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李潘燕

自從台大歷史系畢業之後,從未從事過有關歷史的專業。研讀歷史應可讓人得到鑑誡,不致重蹈覆轍。然而,幾千年來,朝代雖有興衰,邦國雖有興替,但醜惡的歷史卻一再重演。信靠耶穌以後,我終於瞭解人類的最大問題在於心靈的墮落。因此,這卅年來,外子和我一直在作重建人類心靈的工作。就是把基督的美好信息傳達給許多飢渴的心靈,使他們認識真神,獲得嶄新的生命,享受豐盛滿足的人生。

盼望─向前行的力量

有了神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力量。 一位年輕的父親黎雅各,從旅館打電話給一位大都市的報社記者,述說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記者立刻拼命追蹤電話的來源,但卻太遲了,當警員到達現場時,黎先生已經開槍自盡,頭部中彈而亡。 在他的外衣口袋裡,警員發現了一張上面有她女兒雪莉孩子式筆跡簽名的,已經折皺破爛的蠟筆畫。雪莉五個月前剛被火葬。在那張畫上,黎先生寫著:「請將它留在我大衣口袋裡,我希望這張畫作為我的陪葬。」在雪莉的喪禮上,雅各過度悲傷,甚至邀請陌生人來參加,因為雪莉兩歲時她媽媽就去世了,所以沒有什麼家人可來送葬。 臨死以前,雅各告訴記者,他已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意義,覺得在世上太孤單了。他將僅有的一些遺物捐給雪莉所參加的教會,說:「也許十年或廿年後,有人看見雪莉的紀念牌匾,會稀奇誰是黎雪莉,人們也會敬愛她。」 黎雅各失去所有的盼望,在一個孤獨的電話亭裡自盡而亡,可悲的是他的故事不是絕無僅有的案例,這世界上到處充滿了絕望的人。 盼望何處尋 盼望,像愛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旦失去它,許多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現代社會用精巧的宣傳手法,以非常吸引人的包裝,承諾給你希望。然而,科學和技術,並不能帶給人類希望。即使我們有非常精巧的科技,知道如何將人送上月球,也有太空船到達土星之外。我們可以操控全球的無線電、電視、衛星和互聯網,又發明了電腦,可以在頃刻之間,解決許多幾年前需要花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十分慶幸在醫學方面有顯著的進步,但是我們始終沒學會如何與同僚相處,或如何滿足人類心靈的需要。 在有形的物質裡,你也找不到希望。今日的世界,許多人崇拜物質,以金錢收入來衡量成功與否,而忽略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情感和靈性上的需求。結果呢?許多夫婦離婚,導致家庭破碎,強暴、孩童受虐、青少年懷孕和扭曲的性關係,以及自殺和濫用藥物,造成國家社會的恥辱和悲劇,這一切都是人類在今世沒有盼望的徵兆。 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現在卻淪為世界服用不合法藥物之首,每天花費廿二億美元在這上面。(註1) 現代人夢寐以求的另一目標,就是身體的吸引力。然而,即便你擁有苗條身材和花容月貌,也不能保證你的人生充滿希望。事實上,外貌美麗和心靈的平安喜樂是完全無關的,大部份人(不論是否吸引人的人)通常都不太快樂。身體有殘疾的人,只要他們的情感需求得著滿足,也有可能十分快樂。反之,身材完美的人,情感若得不著滿足,也可能極不快樂。 所謂的成功,也同樣無法為人帶來盼望。歐丹尼比爾(Bill O'Donnell)在卅三歲時已到達一般人所謂成功的標準,他是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年薪十五萬,擁有兩部賓士汽車,和一棟豪宅。 但他卻對妻子不忠,屢次錯過自己召集的會議,每天必須吸食四克古柯鹼。 他說:「我在追尋美國夢,以為古柯鹼可以讓我快速達成。我生活的步調太快了,完全無視於自己身為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是何等失職,甚至連我的工作能力也每下愈況了。」 絕望抑鬱症候群 紐約時報的同一篇文章,也敘述說濫用藥物只是初期抑鬱症的現象之一,不僅是歐丹尼,更有無數事業頗有成就的年輕人也不例外,他們的生命被扭曲了,情緒上陷入極大的混亂。(註2) 這種初期的抑鬱症狀,在北美並不稀奇,甚至整個西方世界都受到影響。當我們額手稱慶,認為人類非凡的成就已減輕了許多人身體上的痛楚時,不幸的是,我們卻忽略了生活上一些同等或更重要的層面。這世上靈裡饑渴的人比比皆是,因為這個社會已被推擠到靈性破產的邊緣。 整個國家普遍都遠離了神,許多人口頭上說相信祂,但實際生活中卻完全漠視祂的存在。 絕望、吸毒、惡疾、沮喪、犯罪、謀殺、孤單、戰爭、恐怖主義、貪婪、毫無盼望,這一切都是這個惡貫滿盈,病入膏肓之社會的徵兆。人們往往掩飾各樣的罪行,不把它當一回事。不論如何,任何事物,只要虧缺了神原本期望我們彰顯的完美、整全和成熟,都是罪。而一切的罪,終究都是自我毀滅,也是得罪神,並隔絕了神對我們的愛,那是最致命的病。它的結局便是身體、靈性和永遠的死亡。人人都受了影響,因我們都犯了罪,除非我們肯承認罪,並照神的方法對付它,否則絕無盼望。 躍入永恆的盼望 一旦我們認罪悔改,神自己便裂天而降拯救我們。事實上,二千年前,祂的確這樣作了。耶穌基督──神的兒子來到世界成為人,代替我們的罪受了刑罰而死,因此神赦免我們,賜給我們嶄新的盼望。 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罪,回應神的召喚,邀請耶穌基督進入我們心裡和生命中,成為我們的救主和掌管我們生命的主,祂就赦免我們的罪,賜我們嶄新的屬靈生命和永生為禮物。何等大的盼望! 神也同樣賜給我們今生的希望,雖然祂未曾應許我們天色常藍、花香常漫,但陽光總會再露出笑臉來。無論發生什麼事,當我們懇切地將自己的生命交託給主耶穌,萬事必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為要幫助我們成長,鍛鍊出堅強的品格,可以承擔任何境遇。 「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這是神寶貴的應許,也是這世界最大的盼望! 註: 1. Eternity, November, 1986. 2.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4, 1986.

