。」 這一天,先知以利亞,喬裝成一個沿街賣藝的人,正巧也在咖啡店裡。當他聽到他們的對話時,就到他們面前,問第一個年輕人,「你說的是真的嗎,如果你有錢,不會拒絕上你家門的窮人?你真會照你講的做嗎?」「那當然。」第一個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於是以利亞從口袋裡拿出一個錢幣,說,「這錢幣會帶來好運。我把它送給你,唯一的條件是,你要好好善用它,幫助有需要的人。」 然後以利亞問第二個年輕人,「你真願意建學校,讓窮人的孩子也能上學嗎?」第二個年輕人回答,「是的,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以利亞就從手上的一本書中取出裡面的一張紙,送給第二個年輕人,說「好好學這紙上記載的,並用來建學校給窮人的孩子,就像你應許的。」 最後,以利亞轉身問第三個年輕人,「假如你遇到一個好女人,你真願娶她嗎。」「我會很高興娶她。」以利亞於是對他說,「那麼去問你隔壁鄰居的女孩,看她願不願意嫁給你。」 美夢成真之後…… 後來第一個年輕人事事亨通,賺了很多錢,而且是用不完的錢。開始時他記得自己的願望,所以把錢分給窮人,幫助任何到他家裡尋求幫助的人,連在旅行時,也不忘做慈善事業。只是過了幾年,他就厭倦了幫助人的日子,逐漸停止了慈善事業。 第二個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大增,幾乎過目不忘。幾年之內,他就成了有名的學者,也建了幾所學校,並接受窮人的小孩。但沒有幾年,他就只收富家小孩。後來當教室不夠時,他也不願再收學生了。 第三個年輕人去見鄰居的女孩。她不漂亮,脾氣似乎也壞了點, 所以追求她的人不多。但他知道她是個好女孩,兩人不久就結婚了。 過了幾年,以利亞決定拜訪這三個人,看看他們的近況。他喬裝成旅客,到第一個朋友的豪宅前,向應門的僕人說想見他的主人。等了很久,主人才出來,當以利亞說天色已晚,沒錢住旅館,求主人讓他過一夜時,主人就很不耐煩,不客氣地吩咐他的僕人,快給這窮旅客一枚錢幣,打發他上路吧。 於是以利亞說,「如果這樣, 那就還我幾年前給你的那枚錢幣吧。」主人不屑地說,「錢幣我多的是,還在乎那枚破爛錢幣嗎。」 以利亞說,「那麼去打開你的抽屜,那枚錢幣就在那裡,把它還我吧。」主人把錢幣還給以利亞後,以利亞就轉身離開。當他在路口消失時,那豪宅就變成小屋,只見主人落荒而逃,後面追著的是他的僕人,要向他追討所欠的工資。 以利亞接著裝成一個老人,帶了一個小孩到第二個人的學校,請求讓小孩入學。當第二個人知道他們沒錢付學費時,就趕他們走,「快走吧,我們沒有空缺,我厭煩了你們這些不付學費的人。」 以利亞說,「既然如此,那就把我當年給你的那頁紙還我。」第二個人想打發以利亞離開,隨便應付地說,「開玩笑,經過那麼多年,誰還知道那頁紙在那裡。」但以利亞堅持,「我不開玩笑,那頁紙在你的枕頭下,去拿來還我。」當他掀開枕頭,果然找到那張紙,就還給以利亞。一轉眼,以利亞消失了。只見學校頓時冒起一陣濃煙,學生紛紛往外逃躲。 配得祝福的女子 最後以利亞裝成一個窮人到了第三人那裡。他並不在家,只有他妻子在家。當她看到這又餓又窮的人,就請他入屋內。以利亞說,「我流浪久了,全身又髒又破。」她說,「沒關係,我看你和我先生身材差不多,可以穿他的衣服。我先生還在上班,不久就會回來。」她讓以利亞換洗乾淨,並為他準備飯食。飯後以利亞在屋裡休息,她自己就到屋外,靜靜等他先生回來。 當他先生回來時,她上前迎接,說,「今天家裡來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請不要生氣,我把本來要給你的晚餐先給他了。」先生一點不生氣,反而說,「親愛的,感謝神讓我娶了你。你的好心和善行,在我們有困難時一定會拯救我們的。」 以利亞聽到了,就出來對他們說,「從你太太所說所做的,我知道你們有錢會幫助窮人,有知識會幫助義人。因此,我要以錢財和知識祝福你們和你們的子孫。」以利亞就送給他們那枚錢幣和那頁紙, 還特別祝福他們,「願你們的日子 ,能經歷神更多的恩典和祝福。」 娶妻娶德 這故事探討的是一個也許會引起爭議,卻是非常實際的問題:事業、知識、配偶,那個最重要?列王記上11:1-4說「所羅門王在法老的女兒之外,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論到這些國的人,耶和華曾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不可與他們往來相通,因為他們必誘惑你們的心,去隨從他們的神。所羅門卻戀愛這些女子。…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的順服耶和華他的神。」 所以,即使所羅門王有「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超人智慧,但缺少一個敬畏神,賢德的妻子,終究還是犯糊塗,一生功業,功虧一簣。 所以,箴言書卅一章說:「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他的價值遠勝過珍珠。」(箴31:10)。我們知道,一本書的結尾通常是全書的重點,是高潮和結晶。箴言是智慧書,而「智慧」書的結尾討論的卻是「才德的婦人」,的確令許多初讀箴言的人大惑不解,甚至失望。可是仔細深思,才德的婦人,豈不是年輕人,包括所羅門,所忽略而一生最需要的嗎? 婚姻影響一個人一生甚鉅,卻很少聽到年輕人渴望娶賢妻,或渴望當賢妻的。所羅門的故事和箴言三十一章,是神賜給父母和青年男女的智慧和祝福。有心的父母,是否應從小教導孩子,以免長大後太遲了呢?

