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江林月嬌

越過婚姻風暴

我們在彼此的猜疑與不信任之中,築起了層層的「危」牆;從此,婚姻成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一種生活壓力。當時年輕氣盛的我們,誰也不服誰。在相持不下之繼,我發出一張「是你先負我」的王牌,讓「不按牌理出牌」的報復快感,成為減輕婚姻壓力的行動。

親子溝通五類型

親子教育中,雙親的特質、父母彼此的互動傾向,還有與親子互動型態,對兒女的人格塑造與人際關係的拓展,都有重大深遠的影響力。因此,談論親子教育,首先父母必須先瞭解自己與兒女之間的互動型態,並主動改善親子互動關係,才能有效地幫助兒女建立其良好友善的人際空間。

有一恩手帶領我

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點,神的恩手引導撫摸。 結婚廿三年來,每當朋友問道:「月嬌,妳的家人都在台灣,為何妳會移民美國?」時,我總是以「嫁雞隨雞」一句話,詼諧地講述我的移民史。 猶記得1987年1月,一家三口由阿拉巴馬州北遷至冰天雪地的賓州。從小在台北霓虹燈照耀薰陶下長大的我,對一片白茫茫的農村冬景,不僅不懂得欣賞,在五年窮留學生生活後,省水省電、省吃儉用的酷寒冬季裡,眼前呈現的是一幅「雞不生蛋,鳥不拉屎」的淒涼景象,更不要說「詩情畫意」了。 移民艱辛路 有了工作,緊接著是「辦身份」。我從世界日報上找到辦移民的律師,還沒與律師簽約前,雖然天寒地凍讓我悶悶不樂,但還不至於憂鬱成疾。可是,「不得反悔」的聘請律師費支票一旦寄了出去,我卻失魂落魄地獨自在家中哭了整整一個禮拜。 是年8月,我們發現,找錯律師了。從未辦過移民申請經驗的我們,平日身旁又沒有「萬事通」的朋友,將在美國生活會碰到各種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移民」雜症予以告知,我們對移民申請過程須知,可謂一片空白。 在六個月毫無動靜的等待中,開始聽見朋友的移民律師辦事情「一紙一印」寄給申請人的認真態度,我們才發現手邊沒見任何一張申請影印的現象,是不對勁的。 世鐸要我打通電話,要求律師將送出去的文件,影印一份寄給我們。結果,如我們所料,「律師該簽名的地方沒簽名」,初步申請文件全都被退了回來。 我們這位律師原本是作「商號」轉移業務的律師,因經驗貧乏,提出申請的文件多處被移民局以紅筆打了幾處大X。 經過多次電話溝通協議,最後這位稍有良心的基督徒律師,坦承「最近需要常回台灣探望生病的母親」;「最近新開事務所需要裝潢」兩大托詞,建議我們另找律師,她願意將案件轉讓給其他律師。 「我們移民申請已經被妳耽誤六個月了,請問,聘請律師費美金650元呢?」我無助地問。「It’s non- refundable.(不退費)」對方理直氣壯,用很專業的語氣回答。 記得我們第一次與她會晤時,曾懷疑她不是專門作移民申請的。但她鄭重其事地告訴我們:「我跟你們一樣也是基督徒,你們可以相信我。並且,我在美國居留的身份,是我自己申請來的。」 然而,這事還是需要經過數次理論和爭取後,她才良心發現地願意在「耽誤六個月」後將全額退回,並且再一次很專業地用買來的旅行支票寄還給我們。看來,雖然申請移民是叫我傷心難過的事,但為了找到一位既可靠又有經驗的律師,不得不祈求上帝幫助。 有一恩手帶領 日子在天天向上帝求這個、求那個中輾轉流逝,《聖經》中卻有句話特別觸動我心:「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23:26) 我開始懷疑這是心理作用,於是問上帝說:「不會吧!上帝,你不會是要告訴我,是你把我帶來美國,又讓我歸化成美國公民吧?」而主卻用「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1:8)來回應我。 老實說,當年,我強烈地感覺到,我之所以來美國是因為我愛世鐸,因為他要來美留學,我嫁雞隨雞也跟著來。接著,他希望留在美國,我也看中這裡的空氣新鮮,水源不受污染,開車時還能欣賞前面「阿米許人」(Amish)的馬車,因此沒頭沒腦地也跟著定居在這兒。 可是,一旦考慮到移民,我的腦筋頓時清醒過來。我不得不問自己:丈夫不就是我自己挑來的嗎?來美不也是我心甘情願跟著來的嗎?但「移民」二字,為何總帶給我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淒涼感? 廿幾年來,我已從想念台灣午後孩童下課遊玩的嘻笑聲;摩托車在車道上奔馳的熱鬧聲,慢慢地適應過來。可是,想念住在台灣愛我的爸爸,想念疼惜我的媽媽,想念用「唯一的妹妹」的珍惜之心來愛我的三位兄姐…,卻隨著年歲的增長,與日俱增。 人生是一連串的抉擇,繼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割捨;其中,愛,是我一生最甘甜的抉擇。 雨後的彩虹 移民路雖然走得有點孤單,但我開始懂得享受「蕭颯」,懂得欣賞這裡的「寂靜」;因為我漸漸體驗到「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16:9) 更感謝天父上帝賜我一位深愛我、體貼我的丈夫,他深知我么女的個性,特別黏他、依賴他。近兩年,若是可以在家中處理公司的事務,或進行電話會議,他總是陪伴著我,每週帶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上(Todai)日本餐館午餐約會。 更令人興奮的是,當大兒子上大學住校後,家中還有一對未成年兒女的育兒生涯裡,我們格外珍惜享受著孩子們上學不在家時,「暫時空巢」的樂趣。 我不再追究我是「旅居美國」抑或「移民他鄉」,今日的我,看重的是生命的實質內涵。「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4) 如果我是一片雲,一片暫時出現、飄浮不定,很快就會消逝無影的雲,我願我這朵雲,常在慈父的恩手中,將她化為一道雨後絢麗的虹彩。

情人,看刀!

