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信仰

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一個專門調查,「全美大學生如何追尋人生意義和目的」的課題組,調查訪問了全美46間大學的3680位大學生。

調查發現,上大學前經常上教堂的大學生占52%,即每兩位有一位上教堂,但上大學後還繼續上教會的大學生比例下降到29%,即每十位大學生僅有三位會上教堂,其變化可謂不小。

許多家長和牧師都知道,每周都上教堂的高中生上了大學後,許多就不再去教會了,但卻不清楚流失的程度有多大。有些神學家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信仰危機,因為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青年學子們反而淡漠了信仰。

這項調查第一次顯示出大學生不再上教堂的具體比例,證實了許多高中生上大學後的確不再上教堂
,但這並不表明他們放棄了信仰。

調查發現,雖然上教堂的大學生減少,但77%的大學生仍會作祈禱,71%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對他們有幫助,73%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和信仰能幫助他們發展自我人格。58%的學生認為信仰在他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

過分強調政教分離
近幾年來幾起重大的有關「政教分離」原則的爭執,都出現在公立學校。公立學校儼然成了政教分離的憲法原則爭鬥的主戰場。比如前些日子在最高法院審理的「在上帝之下」出現在小學誓詞中是否違憲的案子,就是發生在加州北部的一所公立小學。

在南加州,一群高中生在州最高法院取得勝利,因此可以在學校裡組織查考聖經的活動。同樣在南加州,卻有六位高中生被教區以學校不宜宣傳宗教為由,不允許他們穿著有「耶穌愛你」字樣的T恤。

在德州,另一場官司也打上了聯邦最高法院,一位正在大學唸書的學生,決定聽從上帝的呼召,畢業後作一位傳道人,但是州裡有關部門卻以政府的錢不能用於宗教人士的訓練為由,停止了這位大學生的獎學金。這位學生上的也是普通的大學,只不過是明確表示了要做傳道人,如果他僅是選修有關課程而不言明目的,反而可以繼續拿到獎學金。

有意思的是支持停止獎學金的人理由是「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反對者所持的理由亦是「政教分離」的原則,他們認為既然政府不能干涉宗教,當然就不可以制定一條禁止向有意成為傳道人的學生提供資助的法規。否則就是違背政教分離的原則。那一方正確,就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們如何裁定了。目前的情形是,持正反兩方意見的大法官勢均力敵,這個案子的結論最後可能是以4﹕5的票數通過。

美國公立學校過分強調政教分離,使得青年學子怯於在公開場合表達信仰。因此當他們來到大學,面對來自四面八方,文化多元的同學時,自然不便提信仰的話題,而缺乏在信仰上相互鼓勵的環境,不上教堂是無可避免的後果了。

高等教育過分偏向學術
大學生不再上教堂的另一個原因是,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宗教與學術的分離,教授和學校視屬靈問題為學生的私人問題,而不便過問。

62%受調查的學生指出,教授從未鼓勵過學生討論宗教和屬靈方面的問題,53%的學生認為大學課堂對他們的信仰沒有絲毫的影響。教授們似乎只對傳授學生知識有興趣,而對培育學生心靈麻木不仁。

另一個造成大學生從形式上離開信仰和宗教的原因之一是,學生之間很難彼此討論宗教和信仰問題,任何觸及宗教和信仰話題的討論,都極易演變成一場辯論。討論可以相互求證,相互提昇,而辯論卻是一場有輸有贏的戰爭。許多經過挫折的學生,最後只好放棄和同學作宗教和信仰問題討論的嘗試了。

教授不鼓勵,同學不友好,使得信仰的話題成為大學校園的禁區,得不到老師鼓勵和同學間扶持的年青學子們,從教堂中流失是可想而知的結果。

當學生們看到大學校園裡許多同學偏離正道,也明白只有信仰和宗教可以幫助他們迷途知返時,就會盼望能從大學的老師那裡獲得鼓勵,不過老師們是不會破例的。

物質主義思潮氾濫
一項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了長達三十八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在三十五年前,每十位大學新生中,差不多有九位在回答「為什麼要上大學」的問題時,會回答,「上大學是為了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那時的青年學子們可謂胸懷抱負,有為國為民的理想。

三十五年後的今天,每十位大學新生中約有八位會回答﹕「上大學是為了賺大錢,可以無金錢憂慮地過一輩子。」

這個調查的範圍是全國413所大學和學院中的近27萬名大學一年級新生,人數為全部新生的22%,因此其可信度十分高。

在被問及的學生當中,不到四成的大學新生會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1967年時87%的大學新生上大學是為了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相比,少了不只一半。

主持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琳達薩克斯(Linda J Sax)教授認為,這個調查結果反映了長期以來「物質回報與教育的價值」之間的較量。

顯然物質回報的現實擊敗了教育價值的理想。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賺錢」作為上大學的主要目的。

許多學生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毫無興趣,他們上大學是為了獲得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學位。在這種環境下,要堅持信仰生活和宗教活動是一件困難的事。

教會方面的責任
不少教會工作者強調青少年的聖經教導要考慮到新生代的特徵,不但在形式上要趕上後現代青少年基督徒的需要,甚至在教導上也追求變化,力求適應新形勢。這種「與時俱進」的做法,雖然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少年進入教會的青少年團契,但卻也在青少年心中種下了信仰生活可以隨時間和處境而變化的錯覺。

神學家和社會學家們發現一個事實。堅持傳統和嚴格的信仰生活,不隨時代變化而改變信仰生活的基督徒,並非如同外界所想像的那樣,固執而僵化。他們堅持傳統的禱告生活和信仰活動形式,是因為他們發覺,在千變萬化的現代社會裡,堅持傳統的信仰生活方式,反而可以使生活變得穩定與平和。

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雖讓外界感到落伍,但卻讓他們的下一代可以把信仰持守下去。比如自行投資和獨立製作《耶穌生平的最後時刻》(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的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正是生長於傳統的天主教家庭。他的同事稱他已經全人溶入福音書中了,可見他的神學思想之傳統。他所拍的影片於今年2月25日開始在全美上映,在全球引發了一股福音熱潮。

反而是強調變化之教會出來的青少年,有可能在上大學後,因環境的因素,放棄了正常的信仰生活,不再上教堂。儘管他們並未放棄信仰,但長期脫離教會生活,對他們的屬靈生命無疑是一種損害。牧者們不得不深思。

大學畢業生宗教熱忱升高
雖然上大學後繼續上教堂的大學生人數減少,但最新的一項調查發現,在2001年時每五位青少年中有三位認為宗教「非常重要」,比起十年前大部份青少年僅認為宗教是「重要」的,進步了不少。這個變化在四年制大學畢業生中尤其明顯。這項調查是由Child Trends的調查機構作的,結果顯明大學生獨立性雖增強了,對信仰的堅持卻未減弱,誠為可喜的現象。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