施比受更為有福

神祝福樂善好施的國家,豈是偶然! 美國科技發達,國富民強,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發射的飛彈是由電腦控制,人造衛星定位,所以準確度高,幾乎彈無虛發。戰場雖距離美國本土有大半個地球之遠,而且是山區和沙漠,易守難攻,但有航空母艦運載飛機飛彈,就能完全主動,甚至雷霆萬鈞,勢如破竹,讓對手毫無招架之力。 在太空方面,火星探測車準確降落火星,能把數百萬哩外的火星景觀清晰的送回地球,也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難怪布希總統豪情萬丈,準備撥款數億美元,再上月球。 貧富懸殊 然而美國是否真的如此富裕, 能在軍事和太空上如此花費?公元2004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反對黨特別指出當前美國嚴重的經濟問題,例如預算赤字龐大、失業率高、學校教育經費不足、快破產的加州、無家可歸的人多等等。美國有無家可歸的人,真是不可思議。看電視節目「富翁與名人」(Rich and Famous) 介紹美國有錢人享受的奢華生活,再看電視新聞照出那些在十字路口當街要錢,和晚上睡在公園板凳或街上的人,真令人不敢相信是同一個美國。 所以美國有富足的一面,也有貧窮的一面,只是為什麼貧富懸殊在美國沒有社會主義所擔心的社會問題?為什麼自由競爭的經濟政策不易在其他國家推行? 樂善好施的國家 美國的確是財富不均,有年薪數十百萬的人,也有靠救濟金生活的人。沒有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發生,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願意回饋社會,幫助窮人。比如說,樂意捐款給教會和慈善機構;公司鼓勵員工從薪水自動扣除樂捐,公司也對等或加倍捐款;遺產捐給社會,不留給子孫。非法移民沒錢看病能享免費,還可領救濟金;為幫助外國人,怕語言不通沒幫助到人,政府還請外語人才,負責幫助他們申請救濟金;給外國學生獎學金讀書等等。 許多入籍美國的人,看到納稅的錢用於救濟外國人都憤憤不平,認為美國人太笨,太容易被騙。的確,在其他國家那裡會看到這些情形呢?但為什麼美國人要這麼做? 從聖經了解美國 今天美國提倡宗教自由,把基督教趕出學校,課堂內不准禱告, 也不准教聖經,因此我們很容易忽略聖經對美國的影響。然而美國是以基督教立國,早期的大學是為學習聖經而設,加上兩百年來,教會主日學的勤奮教導,潛移默化下,很多非基督徒的思考和經濟行為深受聖經的影響。從聖經來了解美國,就可以知道美國人會這樣做,其實是很自然的。 箴言說:「富戶窮人,在世相遇,都為耶和華所造。」(箴22:2)。 所以,財富是神賜的。世上有富人也有窮人,是創造者的本意。窮人與富人在神的眼中完全平等,這是聖經教導處理貧富問題的基本原則。 財富不足以恃 財富是神賜的,所以就像「大風吹」,錢財是會轉移的。富人一夜之間,生意失敗,一貧如洗;窮人瞬間致富,萬貫家財,的確令人困惑,但卻是真理。中國有句話, 描述的非常貼切,「人有兩條腿, 錢有四條腿。」兩條腿怎麼跑得過四條腿,所以追錢不易,守錢也困難,而錢來時要躲也躲不掉。因此,深諳此理的人無不明白,錢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它不是人的依靠,也不是人的驕傲。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曾深深為擁有強大的巴比倫而驕傲。他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麼?」然而這話在王口中尚未說完,有聲音從天降下,說,「尼布甲尼撒王阿,有話對你說,你的國位離開你了。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喫草如牛,且要經過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結果,當時這話就應驗在尼布甲尼撒的身上。「他被趕出離開世人,喫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濕,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但4:30-33) 尼布甲尼撒的經歷,足以警戒世人,「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申8:18) 所以,對錢財人不必太執著,誰知道錢明天還在不在呢? 我們知道了錢財的正確來源,但「富戶窮人在世相遇,都為耶和華所造。」更要注意的是,窮人與富人在神的眼中完全平等……換句話說,窮人也許一無所有,但他們在世上有一個重要的盟友──神。猶太人說的更透徹:「窮人也是神的兒子,所以我們要幫助窮人。」 羅馬的總督曾問猶太人,「假如你們的神愛窮人,為什麼祂不幫助他們呢?」猶太的拉比回答說,「所以我們可以藉著幫助窮人,死後不會受到懲罰。」 「恰恰相反,」羅馬總督說,「幫助窮人,死後才應受到懲罰。我給你一個比喻證明:假如有一個國王,他對一個僕人大發脾氣,並把他下入獄,下令不准給他食物和水。而有一個人,卻送食物和水給他,如果國王知道了,不會處罰這人嗎?」 拉比回答說,「我也以一個比喻回答你:假如有一個國王,他對一個兒子大發脾氣,把兒子下入獄裡,並下令不准給他食物和水,而有一個人卻送給他食物和水,如果國王知道了,不會獎賞這人嗎?」 神眷顧窮人 所以,對窮人不能等閒視之,聖經說的很明白,「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19:17) 耶穌更是直接了當地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5-40),神是眷顧窮人的。 可是有人又說,「幫助窮人可以,何必用到外國人身上呢?」既然要幫助人,為什麼不選擇幫助的對象呢?其實,在神眼裡,是沒有外國人和本國人的。神要我們幫助窮人的時候,要樂意的給,不計較,也不愁煩,「你總要給他,給他的時候,心裡不可愁煩,因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這一切所行的,並你手裡所辦的事上、賜福與你。」(申15:10) 不圖回報 一個有錢的商人,看到鎮上一個拉比生活窮困,就偷偷留了些錢給他,讓他的家人日子可以過得好些。不久,這商人就很驚訝的發現,他給拉比越多,他也越富有。 於是商人想,拉比的老師是一位很有名的拉比,假如濟助拉比就能賺這麼多錢,那濟助他的老師豈不是賺更多嗎?所以他就去找拉比的老師,並給拉比的老師一大筆錢。但是與他預期的恰恰相反,他從此開始走霉運,生意也賠錢。在很短的時間內,虧損累累,最後傾家蕩產,一貧如洗。在困惑,失望,無可奈何之下,他去找拉比,要求拉比給他一個解釋。 拉比說,「當你濟助我的時候,你並不計較給的是誰。所以神也報償給你,也不計較你是誰。可是當你圖謀回報,計較給的是誰時, 神也一樣。」 每個國家都有樂意幫助窮人的善人,可是要一個國家大多數人樂善好施,並慷慨解囊給外國人,卻需要宗教的力量。聖經的特點是強調神與窮人同在,因此對人的經濟行為影響深遠。美國以基督教為本,樂意慷慨解囊,兩百年來神多加祝福,豈是偶然的呢!