情愛的心理疆界不清帶來嚴重傷害,遵行聖經的規範帶來了保護與滿足。 近年,社會版標題頻頻出現「殉情」、「情殺」等人倫悲劇。心理失衡者宛如一顆隱形的炸彈,怎不教人感到憂心! 從轟動一時的星象學家陳靖怡情殺命案開始,到近日北美華人社區,28歲上海籍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研究生何雷的屍體被肢解成五塊,社會新聞有關情殺的事件就陸續不絕。 警員遭女方拒絕,憤而槍殺女友,後自殺;清大學生情敵間的爭執,演變成王水毀屍的慘劇;台中女中的資優學生為情自殺;自稱離異後男性自尊遭踐踏而勒斃妻子;憲兵持刀殺女友等。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衝動、自我控制不良,喪失客觀評估環境能力的人,他們的戀情稱之為「自戀型愛情」。 所謂「自戀型愛情」就是只看重自己的感受與看法,單單著眼於自己的成敗,無法建立人我之間的心理疆界(Ego Boundary)。 「自戀型愛情」現實感消失時,在自我控制不良的情境下,性格外向的人容易犯下殺人的錯誤,而性格內向的人則以自殺解決問題。 「自戀型愛情」從不考慮現實環境的條件,常誤以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就是別人的想法與感受;因此,一旦觸及愛情,只要自己喜歡對方,便認定對方一定也喜歡自己,沒有能力也不願認真地瞭解對方的想法與感受。 「自戀型愛情」表現是不尊重對方的價值觀、不接納對方的生活習慣,交往過程中無同理心之表現,甚至忽視對方的家人和朋友,因此常常造成雙方在愛情關係認知上的差距。 「自戀型愛情」無法忍受別人的任何批評或忽視,一旦遭到拒絕,就以為自己全盤被否認,自尊心受創,人格受損受辱,內心產生強烈的忿怒,好像世界末日一樣。 自戀型愛情四大特性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葉在庭心理醫師觀察社會情殺現象,歸結出「自戀型愛情」共同的四大特性: 1.無論是揚言或在遺書中,殺人者均表明自己「深愛」對方:由於過度自我膨脹,自認為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對愛情的認知也過份誇張戲劇化,以致在現實世界演出一齣齣瓊瑤小說中男女主角情緒失控的情節。 2.男女雙方對各自的感情和關係的認知程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3.事發時,兇手處於壓力狀態:兇手在殺害情人或配偶前有人際衝突、工作遇到挫折、經濟危機等外在環境造成的壓力問題,有的甚至已經持一段時間沒有固定的工作或收入。 4.男女雙方都存有複雜的婚姻關係或感情糾葛:男女彼此的交往處在某種緊張的狀態。 許多人在感情路上,殺害不如己意的情人或殺害自己,「病態的依附關係」是重要癥結所在。 所謂「病態互依症候群」(Codependence 或 Codependency)是情人的心理疆界不清,其五大癥候分別是: 1.自尊心不足或過度。 2.無法設定正常的心理疆界。 3.無法認知自己在身體、思想、感受及行為的現實。 4.無法承認自己的需要與欲求,並加以滿足。 5.無法認清及適度表達回應真實狀況。 此五大症狀,嚴重地影響一個人成年之後的人際關係,導致婚姻或戀情中不理性的誤會與摩擦。 心理疆界與責任 戀愛中的人基本上有兩大心理需求: 一是無條件地被完全接納:不管自己長相如何、成績好壞,心底都深深期盼被人愛、被人接納;二是期待自己在愛人的心中居首位。 當戀人能自由地表達不同的意見,才能真正自由地相愛。 情人的心理疆界在哪兒? 首先,從單獨外面吃晚飯,到進對方獨居的家坐坐,認真說出不認同婚外性行為(包括婚前的和婚後的)。其次,不進入對方臥室,以避免誤會。 倘若二人已親熱到連襯衫都脫了,男方才提出「需要立訂心理疆界」,拒女友於千里之外,實為欺騙、不誠實與不負責任的作法。 夫妻,永遠的情人 夫妻是永遠的情人,而情人總是彼此儘量滿足對方的需要。「妻子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林前7:4) 「夫妻不可彼此虧負,除非兩相情願,暫時分房,為要專心禱告方可,以後仍要同房,免得撒但趁著你們情不自禁,引誘你們。」(林前7:5) 無論法律看婚外情是否合法,聖經明訓:「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來13:4)婚外性行為是破壞聖潔盟約的行為,無疑是一種罪。 作丈夫的要明白,自己得到滿足的途徑,並不一定就是太太得到滿足的途徑。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女性對「魚水之歡」的樂趣並非行房,而是溫存、被擁抱的親密感,這是否與男性關注的「打真軍」大相徑庭? 此外,婚後夫妻感情失和也會直接影響「畫眉之樂」,因為「性」是示愛的工具,倘若夫妻二人有問題或爭執,需好好討論,共同尋求解決之道,「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
Read more

