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劉亦文

還記得上初中時,坐公共汽車上學,來回路上,望著車窗外倒退的一景一物,常納悶 自己是從何而來,以後又會如何。這個問題隨著我成長,直到我認識了耶穌才找到 了答案。年事漸長,又發現,人生除了要有方向和目標,還需要有人同行,路程中 才不至於孤單喪志。在基督裏,我也找到了人生中最好的同伴。

職場勇士

每個人一生被神所託付要做的工作都不同,規模有大有小,過程有難有易,但無論如何我們卻同為神的工作,祂為我們的一生都有最美好的預備。無論你現在的工作是順利,是艱苦,是喜歡的,或是厭倦的,但有一件事卻是相同的,就是我們都有一份榮幸能與神一起同工,使我們確定我們的工作必定有永恆的價值!

奇石與建築大師

大師的養成,從蘇州庭園的養石說起。 誰有辦法以一外國人的身份,說服向來以藝術成就自豪、排他性出名的法國人,接續拿破倫一世的整修工程(註1),將一個金字塔形的透明現代建築,融入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巴黎羅浮宮(Louvre )中,也將廿世紀的現代藝術愛好者與古典藝術完全銜接起來? 這位在建築領域中到達巔峰表現的是時年70歲的貝聿銘(I.M.Pei),世界知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成就不單在於他個人風格的表現,更在於他設計出來的建築完全掌握了人、空間,與時間三者之間互動的關係。 巔峰表現的震撼 巔峰表現不但為個人(或團隊)本身帶來滿足與成就感,一個(群)人的「傑作」也會帶動旁觀者的參與,引動同儕的靈感。 當金士頓電腦公司(Kingston Technology)在1996年聖誕前夕,二位老闆將所得利潤中的一億美金分享給員工。消息傳出,震驚世界商場,不但令許多業主既羨慕又有點不敢置信,因此想要投入金士頓電腦公司旗下工作的人更不可勝數了。(註2) 耶穌在青少年時期,他的言談內容已讓當時的宗教領袖驚訝不已。在他傳道的三年多當中,無論是 講述的內容或方式、所行的神蹟或愛心的流露都是人從未聽過或見過的。而耶穌各方面的巔峰表現所帶給人類的震撼,不僅僅是歷史性的,並且是永恆的。 巔峰表現的追求 「巔峰表現」是只有少數人可以追求的奢侈品,還是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的必需品? 貝聿銘能到達如此「大師級」的表現,許多人都想知道他是如何開始這段成功之旅?或許能帶給人們一些靈感與啟發。 貝聿銘憶道,他的家鄉──蘇州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以庭園設計出名,因而衍生出一種很特殊的行業──養石業。由於奇石是蘇州庭園設計中的重點,因此培養形狀特殊的石材是養石人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養石人先挑選一塊大小適中的石頭,再按庭院的特色雕琢石塊,然後將人工雕琢過的石塊搬到海邊,讓海水沖刷。每塊只具雛形的石頭要成為「奇石」的時間都不同,短則三五年,長則數十年,因此父親沒有養成的「奇石」,兒子繼續等待「奇石」的成形。 瞭解了庭園中奇石的來由,對即使年紀尚輕的貝聿銘而言,已能深深地體會到一件「傑作」所需要的條件: 1. 人的才能(養石人的眼光與雕塑技巧)。 2. 當地所提供的條件與資源(空間與自然環境)。 3. 等候與掌握適當的時機(時間的蘊釀)。 貝聿銘會選擇從事建築,是偶爾在一次仰臉觀賞摩天大樓中所得的靈感,但養石人給予他的啟發,卻成為他追求「巔峰表現」的寶貴原則。 從個人來看,貝聿銘在建築領域中所達到的境界與成就,的確是「巔峰表現」。但結合無數養石人與其他的設計師,共同營造出蘇州庭園之美,這是一種互相的配合而達到群體的「巔峰表現」。 追求「實現自我」的理想(self-actualization)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需要與夢想,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由於人為、環境與機會等因素,以致真正能達到的人並不多(註3)。 巔峰表現與靈性之美 藉助信仰的力量,來燃起生命的熱忱,以追求人生品質到達巔峰表現,是一條實際有效的路。 有一位專替大公司徵聘主管的仲介人(head-hunter),對如何尋找能帶領機構成長的領袖人物有一套絕招──如果他找到一位有可能擔任某企業主管的人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對方完全除去防衛的心。先為他準備點飲料,接著脫掉他自己的外套、背心,解開領帶,然後雙腳翹起,和對方天南地北,聊家庭、球賽,什麼都談,直到對方完全鬆弛下來。 等到他覺得對方毫無防備時,就向前傾,直視他的雙眼,問他:「你人生目的是什麼?」很有意思的是,這些高級主管候選人幾乎都愣在那兒,答不出來。 然而有一次,在面談一位老兄時,待他使對方完全放鬆後,問道:「你人生目的是什麼?」他眼睛眨也不眨地就說:「上天堂啊,並且帶愈多人去愈好。」 「那是在我工作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輪到我說不出話來。」他回憶道。 「巔峰表現」與人脫離不了關係,真正愛人並瞭解人性會使我們在任何領域中的成就更上一層樓。 靈性優美的人是有福氣的,聖經中描述這樣的人,如此說:「屬靈的人能參透萬事。」(林前2:15)「敬畏耶和華就是智慧的開端。」(箴1:7) 靈性優美的人,因為認識那位創造宇宙萬物,能力超越一切的神,他們就學會更細心地觀察,和思考人心和自然的法則,以致能看見別人無法看到的,明白別人無法瞭解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美好的。具備如此條件的人,更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才幹、使用周圍的資源,並等候神所賜的機會,「巔峰表現」便指日可待。 巔峰表現的秘訣 ● 只要自己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在某個領域中表現卓越,展現出獨特的真善美。這就是第一個秘訣。 ● 認識並接納真正的自己,也是聖經中所說的:「各人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羅12:3)貝聿銘曾被許多人詢問他的建築風格是如何產生的,貝聿銘的回答是:「誠實地面對自己,你的風格自然就會應運而生。」(True to…
Read more

