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鄧遜知

此愛綿綿無絕期

完美與永恆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垂手可得。條件是…. 藝術是相通的。儘管藝術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藝術在處理手法上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一種藝術手法叫做「再現」,做法是在作品應該結束的時候不結束,令人意外地加入一段插曲,讓作品的欣賞人纏綿不捨,蕩氣迴腸。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據說陳鋼在失戀時,他耳邊響起的旋律就是《梁祝》的雛形。《梁祝》的創作使他從痛苦中解脫了出來。 樂曲開始時,獨奏小提琴以其優美的旋律引人入勝,奏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投意合的主題。接著旋律一展開,銅管樂器以陰沈的音調,表達了封建家族棒打鴛鴦的情形,大提琴與小提琴如泣如訴的對答述說了樓臺會的經過。之後小提琴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刻畫了祝英台呼天搶地、以死相拚的情形。在金鼓齊鳴聲中,樂曲達到最高潮,隨著一聲鑼響,祝英台縱身投墳,用生命去換取永恒的愛情。 稍作停頓之後樂聲再起,長笛和豎琴把聽眾的想像帶入了另一度空間。當獨奏小提琴再次響起時,在聽眾的腦海裏出現的,是一對眷戀纏綿的蝴蝶,在明媚的春光裏追逐嬉戲、無憂無慮。那熟悉的主旋律甜蜜中帶著苦澀,悠揚裏又有無奈。畢竟真人已去,蝴蝶只是愛情的昇華。這種「再現」的手法絕非是畫蛇添足,因為大多數人都最喜歡協奏曲的這一部分,這正是作品的精華所在。 古詩《長恨歌》 無獨有偶,《長恨歌》也用了同樣的藝術處理手法。詩人一開始勾畫了楊貴妃的美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接著描寫了她與李隆基的風花雪月,以及安史之亂時二人如何倉皇出逃,最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後詩人用重墨描繪出李隆基回宮時睹物思人的心情:春日桃紅,他思念如花美眷,秋夜寒雨,他追憶似水流年。太液池的芙蓉,望之教明皇傷心,未央宮的垂柳,見而叫玄宗落淚。李隆基夜思千重,愁腸百結,只希望在夢中見她一面,可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本來詩寫到這裏,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詩人偏偏要情天補恨。他憑空地想像出一位高人術士,代表李隆基到天上去尋訪,在風雲月露之中找到了楊貴妃。只見她愁容滿面,眼淚撲簌簌地掉下來。她說:不能回去了,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菜宮中日月長。她把金釵掰成兩半,把一半遞給來人說:叫皇上不要忘記,當年七月七日在長生殿,夜半無人的時候,曾經說過「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此詩人知道他已融入了足夠情感,決定打住:「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全詩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而這兩句則成為千古絕唱。 「再現」手法的本質 比較《梁祝》與《長恨歌》,我們發現有三個共同點:(1)作品以愛為主題;(2)那是一種不能相守在一起的愛;(3)愛被昇華,以超越時空的形式表現出來。此種創作手法之所以能扣人心弦,是因為它抓住了人性的弱點:欲完全又有所不能;想永恒又生命有限。當有限的人的思維向無限延伸時,感嘆是必然的。聖經說:「你們的生命是什?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4)。 人們很少去想生命的問題,但當死亡觸及到愛情、親情、友情時,心裏卻十分茫然,免不了會像保羅一樣仰天長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在哪裡?」(林前15:55)上面說到的那種「再現」的藝術,其手法的成功之處,就是因為它能引發人們的共鳴。這種「再現」的手法在電影裏也屢見不鮮。最明顯的例子是《鐵達尼號》,女主角露絲到了垂垂暮年之時又見到了杰克給她畫的寫生,在講述完她的故事以後,她把那塊價值連城的寶石扔到海裏。此時鏡頭慢慢地化入水中……哦,原來這是露絲一生中作過千百次的美夢──她緩緩地進入一個美妙的理想空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杰克向她伸出手來,那眼神分明在說:我們永遠地在一起吧。此時簫管藏幽帶怨,歌聲似訴含悲,觀眾無不感嘆唏噓,淚光點點。唉,這只是一場夢啊,完美與永恒,你在哪裡? 再現並非不可能 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斷言,所有的「再現」手法都不能在永恒與完美的問題上,給讀者或觀眾一個滿意的交待。起碼有一部文學鉅著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聖經。雖然聖經的主要目的是向人啟示神和祂的救恩,但是從文學的角度去看,聖經也是一朵藝術奇葩。聖經裏面有立論鮮明的保羅書信;有詞鋒犀利的先知預言;有文勢充沛的摩西五經,又有氣勢磅礡的詩歌散文。比如,《約翰福音》的寫作手法就十分高超,當中作者也使用了「再現」的藝術手法。 《約翰福音》全書共廿一章,前廿章介紹了耶穌傳道、釘十字架和復活的經過,第廿章的結尾是全書的總結:「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20:31)本來,這就是非常好的結尾,但是作者不在這裏結束,他在第廿一章裏使用了「再現」的手法。 復活後的耶穌,已經不再受時空的限制,祂在門徒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是「再現」的畫面:比哩亞海邊的早晨,春寒料峭,四處無人,只有耶穌和祂的七個門徒在烤火。門徒在靜靜地吃著耶穌為他們準備的餅和烤魚,心中忐忑不安。他們知道老師將要別去,心裏面有很多問題要問,但是又不知從何問起。海風吹來,火苗劈啪作響。 還是耶穌先開的口:「彼得,你愛我嗎?」彼得說:「是的。」耶穌接著還是問同樣的問題:「彼得,你愛我嗎?」彼得還是同樣地回答。 再一次,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知道,自己曾經三次不認耶穌,現在耶穌是給自己三次的機會來彌補這個過失。他又想到他自己所說的愛,與耶穌已經付出的愛是那樣的不相稱,不禁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時鏡頭漸漸拉遠:茫茫的海面,水天一色,在天與水之間,是一堆將殘的篝火,以及師徒八人的逆光剪形。作者僅僅把場面定格在這一個時刻,他似乎惜墨如金,不願意去描述與耶穌的離別。而全書就以這一句為結束:「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去了。」 讀到這裏,讀者的心無不被師徒的那種真摯之愛所折服。「再現」的手法使所有讀到這裏的人都願意去想像耶穌並沒有離去。而奇妙的是,耶穌真的沒有離去。祂只是到天上去為我們預備地方,將來還要來接我們到那裏去(約14:2-3)。 完美與永恒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伸手就能取得,條件是我們必須悔改並接受神的兒子作為我們的救主。而這一點,正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神已經在提比哩亞的海邊把無限展示在有限裏面,把永恒呈現於暫時之中。聖經中神已經把話說得清清楚楚:「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願不願意選擇完美與永恒,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啊! 親愛的讀者,在永恒與完美面前,你的選擇是什麼?你願意在永恒裏再現,與完美、愛的源頭──永生真神──在一起嗎?