相會在故事裡

以前上學,規定要理很短的頭髮。有一個同學,為了要看起來像大人,週末假日就穿西裝戴假髮,讓人看不出是學生。多年不見,最近看到他滿頭烏黑的頭髮,不顯老態,不禁問他頭髮是不是真的。他笑了笑說,「頭髮倒是真的,但卻不是我的。」看我一臉納悶,他就解釋說現在頭髮已掉得差不多了,為了看起來不顯得,做了人工植髮。 還有一個同學,在商場上叱吒風雲多年,賺了很多錢。最近與他吃飯,看到飯後拿出一個塑膠盒子,裡面是許多小格子,分別放著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維他命和藥丸。他說多年辛苦工作,忽略了身體,現在每餐飯後,要吃二十幾粒各式各樣的維他命、藥,和補品來維持身體健康。 時光不能倒流,所以只有感慨,「小時迫不及待地要長大,誰知道長大了卻希望返老還童。犧牲健康賣命賺錢,誰知道倒頭來卻要花錢買健康。」其實,令人無奈的尚不僅如此:明明知道光陰飛逝,人能把握的只有現在,為什麼卻常感嘆過去,憂慮未來?為什麼人的壽命逐年增加,生命的品質卻年年下降。最令人感傷的是,人一生忙碌,活的時後,似乎不知會死,死了以後,卻好像從來沒有活過。 在神冊上的日子 這樣的人生似乎與聖經不符。詩篇說,「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詩139:13)醫學報導說,卵子一受孕,就有DNA密碼和性別,然後第十八天胎兒開始有心跳,第八週各項器官齊備,第十一週就有指紋和指甲。神如此費心,在母腹中這麼早就精心計畫一個人的特徵和特點,那麼人成長以後,神難道反而毫無計畫與安排,豈非不可思議? 詩篇作者深切體認這一點,就心中滿懷感恩,「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詩139:14) 並且說「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139:16) 既然尚未度的日子都已寫在神的冊上,我們豈會無奈地度日,而應該是充滿希望的。只是,當我們遇到困難、疑惑時,怎麼知道神冊上的日子? 代代相傳的故事 有一位拉比,臨死前召集他的弟子到床邊,告訴他們,「這些年來,你們有問題時,我一直是當你們和神之間的中間人。現在,我快過世了,以後不能再替你們尋求神的旨意,但是只要照我的方法去做,你們就能找到神。」 「記得山上我常去的那地方嗎,我是站在那裡求告神的,你們也要站在那裡。」 「記得我怎樣生火的嗎,你捫要照樣做。」 「還有,記得我唸的禱告詞嗎,你們也要照樣唸。」 「只要你們照著做,神就會出現的。」 拉比死了以後,弟子有困難時,就照拉比的話去做。果然非常靈驗,每次在唸完拉比的禱告詞後,神就出現了,問題也解決了。 弟子們把拉比的方法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但是幾代以後,人們就把拉比的禱告詞忘了。當有困難時,人們還是到山上那特別的地方,一樣地生一團火,但是只會說,「神啊,我們忘了禱告詞了。」結果,這樣就可以了,神仍舊出現,問題也解決了。 又過了幾代以後,人們也忘了拉比怎麼生的火。當有災難或困難時,人們再到山上同一個地方,是說,「萬物的主宰,我們不記得禱告詞,也不知道怎樣點火,但我們知道以前的人是來這裡找您的。」結果,這樣也可以,神還是來了,問題也解決了。 再到後來,人們把什麼都忘了:不記得禱告詞,不知道怎樣點火,也忘了山上那特別的地方。困難來了,怎麼辦呢? 據說,有人「想起」這故事。結果,這就夠了。沒有禱告詞,沒有點火,沒有到山上,神依然出現,問題也解決了。 故事的威力 這故事指出「故事」的威力。當一天過去的時候,一天就消失了,但是故事不會消失。困難時,有故事的幫助和啟發,就好像「神出現」一樣,問題會有解答。故事,讓人的日子有別於動物,讓人的日子不論時空,息息相關。 更重要的是,故事是神賜給人的祝福!神喜愛故事,甚至把自己的故事寫在聖經裡。聖經裡記載著神與亞當、夏娃、亞伯拉罕、約瑟、摩西、大衛,以色列人、埃及人,還有許多先知和使徒的故事。也記載耶穌在世上講的許多比喻和耶穌的故事。神祝福人,當人遇到困難時,就像拉比的弟子發現的,只要「思考」聖經裡的故事,神就會出現,與我們同在,並用這些故事的背景和問題,循循善誘,諄諄告誡,滿懷愛心地引導我們走向平安豐盛的道路。 還有,故事也令人容易感悟「神顯現」這句話的意義。 回顧以色列人的歷史,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要見神,是要到西乃山。摩西到山頂見神,以色列人在山下看到山上雷轟、閃電、角聲、冒煙,心裡恐懼,就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不要神和我們說話」(出20:19)。既然以色列人不要神如此和他們說話,神就遷就人,以後答應大衛的要求,讓所羅門建了聖殿,並住在聖殿裡。所以以色列人不需到西乃山,也沒有雷轟、閃電,只要到聖殿就可朝見神。但是以色列人卻拜偶像,多行不義,以致聖殿被毀、國破家亡。 神與人的相會 神在聖殿與人相會的方式結果是徹底失敗。只是神愛世人,聖殿既然沒有了,神就道成肉身,親自降臨世上。耶穌在世時,當時當地的人都能見到祂,並能輕易地用人的語言與祂交談。但是人卻把耶穌釘了十字架。然而神還是不放棄,耶穌被釘了十字架,死後復活升天,神就再換個方式與人相會──神的靈親自住到人的心裡。「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林前6:19) 所以今天人要見神,不需要到西乃山,不需要到聖殿,也不需要找道成肉身的耶穌,因為神就在人的心裡。 然而西乃山,聖殿,以及道成肉身的耶穌,都是肉眼看得到的。神在人心裡,卻是肉眼看不到的,更不是滿腦子都是金錢、名利、嫉妒、紛爭、憤怒時所能體會的。 想見到神嗎?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去「思想」聖經(故事),神就會「出現」 在人心裡。 聖經的故事相當奇妙,並且大有能力,人如果常沉浸在這些故事裡,並能體會其中的精妙而虛心接受,就會避免許多無奈、矛盾,和冤枉路,而更多享有神的祝福呢。