勇於對自己誠實

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才是成熟大丈夫該有的風範。 有一段時間,我曾經以為,如果想討人喜歡,我必須非常堅強,像直布羅陀要塞一樣,不論風狂雨暴、閃電或海浪衝擊,都能固若金湯地屹立不搖。 對我而言,懼怕是懦弱的表現,發怒是不好的,所以你絕對不可表現這些情緒。堂堂大丈夫,更是應該有淚不輕彈,絕不能顯露受傷害的感覺。多年來的演練,我已很習慣於收歛自己的情緒,表面上顯得很堅強,其實內心並非如此。 然而,石頭固然堅硬,卻絲毫沒有感覺,也不真實,並無法彼此建立親密關係。像我們的始祖亞當,他犯罪後因害怕被神拒絕,而躲藏起來。我也一樣怕被人拒絕,所以乾脆將一切感覺和情緒埋藏在心底,從不向人吐露。 否認或隱瞞自己的情緒,將它積存在我們無意識的記憶銀行裡,日積月累,就會生出「不健康」的利息。結果我們要不是變成退縮,就是變成防衛自己、易怒、仇視、麻木不仁、冷酷、令人敬而遠之,或沮喪。 影響身體健康 有時,這些埋藏的情緒,會藉著破壞性的行為或身體的疾病爆發出來。醫療科學提醒我們,未處理的情緒,如懼怕、憂傷、妒嫉、憤懣和恨意,估計大約百分之六十至將近百分之百,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出毛病。 任何時候,我們若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懂得以有創意的方式講出或寫出那些負面的感覺,無可避免地,將會導致自我摧毀性的行為。 作家和輔導專家奧斯本博士(Dr. Cecil Osborne)寫道,「許多人將那些難以啟齒或不被接受的感覺埋藏在心底,例如,我們從小被教導:恨人、貪心、妒嫉、害怕和奢求是不好的,你不應該有這些念頭,這是孩子們所接受的訊息。再者,有時我們會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基督徒是從不恨人的,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絕不會對人有恨意。而這種一般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之一部份,就被埋藏在無意識裡,一旦爆發,便不可收拾,通常在身體方面最受虧損。」 毀壞人際關係 否認自己的情緒,也變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毒素,它在彼此心裡築起一道牆垣,讓愛完全窒息了。 暢銷書的作者包爾(Dr. John Powell)相信,大部份的人會認為 ,別人必無法容忍我溝通中坦承自己的情緒。我們會辯稱自己無法坦誠,是因怕傷害他人,甚至將這樣的懼怕合理化,認為它是高貴的動機,以致與人相交止於表面化的關係。結果,自己無法成長,也不能幫助別人成長。同時,認為自己必須習於活在壓抑的情緒下──結果呢,便走向危險和自我摧毀之途。 任何關係,若要有真正的個人接觸,彼此的溝通必須基於坦誠、敞開、沒有顧忌的程度。反之,你就停留在自我的心獄裡,忍受心靈一吋一吋地死亡。 誇張的相反性格 被否定的情緒,也會造成誇張的相反性格。如過份甜蜜的人,通常心裡有激烈的敵意。畏縮的人,有時會以卑劣的方式在別人面前表達他的怒氣。退縮,其實是一種無言的抗議。武斷的人,他內心深處常有自我懷疑。過於自信的人,是缺乏安全感的。過度謙遜的人,是性無能的代償作用。其他像過份忙碌、或不斷地向前衝、倚賴性強、破壞性的行為、暴飲暴食、滔滔不絕講話、極端的宗教狂熱、偏執的神學觀、愛操控的態度等,其實內心可能有難以言喻的痛苦感覺。 有些人會將自己的過錯投射在別人身上。看見別人的過錯正是自己內心隱藏的問題,由於不能接納自己的問題,也就同樣不能接納別人。或者他們可能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在某人身上,譬如弗瑞也許對他的上司生氣,但又怕講出來會被炒魷魚,便將情緒發洩在他的妻子和孩子身上。 我們也會變成非常習於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譬如當我們否認自己的懼怕時,就不自覺地破壞了與人的關係,或搞砸了某些事。然後我們會為了開脫自己的失職,而找藉口指責他人,或將這種情況歸諸於上帝的旨意。 學習坦誠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學習對自己誠實,對某些人而言,那是很不容易的,好像學一種新的語言一樣,不過,可以試試操練下列幾個積極的步驟: 1.首先要認知自己的情緒,一個正常人會擁有各種不同的情緒,有正面的,像愛、喜樂、平安、驚奇等。有負面的,如懼怕、傷害和生氣,都是與生俱來的情緒。缺乏這些,生活何等枯燥乏味。一個情感整全的人,就是喜、怒、哀、樂各種情感兼具的人。 2. 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需要,並誠實地面對它。 3. 我們必須承認並接受,自己所遭遇的各樣問題,都是自己該負責的。此外,也要誠懇地思量,自己在關係中的損傷,婚姻的死沉,及婚姻中性生活的不滿足、焦慮、沮喪、破壞性的習慣,或一些身體的毛病等,有可能都是由隱藏的情緒,和不坦誠的溝通而來的。 4.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禱告,告訴上帝你不知道如何誠實面對自己,也十分惶恐、極需要祂的幫助。求祂賜你勇氣,看見並面對真實的自己。祂的答允也許是以你意料之外的方式,可能透過一本書、一位朋友、或透過個人的挫折、困難、或破裂的關係,以及其他痛苦的境遇。不幸的是,大部份人在受到嚴重傷害時,都只專注在自己的痛楚上,無法看見神的作為和美意。 5. 不斷地練習,敞開並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尤其是對你十分重要的人。如果你感覺受傷、害怕 、困惑或生氣,不妨直接承認說,「我覺得很困惑。」或「我覺得很生氣。」千萬不要說「你讓我很生氣。」或「你傷害了我。」這樣就是把自己的反應、問題和責任都推給別人。要找出自己會感覺生氣或受傷的原因,譬如說「我知道我會有這感覺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也許我的反應過度了,但剛剛你對我講的話,讓我覺得很難過。」 用愛心說誠實話 如果對方不能接受你的感覺,就將這些感覺寫下,如果你覺得應交給當事人,請先將它放在一邊冷卻一下,再重新寫一遍才交給他。若是對方還是不能接受,試試看史摩利和特倫特(Gary Smalley & John Trent)的書上所建議的「愛的語言」,用圖像語言,譬如編一個故事或比喻,清楚地將你的感覺表達出來。…
Read more