命名乾坤

名字只是一個人的象徵符號,要記在生命冊上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 可見名字的重要。連孔子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個美好的名字確實能喚起人美好的聯想,使聽到名字的人覺得賞心悅耳,也使其擁有者覺得有尊榮。 名字有時有很好的出處。守舊的人依照儒家的習慣,男從《楚辭》、女法《詩經》。比如蔣中正的名字出自《楚辭》離騷「跪敷衽以陳詞兮,耿吾既得中正」;女作家瓊瑤的名字出自《詩經》國風●衛風「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名字當然也有出自他處的,例如岳飛的母親夢見大鵬停在屋上而生下岳飛,所以起名為「飛」,字「鵬舉」。現代人起名字時多不受限制,使帶有時代的氣息。 名字的聲律很重要。漢語中有廿一個聲母,卅五個韻母,起名時應儘量避免用相同的聲母或韻母,因為聲母同則讀之繞口;韻母同則聽之逆耳。在聲調方面也講究要有平有仄。三個字都是第一聲或第四聲則是大忌:前者語感平淡,呆板拘謹;後者拗口彆扭,呼之氣絕。 迷信的人有很多關於名字的「學問」:兩儀、三才、四柱、五格、六神、八卦、十二生肖、周易陰陽、奇門遁甲、紫薇斗數……玄之又玄。各種命理元素的組合是無限大,變幻無窮,神秘莫測。起名時既要考慮五行生克,又要考慮沖合刑害。迷信命理的人多半也相信名字有莫名其妙的法力:如果起得好,哪怕是命帶七煞仍能官星遇貴;如果起得不好,就算是柱有魁罡也會梟刃複行。信矣哉,一派胡言。 名、字、別號 古時候「名」是在嬰兒出生以後三個月由父親起的,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握住孩子的右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把孩子交給老師或褓姆, 然後按順序把小孩剛獲得的「名」向參加禮儀的人宣告。父親則立即把孩子的「名」連同他的出生年月日報告地方長官,入冊登記。 古人除了名之外,還有字。按照古老的規矩,只有皇帝、父母、老師這三種人,可以直接叫人的名;別的人只能叫他的字,如果直呼其名,就是大不敬,甚至有侮辱性質。比如《三國演義》裏面的呂布,「布」是名,「奉先」是字。劉備也稱呼呂布為「奉先」,只有罵他是「三姓家奴」的張飛才會說:「呂布!我和你拼三百合!」 名和字是由父母起的,當事人基本上不能自己決定,但別號卻不然。別號不但不受家族、輩分的限制,而且字數也可以任意。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抗金空有志、報國苦無門,一生都希望能夠為國家效力,恢復中原故土,但始終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只好無可奈何地起個別號叫「放翁」,但是他沒能「放」下,臨死時依然念茲在茲地提到「但悲不見九州同」。「放翁」這個別號代表了他的心志:他就是要放蕩不羈,以此來區別于那些胸無大志、偏安江左的當朝權貴。可見別號是用來表明心志的。 偉大與渺小 歷史上擁有最威風名字的人可能就是武則天了,她的名字不但偉大,而且空前絕後,因為那個字是她自己造出來的。她本來有個乳名叫武媚娘,但是她嫌俗氣。她認為山河大地都不足以襯托她的威嚴,漢字也不夠功力描述她的功德,因為她光同日月。於是造了一個字發「照」音,為上下結構,上「明」下「空」,意即與日月同輝。這個字太獨特了,獨特到不能在鍵盤上敲出來。無論用拚音(zhao)還是五筆字形(jepa)都不能輸入這個字。看來她越是希望被後人記住,就越快被歷史遺忘。 武則天把名字改「大」,但也有人故意把名字改「小」。聖經使徒行傳記載了掃羅悔改的經過。「掃羅」這名字的原意是「祈求」。他本是個迫害基督徒的人,有一次在去大馬色的路上被主耶穌的大光所照耀,就悔改了。悔改後他為自己的罪痛心疾首,遂改名為保羅,就是「微小」之意。這個自認微小的保羅被神的靈充滿,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廣傳福音,寫下了十三卷新約書信。保羅對人類的影響巨大而深遠,與他自選的名字正相反。 武則天與保羅的名字有天淵之別,他們在歷史長廊裏留下的背影同樣是判若雲泥。我們在回溯歷史的同時不得不思索自己的價值取向,以及在永恒和無限中的定位。古人說得好:「血肉身軀且歸泡影,何論影外之影;山河大地尚屬微塵,何況塵中之塵。」原來,我們的肉身在永恒裏是一泡影,在無限中是一微塵。名字只是一個人的符號象徵,神揀選人看重的是內心。神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6-7) 超乎萬名之名 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渺小,我們就有救了。如果我們像保羅一樣為自己的罪懺悔,讓那照明保羅的大光也照耀我們,我們就有機會得著永生。那光就是耶穌基督:「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 有很多人,承認聖經的教導很好,但卻不肯接受耶穌。他們認為聖經裏有關耶穌的記載是神話,只能當故事去聽。其實問題是他們存著一顆桀驁不馴的心。一個認為自己有能力判斷神是否存在;神是哪一位的人,是永遠都不會找到真理的,正如聖經說的那樣:「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其實要信耶穌並不難,只要我們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的有限,帶著謙卑的心研讀聖經,去教會聽道,去尋求那不變的真理,就一定可以找到那永活的真神。聖經說:「你盡心盡性尋求他的時候,就必尋見。」(申4:30) 在《證主聖經百科全書》中,「耶穌」這兩個字的解釋是:耶穌是彌賽亞的名字,意即「救主」或「耶和華是救恩」。這個名字太重要了,「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凡是歸到這個名字裏面的人,在審判的時候都不會被定罪。聖經啟示錄裏說,到了那一天,神會打開一個書卷,就是生命冊,裏面記錄著基督徒的名字,凡是在上面沒有名字的人,就會被扔到火湖裏啟20:15)。 我們的名字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名字是否被寫在生命冊裏。