心靈的故鄉

常聽人問「你住那裡?」對許多人來說,只是寒暄和客套,過耳即忘。但也有人認真看這個問題,例如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不辭千辛萬苦,三次搬家,傳為佳話。 今天網絡資訊發達,各式各樣的排行榜比比皆是,有前十名犯罪率最低的都市、前十名空氣污染最少的城市、前十名最好的學校、前十名福利最好的公司等等。只要按按滑鼠,彈指之間,那裡學區好,那裡住宅環境佳,一目了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小孩子影響深遠。可是對成人呢?是否要住到排行榜上的都市,擠進排行榜內的公司?下面這個人的經驗,可供我們作參考。 從前有個很有錢的人,為了家庭和孩子,四處尋找良好的居住環境,希望住到周圍都是好人和義人的地方。為了找這樣的都市,他不惜花錢,不但派許多人出外探察,還給每個人很寬裕的費用,希望他們盡力去找,不必擔心費用。 罪惡之都? 有一個被派出去的人,到了指定探訪的都市後,就找了當地最豪華、最貴的旅館住了下來。可是他沒有花時間去拜訪當地的智者,也沒和一般的百姓交談,倒是天天狂歡作樂,錢都花在當地夜生活的享樂上。他結交了一些玩樂的朋友,只是沒多久,身上帶的錢就被他們騙光了。 既然一文不名,這人只好回到有錢人那裡,報告說,「您要我去的地方真是邪惡了,強盜小偷到處橫行,我的錢都被騙走了,這都市簡直就像遭神毀損的所多瑪一樣邪惡。」 由於這人的報告太極端了,令有錢人反而半信半疑,所以他再派一個人到同一個都市調查一次。 義人之城? 第二個人到了這都市,就找了一個乾淨但不昂貴的旅館住下。第二天是主日,他是一個基督徒,所以就先去當地的教會主日崇拜。主日崇拜後,他碰到許多人的熱心關懷,有人邀請他到家裡吃飯,有人問他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他覺得非常溫暖,也很高興認識了許多充滿愛心的朋友。 所以當他回到有錢的人那裡時,他報告說,「這正是您夢寐以求的都市,那裡有許多義人,他們對陌生人又客氣又有愛心。」 有錢人很高興聽到他的報告,可是也很困惑,為什麼同一個都市,兩個人的看法竟有如此天壤之別?他無法解開這謎,只好親自跑一趟,看看真相究竟如何。到了當地後,他恍然大悟,心裡豁然開朗。 回家以後,他把這兩人找來,說,「我現在了解,為什麼同樣一個都市,你們兩人的經驗會如此不同。原來你們一個人是邪惡的,另一個人是良善的。邪惡的人尋求邪惡的事,就遇到邪惡的人。良善的人尋求良善的事,就遇見善良的人。我實在欠你們太多了,因為你們讓我明白,什麼樣的人尋求什麼樣的事,也遇到什麼樣的人。所以, 人一生忙碌,尋尋覓覓,結果最後找到的,其實是自己。我不需要到處尋找那義人居住的地方,因為我現在知道,最重要的是….要把我自己的「心」擺在那良善的心思上。」 住處顯示所好不同 的確,環境是人造成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產物。洛杉磯幅員廣大,城市分散海邊、山上、沙漠、郊區,和都市。在同一個公司上班,經濟能力相等的人,有人在昂貴地區買小房子,有人卻住偏遠郊區,土地大到可以養馬,還有人住在海邊,每天上班開車來回至少四小時,另外有人住沙漠,便利去賭城。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原因就是每人所好不同。所以對心智成熟的人來說,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是赤者近朱,黑者近墨。「你住那裡?」換句話說,是「你的心在哪裡?」 心在哪裡,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心能改變險惡的環境。保羅到了羅馬,就被關進牢裡。可是他在獄裡,不但沒有自卑氣餒,自怨自艾,還積極傳福音,帶領看守他的御林軍和其他犯人信主,牢獄居然可以變成聚會崇拜神的地方,真是奇蹟。 保羅如何把牢獄變成聚會的地方?他雖身在牢獄,可是卻心繫福音,保羅說:「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以致我受的捆鎖,在御營全軍和其他的人中,已經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腓4:12, 13)奇妙嗎?心在神那裡,神蹟也在人那裡。 心的歸屬 所以在聖經裡,神問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在那裡?」。創世記記載,在亞當夏娃吃了禁果以後,「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那裡。」(創3:8-9)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怎會不知道亞當人在那裡?神問亞當,是要亞當吃了禁果以後,自己要清楚,他的心是在那裡?和神的關係又是怎麼樣? 神問亞當的問題也是今天神問每一個人的問題。我們都有環境不如意、想換環境、想改變環境,卻力不從心,不知如何著手的時候。 可是在神沒有難事,在歷史上,祂行神蹟奇事,礦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不孕的婦人懷孕、紅海分開、磐石(代表堅硬不能變)出水(水隨處變形),就是要我們知道,再困難、邪惡,甚至不可能的環境,神都可以,而且樂意為我們改變。 關鍵是我們要願意尋求祂:「我兒所羅門哪、你當認識耶和華你父的 神、誠心樂意地事奉祂,因為祂鑒察眾人的心、知道人一切心思意念。你若尋求祂,祂必使你尋見。你若離棄他,祂必永遠丟棄你。」(代上28:9) 你在那裡?「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 神是信實的,只要有尋求神的心,祂在歷史上數算不盡的神蹟、憐憫、慈悲、恩典,就會像打開天窗,充充沛沛地傾倒在尋求祂的人身上。