女權、情慾、訴求

「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在中國大陸曾經響亮近半個世紀的口號,既是對女性傳統弱勢地位的吶喊,也是女性爭取與男子享受平等權利的訴求。 在西方,女權主義、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是近幾十年來思想文化領域裏的新鮮事。然而,這些思潮、批評和運動內涵,絕非只是名詞、概念和術語之爭,而是嚴肅的權利之爭。 近代中國女性生命呈現於廢纏足、興女學、開花榜、淑女教育、文明婚姻、女權運動等,在傳統制約下尋求生命的出路,性與革命成為女性生命中兩個重大的課題。 女權運動三波 女權運動(feminist movement)又稱為「婦解運動」或「婦女運動」,與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同列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重要的思潮。 1998年,寫作之餘,我開始接觸到有關女權主義和女權運動的文獻,並且還大量閱讀各大專院校上網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 法國知名傑出女作家「女性主義之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AD)1949年完成的八百頁鉅著《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 / The Second Sex),是研究女權主義者必讀經典。 女權運動與反封建運動相結合的,早在法國大革命時就開始出現,到19世紀中葉規模壯大起來。就好像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一樣,女權運動也經歷了三波運動:第一波:當時婦女為爭取法律保障女子,與男子一樣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例如投票權、受教育權、就業權、同工同酬等。這一波的女權運動訴求是健康的、正確的,並且是符合《聖經》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第二波:這一波的口號是「放下奶瓶,走出廚房」,並且認為女權不彰的罪魁禍首就是「家務」,因此大力鼓吹婦女進入職場。對已婚婦女而言,照顧丈夫、兒女和家人成為女權運動最大的累贅和阻礙。這一波帶動了「離婚浪潮」和「褓姆需求熱」。 第三波:以「身體自主」和「情慾解放」為主要訴求。除了推行避孕外,墮胎議題是另一訴求。「身體自主」此一訴求,表現於妻子有權獨立作選擇,可單獨決定腹中胎兒生命的保留權或去除權;「情慾解放」在「試婚潮」和「同居不婚」中,儼然已搶灘成功。 女權第四波 近年,女權運動第四波浪潮滾滾而來,其雛型表現是「性愛一O一活動」。華人社會中「只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的口號還縈繞耳際,外遇、一夜情實戰接腫而來,「精神外遇」、「電話性交」、「愛」也不甘寂寞。 在西方,當全球都震驚於美國的女兵竟敢公開逗弄男俘虜的生殖器,關鍵在於事發之前,男女關係在美國軍中早已亂得昏天黑地了。 在東方,兩岸三地出現了土產的《上海寶貝》,這本有點饑不擇食的垃圾書,很快地被19位都市女性一夜情口述實錄《天亮以後說分手》擠入冷宮。 麻辣速食的一夜情,在男女共事不來電的辦公室中,端出插滿激情火花的愛情速食火花餐。零負擔、零責任的一夜情成為都會男女口乾舌燥時,隨手可得的一杯忘情水。紓壓活動的一夜情,推廣隨性做愛以解除「離婚緊張癥候」。 女權運動者心中,女性解放等同於性解放;大聲疾呼:連身體情慾都不能自主釋放,女性解放從何談起? 逆性情慾 在這個邪情私慾氾濫的年代,基督徒正面對逆性情慾的挑戰。 「逆性情慾」(counter-passion)是指一切與造物主造人時,賦予人的自然本性相互違抗、相互背逆的情慾;包括性濫交、色情思想和同性戀等。在日常生活中有六方面的表現: 一. 雖然知道上帝,卻故意表現出不認識的樣子。 二. 不按上帝的真理而行,甚至否定神的存在。 三. 不榮耀上帝,也不感謝祂。 四. 思念虛妄,心地昏暗無知。 五. 將不能朽壞之上帝的榮耀變為人、飛禽、走獸、昆蟲等必朽壞之偶像的樣式。…
Read more

婚姻中的無性危機

生活的壓力和快步使現代人的人生觀、經濟觀、家庭觀和道德觀呈多元化自由發展,加上現代夫妻的性觀念受傳統與前衛相互衝擊之影響,情愛與性愛產生了諸多的矛盾和變易。有愈來愈多的夫妻並非勞燕分飛,也不是在水一方,而是共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形同陌路地過著「無性夫妻」生活。