封禪vs.獻祭

古代封禪,帝王振威工具;十架獻祭,耶穌成全救恩。 聖經利未記第一章裏提到獻給神的祭牲必須是無殘疾的,代表聖潔。無獨有偶,古代中國人所獻的祭也有類似的要求。「犧牲」的「犧」字原意就是「用作祭品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大洪水後,挪亞一家從方舟出來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築壇獻祭:「挪亞?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燔祭。」(創8:20)中國人也有築壇獻祭的習慣,其中之一就是封禪。 封禪的起源 封禪是什麼意思呢?《史記 ●封禪書》的定義是:「此泰山上築土築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也就是說,先在泰山頂上築壇祭天,以頌揚上天的功德,然後在泰山腳下的某一小山上辟場祭地,以報答大地的養育之恩。 據《管子》記載,古時的伏羲氏、神農氏、黃帝等七十二位君主都到過泰山封禪。遠古時代的中國人是一個敬畏神的民族,他們認為東方是萬物之始,所以選擇了在代表東方的泰山上,以原始簡樸的方式來向上蒼表達謝意。泰山在當時被認為是最高的山,因為「天高不可及於泰山」。 曾幾何時,泰山封禪有了別的附麗。祭奠的人必須是一統江山的有道明君,而且必須在國泰民安時才能進行泰山封禪。當然,如果天降祥瑞,也可以以封禪來答謝。在多了這些意義以後,封禪就由對上天的敬拜,蛻變為統治階級炫耀其正統地位,和政權穩固的一種政治手段。有明確史料記載參加過泰山封禪的皇帝有六人,依次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其中最貽笑大方的就是宋真宗。 事情還得從宋真宗的老爹宋太宗說起。在西元979 年宋太宗領兵在高亮河與遼軍打了一仗,大敗而回;七年以後,宋太宗又兵分三路與遼軍交戰,同樣地鎩羽而歸。看到自稱是「馬上皇帝」的老爸兩戰皆北,宋真宗在當太子的時候就開始害怕遼軍。 西元1004年,蕭太后與遼聖宗率領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宋真宗知道以後更是心裏發毛。主逃派和主戰派之間的爭論十分激烈,最後主戰派占了上風,宋真宗只好硬著頭皮禦駕親征。當他登上澶州北城的門樓時,宋軍受到鼓舞,士氣如虹,一舉擊敗遼兵,並射死遼軍大將蕭撻凜。遼軍腹背受敵,提出議和。 膽小怕事的宋真宗居然答應,以「屈己安民」為藉口,在取勝的情況下反而簽訂了一個屈辱的和約。和約規定:宋真宗要稱蕭太后為叔母;遼宋以兄弟相稱,宋為兄,遼為弟;「兄」每年向「弟」孝敬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宋真宗知道「澶淵之盟」簽訂以後,朝廷的威信達到了最低點:老爹戰既喪師,自己和又辱國,所以終日鬱鬱不樂。大臣王欽若建議宋真宗泰山封禪,他說只有封禪才可以「鎮服四海,誇示戎狄」,挽回丟失的顏面。 封禪蒙塵落幕 有一天,宋真宗對大臣們說:「我上月睡覺時夢見有神人對我說會賜三篇天書給我,今天果然發現有黃帛曳於鴟吻之上。我想來想去,覺得那就是神人所說的天書了。」大臣們聽了都齊聲歌功頌德。「天書」打開了,原來是《大中祥符》三篇,詞句類似《尚書‧洪範》,開頭說宋真宗能以孝道繼承先帝基業,接著曉諭要簡樸節儉,最後預言國運長久,總之都是些吹捧宋真宗的話頭。王欽若等人趁勢就提出要封禪泰山。宰相王旦開頭不贊同此事,宋真宗便賜一樽酒給他,叫他回家慢慢喝。王旦回家後發現竟是滿滿一樽珍珠瑪瑙、翡翠寶石,他心裏明白,從此緘口。 西元1008年10月4日,宋真宗以謝天書為名封泰山,之後禪社首山。偽造天書雖使宋真宗實現封禪的願望,但卻落下了千古笑柄,以後歷代帝王誰也不願步其後塵,泰山封禪從此就永遠地落下帷幕。 耶穌基督獻上永遠的祭 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真正能贖罪的祭是在西元30年左右獻上的。耶穌以神兒子的身份,甘願充當贖罪羔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次性地贖了全人類所有的罪。 神造人是按著祂自己的形像來造的,祂希望人像祂一樣聖潔公義,但是人裏面總有一個傾向,就是趨向於縱慾、仇恨、背叛神的律法,這是人的罪性。至於罪性的外面表現,如偷盜、欺騙、姦淫等,則是罪行。無論是罪性還是罪行都是罪。在希伯來文中,罪原指射箭射不中紅心,達不到神的標準。 因為神是聖潔的,人有了罪以後,便於神隔絕了。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通過獻祭來贖自己的罪,使自己與神暫時和好。 在新約中神解決罪的方法,就是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作為獨一的祭物,來頂替以往作祭牲的牛羊(來10:1-8)。祂叫耶穌為全人類而死(彼前3:18),藉著耶穌基督承受的刑罰,人的罪受到了審判,罪的問題就一次性地永遠解決了(羅8:3,來9:26)。人們無須再用舊約的獻祭方式來對付自己的罪,因為每件除罪必須做的事,神都在耶穌基督裏完成了。 耶穌基督是那完全且永遠的祭物,人不必也無法在這個祭物上添加什麼。這就是為什麼在新約中,人無須通過行善來得救,神已經為人作成了一切。新約中基督徒的好行為是得救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舊約的祭是有針對性的、是暫時的,獻了還要再獻;而新約的祭是完全的、永遠的,只要一次獻上就永遠有功效。聖經說:「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祂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來9:13-14) 是的,要得救是不困難的,因為耶穌已經把最難的做成了。我們要得救就要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憑信心接受耶穌基督作為我們自己的救主,並讓祂掌管我們的生命,從此按著神的話去生活。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為神的兒女,享有神所賜予的永生、愛、聖潔、公義、平安、喜樂了。 遠古時代的中國人曾經在泰山之巔,虔誠地獻上暫時的祭致謝上蒼。現代的中國人更應該在心靈深處,感謝賜予我們生命氣息的神,並接受耶穌基督作為我們永遠的祭物,及祂所成就的救贖大功。