生死在舌頭的權下

且看手腳心舌孰最偉大? 一個公司有許多的部門,那個部門最重要?年輕人選擇未來的行業,有人想當律師,有人想當醫生,有人想作生意,該重視那個基本學科?是數學,還是英文?在高度分工的社會裡,似乎樣樣都重要,所以要妥善分配時間資源,務求樣樣都盡善盡美。可是在幾千年前,所羅門王曾說了一個故事,也許我們可以藉以揣摩這位智者的看法,幫助我們思考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資源的先後順序。 有一次摩押的國王患了重病,醫生說要喝獅子的奶才能治好。問題是摩押國裡沒有人願意,即使是身經百戰,最勇敢的戰士,也不願到母獅那裡擠奶。所以摩押王派了使者向鄰國所羅門王求助。所羅門王召來他的行政長,問他說:「摩押王病重,需要獅子的奶醫治,你願意到山上獅子那裡擠獅子的奶送給摩押王治病嗎?」行政長回答說:「為了以色列神和王的榮耀,我願意試試。」 尋找母獅奶 行政長帶了十隻羊上路,在山上找到一處獅子的巢穴,看到一隻母獅在那裡餵小獅子。第一天,行政長躲在距離獅子巢穴很遠的地方,然後把一隻羊丟給母獅。第二天,他靠近獅子巢穴較近些,又丟一隻羊給母獅。如此,行政長每天把母獅餵得飽飽的,逐漸靠近獅子巢穴。母獅慢慢習慣了他的存在和他的羊,結果到了第十天,行政長就可以接近小獅子,和小獅子玩,並伺候小獅子吃奶。 行政長藉著小獅子吃奶時,趁機擠了奶裝在自己的袋子裡,然後就急忙下山趕回所羅門王那裡。所羅門王很高興,將獅子奶交給摩押使者,說:「告訴你們國王,這是我的行政長冒生命危險取來的,祝你一路平安趕快回去罷。」 使者在回國的路上過夜時,卻作了一個怪夢。在夢裡,身上各器官互相在爭功。 各器官爭功 腳說:「我們的功勞最大,如果沒有我們,行政長如何能到母獅的巢穴,又如何能帶獅子的奶回來呢?」 手說:「不要忘了, 如果不是我們擠奶,怎會有奶呢?」 眼說:「可是要不是我們的帶領,也找不到母獅的巢穴。」 心說:「如果不是我們想出接近母獅的辦法,怎可能擠奶呢?」 每個器官都功不可沒,也缺一不可,因此互相僵持不下,無法決定誰最重要。這時候,舌頭也加進來,語驚四座:「你們全都錯了, 你們全部加起來,也不如我重要, 因為,沒有話語,什麼事也無法達成。」 舌頭的話,立刻引起公憤,所有器官聯合起來嘲笑舌頭:「你這藏在濕暗處連根骨頭都沒有的東西,算是什麼,還不快閉嘴。」 舌頭最後回答說:「等著瞧,不久你們就會承認,是我主宰你們的。」 使者一覺醒來,想起晚上的夢,不知是吉是凶,心中忐忑不安。 舌頭的威力 但是他還是急忙回到摩押王那裡,把所羅門王的禮物獻上。可是在摩押王前,他一開口,就好像鬼附在舌頭上似的,他居然說:「陛下,這就是您要的母狗的奶。」摩押王當場大怒:「我要的是獅奶,你居然敢獻狗的奶來侮辱我,推出去,擇日砍頭。」當場使者就被下到牢裡,等候執刑。 當晚,使者又作了一個夢,這次所有器官都因恐懼而發抖,只有舌頭說話:「我怎麼告訴你們的,是不是我主宰你們呢?」 「是的」這次所有器官一致同意:「只是求你救救我們!」 當使者醒來後,舌頭又開口了,對典獄長說:「請帶我到國王那裡給國王治病。」 當他站在國王面前時,他說:「陛下,為什麼要砍我的頭呢?我不是給你帶來治病的奶嗎?」 「那你為什麼又說是母狗的奶呢?」 「陛下,只要能治您的病,名稱有什麼關係呢。但是我要抱歉, 是我的舌頭太不小心了。陛下明鑑,在鄉下獵人的口中,母獅常被戲稱為母狗的,只是我實在不應在陛下面前用鄉下人的俗語。」 國王聽了反而不好意思,原來自己誤會了使者的幽默。他喝了獅奶,病好了,不但原諒了使者,還大大賞賜他。 我們都知道手、腳、心、眼的功能與目的。關於舌頭,倒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所羅門王的見解與眾不同,他說:「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他的,必喫他所結的果子。」(箴18: 21)。舌頭能主宰,改變成敗,甚至決定生死。所羅門王又說:「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箴13: 3)。舌頭是要幫助我們「結果,並享美福」的。 駕馭你的舌頭 今天科學昌盛,社會高度分工,專業知識發達,每個人的手、腳、心、眼都有相當的科技配搭而功能強大,但是找工作要面試,談生意要會議,賣東西要廣告,競選要辯論,婚姻要溝通。換句話說,專業知識雖然重要,事情的成敗,仍是要靠語言表達、說服、鼓舞、談判、安撫、勸勉。所羅門王的話豈不是警世箴言,一針見血? 然而學校裡沒有舌頭應用科, 世上也沒有舌頭應用博士可以求教。巧言令色,甜言蜜語,機智詭詐,弄巧成拙就導致滅亡,更不用說「結果」。要如何使用舌頭才能結果,並享美福?解鈴還須繫鈴人,聖經說舌頭的基本問題是駕馭困難:「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雅3:8)。 既然所羅門王是首先提出舌頭問題的人,箴言書裡自然有許多令人得益匪淺的寶貴經驗和教導。葛理翰牧師說,他每天都要讀一章箴言書,日日學習。建議有心人也請從箴言書裡直接向所羅門王──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智者學習吧。