成長的契機

我的成長歲月,要從婚後兩個月飛到美國談起。 1982年8月,隨從丈夫世鐸來美進入研究所秋季班。當時我是個無所事事的新娘子、伴讀生、異鄉人。世鐸身為研究所全時間留學生,家人的期望、課業的壓力、愛爾蘭教授難懂的腔調……哪有興致和新婚妻子談情說愛、甜言蜜語。 從小在家中是倍受寵愛的嬌嬌女,當時少不經事的我,不僅不懂得分擔體恤夫婿的壓力和辛勞,還有事沒事無理取鬧,說穿了還不是想引起丈夫的注意。 《箴言書》和成長 只是,負面的互動往往不會有好下場。我時常把世鐸吵煩了,他只得獨自一人躲到學校圖書館唸書去也,留下我自己一人在家中閉門思過。 那時,在情緒非常低落,才想起母親從臺灣千里迢迢帶給我,遺留在台灣,教會所送的結婚禮物──《聖經》。記得第一句幫助我在婚姻生活中成長的經文是:「寧可住在房頂的角上,不在寬闊的房屋,與爭吵的婦人同住。」(箴21:9)所羅門王寫的《箴言》中,出現類似的句子多達四次(箴21:19, 25:24, 27:15)。 聖經的話語雖不中聽,但多少達到心理暗示效果。尤其是我那自幼學來的吵架招式,在圍城戰火中都如同點燃的火箭,管它三七二十一,全一股腦兒直向不善於熱戰的丈夫身上瞄準發射。平常我按著日期研讀《箴言書》,有一天恰巧是情人節,我讀到的第一句話是「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箴14:1)彷彿當頭棒喝,上帝用祂自己的話,收斂了我多年來自以為是、潑蠻刁鑽的個性;雖然偶爾還會露出賴皮胡鬧來,但這一句每個月都會讀到一次的經文,還挺管用的哩! 鏡映與理想化 從產後憂鬱症,到為母則強的歷練,身為妻子母親無論是愛心、耐性、體力、智慧都倍受考驗。我開始對行為科學產生強烈的喜好,和盎然的求知慾;近年,特別獨鍾於「聖經心理學」、「同儕輔導」和「危機與協談」。 我學習到2至4歲之間是幼兒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契機,稱之為「鏡映」(Mirroring);此時最需要的是母親的鏡映接納,以堅固其自我的發展。 人格發展的第二個契機則發生在4至6歲之間,稱之為「理想化」(Idealizing);孩童藉著與人親近,發展出安全、穩定、舒適等基本需求;又將撫育自己的父母親理想化,並且期望藉著與理想化對象生命相互連結,在融合過程中來發展自我。 此外,「觸摸」與「擁抱」是生命成長過程與家人關係互動上非常重要的成長激素。我的擁抱座右銘是:每天三個擁抱得以生存,五個可維護關係,八個或更多可促進生命成長。 「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聰明立穩。」(箴24:3)透過這些行為科學理論,我獲得寶貴的育兒知識,同時也重新調整自己與配偶和親朋好友間美好的人際互動,並且學會掌握住每一個自我成長的契機。 智慧成長 有「知識的產婆」譽稱的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曾說:「教師像產婆,幫助學生自己生出智慧來。」對我而言,聖靈保惠師是我的恩師,幫助我在生命成長中行走在智慧的光照中。 信主後我一直喜愛當一位「沒有負擔」的基督徒;覺得自己比「作禮拜」的基督徒要好些,因為我參加詩班,也主持各種迎新活動和節慶晚會,偶爾也會很屬靈的當起音樂佈道主持人。但是,自己的內心卻遠遠抗拒著「負擔」兩個字。 記得有一年,參加美東南夏令營,晚間聚會結束時,聽見麥克風傳出:「對大會有負擔的弟兄姐妹請留步……」當時,我心想:「希望我這一輩子沒有任何負擔……」更何況我是個姊妹,「負擔」這種和扁擔、重擔、壓力……有關的字眼,沒有理由臨到我的身上。 接下來一兩年的日子裡,我鐵石般冰冷的心被《雅歌》中那句重覆了三次的「情話」給熔解了:「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不要叫醒云云或作不要激動愛情,等它自發)。」(歌2:7;3:5;8:4) 1987年,聖靈給了我一個終身難忘的異夢,在自身感到罪孽深重、萬劫不復的夢境裡,「他帶我入筵宴所,以愛為旗在我以上。」(歌2:4)那時,我的心被罪惡壓傷、心靈傷痛。夢中「他的左手在我頭下,他的右手將我抱住。」(歌2:4)我享受著天父上帝、愛我的主耶穌赦罪的平安與同在的喜樂。 從那時起,我常常對主說:「主啊!我願意。」我願意一生一世跟隨主、服事主;求主帶領我生命中的每一個腳步,我歡喜快樂迎接主的安排和引導。 廿三年來,伴隨著我在異鄉中成長的另一句話是:「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23:26)這句慈父恩言,時常縈繞我心。十多年來,我學習用嶄新的視野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生命裡就少了抱怨和怒氣,多了喜樂和平安。 性格成長 1990年,透過李順長牧師著作的《再造之恩》生活造就系列材料查經手冊,我深深被第一課「性格」的小標題所吸引:「如何再塑一個新我。」李牧師參考美國著名基督徒作家、牧者兼輔導員黎曦庭(Tim LaHaye)所寫的《屬靈氣質》(The Spirit Controlled Temperament)一書,將人的性格分為四大類型:熱血型(Sanguine)、憂思型(Melancholic)、激進型(Choleric)和冷靜型(Phlegmatic)。 我學習分析自己,知道自己所屬的類型,瞭解自我的優缺點和個性特質。接著,分析我的終生伴侶世鐸,然後三天兩頭把我們兩人的優缺點如數家珍地說給他聽。 感謝主,祂把「表達型─關係取向」社交風格的我,和「傾聽型─工作取向」社交風格的他一同打破,揉合為一;「你儂我儂」中重新塑造,賜下再造之恩。正如李牧師所訂的書名《再造之恩》,我倆在聖靈的恩助下,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生命更加豐盛、婚姻生活更加美滿。 老實說,「生氣」小吵的事難免會有,但發生的頻率漸減、衝突的時間縮短,而「給魔鬼留地步」的隔夜戰火已不復存在,因此少了年輕氣盛時「想犯罪」的衝動,性格漸趨成熟。 靈命成長 有一回,聽唐崇榮牧師的講道錄音帶,從《詩篇》第九十篇摩西的禱詞中,分享一個真正愛主的人,生命中的七個重要的禱詞。從此,我將這 七個禱詞化為個人成長的目標,如同「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箴9:1),我的心湧出極大的渴慕: 1.我渴慕智慧的心:求主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2.我渴慕赦罪的恩:神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 3.我渴慕終身的愛: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 4.我渴慕得勝之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5.我渴慕敬虔的後裔: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
Read more