相煎何太急

喫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喫肥牛彼此相恨。(箴15:17) 西元589年正月,楊堅的軍隊攻入陳國首都建康,從而結束了南北割據。分裂了數世紀的中國再度獲得統一。隋文帝楊堅是一位明君,他對老百姓很寬厚。但是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在選擇接班人時選錯了人選,從而斷送了辛苦創立的大隋朝。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生了五個兒子,他們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封次子楊廣為晉王。 楊勇為人忠厚,但也很任性,不會矯飾。文帝很節儉,但楊勇卻把巴蜀人製造的精細鎧甲再加雕飾。楊堅看到後大為不悅,告誡他說:「自古以來沒有奢侈而統治長久的帝王,你作為儲君,更應當以節儉為先,才能供奉祖宗廟。」但是楊勇聽不進去。有一年冬至,百官到太子東宮賀節,楊勇特別高興,高規格地接受祝賀,甚至出動樂隊。文帝聽說後更不高興,對楊勇的恩寵開始衰退,並逐漸產生猜疑。 楊勇在東宮有很多美女,當中雲昭訓尤其光彩照人,豔壓群芳。楊勇寵愛雲氏,而疏遠正妻元氏。有一天,元氏心臟病發作,沒多久就死了。獨孤皇后認為元氏死得離奇,可能是被人謀害,就對楊勇嚴加責備。後來雲氏主持東宮,並生了三個兒子,獨孤皇后就更加不高興了。原來,獨孤皇后是個出了名的妒婦,不僅不讓自己的丈夫擁有小老婆,就連兒子或臣屬的小老婆, 她也嫉恨如仇。 外貌欺人 與楊勇相反,晉王楊廣不僅摸透了父母的脾氣,而且是個超級演員。他每天只跟正妻蕭妃一人在一起,後宮美女如果懷了孕,就一律墮胎,發覺太晚不能墮胎時,則生下後扼死。於是獨孤皇后不斷稱讚楊廣愛情專一,品德賢良。 楊廣為了得到文帝的歡心,就處處投其所好,每當文帝要到他的府上來時,他就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們鎖在屋裏,只留下幾個又老又醜的女人在身邊侍候,屏風與帳幕都改成用粗布做的,又故意把樂器的弦弄斷,不讓人拂去上面的塵灰,擺在顯眼的地方。文帝看後自然大悅,認為楊廣不好聲色。 楊廣對朝中的大臣一向禮極謙恭。凡是執掌實權的,他都用盡心思去和他們結交。皇上和皇后每次派人到他家來時,無論貴賤,他和王妃都到門外迎接,親自帶他們到客廳落座,用美味佳肴款待,臨走時還要送上一份厚禮。來人回去後無不誇他仁孝。因此,楊廣名聲大躁,更為文帝和獨孤皇后所喜愛。 楊廣擔任揚州總管,每次入朝後要回鎮,臨行前都向母后辭行。有一次,他在辭行時,跪在地上痛哭,獨孤皇后也老淚縱橫。楊廣趁機進讒說:「我本來很笨,只知兄弟間要相愛,不料哥哥總想害我。我心裏真害怕,不知哪天會被他害死。」皇后聽了,憤然道:「太子越來越猖狂,我給他娶了元家的女兒,他不以夫妻之禮對待她,把她害死了。他只寵愛阿雲,使她生下那麼多豬狗!」 楊廣叩頭,哭得嗚嗚咽咽,涕泗交流,獨孤皇后也悲痛難支。從此,獨孤皇后不斷在文帝耳邊吹枕頭風,要他罷黜楊勇,改封楊廣。 骨肉相殘的悲劇 西元600年,文帝宣布廢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他說:「雲昭訓是她老爹雲定興跟別人通姦所生的,這個女人是淫亂的種。從前,晉朝皇帝司馬衷的太子娶了屠戶家的女兒,生的兒子就喜愛殺豬。婚配如果不能門當戶對,就一定會亂了皇家的血統。現在,我要把他罷黜,使天下得享永久和平。」 楊堅把楊勇交給楊廣看管。楊勇自認為無罪,不應受到罷黜,就不斷地請求面見老爹訴冤。楊廣從中阻攔,使楊勇的請求無法呈遞到楊堅那裏。楊勇苦不堪言,便爬到樹上,遙向皇宮呼叫哀嚎,希望聲音能傳到父皇耳裏,得蒙召見。楊堅果然詢問,楊廣卻說:「楊勇已經精神失常,不可能痊愈了。」楊勇始終都無法再見父親一面。 楊堅以為立了楊廣就可以享永久太平。然而四年後,楊堅患病臥床,楊廣入宮侍候,那時獨孤皇后已死。楊廣見楊堅的小妾陳夫人妖嬈動人,就趁她去如廁時上前調戲,陳夫人竭力抗拒,逃回楊堅處。 楊堅見其妾微腮帶怒,薄面含嗔,就加以盤問,陳夫人說:「太子欲非禮我!」楊堅不覺怒氣填胸,在御榻上敲了兩下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吩咐說:「傳喚我兒!」柳述等就去傳喚楊廣,楊堅說:「我要的是楊勇!」 柳述離開寢殿去寫詔書,準備廢掉楊廣,複立楊勇。但是太遲了,楊廣已徵調太子宮的警衛包圍了大殿,把左右宮女全都逐走,並派左庶子張衡進去,猛擊楊堅的前胸,以致鮮血噴出,濺灑屏風,楊堅慘叫數聲而亡。楊堅死後,楊廣繼位,立即誅殺親兄楊勇。他就是著名的暴君隋煬帝。 所羅門的智慧 聖經裏也有類似的兄弟相殘的故事。《列王紀上》第一和第二章就記載著大衛王逝世前他的兩個兒子爭位的過程。 大衛本來是選定所羅門作為接班人,但是他的另一個兒子亞多尼雅趁著父親病重而試圖篡位。亞多尼雅找來元帥約押和祭司亞比亞他商議。他們二人認為舊的主人快要死去,應該抓緊時機迎合新主人,於是答應了下來。 亞多尼雅的做法是在約押和亞比亞他的附從下大排筵席,宴請皇親國戚和當朝權貴,與他們拉關係,好讓他們默認他的繼承權。但那時大衛在病中仍然清醒,大衛提前加冕所羅門,使之在大衛仍活著時就作王,粉碎了亞多尼雅的陰謀。 亞多尼雅自知性命難保,就逃到聖殿裏抓住祭壇的角。他知道所羅門不能在那裏殺他,否則他的血就會灑在祭壇的角上,而這是違反神的規定的,因為只有祭牲的血才可以灑在那裏(利4:7)。 所羅門當時赦免了他,並對他說如果他從此作個忠義的人,就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但如果作惡,就必死亡。但是亞多尼雅不肯安分守己,過了沒多久又向所羅門要大衛生前的侍女亞比煞做老婆,他的用心是險惡的,因為他的長兄押沙龍當初謀反時就是以親近大衛的妃嬪開始的(撒下16:22)。所羅門識破了他的詭計,把他殺死。 聖經記載這段歷史至少有二目的:第一是描述所羅門的智慧。第二是說明所羅門是神所揀選的繼承人,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神的選擇。 大衛的兒子們不和睦,大衛本人難辭其咎。在犯了姦淫罪以後,神就對他說過:「刀劍必不離開你的家」。(撒下12:10) 從上面的兩則故事我們應該吸取教訓:第一,我們要行在光明裏,不要犯罪惹動神的怒氣,以致禍延子孫;第二,要多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多瞭解他們,並教導他們彼此和睦相愛。