恨,能挑啟爭端

最近經濟不景氣,許多上市公司的經營弊端暴露無遺。不少總裁也跟著身敗名裂,甚至官司纏身,瑯噹入獄。報章雜誌對於這些總裁在位時曾說的和曾做的,描述得歷歷如繪,鉅細靡遺,令人咋舌。可想而知,是他們的對手爭相作證,樂意看他們下台。一生勞苦累積的基業,如今卻毀於一旦,真令人扼腕。 回顧以色列的歷史,耶路撒冷也曾兩次被毀。第一次被毀,是因為以色列人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所以神興起巴比倫,藉著它讓以色列聖殿被毀,國破家亡,百姓也被擄到巴比倫。亡國以後,以色列人痛定思痛,從此毀掉偶像,悔改認罪,於是在七十年後,得以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城與聖殿。 經過如此慘痛的教訓,以色列從此不拜偶像,並且努力遵守律法,樂善好施。聖城的重建既是如此不易,為什麼耶路撒冷在公元七十年再次被毀?而且,為什麼至今尚無法重建?這段歷史有否我們今日借鏡之處? 說來也許令人不可思議,但據說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毀,是因為有兩個人同名同姓引起的。 同名同性之誤 有一個耶路撒冷人請朋友吃飯,客人名單裡有一位是他的好朋友,名叫凱沙。但是耶路撒冷還有另一個有名的人,名字也叫凱沙,他和要請客的主人過去曾有些過節。不巧的是,僕人不小心,把凱沙的邀請函送到和主人有過節的凱沙那裡。 宴會當天,主人看到凱沙進門,大為吃驚,他板著臉,臉色很難看的說,「今天我在請客,你來幹什麼,快滾開!」 「原來給我的邀請函是送錯的,」凱沙說,「但既然我已來了, 也不必互相給對方難堪,我看這樣好不好,你讓我待下來,我願意付你我所吃和喝的。」 「不行!」主人一口回絕。 「只要你讓我待下來,我願意分攤今天宴會一半的開銷。」凱沙有點窘,賠著笑臉說。 「不行!」主人還是滿臉怒氣,不留情面的說。 「那麼讓我來付今晚所有的費用,只請你不要讓我在眾人面前下不了台。 」怒氣沖天的主人無法忍受看到凱沙,叫僕人把凱沙轟了出去。 當晚在場的客人中,有許多拉比,卻沒有一個人出面勸阻主人,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話。拉比的沉默促使凱沙歸怒於猶太人,認為猶太人和拉比都支持主人,一鼻孔出氣要給他難看。凱沙於是開始計劃對猶太人報復,「此仇非報不可,看我找羅馬大軍來懲罰你們。」 誣陷猶太人 凱沙於是到羅馬總督那裡,撒謊說,「猶太人不尊重您,他們想謀反反抗您。」 總督問,「你有證據嗎?」 「要證據很容易,您只要送他們一頭牛,說是要送給他們在祭壇上獻祭的,他們就會把您的禮物退還您,藉以侮辱您。」 凱沙知道猶太人的法律,獻祭的牲畜是不能有殘缺的。所以在送牛的途中,故意傷了那頭牛。當受了傷的牛到猶太人那裡時,拉比們知道遇到了麻煩,他們聚集討論,有人認為即使是有傷的牛,也要獻祭,不然會得罪總督。也有人建議要謀殺凱沙,以免他繼續說謊,挑撥離間,引起更多事端。只是這些辦法都於法無據,最後拉比決定遵守律法,不用那頭牛來獻祭。 聖殿被毀 猶太人沒有用那頭牛獻祭,以致得罪了羅馬總督。然而耶路撒冷是否因此被毀,實情無人知道。但耶路撒冷最後的確是被羅馬毀滅了。有的拉比為此傷心哭泣,「看啊,我們既誠實又守法,卻還是國破家亡,聖城被燒,聖殿被毀!」 凱沙的故事是流傳,沒有記載在歷史上。但是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毀前,猶太人不避爭端,處處樹敵,而且內部派系鬥爭不已,互相燒燬糧食,以致羅馬攻城時,城裡鬧饑荒更無糧打仗,以致很快就城破國亡。 這故事是要提醒猶太人,任意得罪別人對自己可能造成的殺傷力,也強調保留別人(即使是對敵)自尊的重要:在大庭廣眾下傷害對敵的自尊,殺傷力與後果相當於毀滅耶路撒冷城。 猶太人所付出的代價,事實上不只是耶路撒冷被毀而已。因為在第一次耶路撒冷被毀後七十年,聖城聖殿就重建了。而第二次被毀,至今卻尚未重建。第一次被毀是因為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第二次被毀則出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的仇恨與紛爭。難道仇恨與紛爭不比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的罪更大嗎? 仇恨的殺傷力 其實仇恨與紛爭是更為嚴重和可怕的。因為人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明顯知道是罪,懂得認罪悔改,因此也會有轉機。但是說到恨敵人,羞辱敵人,認為那是敵人罪有應得,活該報應,自己何須懺悔?所以一旦結怨,從此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太5:38-39)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3-44)」。 這是耶穌早在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毀前數十年,就對猶太人的警戒和教導,只是猶太人不能接受,結果走上毀滅的道路,代價慘重無比。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10: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況世事複雜,人心難測。如何在複雜的公司政治中生存?只有多體會耶穌的智慧和心意,「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才不會重蹈耶路撒冷被毀的歷史覆轍。 (作者為電腦博士,現在一家華人電腦資訊公司任主管,與妻子及二女居住洛杉磯近郊亞凱迪亞。)