信仰、智慧與超越

敬畏上帝,智慧的開端;更新心靈,生命的蛻變。 希臘人追求智慧,目標朝向認識自己,希伯來人尋求智慧,終極目的是要認識神;前者靠著省察自已、批判自我得智慧;後者以敬畏神得智慧。 舊約《聖經》箴言書是一本以「智慧」為主題的書。能「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使愚人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箴1:2~5) 智慧是探索神行事的方法,從中汲取知識、獲取洞見,並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智慧是追求成功的藝術,唯獨神擁有完全的智慧,人真正的智慧源於神,真正聰明的是那些蒙神恩賜智慧的人。 Paradigm Shift的由來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AD)在1962年提出Paradigm Shift一詞。孔恩是一位基督徒,曾任MIT心理學講座教授,他認為類似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AD)的「相對論」事件,在科學研究中並非常態,而是革命性的創舉。 何謂Paradigm Shift? Paradigm Shift一詞的譯法很多,唐崇榮牧師譯為「典範轉移」,李順長牧師譯為「境相轉移」,王永信牧師譯為「思想範疇轉變」;也有「概念轉移」、「範例轉換」、「範式轉換」、「思維變遷」、「思維轉換」等翻譯。 簡言之,Paradigm Shift是指習慣的改變、觀念的突破、價值觀的移轉;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軌跡及思考模式。 基督徒信仰生活裡,Paradigm Shift是蛻變生命之靈魂所在;指以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待原來的處境、心境、環境,擺脫原先傳統的思想框架,進而採取一個全新的思考架構之過程。 Paradigm Shift的影響 除了「相對論」事件外,另一個著名的革命性創舉是有關「地心說」與「日心說」科學發展史。主前4世紀,「地心說」的觀念,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所提出。 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100~170AD)發表了13卷巨著《天文學大成》(Mathematike Syntaxis),總結前人確立的「地心說」。此一學說認為地為球形,位居宇宙之中心;地球靜止不動,其他天體都繞著地球轉動。「地心說」表面上解釋了日月星辰運行不已,東升西落周而復始的天體現象;同時又符合了上帝創造人類、地球在宇宙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之宗教情操。 「地心說」輾轉流傳長達1300餘年後,1515年,波蘭天文學家《天體運行論》創立人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473~1543AD),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提出一挑戰傳統,創新的宇宙結構體系──「日心說」。 1609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AD)在《新天文學》一書中指出,行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應該是橢圓而不是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他是繼哥白尼之後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陽中心說,在天文學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重要人物,科學史家稱他為「天體物理的奠基者」。 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貝賽耳(FW. Bessel, 1784-1846AD)首次利用三角方法,測出一顆名為天鵝61恆星的位置變化,並推算出它的距離為11.2光年,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動學說」成立。從此,地球的地位從一個高居宇宙中心的特殊天體,滑降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普通行星。 觀念轉向…
Read more

善行與動機

「大部分中國人樂於行善的目的,是期望獲得回報。」美國公理會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在其著名的《中國人的素質》一書第二十章「仁慈行善」中又說,在某些勸人行善的書中,有人引咎於自己能記起的惡行,同時自傲於自己的善舉。善惡相抵,顯示出他在中國的拉達曼斯的生死簿上的壽數(註)。這種把一切記錄在生死簿上的做法,清楚地表明了中國人的現實特徵,以及他們總是忘不了考慮來世報應……到底,何為真正的「善舉」? 善行,是由哪些因素構成?善行的背後出於怎樣的動機與心理? 善行動機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善行,其中包含著:社會生物學的「本能與基因」、社會交換論的「付出與收穫」和「同理心─利他主義」三種基本動機。根據Azimi Hamzah dan Turiman Suandi的分析指出,從事義工(volunteer)參與的動機區分為三大類: 一、利己主義(Egoism):指為增進個人利益的行為動機,利益可為有形的(如金錢報酬)或是無形的(如他人讚賞、自我成長)。自利性義工參與多為求提高個人聲望、擴展生活圈、自我成長與成為他人榜樣等。 二、利他主義(Altruism):指在無報酬回收期待下,自願幫助他人的行為。 三、社會責任(Social obligation):指感受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進而以實踐行動來回饋社會的行為。 除此之外,義工參與動機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自我成長、行善積德、充實生活、未來工作準備、打發時間、實現他人期望、獲取社會經歷、結交朋友、增廣見聞、服務人群……等。 善行理論 曾任美國新澤西大學都市研究教授、前自願服務研究學會總裁瓊‧堤爾為了更加瞭解義工的動機,將12年來刊登在《義工行動研究月刊》有關義工動機的文章加以整理,歸納出多元化的動機是義工參與最典型的型態,其中廣泛被引用的理論包括: 1.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的需求層級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大需求中,前三項是基本需求,後兩項是成長需求。 2.社會交換理論:強調對人和人的心理動機的研究。 3.主觀效用理論:探討態度對行為之影響。 4.利他主義:一般而言,善行之背後往往隱含著多種的動機,如何區分真正屬於「無私」的部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和爭議性的。其中,動機是單純的「利他」而非「自私」者,是最具爭議性的一種假設。 利他?利己?腦力激盪 以下提出三個腦力激盪範例,以輕鬆的方式供讀者們思想有關「動機」之議題: 腦力激盪一 利他主義者,是以他人的快樂,或對他人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利己主義者,是以自己的快樂、或對自己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有一天,神父說:利他主義者上天堂!利己主義者下地獄! 信徒A想要上天堂,所以,A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請問,A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腦力激盪二 張三是位快樂主義者,一位典型追求快樂的人。有一天,張三作出以下的推論: 1.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我很快樂。 2.我喜歡這樣的快樂。 3.所以,我應該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從此,張三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請問,張三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Read more