真假君王

帝王出身,編個龍故事,好坐穩皇位;耶穌出生,選個破馬槽,好成全救恩。 古代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要把自己打扮成「真龍天子」,不惜憑空捏造,弄虛作假。而偏偏又有一些寡廉鮮恥的文人,拗著良心,為虎作倀,把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寫入歷史裡。 劉邦憑手中三尺劍得了天下,確是十分了得。然而他知道自己出身貧寒,天下人未必服他,於是大造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謠傳,從此開創了君王「屬龍」的先河,以後歷代帝王都爭相仿效。當中最典型的就是兩晉南北朝中的南朝,即宋、齊、梁、陳。由於每朝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的重臣,在掌握了大權以後就一腳把故主踢開,自己當起皇帝來,但心中又惴惴不安,於是編出很多古古怪怪的龍瑞來。 「烏龍」滿天飛 這一套四集的「龍」連續劇在西元420年正式放映。大權在握的宋王劉裕打算要東晉恭帝司馬德文把帝位「禪讓」給自己,就開了個會,會中劉裕假惺惺地說他要把爵位退掉。當時他的手下莫明其妙,只好一味地歌功頌德,直到晚上會議散了以後,中書令傅亮回到家裏才忽然間醒悟過來,於是連夜去拍劉裕家的門。見到劉裕後,雙方都心照不宣,傅亮只說要去一趟南京,劉裕點了點頭。傅亮一出宋王府就開始造謠,說他看見流星劃破夜空,隨後就去南京逼司馬德文退位。劉裕篡位後,改國號「宋」。但他自覺心虛,於是號稱「嘗游京口竹林寺,獨臥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驚以白帝」。 宋祚齊移,蕭道成當了南齊的開國皇帝。太高皇帝蕭道成相貌堂堂,英武颯爽。據說他母親陳氏生了他以後,奶水不足,夜裏夢見神人持糜粥兩瓶,要她喝。她喝完就醒了,發現乳如泉湧,不勝驚異。蕭道成有兄長二人,一名道度,一名道生。有人對陳氏說:「夫人當生貴子,只可惜不能親眼看見事情成就。」陳氏嘆道:「我有三個兒子,不知將應驗在哪個身上呢?」那人指著蕭道成說:「就是這一個!」史書裏說蕭道成「龍顙鐘聲,鱗文遍體」。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父親是龍種,兒子也不甘落後。蕭道成的兒子齊武帝蕭賾,「將之夕,孝皇后、昭皇后並夢龍據屋,故小字上為龍兒。年十三,夢人以筆畫身左右為兩翅,又著孔雀羽衣裳空中飛,舉體生毛,發長至足。」要是光是母親夢見龍,別人可能還會說三道四,現在兩個皇后同時夢見龍,看來是不會錯的了。更何況十三歲時還有人來給他畫翅膀,如虎添翼,飛翔在天,哪還有錯! 看來蕭道成父子是鐵定的龍種了,但這也難不倒梁武帝蕭衍。等到他要篡齊時是這樣描述他的出生的:「皇妣張氏嘗夢抱日,已而有娠,遂產帝。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日角龍顏,重岳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兩骻駢骨,項上隆起。」他的意思是:「你看,我比齊朝的皇帝更有龍的特徵,他母親夢見龍,我母親夢見太陽;他身上有鱗,我的脖子會發光;他龍顙鐘聲,我日角龍顏。 而且我還多了一樣『身映日無影』,我篡他們家的大位也是天意。」 稍後他還是不放心,覺得當皇帝的預兆還是弱了一點,於是又加上一條:「行經牛渚,逢風,入泊龍瀆,有一老人謂帝曰:『君龍行虎步,相不可言,天下方亂,安之者其在君乎?』問其名氏,忽然不見。」那忽然不見的老人,定是神人無疑,既然他也說「安天下者不就是你嗎」,那我蕭衍只好篡位了,不是我犯上作亂,實乃天意,不得已而為之啊! 梁武帝龍跡鑿鑿,誰還會懷疑他蕭家的正統地位呢?但陳武帝陳霸先偏偏不信這一套,非要坐蕭家的龍椅不可。可能是先前梁武帝確實吹牛過份了點,所以陳霸先要梁敬帝蕭方智下個遜位詔書,先消消毒:「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敬從人只之願,授帝位於爾躬。」意思是蕭家王朝的「龍運」已經到了頭了,所以要讓位給陳霸先。在詔書頒下以後,陳霸先還假惺惺地不願意,半推半就,讓手下一請再請:「帝謙讓再三,群臣固請,乃許之」。不過平心而論,陳霸先比起蕭衍來確實謙虛了許多,他只編了兩樣:一是「日角龍顏,垂手過膝」,二是夢見有人捧著太陽餵給他吃:「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納之帝口,及覺,腹內猶熱」。 人的罪性──自欺欺人 除了宋、齊、梁、陳,其他朝代也不乏這些神話般的傳說。筆者曾向母親問及出生時的情形,母親說:「那天早上我到產房外看見有人鋸一棵長蟲子的老樹,樹倒時轟隆一聲嚇我一跳,還有一條蜥蜴爬到我的腳邊……到了中午你就生下來了。晚上你外婆送雞湯來,同房間的產婦都說很香…」筆者據此已擬好了一份稿子,要是有一天從天上掉下個大餡餅,當上了皇帝,就馬上發表:「太祖生時山崩地裂,巨木傾倒,有龍從內中飛出,其時異香盈室,眾皆奇之…」云云。 其實,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歷史上的這些真龍天子們,一個個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雖然他們盡力向人們證明他們是上天揀選的,但最終都無一例外地走進了歷史。 謙謙和和的萬王之王 而那真正為上天揀選、永遠作王的那一位,來到世上時,卻是毫無龍的跡象。他來得是那樣的卑微,那樣的不引人注目。他甚至被生在馬槽裏,連一張床都沒有。但是只要看一看他對世界的影響,就沒有人能夠否認他就是那真正的王。 現在世界各國都以耶穌降生的年份作為年號,作為計算年日的標準。例如今年是2005年,那就是指距離耶穌降生已經有2005年了。康熙當皇帝就用康熙年號,乾隆當皇帝就用乾隆年號。耶穌是萬王之王,所以全世界都用他降生的年份作為年號。 很多慈善機構及組織都是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成立的,如醫院、孤兒院、養老院、濟良所、農村服務社、乞丐教養所、盲啞學校、紅十字會、難民收容所、痲瘋院等等。 耶穌基督才是那真正的王,他來了,這世界起了極大的變化:歷史、文化、政治、社會、經濟、道德、風俗、習慣都受了深遠的影響。今天凡博愛、自由、平等、人權……等等響亮的名詞無不由耶穌基督而來。 那真正的王耶穌基督為什麼要以這樣謙卑的身份來到人間呢?原因十分簡單,耶穌說:「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