我眼已見主榮光

美國經濟已連著三年不景氣,加上最近對伊拉克的戰事,報紙電視多是悲觀的經濟消息和論點。公司行號在經濟低氣壓籠罩下,微笑,快樂似乎從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消失了。連娛樂界最盛況的奧斯卡頒獎都創下歷年最低收視率。大家心裡關心的是,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什麼時候才會好轉? 然而,時局越是困難,越不應陷在這樣的思維裡。記得美國南北戰爭時,南軍曾獲勝直逼華盛頓,潰敗的北軍在城裡亂成一團,傷兵睡臥街頭,無人照顧。百姓聽到臨近的砲聲鼓聲隆隆,能逃的就棄城而逃。城裡的牧師們,聽到軍人凌亂的隊伍在街上荒腔走調,無精打采地唱著聖詩,不禁悲從中來。他們就問當時著名的基督徒作曲家茱麗亞 (Julie Ward Howe),能否寫首詩歌給這些軍人,鼓舞士氣。 茱麗亞答應了,可是寫什麼呢?戰敗的景象浮在茱麗亞心頭,斷岩殘壁,死傷累累,妻離子散,工廠停工,孤兒寡婦乞討露宿於街頭。茱麗亞很悲傷,徹夜難眠,不知如何下筆。破曉時,她讀到以西結書,「骸骨能復活麼?」,「主耶和華對這些骸骨如此說,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必給你們加上筋,使你們長肉,又將皮遮蔽你們,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你們便知道我是耶和華。」(結37:3-6) 茱麗亞有了靈感,如果以西結能在以色列亡國,遍地骸骨的景象中,看到神的復興和重建,那她也不需擔心當前失敗灰心的光景,所以她以「我的眼睛已看見榮光」起頭,寫下南北戰爭有名的「共和進行曲」(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歌的結尾是大家都耳熟能詳,深受喜歡的,「榮耀,榮耀,哈利路亞,榮耀,榮耀,哈利路亞,祂真理在進行」。(註:這詩歌後來改名為「我的眼睛已看見榮光」) 並非茱麗亞的肉眼看見主的榮光,因為和別人一樣,她肉眼看到的也是殘酷的現實──是戰敗和困難。但是茱麗亞心靈的「眼睛」, 或「心眼」,登高遠眺,超越視野,因此看到異常的景觀──她看到困境是暫時的,她看到神的榮耀在戰爭中彰顯,她看到神的真理在運行。藉著詩歌,茱麗亞把她所看到的帶給北軍。在北軍戰敗時,無疑是一針扭轉乾坤的強心劑,結果幫助北軍扭轉局面,轉敗為勝。 心眼的看見 肉眼受環境所左右,心眼卻能左右環境。以快樂為例,兩個人做一樣的工作,賺一樣多的錢,住一樣的房子,開一樣的車,但因快樂是心眼在心裡編織的結果,並不存在汽車房子裡,所以可能一個人快快樂樂,另外一個人卻悶悶不樂。 我們都知道是「心裡」快樂或「心裡」不快樂,不是「有汽車房子」快樂或「沒有汽車房子」不快樂。然而,人卻不在心裡找答案,而任憑肉眼引到汽車房子裡尋找快樂,豈不是本末倒置?難怪有人雖窮困而樂觀進取,有人富足卻鬱鬱不樂;有人殘疾卻勇往直前,有人健康卻畏首畏尾,都是因心眼所見不同導致的結果。 拉比的智言 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猶太拉比,因為從小駝背,一直單身未娶。 後來有人作媒,要促成他與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結婚。女方父母因為拉比的名氣,很樂意答應了婚事。 可是拉比第一次拜訪女方時, 她在房裡看到他的駝背,甚為吃驚,就不肯出來見面,並堅決拒絕嫁給他。拉比知道了以後,就對女方家人說,「我很樂意取消婚約。但不知是否能給我五分鐘的時間與她單獨談談?」女方家人很尷尬,只好答應他的請求。 五分鐘過後,兩人從房間出來,不可思議的是,女兒竟改變心意,不但答應嫁給他,而且似乎非常樂意。拉比的學生很好奇,問「老師,您跟她說了什麼,居然讓她在五分鐘裡回心轉意?」 「很簡單,我講了一個故事:在我們都尚未出世時,有一天,天使把我們帶在一起,我們聽到天上有個聲音說,『這男人將來要娶這女人』,還有另一個聲音說,『他們之中有一個人會是駝背』。當時,我就禱告,『我的神啊,如果我們兩人有一個人會是駝背,那絕不能是她,請讓我駝背吧。』她看到我這樣禱告,就說,『神啊!這是愛我的人,我樂意嫁給他。』 人都不完全,所以在現實世界裡,人與人之間傷害摩擦無法避免:婚姻不會沒有問題,家人相處不會沒有問題,夫妻不會沒有問題。誰願當駝背,承受傷害呢?我以故事開她的(心)眼,讓她看到在夫妻之間,我願意挑負的責任和承擔的角色。」 心眼的開啟 在一般人的肉眼裡,駝背是殘障,是婚姻的妨礙。可是在拉比心眼裡,駝背可以不是殘障,反而是醫治的良藥和祝福。心眼影響深遠,是成敗樞紐所繫,人豈能大意。 馬太福音說,「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2-23)。很多人不知道心眼是需要「裡頭的光」照明引導才明亮的。「裡頭的光」,簡單的說,指的是人心裡有神:「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弗1:17-18)。 時局艱難,肉眼所見令人惶恐不安,但只要求神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不論目前世局如何動亂不安,能看見神永遠掌權。祂豐富的指望,基業,和榮耀就會安慰我們,帶領我們,順利渡過難關。