一毛錢的玫瑰花

小傑坐在後院的雪地台階上,覺得有點冷颼颼的,他沒有靴子穿,腳上所穿的薄底球鞋已有幾個破洞,根本沒辦法保暖了。坐了將近一個鐘頭,還想不到該送什麼聖誕禮物給媽媽。他一面思量,一面搖頭落淚,「唉,即使我有什麼主意也沒用,我根本沒錢可買啊!」 自從兩年前父親過世後,他們一家四口就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媽媽已經日夜都辛勞工作,但她的微薄薪資,僅夠全家人糊口。 家裡雖沒錢,物質生活較匱乏,但至少全家人彼此相愛,同心協力。小傑有兩個姊姊,媽媽不在時,她們就負起照顧家務的責任。 兩個姊姊早已自己動手製作,預備好了送媽媽的禮物。但明天就是聖誕夜了,小傑還不知道該送什麼給媽媽。 抹乾眼淚,小傑決定到街上的各家店裡逛逛,也許可以有些主意。七歲就沒了父親,真不是滋味,身為男孩子,有時真希望有個大男人可以談談心事! 他走過一家家店,觀賞店面櫥窗的裝飾,樣樣東西都好漂亮,價錢卻貴得驚人,絕不是他能買得起的。天快黑了,他必須回家了。忽然斜陽照射的路邊好像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東西,他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枚閃亮的一毛硬幣。 小傑驚喜若狂,拿著這枚寶貴的錢幣,似乎有一股暖流通過了全身。他往前面一家店走去,但每一家店員都告訴他,一毛錢買不到任何東西,他頓時心裡涼了半截。 最後看到一家花店,他就走進去告訴店主,他有一毛錢,想買一支玫瑰花送給媽媽作聖誕禮物。店主拍拍小傑的肩膀說:「你等一等,我進去看看能幫你什麼忙。」 小傑一面等待,一面欣賞那些美麗的花,即使他是男孩,還是可以瞭解為什麼女孩都那麼喜歡花。 其他顧客都走光了,關門聲把小傑帶回現實,剩下他一個人孤伶伶地在店舖裡,有點害怕起來。 忽然,店主從後面出來,他拿著一束帶著綠葉和滿天星裝飾的十二朵長梗玫瑰,外面還繫著一個銀色的蝴蝶結。小傑目瞪口呆地看著他小心翼翼地將那束玫瑰放進一個白色漂亮的長盒子裡。 店主伸出手對小傑說:「給我一毛錢就好了。」小傑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麼美麗名貴的玫瑰花,怎麼可能只賣一毛錢呢?店主接著解釋:「我剛好有一些玫瑰特價廉賣一毛錢,你難道不喜歡嗎?」 這回小傑毫不遲疑了,於是店主將長盒子放在他手中,送他出店門時說:「孩子,祝你聖誕快樂!」 店主回到店裡,妻子問他:「你剛剛在外面和誰說話?還有,你剛剛忙著包裝的玫瑰到哪去了?」 凝視著窗外,眨眨濕潤的眼睛,他回答:「今早,當我準備開門營業時,心裡似乎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保留一打上好的玫瑰當特別的禮物。我當時不知是否昏了頭,真的留了一打上好的玫瑰。幾分鐘前,一個小男孩來店裡,想以一毛錢買一支玫瑰花送給他媽媽。看到他,我就想起自己多年前和他一樣,沒錢買聖誕禮物送媽媽。一位從不相識的男士,在路上叫住我,居然送我十塊錢買禮物。」 「看見那小男孩,我立刻明白早晨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意思,所以就把那一打上好的玫瑰包裝起來送給他了。」 店主和妻子緊緊相擁,走出冰天雪地的店外時,他們內心充滿了溫暖,一點也不覺寒冷。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箴3:27)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

不發芽的種子

勇敢和誠實是邁向成功的最佳途徑。 很久以前,在遠東有一位皇帝,他漸漸老去,開始考慮遴選一位繼承帝位的人,但他不想依照慣例選自己的臣子或兒子中的一位,而是用一個別出心裁的方法來遴選。 有一天,他召聚國中所有的年輕人,說:「現在我準備退位,要遴選一位繼承者,我決定從你們中間選出一位。我要給你們每人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是非常特別的,我要你們帶回家去種在土裡,好好灌溉它。一年後,將你所種植的成果交來給我,我要檢視裁奪,並從中選出一位來繼承我的王位。」 在場有一位名叫雋麟的年輕人,和其他人一樣,帶了一顆種子回去,興奮地將皇帝的話告訴他母親。母親幫他找了一個盆子和一些土壤,他就小心翼翼地將種子種下去,並勤快地澆水。每天澆水的時候,他都看看它是否有發芽、成長的跡象。 幾個星期後,其他年輕人在一起,開始談論他們的種子已經發芽並長了一些。雋麟每天回家都檢視他的種子,但什麼也沒長。又過了幾個星期,還是連芽都沒發。 這時,其他年輕人已經談到他們的植物長得如何如何,但雋麟的盆栽裡根本沒有任何植物長出。他洩氣得很,感覺自己絕對沒希望被選上了。六個月過去了,每個人的種子都長成高大美麗的植物了,只有雋麟的盆子裡還是什麼都沒長出來。他沒臉告訴任何人,只一味地等待他的種子發芽。 一年的期限到了,所有的年輕人都興致勃勃地帶著他們的植物去給皇帝檢視裁判。雋麟告訴母親,他纔不想帶著那空無一物的盆子去給人笑話。但母親鼓勵他帶著空盆子去,並誠實地說明實情。雋麟雖不情願,但知道母親是對的,只好硬著頭皮帶著空盆到皇宮去。 當他到達時,驚訝地看到其他人的植物,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甚是美麗。雋麟將他的空盆放在地上,大家看見了都紛紛訕笑他。 皇帝來了,他環視全場,並向年輕人打招呼。雋麟躲得遠遠的,恨不得有地洞可以鑽下去。皇帝說「哇,你們種的植物、小樹和花朵真美啊!今天你們當中就有一位會被選上為繼承王位者。」 忽然,皇帝看到躲在背後的雋麟和他的空盆子,他就命令侍衛將雋麟帶到他前面來,雋麟嚇得半死,他想「皇帝知道我是失敗者了,他可能會將我處死。」 當雋麟來到皇帝面前,皇帝問他的名字,他戰戰兢兢地回答,其他年輕人都譏笑他,開他玩笑。皇帝要大家安靜下來,看著雋麟向大家宣佈:「看啊!這就是你們的新皇帝,他名叫雋麟。」大家都難以置信,雋麟自己也莫名其妙,他連一棵植物都種不活,怎麼可能成為新王呢? 皇帝接著解釋說:「一年前的今天,我給每人一顆種子,告訴你們要種植下去,澆灌它,然後今天帶回給我看。然而我給你們的種子是煮沸過的,根本不會發芽。除了雋麟以外,你們每個人都帶了漂亮的植物來。我想當你們發現那顆種子沒有發芽時,就自作聰明,用別的種子取代。雋麟是唯一有勇氣和誠實敢帶著空盆子和不會發芽的種子來的人,所以他就是我選上,繼承我王位的人。」 聖經也教導我們誠實的重要:「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在任何情況或場合只要我們堅守誠實,上帝總會負責一切的後果,而且常常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