保守你心勝過一切

韋后,馬后;兩種風範,兩種心地。 不同的人在環境變化時會有不同的表現,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兩位皇后的故事。 韋皇后是唐朝皇帝唐中宗李顯的夫人,她是歷史上有名的敗壞朝綱的人物。李顯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三子,高宗死後繼位,當皇帝不到一年就被武則天廢了。被廢後又被放逐到房州,當時身邊只有韋氏。李顯在房州時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他與韋氏的小命真可謂朝不保夕。 李顯知道,他母親武則天為了篡位已經親手殺了兩個兒女了:她為了嫁禍於高宗的前任皇后,曾親手扼死了自己在襁褓中的女兒;她又怕大兒子李弘會威脅到她的權力而把他毒死。李顯在房州終日想的就是這些事情,他最怕朝庭來的人了,「每使至,帝輒恐,欲自殺。」他尤其怕他們帶著盒子來,因為說不定盒子裏放的就是一條白綾或一壺鴆酒。朝庭的人一來,他就篩糠似地發抖。 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韋后 李顯在被廢的二十一年裏沒有被嚇死,完全歸功於韋氏在心理上的支援,韋氏經常安慰和鼓勵他。 李顯很是感激,他對韋氏說:「一朝見天日,不相制。」李顯等了半輩子,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武則天因年老生病不理朝政,張諫之政變得手,逼武則天退位,李顯復辟成功。 這段歷史頗有西方童話的味道:漂亮女子在經歷千辛萬苦後,終於等到王子的出頭之日,自己又夫榮妻貴成為皇后。這是西方八股。童話的最後往往是:「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然而環境的突然變好卻是韋皇后走向邪惡的開始:她利用中宗的信任逐步培養自己的勢力,架空中宗;她重用外戚把持朝政,賣官鬻爵,濫用權力,秘密地籌劃著推翻唐室江山,效法武則天,做第二代女皇。只見一時間朝綱混亂,烏煙瘴氣。她又縱容女兒安樂公主天天去纏著中宗要當皇太女,遭到中宗的拒絕。 西元710年,韋氏與安樂公主趁中宗批閱公文時送上蒸餅,中宗吃後一命嗚呼。韋皇后親手毒死了曾經與自己休戚與共的丈夫,而她自己也因此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在中宗的侄子李隆基(日後著名的唐玄宗)發動的政變中,她被殺死。 孟子云:「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韋皇后正是這樣:她在觀念上已完全認同她的婆婆武則天的做法,行動自然就會跟進;而她的行為也就危及山河社稷,殃及平民百姓。她的前半生由於環境的限制,邪惡的一面沒有顯露出來。一等到環境許可,她那猙獰的面目便表露無遺。 才德賢慧的馬皇后 另一位也是從苦難中走過來,而最終成為皇后的女士。她的為人和做法與韋皇后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她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 朱元璋出身貧寒,十歲時父母雙亡,連飯都吃不飽,只好去和覺寺當和尚。他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由於生在八月初八,就叫「重八」,一個怪難聽的名字。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他就去投奔了起義軍領袖郭子興。 郭子興有個姓馬的養女,不知為什麼沒有裹腳。在那個年代不裹腳的女子就是異類,就算是臉蛋再好看也沒有用,都被男人視之為豬八戒。所以馬姑娘到了十七歲還找不到婆家。郭子興一咬牙,就把她嫁給朱重八。朱重八喜出望外,趕緊雙膝跪地叩頭謝恩。郭子興可能覺得叫女兒嫁給「重八」確實有點為難,就給新女婿改了個名字叫「元璋」。 朱元璋有勇有謀,加上又是郭子興的女婿,沒多久就在起義軍當中有了名氣,因而引起郭子興兩個兒子的妒忌。他們害怕朱元璋會危及到他們當繼承人的地位。有一天他們把朱元璋關了起來,斷水斷糧,想渴死餓死朱元璋。馬氏在丈夫失蹤三天後才知道他的下落,但她不知道是她的兄長幹的,還以為是郭子興的意思,只好偷偷送飯給丈夫。《明史》記載:「後竊炊餅, 懷以進,肉為焦」。她為了送飯給丈夫,灼傷了胸口的皮膚。 朱元璋稱帝後,在群臣面前提起這件事,說她跟唐太宗的長孫皇后一樣賢慧。馬氏聽了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藉這個機會提醒丈夫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且妾何敢比長孫皇后也。」馬皇后這樣說是因為朱元璋過於防範功臣,動不動就大開殺戒。甚至連太子的老師宋濂也不想放過。有一天在吃晚飯時,馬氏拒絕進食,被皇帝問及時她說:「民家為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說罷淚流滿面。朱元璋不敢怠慢夫人,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 馬皇后也是個成功的母親。她的兒子朱棣在繼位後每天早起晚寢,工作認真,生活節儉。他在位的二十一年間,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朱棣曾公開說他這樣做是仿效他的母親。當提到他的先母時,明成祖朱棣當眾流淚。 行為──內心的表現 看完兩位皇后的故事,我們會問:既然不同的人在環境變化時會有不同的表現,那麼,是什麼因素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呢?《曾廣賢文》裏面有這麼一句:「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這麼說來,人們的行為模式其實是由他們內在的價值取向決定的,而價值的取向又由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而定。也就是說,人們的行為只是他們內心的表現,外部環境的變化不一定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除非這種變化首先改變他們的世界觀。 聖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如果我們希望在環境變化時仍能走在正道上,我們就應該首先從心思意念上著手。實際上,人是那麼的軟弱,假如我們不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事到臨頭時是不可能靠意志來控制我們的行為的。 聖經上說:「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7:18-19)我們的意志常常無法控制得了我們不正當的慾望,我們唯有依靠屬天的力量:「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7) 願萬能的神保守我們,不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能活在祂裏頭,不偏離左右。