與情緒共舞

六種妙訣一朝建立,心情就正面積極;九種迷思一旦破解,情緒就自然寬廣。 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的多元化,每個人要扮演的角色也愈來愈多,因此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某些壓力。 2004年,台灣行政院對社區心理衛生進行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有50%受訪者提出「情緒管理」,46.9%提出「壓力調適」。 從「上班族為何不快樂」、「情緒的分類與現象」、「情緒與績效的關係」、「情緒與身心症狀」、「壓力症狀的檢測法」等等壓力情緒管理(Stress & Emotional Management)課程內容中得以窺見,現代人對情緒管理重視之程度。 如何管理人的情緒宛如變化無常的氣候,心境一旦產生波動,個人會有愉快、氣憤、興奮、悲傷、焦慮、或失望……等各種不同的情緒表現。如果一個人經常有負面情緒的表現,且是持續不斷的,對個人生理健康、心理衛生、人際關係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察覺並控制情緒 1. 體察自我的情緒:時刻提醒自己「我現在的情緒如何?」學習體察自己的情緒,是跨入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2. 合宜地表達情緒:這是一門藝術,需要用心體會、揣摩、學習、實踐;更重要的是要確實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 3. 紓解情緒的方式:紓解情緒的方法很多,有人痛哭一場、有人找三五好友透透氣,也有人以逛街、聽音樂、整理檔案等正面的方式紓解情緒;負面的莫過於抽煙、喝酒、飆車、嗑藥……甚至自殺。紓解情緒目的是要給自己一個釐清思想的機會,凝聚能量面對未來。如果紓解情緒的方式只是為了逃避痛苦、暫時解決問題,爾後必須承受更多的難題和痛苦,就不是一個合宜的方式。 情緒管理小妙方 以下提出六個有效的情緒管理小妙方,幫助讀者從定義、轉換、改變、設定、選擇、接納中,學習作自己情緒的主人: 1. 解讀事件的真義:人無法阻止事情的發生,但可以決定事情所帶出的意義。人可以定義事出之因是「倒楣」、「麻煩」,亦可定義為「機會」、「際遇」,並且,結果常常照著人既定之假設予以成就。定義「機會」者,得著的是教訓和警惕,避免重蹈覆轍;甚至個人生命因「倒楣」、「麻煩」的「際遇」定義,轉化為「機會」使人的生命得以成長。 2. 轉換心中的情畫:研究發現,人的頭腦對數字、文字難以牢記,但對畫面卻是歷久彌新、永難忘懷。為什麼人傾向於記得往日不愉快的記憶,原因是因為人腦海中深印著惱人的情景。 面對負面情緒之情境時,學習修改腦中存留的情畫,創造正面積極有活力的記憶,是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樞紐。 從迪斯奈樂園卡通人物中,廣受大眾歡迎喜愛的「米老鼠」(Mickey Mouse)身上,我們都能看出華德迪斯奈(Walt Disney)成功地將人們最討厭的老鼠,藉著情畫的轉換成為人們歡笑快樂的象徵。 3. 改變內心的對話:您是否經驗到,當別人評論你(妳)境遇好時,但你(妳)卻自認為不好,其結果必顯出不好;當他人評斷你(妳)境遇不好時,你(妳)心裡明白是好的,其結果自然也好。 「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外人無干。」(箴14:10)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16:9) 自我對話決定人生的品質。無論發生任何事都問自己: 「我應當如何面對、如何處理,使事件更加圓融、更加美好?」 「從這件事中,我學習到什麼功課和教訓?」 4. 設定學習楷模:所謂「物以類聚」就是由周遭交往的朋友,可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 悲觀者週遭大都是悲觀的人;樂觀者身邊多有樂觀的人;傳舌的人與「八卦」成員自然掛勾。 5. 選擇智慧的行動:根據研究顯示憂慮、壓力或緊張的情緒是來自於「秀逗」(短路,short-circuit),意即,思路中斷導致反應遲鈍、行動呆滯。 1998年全美賣座名片「親親小媽」(Stepmom),劇中繼女遭受同學欺負而哭泣時,繼母說的一句話:「要嘛!抱頭大哭;要嘛!幹點事兒!(Either cry or…
Read more