別讓懼怕擊倒你

一位過去十分著名的報紙專欄的輔導專家蘭德安(Ann Landers),曾經每個月平均收到一萬封讀者來信,大部份的人都是生活中有嚴重難處的。有人問她,哪一個難題是最多人普遍遭遇的,她的回答是:「懼怕。」 是的,懼怕是很普遍的問題,幾乎沒有人可以免疫。據一位有名的醫生說:「現今的時代,百分之九十去醫生診所的病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症狀,就是懼怕。」 最近一期的《基督徒商人》(The Christian Businessman),報導一項對小型企業經營者的問卷調查,顯示最困擾他們的是下列幾個問題──懼怕貧窮、懼怕被批評、懼怕生病、懼怕被拒絕、懼怕變老、懼怕與所愛的人分離、懼怕死亡……。 其實這些懼怕並非只限於做生意的人,一般人某一程度也都有這些懼怕,再加上幾項,懼怕失敗、懼怕失業,而最普遍的就是,懼怕能力不足。 還有無數的恐懼症,諸如懼暗症、懼高症、懼密閉症、懼蟲症等等。 懼怕可說是人與生俱來的,神所賜的一種情緒。我們自然的會避免闖紅燈,或搭鹵莽、醉酒的駕駛者之車。在某些程度,懼怕是一種強烈的動力,一種自我保護的存活因素。 識辨懼怕的類型 不合情理或過多的懼怕,會變成你的困擾。我們可以將懼怕分成幾種類型:一種是想像出來的,一種是投射或轉移性的,一種是被教導的,另一種是因我們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脅而引起的。 想像的懼怕,正如有人說,我們所懼怕的,百分之九十是絕不會發生的,百分之九是我們自找的。例如一個深度懼怕失敗的人(意識或無意識),會過份焦慮,以致真的導致失敗。 我們需要認知,哪一些懼怕是自己想像的,然後嚴加拒絕自己相信它。 投射或轉移性的懼怕,是因過去的事件所種下的根源。我認識一位女士,幾年前在一場意外事故中嚴重灼傷,現在她對火有超乎常理的懼怕。單單聞到煙的味道,就會引發她的記憶和內心的恐怖感。 另一位男士,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份控制型母親完全的壓抑。除非他能面對和解決自己過去的恐懼,他很有可能會將這種恐懼投射在他妻子身上,以致毫無來由地懼怕被妻子操控。 事實上,若我們對任何情境有過度反應的情形,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自己是將過去未克服的恐懼,投射或轉移到現在的處境裡。 至於被教導或被制約的懼怕,例如在孩童時期,我對蚱蜢有超乎常情的懼怕。其實我從未被蚱蜢咬到過,但從哪裡學來對蚱蜢的懼怕呢?是從我的母親。她曾經歷過蚱蜢的恐怖,所以我也學到怕牠們,連帶也怕黑,怕惡鬼等。幸虧,後來知道被制約的懼怕感是可以重新調制的。我還是不喜歡蚱蜢,但我克服自己對牠們過度懼怕的方法,是認知牠們是無害的,且練習用手抓起幾隻玩玩。 我可不建議你用同樣的過程來克服對蛇的恐懼。但實際去面對或去作那些令我們恐懼的事,的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克服學來的或被制約的懼怕。 至於那些真實的懼怕,諸如懼怕失去工作和收入,懼怕年老或喪失親人後的獨居,或失去健康等等….對經歷過的人是實在的。 問題是,如何克服我們的懼怕呢? 克服懼怕有道 1. 學習承認它。這是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就如我們的主耶穌說的:「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註1) 2. 說出你的懼怕。公開說出來,有助於你去面對和處理它。 3. 不要讓你的懼怕控制你。有時懼怕是無可厚非的,然而讓你的感覺控制你的行動是不成熟的。你可以掌控自己的行動,不管你的感覺如何。這雖不容易,但卻是可以努力作到的。 4. 拒絕那想像出來的懼怕。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先瞭解事實的真相。切記,你心裡怎麼想,至終會當真,並採取行動。請拒絕不必要的懼怕之思想。 5. 識別自己隱藏的懼怕。如果這種恐懼感導致持續不斷的焦慮,卻找不出原因,要瞭解這可能是有某些隱藏的懼怕之症狀。若果真如此,最好去找訓練有素的輔導員,幫助你找到原因並解決它。 6. 接受你的處境,並設法改善它。如果你的懼怕是實情,要接受你的處境,並採取任何可能的步驟來改變這造成你懼怕的環境。如果你害怕被解雇,就努力加強你的專業訓練,以配合工作環境改變的需要。如果害怕孤單,請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幫助別人的需要。這樣作,你自己的需要也會得到滿足。別擔心,最困難的境遇終究會過去。 7. 總而言之,要學習信靠上帝。沒有比這更佳的途徑可以克服恐懼了。而且,這是你我可以主動選擇的。聖經上說:「懼怕人的,陷入網羅,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註2) 信靠上帝,並非逃避你自己個人責任之藉口。信靠上帝,是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如果我們盡了自己的力量,其餘的就交託給上帝,祂必有最好的安排。聖經也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註3) 當我害怕時就會問自己說,「如果我不這麼懼怕的話,我會怎麼作?」然後就照著去作。我每天也將自己的生命和境遇交託並信靠上帝,每當面臨令人恐懼或具挑戰性的處境時,我總是禱告上帝說:「我選擇將自己和這特殊的處境交託給你。」當我不斷地這樣作,過了不久,我的感覺就可以跟得上我的選擇了。有時也許需要等待一段長久的時間,但當我交託給上帝,祂總是有最美妙的安排。 如果你已盡了自己的力量,何妨試試每天將你的生命和處境交託給上帝,你也會有同樣的經歷! 註1. 約8:32…
Read more

上帝的氣味

三月的一個夜裡,德州南方仍是冷風颼颼。安婷剛動完剖腹生產手術,很虛弱地躺在醫院的一間小病房裡,她先生達威握著她的手,一同緊張地聽著醫生述說他們初生嬰兒的狀況。 那天下午由於腹中嬰兒的情況十分複雜,在緊急之下,懷孕只有廿四週的安婷只好接受剖腹生產手術。他們的小女嬰黛瑞出生時,只有十二吋長,一磅九盎斯重。「我想她是不可能存活的,」醫生仁慈和藹地說:「她能熬過今夜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十的機率,即使僥倖能存活,她的未來也極不樂觀。她將不可能走路,也不會講話,有可能瞎眼……甚至會有更嚴重的損傷,如大腦痲痺,或智障等….。」 安婷唯一的反應便是「不!不!」地否認。她和達威及他們五歲的兒子道恩,長久以來一直夢想,有一個小女兒加入這個家庭的行列,成為快樂的四口之家。現在僅僅幾個鐘頭之內,他們的美夢就都煙消雲散了。 正當小黛瑞氣如游絲地與死亡作殊死戰的那夜,安婷靠著安眠藥時睡時醒,恍恍惚惚地,但她的心底卻升起一股非常強烈的意念,她的小寶貝黛瑞一定會健康快樂地活下去。而她的丈夫達威,倒非常清醒地仔細聆聽醫生敘述小女嬰的生命危急狀況。所以達威覺得他應幫助妻子面對這最壞的現實。 他走進病房,對安婷說:「我們必須談談葬禮的安排….」安婷卻回答:「不,不會的,小寶貝絕不會死,我不在乎醫生怎麼說,我相信有一天她會活得好好的,而且出院跟我們一起回家。」 小黛瑞似乎回應了她母親的堅決意志,她的生命力也逐漸強韌起來。但黛瑞發育未全的神經系統實在太敏感了,即使非常輕的吻或觸摸,都會增加她的不舒適。所以她父母最難過的是不能懷抱她,將愛的力量傳遞給她。正當小寶貝周身插滿了管線,單獨掙扎在生死邊緣時,他們卻愛莫能助,只有求上帝親自靠近她、懷抱她。 當她兩個月大時,她父母總算可以將她抱在懷裡了。縱使醫生仍不斷地以溫和卻肯定的語氣警示他們,這孩子存活的可能性極微小,但又過兩個月後,正如她母親所預期的,她居然出院了。 今天小黛瑞五歲了,雖然長得比一般同齡孩子嬌小,但她灰色的雙眼閃閃發亮,對生命充滿了好奇與熱愛,絲毫沒有顯出任何心智和身體的不健全,完全像一般正常的小女孩一樣。 一個夏日的午後,在德州一個小鎮露天球場座椅上,小黛瑞坐在她母親的膝頭,觀看她哥哥道恩的球隊練球。像往常一樣,她總是嘰嘰喳喳地和媽媽,以及鄰近的大人講個不停。忽然,她靜了下來,一聲不響。兩臂抱在胸前,她問道:「你們聞到了那氣味嗎?」聞到空氣裡似乎即將下雷陣雨,她母親回答:「我聞到了雨的味道。」 小黛瑞閉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氣,又問:「妳聞到了嗎?」她母親還是回答:「我聞到雨的氣味,我們要淋雨了。」小女孩似乎陶醉在那片刻裡,用她的小手輕撫自己瘦削的肩膀,她搖搖頭,大聲地宣佈:「那味道像祂!就像你的頭靠在上帝胸前所聞到的那氣味。」 說完這話,黛瑞開心地溜下她母親的膝蓋,去跟小朋友玩了。她母親安婷禁不住流下感恩的淚水。 回想小寶貝的話,安婷和他們一家人心裡一直很明白,在黛瑞剛出生的那段漫漫長夜,足足兩個月的日子裡,她的神經過份敏感,連家人都不能碰觸她時,是上帝親自將她抱在懷裡的。所以那種上帝的愛之氣味,對她再熟悉不過了,小小的心靈將永不會忘懷。