以史為鑒

因懼而逃亡,慕容熙丟了江山;因怕而交鬼,掃羅王喪師辱國。 情緒不穩定會造成夫妻吵架,朋友反目,兄弟不和等問題,有時甚至會鬧出人命。歷史上因為國家領導人的情緒波動而爆發戰爭,引起人禍的例子不勝枚舉。 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孫子早就知道這一危險,故有「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的說法。劉備就是因為其義弟關羽死於呂蒙之手,在悲痛之餘大舉興兵,以致有彝陵之敗,最後在悔恨交加之中身死白帝城,正應驗了孫子的理論。 這還不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國歷史上有一君王因為情緒波動,在一念之間,丟掉了皇位,將大好江山,拱手他人。 亂了情緒 丟了江山 在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暫時分裂成十個國家。其中一國史稱「後燕」,為慕容氏創立,君傳四世至慕容熙。慕容熙十分寵愛皇后苻訓英,但偏偏苻訓英早死,他十分哀痛,準備親自出城為皇后舉喪。奸臣馮跋聽到這消息後就去與慕容雲商量,只等皇帝出城就發動政變。這慕容雲原來不是慕容家的人,本姓高,只是因以前平叛有功,被慕容家收為義子。 西元四零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龐大的皇后治喪隊伍及護衛部隊開出首都龍城。皇帝披頭散髮,光著雙腳走在後面。馮跋在確認皇帝已經出城之後,舉兵起事,帶領政變部隊攻打宮城的弘光門,留守皇宮的羽林軍不敵敗走。馮跋暫時控制了京城,馬上關閉城門,擁慕容雲為帝,並更改年號,大赦天下。 慕容熙開始還能保持鎮定,脫下喪服,披上鎧甲回軍平叛。當晚攻城未克,就在北門外扎營。 第二天,一位名叫褚頭的御林軍官員翻出城墻,報告慕容熙說:御林軍仍然效忠於他。這本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慕容熙可以號召城內的士兵裏應外合。那個時代講究正統,慕容雲並沒有皇族血統,民心未必歸順,加上慕容熙出城時帶了大量的士兵,對付立足未穩的偽政權應該不是難事。但這個好消息不知為什麼在慕容熙聽來是壞消息,居然恐慌起來。 恐懼鈍化判斷力 慕容熙腦海裏只往最壞處想,一會兒他認為褚頭是對手派來騙他的,一會兒又懷疑御林軍對他忠誠的程度。最後他的迷惘和懼怕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只見他面如土色,跑出營門,不知去向。隨從們分成若干隊尋之再四,就是不見他,只找到他扔在路上的龍袍。顯然他是化妝成平民藏了起來。 忠於慕容熙的城外軍隊並未因此潰散。中領軍慕容拔與中常侍郭仲商量說:「城內有忠勇的戰士, 皇帝暫時不在無妨,我們先去平亂,成功後再找回皇帝不遲。」於是揮師攻城。果然,城內將士以為皇帝親自指揮,紛紛放下武器,採取觀望態度,不肯為臨時政權賣命。可是慕容熙一直沒有現身,慕容拔的部隊開始動搖,又退了下來。他們退下來後仍不見皇帝,終於崩潰,一哄而散。慕容拔戰死。 政變成功的慕容雲開始大肆搜捕失蹤的慕容熙,兩天後終於在樹林中找到。慕容熙與他的所有兒子被處決。慕容雲遂放棄慕容姓,恢復原名「高雲」,以此表示他不是慕容熙的繼承人。後燕亡。 慕容熙因為情緒波動以致反勝為敗。公不能衛國,私不能保家。害怕(情緒)使一個人喪失了勇氣,鈍化了正確的判斷力。從慕容熙的事件,可以清楚看到來龍去脈。 掃羅因驚恐致敗 聖經中也有君王在驚恐之餘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錯誤之記載。撒母耳記上廿八章第五節:「掃羅看見非利士的軍旅就懼怕,心中發顫。掃羅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卻不藉夢或烏陵,或先知回答他。掃羅吩咐臣僕說:「當為我找一個交鬼的婦人,我好去問她。」 好個糊塗的掃羅!他難道不知道神是忌邪的神嗎?神說:「人偏向交鬼的和行巫術的,隨他們行邪淫,我要向那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利20:6) 但他仍然抱著僥倖的心理去卜問交鬼的巫婆,進一步得罪神。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懼怕」及「心中發顫」,情緒使然也。害怕使掃羅敬拜邪術,至終喪師辱國。未經聖化的情緒之為害,從掃羅事件又可見其因果關連。 嗚乎!世事之無常,人心之迷惘,在此可見一斑。筆者為此而嘆息: 樂哀怒喜世人痴,中外古今皆如斯。 謹防煙濃火烈後,便是扼腕唏噓時。 