悍衛戰士

高品質的心靈生活可提升身體免疫力。 「免疫力強的人較不容易生病……」這句話您一定聽過。 到底「免疫力」是什麼? 「免疫力」是指生物體辨識自己、排除異己,以維持機體內穩定運作的生理功能;即人體內自身的防衛能力,又名「免疫性」。 免疫力因個體之不同,有強弱之差異。它具有抗原性,用以防衛抵禦外敵,這外敵包含病毒、細菌、黴菌、毒素、化學藥品等。 免疫力還具有清除不良細胞,修補耗損組織的能力,例如:割傷、瘀傷、骨折、癌細胞的處理等。 簡單說,免疫力具有保護生物體,使免於外在環境的威脅和淨化體內的作用。 免疫系統簡介 免疫系統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生自然性的「免疫力」(或稱「非特異性免疫」),另一種是後天獲得性的「特異免疫力」(「特異性免疫」)。 前一種免疫力負責人體正常運轉的基本免疫保障,主要是由人體的皮膚、腸胃和呼吸道黏膜完成;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皮膚擦破了,病菌易侵入感染;病菌藉由嘴巴進入,腸胃易受污染。 特異性免疫主要是仗賴著己身的抗體,在病毒等異物侵入人體後逐漸形成產生的;對非自存之細菌、微生物等盡行辨別和除滅,是人體的主動防禦體系。 免疫力之形成 倘若人體罹患天花、痲疹、瘧疾、霍亂等疾病,人天生自然的免疫力對這些病毒並無識別的能力。病毒一旦入侵後,開始大量複製,於是人就出現了病情。此時,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奮起反抗」與病毒爭戰,出現了免疫系統與外侵病毒爭戰的表現──「發高燒」。 人體天生自然免疫力與陌生的病毒經過戰鬥後,逐漸產生了專門對付此種病毒的免疫力,即後天獲得性「特異免疫力」。 從天生自然性「免疫力」到後天產生的「特異免疫力」之間,有的人被病毒打敗了,失去了生命,有的人保住獲得了特異免疫力;倘若再有類似病毒流行侵襲,身體便會主動迎戰。 疫苗注射就是利用此一原理,學童注射安全量劑之牛痘疫苗,促使身體產生特異免疫力;當天花病毒感染流行時期來襲時,特異免疫力就發揮抵禦外敵的作用,保衛人體不受病毒之侵害。 一種特異免疫力只能對付此種特定的病毒,例如:種牛痘疫苗,是無法預防痲疹的。 當人的身體能夠製造某種抗體,此特種抗體便開始在人體內循環;通常抗體能持續多年。但需注意的是,每種抗體在一定的期間內,只對特定的病毒有效,這正是名為「特異性免疫」的原因。 免疫反應 2003年SARS風暴中,人們對免疫力的認識,具體表現在民眾打針吃藥,力求提高免疫力的行動。 SARS風暴中,中國大陸地區人們紛紛以免疫增強劑預防SARS染身,造成坊間美其名為「免疫增強劑」大發利市。台灣地區則從價格不菲的健康食品,到路邊攤叫賣的鳳梨、綠豆、桑椹……無不宣稱「增強免疫力」、「調節免疫力」;「免疫力」頓時成為坊間食品的最佳賣點。 但是,免疫力愈強愈好嗎?事實證明健康的人接受免疫增強劑注射,一旦與SARS患者接觸頻繁,依舊無法逃離被傳染的命運。 從與SARS交手的經驗來看,向來被認為免疫力差、經常生病的孩童,卻是此波疫情中最能全身而退的族群。2003年6月中旬,以臺灣地區為例(696例)染患者近五分之一是20歲至29歲的青年人,0至9歲孩童僅佔2%。 為何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敵不過新病毒?難道,大人的免疫力比孩童的免疫力差? 針對以上疑問,醫學界目前有「軍隊理論」和「免疫反應組合理論」兩種理論,分別簡介如下: 一、軍隊理論:免疫力是捍衛人體的軍隊,負責抵禦外侵者和監視體內叛軍的工作。一旦免疫系統發現有異,立刻部署,予以迎頭痛擊。免疫力的三軍將士分別為「非特異性免疫」、「T細胞免疫」和「B細胞免疫」反應。「T細胞」為指揮官,憑藉複雜的細胞網路溝通,協調各軍應戰。 二、免疫反應組合理論:免疫力是人體應付內在生理和外在病菌入侵的應變能力,每當環境發生變化,身體並不會一次啟動所有免疫反應,而是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方式來調控,活化一連串免疫反應。彼此抗衡作用中,有的強、有的弱,面對不同狀況,會出現不同的組合。孩童免疫力並不比大人差,而是與大人的免疫反應組合有所不同。大人在此次SARS風暴中,反應比孩童強烈,因此受到重創機會也相對的提高。 當新興的傳染病接二連三地出現,而疫苗、藥物研發趕不上病毒、細菌的變種速度時,以不干預免疫力,平日提供身體足夠的軍糧軍源,就能「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是儲備身體免疫軍團之戰力,均衡發展各種免疫反應的最佳方式。 心靈免疫力 最近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以免疫和神經科學的技術,對所有文化普遍現象進行研究,證實情緒與疾病、精神、身體間緊密相關聯;情緒影響疾病,反之,疾病也影響著一個人的情緒狀態。 《聖經》:「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17:22);笑聲和積極的思考都能幫助病人康復。 人們也常說:「笑一笑,十年少。」笑可說是健康的良藥。美國研究人員將「觀賞喜劇片發笑組」和「觀看恐怖片毛骨悚然組」兩組人的生理反應相互比較後發現,前者的免疫機能提升,對人的健康有助益。最近還發現,即使只是盼望不久將能開懷歡笑,人體也能產生加強免疫力和減壓的功效。 免疫系統可說是精神與健康之間的重要橋樑;研究發現腦和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如果人長期處於矛盾、焦慮、緊張狀態,會影響體內內分泌的平衡,降低免疫功能,特異性抗體的產生銳減。此現象發生在老年人和住院病人的身體上更為顯著。 2004年1月19日《時代雜誌》(Time)報導,研究發現美好的婚姻性生活不僅能減少憂鬱,也能夠延長壽命、改善心肺功能、增進控制疼痛的能力,同時加強免疫系統,甚至預防某些癌症。 外向、喜愛與人交往的人,較不易傷風感冒,免疫功能也比內向的人高20%。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對抗壓力,減低壓力荷爾蒙對免疫細胞功能負面之影響。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無異於常常給自身心靈灌注免疫力增強劑;此外知足的心、饒恕他人的心也是增強心靈免疫力的最佳緣由。 接受基督耶穌的十架救恩,時常沐浴在聖靈的恩膏中,經常以感謝為祭獻給父神;聚會、崇拜、讀經、默想、祈禱、關愛自己與他人靈魂的需要、奉獻、施捨、行善……無形中都會提高屬靈的免疫力,讓你我的生命活得更堅強、更有意義。 參考資料: 1.《想增強免疫力?請小心!》,康健雜誌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56/056086.asp 2….
Read more