馴服你的怒氣

「你的測驗顯示出你有一些埋藏在心底的怒氣。」心理輔導問他的病人:「你覺得真是這樣嗎?」 「我?怒氣?絕對沒有!」病人回答:「你這麼說,我真想揍你一拳!」 每個人心裡多少都有某些不平之氣,有時它會激起你莫大的勇氣和動機,但有時我們害怕它會失控,就乾脆把它埋藏在心底,那麼絕不會有人發現,甚至連自己也淡忘了。 也許很多人從小被教導,發怒是不好的,生氣也是不成熟的表現。然而真正成熟的人,不會否認自己的怒氣,因他已學會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它! 即使有些人從不發脾氣,但人人都難免有時會生氣。生氣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它本身不俱好壞,也無關對錯,端在乎我們如何正視它,並處理它。 事實上,有蠻多事情是應當令我們生氣的,就像社會上的不公、孩童虐待、貪污、甚至一些罔顧人倫的宗教教條等。 敵意污染你的言行 耶穌在世時,對當時那些徒具宗教儀文,卻無內心實際的宗教領袖也非常生氣。有一次,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法利賽人發怒,想設法殺害耶穌。對他們而言,奉行教條比人的需求更重要。聖經上說:「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可3:5) 南丁格爾也是如此,她對克里米亞戰爭中,受傷兵士的慘痛狀況十分不平,因此她將不平之氣化為護理上極有創意的重大改革。 處理自己怒氣的下下策就是壓抑和否認它。長期地壓抑怒氣,會轉移成敵意,而污染我們的一切言行,並且對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損傷極大。 敵意往往以下列方式顯示──消極、吹毛求疵的態度、嘮叨、諷刺、講閒話、憤懣、恨意、摔門、大喊大叫、遷怒在孩子身上、踢貓、開快車、孩子氣地叫「我好痛」、叛逆、在婚姻中拒絕與配偶行房、出軌行為(例如做娼妓通常是由於對自己父親的氣憤)、貶低別人、被動、退縮、盛怒、犯罪行為等不勝枚舉。 怒氣的殺傷力 壓抑的怒氣或敵意一旦發作出來,後果不堪設想。按研究報告,某一個州裡一年內百分之八十的兇殺案,死者都是被自己親人或親密朋友所殺。這致命的攻擊,大部份是在尋常爭吵的情況下失手所造成的。 正如奧斯本博士(Dr. Cecil Osborne)在他《了解自己》一書中所講述的:「壓抑的怒氣,終究會以各種精神與身體的疾病形式爆發出來:胃潰瘍,氣喘,關節炎,結腸炎,皮膚炎,心臟方面的疾病或其他的毛病。」 更糟糕的是,沒有任何事物,比隱藏未解決的怒氣或敵意,對個人的人際關係更具殺傷力了。 敵意與健康的怒氣差別在於,敵意會人身攻擊,但健康的怒氣則針對錯誤的事情,是出於愛心,而且會適可而止。如果你怕自己的反應過度,可以問自己:「我需要這麼生氣嗎?」這對你自己是有幫助的。 積壓的怒氣 一個人對情境的過度反應,通常由於心底有許多積壓的怒氣,當時的情境只是他爆發怒氣的導火線而已。 聖經上提醒我們,「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14:29)但這節聖經不是否認自己怒氣的藉口,因為不承認自己發怒也是同樣愚蠢,且有損害的。 愛發脾氣通常是過度反應,也是有未舒解的怒氣之徵兆。 聖經也規勸我們「要除去一切的惡毒(怒氣)、詭詐、並假善……」(彼前2:1)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6-27) 舒解怒氣有方 那麼如何能舒解你的怒氣呢? 1.誠實地承認自己的感覺。 2.接受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時難免有生氣的感覺這事實。 3.決心在當天內舒解自己的怒氣情緒。 4.創意地表達你的感覺──也許是一個善解人意的朋友──或是一個假想的對象。如果必要,就直接找那令你生氣的人談 談,這並不是讓你藉此指責別人,真正的目的永遠是「用愛心說誠實話」。 表達你的怒氣時,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情緒講出來。當然並非講出來就得到解決,這種情緒需要得到釋放──不是攻擊或指責別人,乃是承認和表達自己的感覺,並認知情緒是自己的問題。這樣,你的怒氣纔會漸漸煙消雲散。 說「你讓我很生氣。」是不真實的,也無濟於事,只是將自己的反應,歸咎於別人,反而會激起對方的自我防衛。如果你說「對這事我很生氣,我必須和你談談。我知道這是我自己的問題,可能我的反應過度了,但我需要和你談清楚這事。」這樣,你用的就是「我」的訊息(“I” messages),而非「你」的訊息(“you” messages),必定較有效。 怒氣也可以表達在文字上,像大衛在詩篇裡寫的(見詩109)。我也常常這樣作,寫完以後,就把它撕掉了。當必要時,我會將這些感覺再寫一遍,並私下與朋友或當事人分享。 維繫美好的關係是很重要的,耶穌基督提醒我們「倘若我們與人有閒隙,要先去與他和好,然後再來獻禮物給神。」(可11:25) 5.表達怒氣之前,檢視看看自己是否有懼怕或受威脅的感覺,因為怒氣往往被作為懼怕的擋箭牌。如果懼怕是你真正的問題,不妨找人談談。 最後,一旦發洩完你的怒氣後,要做到饒恕。為了身心靈的健康,我們需要善於處理自己的感覺(正面或負面的),以創意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愛心的方式。因為未舒解的怒氣,會變成憤恨,並造成朋友、愛人之間的隔閡,更破壞了彼此的相愛,甚至影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讓我們做個聰明人,善於馴服自己的怒氣吧!…
Read more

