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愛綿綿無絕期

完美與永恆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垂手可得。條件是….

藝術是相通的。儘管藝術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藝術在處理手法上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一種藝術手法叫做「再現」,做法是在作品應該結束的時候不結束,令人意外地加入一段插曲,讓作品的欣賞人纏綿不捨,蕩氣迴腸。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據說陳鋼在失戀時,他耳邊響起的旋律就是《梁祝》的雛形。《梁祝》的創作使他從痛苦中解脫了出來。

樂曲開始時,獨奏小提琴以其優美的旋律引人入勝,奏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投意合的主題。接著旋律一展開,銅管樂器以陰沈的音調,表達了封建家族棒打鴛鴦的情形,大提琴與小提琴如泣如訴的對答述說了樓臺會的經過。之後小提琴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刻畫了祝英台呼天搶地、以死相拚的情形。在金鼓齊鳴聲中,樂曲達到最高潮,隨著一聲鑼響,祝英台縱身投墳,用生命去換取永恒的愛情。

稍作停頓之後樂聲再起,長笛和豎琴把聽眾的想像帶入了另一度空間。當獨奏小提琴再次響起時,在聽眾的腦海裏出現的,是一對眷戀纏綿的蝴蝶,在明媚的春光裏追逐嬉戲、無憂無慮。那熟悉的主旋律甜蜜中帶著苦澀,悠揚裏又有無奈。畢竟真人已去,蝴蝶只是愛情的昇華。這種「再現」的手法絕非是畫蛇添足,因為大多數人都最喜歡協奏曲的這一部分,這正是作品的精華所在。

古詩《長恨歌》
無獨有偶,《長恨歌》也用了同樣的藝術處理手法。詩人一開始勾畫了楊貴妃的美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接著描寫了她與李隆基的風花雪月,以及安史之亂時二人如何倉皇出逃,最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後詩人用重墨描繪出李隆基回宮時睹物思人的心情:春日桃紅,他思念如花美眷,秋夜寒雨,他追憶似水流年。太液池的芙蓉,望之教明皇傷心,未央宮的垂柳,見而叫玄宗落淚。李隆基夜思千重,愁腸百結,只希望在夢中見她一面,可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本來詩寫到這裏,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詩人偏偏要情天補恨。他憑空地想像出一位高人術士,代表李隆基到天上去尋訪,在風雲月露之中找到了楊貴妃。只見她愁容滿面,眼淚撲簌簌地掉下來。她說:不能回去了,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菜宮中日月長。她把金釵掰成兩半,把一半遞給來人說:叫皇上不要忘記,當年七月七日在長生殿,夜半無人的時候,曾經說過「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此詩人知道他已融入了足夠情感,決定打住:「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全詩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而這兩句則成為千古絕唱。

「再現」手法的本質
比較《梁祝》與《長恨歌》,我們發現有三個共同點:(1)作品以愛為主題;(2)那是一種不能相守在一起的愛;(3)愛被昇華,以超越時空的形式表現出來。此種創作手法之所以能扣人心弦,是因為它抓住了人性的弱點:欲完全又有所不能;想永恒又生命有限。當有限的人的思維向無限延伸時,感嘆是必然的。聖經說:「你們的生命是什?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4)。

人們很少去想生命的問題,但當死亡觸及到愛情、親情、友情時,心裏卻十分茫然,免不了會像保羅一樣仰天長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在哪裡?」(林前15:55)上面說到的那種「再現」的藝術,其手法的成功之處,就是因為它能引發人們的共鳴。這種「再現」的手法在電影裏也屢見不鮮。最明顯的例子是《鐵達尼號》,女主角露絲到了垂垂暮年之時又見到了杰克給她畫的寫生,在講述完她的故事以後,她把那塊價值連城的寶石扔到海裏。此時鏡頭慢慢地化入水中……哦,原來這是露絲一生中作過千百次的美夢──她緩緩地進入一個美妙的理想空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杰克向她伸出手來,那眼神分明在說:我們永遠地在一起吧。此時簫管藏幽帶怨,歌聲似訴含悲,觀眾無不感嘆唏噓,淚光點點。唉,這只是一場夢啊,完美與永恒,你在哪裡?

再現並非不可能
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斷言,所有的「再現」手法都不能在永恒與完美的問題上,給讀者或觀眾一個滿意的交待。起碼有一部文學鉅著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聖經。雖然聖經的主要目的是向人啟示神和祂的救恩,但是從文學的角度去看,聖經也是一朵藝術奇葩。聖經裏面有立論鮮明的保羅書信;有詞鋒犀利的先知預言;有文勢充沛的摩西五經,又有氣勢磅礡的詩歌散文。比如,《約翰福音》的寫作手法就十分高超,當中作者也使用了「再現」的藝術手法。

《約翰福音》全書共廿一章,前廿章介紹了耶穌傳道、釘十字架和復活的經過,第廿章的結尾是全書的總結:「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20:31)本來,這就是非常好的結尾,但是作者不在這裏結束,他在第廿一章裏使用了「再現」的手法。

復活後的耶穌,已經不再受時空的限制,祂在門徒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是「再現」的畫面:比哩亞海邊的早晨,春寒料峭,四處無人,只有耶穌和祂的七個門徒在烤火。門徒在靜靜地吃著耶穌為他們準備的餅和烤魚,心中忐忑不安。他們知道老師將要別去,心裏面有很多問題要問,但是又不知從何問起。海風吹來,火苗劈啪作響。

還是耶穌先開的口:「彼得,你愛我嗎?」彼得說:「是的。」耶穌接著還是問同樣的問題:「彼得,你愛我嗎?」彼得還是同樣地回答。

再一次,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知道,自己曾經三次不認耶穌,現在耶穌是給自己三次的機會來彌補這個過失。他又想到他自己所說的愛,與耶穌已經付出的愛是那樣的不相稱,不禁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時鏡頭漸漸拉遠:茫茫的海面,水天一色,在天與水之間,是一堆將殘的篝火,以及師徒八人的逆光剪形。作者僅僅把場面定格在這一個時刻,他似乎惜墨如金,不願意去描述與耶穌的離別。而全書就以這一句為結束:「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去了。」

讀到這裏,讀者的心無不被師徒的那種真摯之愛所折服。「再現」的手法使所有讀到這裏的人都願意去想像耶穌並沒有離去。而奇妙的是,耶穌真的沒有離去。祂只是到天上去為我們預備地方,將來還要來接我們到那裏去(約14:2-3)。

完美與永恒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伸手就能取得,條件是我們必須悔改並接受神的兒子作為我們的救主。而這一點,正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神已經在提比哩亞的海邊把無限展示在有限裏面,把永恒呈現於暫時之中。聖經中神已經把話說得清清楚楚:「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願不願意選擇完美與永恒,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啊!

親愛的讀者,在永恒與完美面前,你的選擇是什麼?你願意在永恒裏再現,與完美、愛的源頭──永生真神──在一起嗎?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