智者的樂歌

聖經舊約:「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17:22) 快樂與悲傷兩者讓人選擇時,正常人都會選擇前者。 然而,何為快樂? 有人說快樂是有選擇的自由。 有人說快樂是在某時某刻某地點的一種心理滿足。 也有人說快樂是金錢、是名譽、是成功、是勝利、是權威,是創作後的一種懶散。   更有人說快樂是上帝賜予的,但上帝留了一手,沒賜給人類尋找快樂的方法。 身兼藝術家與演說家的「快樂作家」安德魯馬修斯(Andrew Matthews) 1988年以《我變快樂了》(Being Happy!)一書贏得百萬冊暢銷書作者頭銜,他在《跟隨你的心》(Follow Your Heart)一書中,以正面積極的處世態度提出:「快樂是來自真正的參與,挑戰自己,出於心甘情願,並非情不得已。」 喜樂與快樂 希臘的哲學家說:「人是追求快樂的動物。」人在七情的人生──喜、怒、哀、懼、愛、惡、慾──賣力演出,有時喜怒哀樂、有時酸甜苦辣。 喜,意即歡喜、快樂的情感;樂有許多種,其中快樂與喜樂,兩者截然不同。 快樂是外來的接觸,眼鼻耳口受到刺激就產生快樂。快樂的指標就是微笑;快樂只有在與人分享的時候,才顯出它的真正本質。 快樂有別於喜樂,「喜從天降」、「喜笑眉開」、「喜氣洋洋」是從內裡散發出來的;是奪也奪不去、偷也偷不走的。喜樂取決於人心而非環境。聖經說,心中的喜樂是沒有人能奪去。(約16:22) 喜樂是聖靈的果子,不受任何發生的好事或歹事影響;喜樂也絕不因環境的改變而消散殆滯。 快樂公式 近年心理學家們致力於發掘快樂,研究結果發現:快樂與兩性、地域和文化差異等因素息息相關。 英國職業心理學家卡樂‧羅薇(Carol Rothwell)聲稱她已鎖定了一個簡單的「快樂公式」:P+(5×E)+(3×H)P代表「個人特質」:包括外表長相、價值觀、世界觀、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等。 E代表「存在需求」(existence needs):人際關係、健康的狀況、財務的穩定度……都分列於此一項目。 H代表「幽默感」(sense of humor);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都可涵蓋其中。 這簡單的公式幾乎把影響快樂最重要的生命元素都含括在內了。然而,快樂還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東西;此一研究發現,男性的優先順序表中,認為「談戀愛」是很重要的,竟然比女性高出許多,男女重視比例分別為20%和14%。 對男性來說,最快樂的事除了談戀愛外,還有歡渡假期、擁有優質性生活和傑出的運動表現。 讓女性快樂的兩件事分別是,與家人共渡時光、享受豔陽下美味餐點;明顯高於談戀愛。 這項在英國的研究發現,金錢非快樂之源;反而認為談戀愛比贏錢或繼承財富更令人快樂。倫敦市民對愛情的評估比全英國的平均數高出兩倍。 事實上,無論是幸福、是快樂都只是行動過程中的附帶產物而已,其本身並無價值;在歷鍊過程中所增進的德性與德行,才能夠真正叫人幸福。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被愛與懂得愛人的人是幸福快樂的。愛成了快樂的泉源,愛之所在即是樂園,愛人和被愛,都能使人充滿快樂愉悅之感。 知足常樂 「聖誕快樂」、「新年快樂」、「生日快樂」等賀詞,在在顯示快樂是人人喜愛,並且希望得到的福份。然而,哪些快樂是正當的快樂呢? 聖經中提到榮耀上帝的快樂,就是正當的快樂。「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太5:11~12)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要學習放手,謙卑的承認許多事物不在我們的掌控下;盡力而為,相信上帝必然按祂崇高的旨意成就。 蘇格拉底 (Socrate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