告別孤單

「我獨自活在宇宙裡,無人認識我,更無人關心。上帝嗎?如果祂存在,祂也離我太遠,祂厭倦了這世界而搬走了。今天我面對鏡子,看見真實的我,有一個醜陋的疤痕,裂開的傷口,我要永遠長眠了….」 這是一位著名大學傑出學生的絕筆書。他是該校最有前途的學生之一,唸的是醫學院、異常有天份、英俊、運動出色,又很受歡迎,正準備將來成為一名醫生。 他其實並不孤單,而且擁有上述許多優渥的條件,但他卻是一個孤獨的年輕人。當他寫完上述的話之後,就將毒藥注射進自己的靜脈,自殺而亡。 孤單像沮喪一樣,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瘟疫,它也是一個慢性殺手,很少人能完全逃脫。 《時代》雜誌幾年前的一個報導:長期健康研究追蹤結果顯示,單身、鰥寡和失婚者(他們較孤單),患病的機率遠比已婚者高。例如25-34歲之寡婦患心臟疾病的死亡率,比同年齡群已婚婦女高五倍。此外,一般而言,離婚者患中風的是已婚者的兩倍。(註1) 為孤單把脈 馬利蘭醫學院(Maryland Medical School)的身心醫學專家,也是《心碎》一書的作者林區雅各(James J. Lynch)說,孤單在醫學上產生的結果是,自殺、癌症、肺結核、意外、精神失常。尤其是心臟方面的疾病,深受人類之間的友誼影響。 換句話說,孤單和孤立真的會使你心碎。孤單就是即使你處在人群之中,仍感覺不能夠與別人相通,自己覺得十分孤立。 諾文亨利(Henri Nouwen)這樣表達:「孤單的人,無法與人親近接觸。」 心理學家萊特諾曼(Norman Wright),在他的書"An Answer to Loneliness" 中,引用一位孤單女士的話,「我的胃好痛,我的膀臂和肩膀疼痛難堪,迫切需要被抱緊,並向我保證,不論怎樣,我是被愛的。」 孤單症候群 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需要與人溝通、被接納、有歸屬感、互相親密、有人回應、支持、愛,和溫柔的觸摸,萊特博士說:「如果自己內心的渴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會感覺非常孤單。」 比如,當父母太忙沒時間關顧他,一個孩子會覺得孤單,但他可以向誰求援呢?青春期的孩子覺得孤單,因為父母不瞭解他。有幼兒在身邊的母親覺得孤單,因為她太忙了,無暇滿足與自己伙伴相聚的需要。 已婚的夫婦,若不能有美好的心靈溝通,也會感覺孤單。 當一個所愛的人去世,或離婚,或因病被孤立,他/她會感覺格外孤單。 年長的人,經常被家人忽視,自己的朋友又大都去世了,會深深體會孤單的痛苦。 感覺自己無能的人也會孤單,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認為別人也不喜歡他,所以把自己孤立起來。 有時隱藏的敵意也是孤單的原因。有敵意的人,他們對人充滿怒氣,所以藉著消極的態度,拒人於千里之外。 另一個孤單的原因是懼怕。怕受傷、怕被拒絕、怕不夠標準、怕失去所愛的人,怕失敗…. 例如,雪倫五歲時,他父親離家出走,她覺得被父親拒絕,從此她下意識地有恐懼感。怕自己若太愛一個男人,他也會離開她。因此她也不敢用全心去愛她丈夫,直到她認知了自己的心結。 相反地,約翰有一個快樂家庭,但因父母工作關係,每年都不斷地遷居。每次他交到一個好朋友,都因遷居之故失去聯繫。當他長大後,變成不敢與朋友深交,因為唯恐又嘗到失去他們的痛苦,於是他只有獨自咀嚼孤單的滋味了。 尋根究底 只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雪倫和約翰都可以克服他們的孤單,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一旦認知了自己的懼怕心結,他們便能逐漸地與別人敞開交往,最終必能克服他們的孤單。 如果你有孤單的感覺,你也要盡量去找出它的真正原因。是溝通問題嗎?是感覺自己無能嗎?是怕受傷害嗎?若有上述現象,你也許需要找一個訓練有素的輔導,或善解人意的牧師或朋友,幫助你努力克服這些問題。 幫助別人也是克服孤單的另一妙法,我想到我的祖母,她活到九十歲,守寡多年,但從未感覺孤單。她定期地探訪孤苦老人和病人,在幫助別人之中,她也滿足了自己情感的需要。 沒有人能孤獨生活而不與人接觸,就如林區博士提醒我們的:「如果我們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我們的身心健康都將受損。這就是為何我們委身於家庭和朋友,努力維繫彼此的關係,是那麼地重要的原因。」 絕妙處方 除了家庭以外,沒有一處比教會更能找到愛和歸屬感。從教會裡,我們以敞開、積極和實際的方式,享受到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以及友誼。 在這裡,你也可以找到上帝,唯有祂能滿足我們靈性上的孤單。萊特說:「你若遠離了祂,你會有最深的孤單感。」 如果你藉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回應上帝的愛,祂曾經應許,祂永不離棄我們。(註2)不論你感覺如何,基督必永遠與你同在。…
Read more