天堂 地獄 我心

天堂像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有人說,神賜給人平安、喜樂、歡笑,因此人在世時就能藉以預窺天堂的美妙,品嚐天堂的滋味,因而對天堂能有具體的憧憬和盼望。平安、喜樂、歡笑不是海市蜃樓,也不是虛幻夢想,雖然金錢無法購買,卻是人人實際能獲得的。所以,有平安、喜樂、歡笑的人,雖在今世,但「天堂」已在心裡。 與天堂相對的是地獄,既然人在世時能「間接」體會天堂的美好,是否也可能窺探一下地獄的情形呢? 炸燬國王銅像 有一個人,名叫腓利,他對國王非常不滿,認為國王下旨太多,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腓利沒有見過國王,但聽說國王天天縱酒歡樂,不顧百姓生活,他就義憤填膺,覺得應該對這暴君採取行動。 在試過許多辦法而仍無法接近國王後,有一天夜裡他把城中央一座國王的銅像炸爛,以表忿怒。然而他的破壞行動被人看到,並報告了國王,在國王的命令下,他雙手被銬起來帶到宮中牢裡。 腓利知道,如果認罪的話,不是處決就是終身坐牢,所以大聲喊冤,矢口否認。只是心裡七上八下,不知命運如何。有一天,奇怪的事發生了,守衛居然對他說,「國王下令,你可以出牢,從今天開始,你的工作是每天整理宮裡的花園。」腓利喜出望外,因為除了每日的三餐外,居然還有一間小房子居住。 極佳待遇 腓利漸漸習慣了他的新生活。 但是有一天,平靜的日子突然被一個守衛打斷,「你是否還否認你破壞了國王的銅像呢?」守衛問腓利。腓利心想,原來他所受到的禮遇是要軟化他,讓他肯認罪。腓利知道不能上當,所以極力否認「沒有,我沒有破壞國王的銅像。」出乎意料的,守衛的回答竟然是「如果這樣,那就升你當宮裡的領班,負責宮裡的雜務,也給你加薪,這是國王的命令。」半信半疑,戰戰兢地,腓利就這樣進到宮裡,充當領班。 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問他關於國王銅像的事。腓利心裡明白,他的好日子是暫時的,是個陷阱,尤其是如果認罪的話,遲早要受到破壞國王銅像嚴厲的懲罰, 所以每次他都極力否認。只是奇怪的是,每次否認以後,非但沒有受到懲罰,他的待遇反而還變得更好。事實上,他現在過的生活甚至比被逮捕前的日子還好。 最後,尤其不可思議的,腓利就這樣一路升遷,最後竟被任命為國王的顧問。 晉升國王顧問 當國王的顧問要替國王定決策。以前他認為國王天天縱酒歡樂, 現在卻看到國王治理國家沈重的責任與決策的困難。腓利看到他的決策百姓不明白、不合作時,他覺得百姓真是不可理喻。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他的心意?他本想下令逮捕那些搗亂不合作的人,但這念頭卻讓他想起自己的過去。以前自己不也是如此嗎?自己不是因此而破壞了國王的銅像,進入宮中的嗎? 不認罪之苦 在宮裡身為顧問,腓利更是不能承認破壞過國王的銅像。但他心裡的內疚、不安與恐懼卻逐日加深。想承認罪行,又因否認的時間已太長,不知要如何自圓其說。不承認的話,連睡覺和喝酒都得小心翼翼,以免不小心吐出實情,東窗事發。他沒有朋友,因為心裡杯弓蛇影,不敢相信任何人。 不知不覺中,扭曲的事實已在他心中成為一個惡瘤,不斷成長,不斷製造種種猜疑和恐懼,從許多方面攻擊他。惡瘤根深柢固,腓利飽受煎熬,無法自拔,但卻無可奈何。正如聖經詩篇所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32:3-4) 有一天,腓利有機會和國王單獨相處。國王問腓利,「我想你大概很詫異,被捕以後整個事情的發展並不如你所料想的,對嗎?」 腓利點頭同意,「是的,恰恰與我被捕時所想的相反。」 但是,你現在快樂嗎?」國王問。 腓利躊躇了。從一方面來說,他的日子是不能再好了….他現在擁有的物質享受是從來想都不敢想的。但他內心的恐懼、不安,和內疚,也是再惡劣不過了。而且國王對他越好,他的心理負擔越大。 現在面對面與國王單獨相處,實在是無法自持。 「不快樂。老實說,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也沒有像現在這麼不快樂。我是人在宮裡,心在地獄裡啊。」 國王仔細聽著,「不對,不是心在地獄裡,而是地獄在你的心裡。沒有人知道地獄在那裡,但是人卻能把地獄帶入心裡。」國王停頓一會兒,眼光探索著腓利,繼續說:「而且一個人與真理相距越遠, 而真理又越來越明時,心裡的地獄也會越長越大。」 「我從未這樣想過,這心裡的地獄能除去嗎?」腓利問。 認罪之喜樂 「既然地獄是從心裡而入,也應能從心裡出去。」國王說。 腓利淚流滿面,當場承認了破壞國王的銅像。說也奇怪,在那一瞬間,累積多年的恐懼,不安,和內疚突然都消失了….心裡的地獄,變成了天堂。 聖經上說,「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20:15)所以人死後,不是去天堂就是地獄。聖經又說,「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腓利的故事並非要說明地獄像什麼,因為這是人在今世無法知曉的。然而故事裡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天堂與地獄,無論是在心裡或是在未來,完全在於人一念之間的抉擇,而且是人在今世才能作的選擇。你我豈可不慎重地作抉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