以基督的心為心 往事已矣,我們在嘆息之餘, 應該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學到些什麼呢? 作為基督徒,我們又該怎樣用神的眼光去看待情緒問題呢?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用神的話語來裝備自己,以免重蹈古人覆轍呢? 首先,我們要確認自已的生命是與神連接的。神是平安的總源頭,我們的生命若不與神的生命連接就必定會出問題,因為「生命在祂裏頭」(約1:4)。罪能使我們與神隔離。當我們有不平安的感覺時,就要來到神的面前,看看是否還有一些罪我們沒有對付。 其次,我們要把自己獻給神。 我們只屬於神,不屬於世界。雖暫時仍活在世上,乃是為神而活。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健康情緒都源於對世界的留戀。當我們留戀世界時,我們的心思意念就開始紛亂。「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1:8) 第三,我們要靠神的能力制服自己的心。「人不制伏自己的心, 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墻垣。」(箴25:28)但是心是不能自己制服自己的,要靠外力,也就是神的能力才行。「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林後10:4-5) 最後,我們要緊記神的話語, 祂對我們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賽41:10)任何時侯,我們的情緒若控制了我們,我們就應該安靜下來,立即默想神的話語。 做情緒的主人 先知哈巴谷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而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 不要做情緒的奴隸,要做它的主人。基督徒的生命是喜樂的生命。因為那喜樂不是源於物質,不是源於環境,也不是源於人,而是源於神。

古事今鑑──論動機

墨子言利 巫馬子對墨子說:「你愛天下一切人,對人們並沒有什麼好處;我不愛天下的人,卻沒有半點傷害到他們。兩者都沒有什麼效果,你為什麼認為你對,而我不對呢?」 墨子說:「現在這裡失火,一個人端水來準備澆滅它;一個人舉火添柴準備要使它燒得更旺。都還沒有產生後果,你贊成二人中的哪一個呢?」巫馬子說:「我贊成那端水之人的主意,而不贊成那舉火之人的主意。」墨子說:「這也是我的主意,而不是你的主意。」 一般而言,動機和效果是一致的,因此檢驗一個人的動機是否正確,需要看其效果。但並不等於說在效果沒有實現之前,我們無從判斷動機的好壞。 聖經告訴我們:「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6:43-45) 基督徒應該首先從思想上淨化自己,藉著讀聖經來充實自己,用神的話語來禱告,讓它成為我們的觀念,藉著事奉將它實踐出來。當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時,我們自然就能發出基督的芬芳之氣。若不讀經少禱告卻刻意去追求有神的形像,就是捨本逐末了。 割肉相啖 齊國有兩個勇士,其中一人住在城的東郊,另一人住在城的西郊。一天,兩人偶然在路上相遇,說道:「喝兩杯怎麼樣?」酒過數巡,一個說:「還是弄點肉吧?」另一個說:「你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幹嘛要另外找肉呢?」於是準備好了調料,便抽刀割肉給對方吃,到死為止。 像這樣的勇敢,不如沒有好。沒有動機,行為就顯得毫無意義。勇敢本是好事,但這種沒有動機和目標的勇敢,就比沒有更糟。 聖經說:「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9:26)。「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爭戰。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林後10:3-4) 我們固然凡事都可作,但不是凡事都能榮耀神。基督徒必須設立為主而活的動機,做事情就不會憑血氣,而是靠那住在我們裡面的靈。比如,我們不要像上文所述的所謂勇士一樣,徒然表現自己的勇氣;真正的勇氣應該表現在能為我們所信的真理作見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