苦難──成長的契機

一百多年前,一位孤單貧窮的年輕人從德國來到美國,他的第一個工作是在俄亥俄州一家小小的店舖當店員,每星期的工資是四元。因著老闆讓他晚上可以睡在店裡不收分毫租金,所以他一個禮拜可以省下一元。 他的第二個工作是在一家銀行,每星期工資八元,銀行允許他每天晚上睡在銀行閣樓上,又可以省下不少錢。 一天,他看到有人賣樂器,忽然想起在德國時他和一位朋友經常製作一些樂器。於是他將畢生的積蓄七百元寄給他在德國的朋友,要他運一批樂器來。第一批樂器賣得很快,他又寄錢去運樂器來賣,漸漸地,他變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這位年輕人創立的事業,結果生產了許多樂器,像鋼琴、風琴、音樂盒,和自動鋼琴,變成了一個幾百萬生意的企業。這年輕人的名字,就是魯道夫華理瑟。 這位年輕人若不是孤單地白手起家創業,他便不會有今日的成就。早年的艱辛困苦,激發了他成功的動力。 人生中的危機 人生就是如此,時運不濟、經濟拮据、生意失敗、病痛、悲傷、心碎或危機,人人多少都難以避免。當我們面臨這些境遇時,我們會感覺困頓和挫敗,然而真正的失敗,是當我們被擊倒時,不再多爬起來一次。 “crisis”這個英文字,中文是「危機」,由兩個字合成,一是危險,另一是機會,十分傳神。在每一個危機中,都有可能使你被擊倒,但也可能是你成長的機會。 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將苦難轉化為機會呢? 如何善處逆境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是可以有選擇的,我們遭遇的逆境,可以使我們痛苦,也可以使我們更上一層樓。它可以是你的絆腳石,也可以是你的踏腳石,這些苦難或許讓人充滿憤恨,或許讓人從中窺見創新的機會,任何選擇,完全在乎你自己。 在人類品格的發展過程中,苦難是最能分別出糠秕和麥子的。 聖經裡上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5:3-4) 接受而非逃避 第二,我們必須接受並處理我們的問題,而非逃避它。 大部份人都記得,但以理因著信仰而被丟入獅子坑裡的故事。你可否想像,如果但以理不承認他的問題,或者他抗拒命令,並為自己辯護,拒絕被丟入獅子坑中,又拼命設法逃離,也許他反而會被獅子撕裂。 但以理完全沒有為自己辯護,即使再懼怕,他還是接受他的境遇。我可以揣測他是怎麼想的:「陷入這樣的處境,是我無法逃脫的,但我如何可以好好面對這最壞的情況呢?」 無可置疑的,不但是他對神的信心,也是他對自己處境的接受和坦然面對拯救了他。雖然他的信心沒有救他免入獅子坑中,卻救他脫離了獅子的口,這就是成長並邁向成熟的要素。 想要躲避或逃脫苦難,是人之常情,但這樣作我們就難以成長。有時我們甚至會後悔莫及,因為我們逃避的結果,往往比原本將面對的更惡劣。不幸的是,人往往不會改變或成長,除非我們重重的受創,這就如雅各書所說:「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 找出問題原因 第三,我們必須找出問題的原因,在人生中,我學到一個功課,就是問題本身絕不是問題。 我們所歸咎的問題,往往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只是徵狀而已。譬如,我對某人的指責,可能是因自己對他的嫉妒,而非全因他作了什麼。我受傷的感覺或對他人的忿怒,可能是因自己的不安全感或不自覺的敵意而來的。我可能不自覺地要找一根釘子,將自己的憤怒釘上去,因此,為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題,找一個藉口指責別人。 只有當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並面對困難處境的真正原因時,我們才能解決問題。耶穌基督表明一個宇宙性的原則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化危機為轉機 第四,要將我們的危機化為轉機,我們必須問一個問題:「神藉著我所經歷的這些苦難,到底要對我說什麼話?」 別忘了本仁約翰是在獄中寫出他的《天路歷程》巨著的,而海倫凱勒也是因她嚴重的殘障,以致成為千萬人的靈感。 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不論我們遭遇任何事,神都能使用我們的苦難來造就我們,使我們更堅強、更成熟,成為更有用的人。 如果你經歷過疾病、傷痛、沮喪、財務損失、關係破裂,或覺得自己在某方面一敗塗地,你要接受一個事實,就是神要使用你的苦難,幫助你成長,並與祂更親近。你要求祂幫助你,看見在這事上自己的責任是什麼?自己是否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並求神賜你勇氣來盡自己的責任解決問題,藉此你的生命便得以成長。 永存的生命 經過了漫長的嚴冬,春天終於來到。樹木長出的新綠,為它增添了幾許風姿。夏天時,枝葉更為茂盛,秋天時樹葉漸漸枯萎脫落。然而,在枯萎前樹葉的色彩更繽紛,美麗更勝於春天。樹葉縱然枯萎飄落,但樹木並未枯死,那落葉正是為了樹木來年春天的成長。人生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不斷地充滿了掙扎、痛苦、美麗、成長的循環。 著名的法國畫家雷諾(Renoir),晚年時甚為關節炎所苦。一天,他的好友馬提西(Matisse)問他:「我的朋友,你的關節炎已經這麼疼痛了,為什麼還要繼續不斷地畫呢?」雷諾深沉地回答:「疼痛會過去,但美麗卻永存。」 那些將自己的生命信託給神,請求祂使用他們的奮鬥、掙扎,來幫助他們成長的人,他們的痛苦終將過去,但他們生命的美麗卻永垂不朽。「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詩55:22) 切記!好好利用你的痛苦經驗,千萬別白白受苦!好好地投資它,讓它成為你自己和周圍人成長的激素吧! (譯自”Lessons from Suffering.” by Dick Innes http://www.gospelcom.net/actsi…
Read more

展翅迎向逆風

華德是一個天性敏感的孩子,他幼年時一直住在都市裡,五歲時全家搬到鄉下農場。 兩年後有一天,他漫步走過蘋果園,發現有一隻貓頭鷹,棲息在較低的樹枝上。父親告訴過他,貓頭鷹是夜晚出來覓食,白天睡覺。華德就靜靜的走近牠,心裡想,這有趣的禽類是多麼珍貴的寵物啊,於是悄悄地走到牠後面,偷偷地伸手抓住牠的腳。 受到驚嚇,貓頭鷹發狂似地拼命拍打翅膀,大聲尖叫,憤怒地努力掙扎著想逃走。 小華德也同樣驚惶失措,為了保護自己不受貓頭鷹的襲擊,在極端驚懼之下,他將貓頭鷹甩到地上,用力踩死牠。當劇烈的心跳漸漸平息之後,華德看著被踩死滿身是血的貓頭鷹,不禁哭了起來。 心慌意亂之下,他逃離了果園,不過後來他還是回去埋葬了那隻貓頭鷹。有幾個月之久,他都常常夢見那隻本想當作寵物,卻因他太驚惶而無意殺死的貓頭鷹。 這事他覺得太羞愧了,一直不敢告訴別人,直到幾年後,才願與人談起這事。 也許是這事讓他太傷心了,以致刺激他有今日的成就。他雖無法使那隻貓頭鷹起死回生,但他卻用他的畫筆,讓森林裡的動物都栩栩如生,並且以他的名字建造了一座舉世聞名的遊樂場。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華德狄斯奈。 別為失敗懊惱 你曾為失敗感到十分懊惱嗎?是否作過後來令你萬分後悔的事?有否經驗過事業敗落,或個人的跌倒,以致自我觀大受擊打?或者你經歷人際關係的破裂,感覺自己很差勁?也許有人經驗過健康受損;殘障、疾病、或精神崩潰,被人生所擊敗? 如果你經歷過上述的狀況,歡迎加入「凡人」的行列。當我們失敗,或自己覺得一切都不順遂時,會認為自己很差勁。其實並非如此,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失敗。我們一生中總會有時面臨失敗或不如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慘痛故事。 現身說法 當我正值青春期時,我的家庭破碎,父母離異了。在那時代,離婚並不像今天這麼普遍,我覺得非常可恥,也很沒有安全感。 論到做錯事,我犯的錯可多了,很清楚知道自己絕對不完全。我明白什麼是在事業上掙扎,面臨敗落的邊緣。我也瞭解家庭的病態和不幸,是什麼樣子。 我絕不喜歡自找麻煩,我也不是一個經得起苦難的人,但我知道一件事:你我都可以從失敗、不幸和負面的環境中,東山再起。 華德狄斯奈將他童年時的惡夢,轉變為美麗的夢境,結果美夢成真。如果我們想成就某事的意願那麼強烈並堅持到底,你我也可以作到。當然,那並非輕而易舉,即使華德狄斯奈也是如此,在他追尋自己的夢想,並付諸行動以致成功之前,他曾破產七次,甚至經歷過精神崩潰呢! 以下要訣,可以幫助你將不如意轉變為祝福── 1.接受自己是「凡人」的事實要瞭解失敗,心裡不舒暢是正常的。那是「凡人」經驗的一部份,你不必完美無瑕,才算有自我價值,你做你自己就好。 2.不要停留在情緒低沉 你跌倒後,不要低沉太久。要知道真正的失敗,是你不肯從跌倒中再多爬起來一次。請站起來,決心靠著神的幫助,你的生命將會有意義,你將會作出對人類有價值的貢獻。 3.從失敗的經驗中學功課 將這些不愉快,變成你的學習經驗。你可使用它,成為你成功的踏腳石,困難和失敗可以成為我們最佳的老師。 4.學習信靠上帝 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感覺失望的事,可能正是在神計劃之內的。祂藉著這事,讓你更親近祂,並且讓你的生命因此更成熟老練。即使你不一定喜歡,但你應該為神藉著這痛苦的境況要教導你的功課而感謝祂。 鋼琴家與小男孩 5.絕不輕言放棄 有一個故事說到:知名的鋼琴家帕德魯斯基舉辦了一場音樂會。音樂廳裡擠滿了人潮,正急切地等待著大鋼琴家的蒞臨。 一個九歲的小男孩等得不耐煩,被那舞台中央華麗的史坦威大鋼琴所吸引,他趁父母不注意,溜下了座位,跑到舞台上。 他仔細端詳這架美麗的樂器,渾然忘我,完全無視於滿場的聽眾,竟在鋼琴前坐了下來,開始以他獨特的詮釋法,彈奏起他最熟練的曲子「筷子」。 一下子,大驚失色的聽眾都安靜下來。有些人暗自竊笑,有些人憤怒地叫囂:「這是誰家的孩子?」更有人直接粗魯地說:「把他趕出去!」 在舞台後面,帕德魯斯基聽見了喧囂之聲,抬頭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然後他靜悄悄地溜到小男孩的身旁,以美妙的和聲,為這孩子的「筷子」一曲伴奏。 「繼續彈!」帕德魯斯基向小男孩耳語:「不要停止,繼續彈!你彈得很好,不要放棄!」 這就正如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為我們每一個人所作的,只要我們願意將自己的生命降服在祂面前,無論我們遭遇任何困境,祂就坐在我們旁邊,輕聲耳語:「不要停止,繼續彈奏,不要放棄!我在你身旁,幫助你,鼓勵你,使你的生命更充實。記住,絕不要放棄,信靠我,我必使你的生命散發出美麗的光采。」 原文 “When You've Had a Bad Day.” 由…
Read more

勇者的胸襟

一個高科技辦公室的年輕女主管,想跑完馬拉松,這壯舉不但需要練習,還需要一點勇氣。 十二月天的夏威夷,仍是熱又潮,毓慈汗如雨下,跑步的速度愈來愈慢,在最後幾哩時,雙腿有如千斤般重,腳根又長了水泡,雙腿已漸漸不聽使喚,實在跑不下去了。 腦海裡浮現半年多來日以繼夜的練習和自我鞭策。她參加這次國際性的馬拉松跑步,不但是為了想在一生中完成一件足以自豪的壯舉,而且也是為白血病的兒童籌款,怎能在這時放棄,以致功虧一簣呢?一想到這裡,她的精神又恢復了大半,於是卯足了勁向前跑。衝過了終點線時,毓慈流下了喜樂的眼淚,滴在那雙心愛的跑鞋上。 毓慈今日的勇氣與毅力,是高中和大學時代兩次特別的經歷鍛鍊出來的。 兒童夏令營輔導 大一暑假時主修心理學的她找到了一個打工的機會,在Big Brother & Big Sister Camp (大哥大姐營)的兒童夏令會當輔導。營地在很原始的地方,設備非常簡陋,每一梯次還有一次野外求生訓練,要帶著一組孩子在野外露營,幾乎是餐風露宿,不但自己不習慣,還要打起精神照顧每一個孩童。這個工作責任重大,十分耗損體力,工資又微薄。偶爾週末放假回家,她父母看見她細嫩的肌膚被蚊蟲、蜘蛛咬得斑斑剝剝,雙腿有如紅豆冰,都心疼得要她辭了這份工,她卻勇敢地咬著牙堅持到底,連作父母的都自嘆不如了。 醫生診所打工 會養成這種不畏艱難的勇氣,做任何事都堅持到底的毅力,是由於高中時代的操練。有一年暑假,她去廿哩外的醫生診所當掛號員,賺的是最低基本工資,每天卻要一早走路到地鐵站,還要自掏腰包搭地鐵去上班,工作忙碌又辛苦。第一天回到家,累得倒頭就睡,當晚她告訴父母,第二天不想再去了。 父親勸她要培養吃苦耐勞,堅持到底的勇氣,如果現在遇到一點小困難便畏懼退縮,半途而廢,將來進入社會,可能面臨的困難更大更多,豈不變成一事無成嗎?倒不如現在拿出勇氣和毅力,試它一試吧!她勉強答應了。 第二天早晨醒來,正巧聽到收音機的一段話:“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s going.“ (堅持到底的人是強者,強者是堅持到底的人。) 她心裡大得激勵,求上帝賜她勇氣,幫助她這一生都做個堅強的人,靠上帝的力量克服一切的困難,勇往直前。 勇氣的鍛鍊 從毓慈的故事,我們看到勇氣是需要鍛鍊的。有成就的人並非個個生來就是積極勇敢,毫無畏懼。 大部份人的勇氣都是經過長期鍛鍊出來的。 勇氣的鍛鍊通常有幾種形式: 1.勇於嘗試: 比如一個十分內向的人,向來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但他可以先嘗試在小組裡練習分享,練習開口禱告。分享的機會愈多,愈能除去怕羞的心理。當有必要的場合,便有勇氣面對公眾侃侃而談了。 以色列王大衛年輕時敢於出戰巨人歌利亞,除了對大能的神有信心外,也是因為他從小在曠野牧羊,每當有狼或其他野獸來偷襲,他為了保護羊群,便勇敢地與牠們搏鬥,以致愈戰愈勇。 2.勇於承擔 有時事情臨到身上,責無旁貸,非承擔不可,便只好拿出捨我其誰的勇氣來面對。就像聖經所記載的波斯王妃以斯帖,當宰相哈曼處心積慮要殺她的本族以色列人時,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救他們,唯一拯救以色列人的希望,便是靠她違例去向王請命,那是要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在這種狀況下,她只能拿出勇氣,冒死去見王,以完成她的使命。 這類情形剛開始可能較為被動,若是勇於承擔,鍛鍊久了,便愈來愈有勇氣,並能主動承擔更大的責任。 3.勇於冒險 即使環境極其險惡,需要冒很大的危險,甚至會有誤會和反對的聲浪,但知道這事是正確的(以基督徒而言,知道這是神的旨意和託付),便充滿信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舊約歷史中,以色列人進迦南地時,摩西先派十二個探子去窺探。回來後,十個探子都認為那地的人民高大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結實,以色列人與他們相比,有如蚱蜢一樣,絕無攻克的可能,於是民心消化如水。這時,只有迦勒和約書亞相信,既然迦南地是神要賜給他們的,再大的險阻和困難也不必懼怕。二人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3:30;14:9-10)縱使全會眾要拿石頭打死他們,他們卻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神,最終他們二人果然進入了迦南地。 勇氣與信心有極大的關聯,一般人對自己有信心,便勇於嘗試,敢於冒險。基督徒對上帝有信心,知道「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便有勇氣去做自己從未做過,或原本十分畏懼的事情。 除此之外,勇氣也不能缺少真理。許多作奸犯科或為非作歹的人,他們並不缺乏勇氣,但這樣的勇氣,只會禍及他人並加速摧毀自己的人生。但基督徒若知道所面對的事是出於上帝的旨意,完成之後不但能榮耀上帝,也能造福他人,即使責任再艱巨,困難再險阻,也能毫無畏懼的勇往直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