上帝的法碼

一個人的身價可以從什麼地方看出? 薪資高低? 財富實虛? 才智優劣? 外貌美醜? 還是: 多少保鑣扈從在後? 多少傾慕者圍繞四周? 多少人在她的婚禮中羨慕? 多少人在他的喪禮中哀悼? 在我心中,常會浮現一幅情景,和隨之而來的一個隱憂,就是到了那一天,在我的喪禮中,到底有多少人會真正懷念我與他們共處時的點滴?我又曾留下了什麼給別人呢? 每當我想到這裡,就不禁趕緊反省一下最近自己都在做些什麼,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能做的趕快去做,免得下次再想到同樣的情景時,心情更加沉重。 天之驕子 每年人人都期待從《富比世》(Forbes)雜誌看全世界的富豪排行榜,從《人物》(People Magazine)雜誌看現代俊男美女的前十名。 今年要入圍《富比世》富豪名單,個人資產必須在美金八千四百萬以上才夠格。而在云云中國富豪中,只有八位得以連續五年留在排行榜名單上。(註1) 一般人雖知道財富、外貌均不可靠,但仍欽羡至少他們曾經擁有千萬、百萬身價。即使素昧平生,對這樣的人也存有一些景仰,若真有相處的機會,對他們也會十分客氣。 情人眼裡出西施 有時,欣賞一個人並不需任何理由,不在乎家庭背景,也不介意五官是否端正,只在乎他對自己的體貼照顧,只看到她可愛的笑容與身影。 對所愛的人,無論是情人、夫妻、父母或兒女,他們的價值往往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雖然知道他們並不完美,但卻願意完全地接納他們,為他們犧牲自己。 逃避的眼光 記得一次與朋友一起參加一個大型座談會。參加的人數幾乎上萬,夾在人潮中,真的是有一種被淹沒的感覺。與身旁的人不斷擦肩而過時,只覺得煩躁,巴不得趕緊能找位子坐下。 就在通往會場的樓梯間,突然聽到有人嘔吐的聲音,尋聲望去,果真有位廿多歲的女士,右手扶牆,彎著身仍在繼續嘔吐。 當時走在我身後的朋友似乎還未察覺,我下意識地抓著她的手,就想回頭繞道而行。莫名其妙的朋友卻探頭,發現了那位女士,雖然手被我拉住,但仍大聲問道:「要不要我去找人來幫忙?」聽到她這麼一問,我突然像狠狠地被敲了一棒,心裡有個聲音在說:「妳在幫誰呢?誰真正需要幫助呢?」 其實不需多想,我知道自己只是自私地不想自找麻煩,藉著不想讓朋友看到狼藉的一幕,實際上給自己找個機會離開,還以為朋友或許會感謝自己呢。 朋友的話剛說完,就有一個人已走到那位女士身旁,拿出紙巾,並給予協助。朋友也就不再多問,我們就趕赴會場。 八掌溪的遺憾 三個人在八掌溪湍急的水流中,緊緊地抱住彼此,相互支撐,等候救援與急流搏鬥的畫面,相信在許多人的心裡留下的不只是愧疚,還有許多對人性的失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許多人的待人理想,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多半的人都覺得自顧不暇,誰還能管到別人呢?個人如此,團體也如此。 神看人的價值 「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8:4) 人不但對別人失望,更常常對自己失望,懊悔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是沒有做應該做的事。在人的眼中,人的價值實在難以評定。 但在神的眼中,人的價值卻是肯定的,在今生是神愛的對象,也是神托付管理祂一切所造的對象,在永恆中將會得榮耀冠冕(來2:7) 人看人與神看人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 人看人只能看到表象,神看人卻能看透內心。(撒上16:7) 人無法真正完全認識一個人,只有神,只有祂能看透人的每一個心思意念。 即使是最盡職的父母,也無法完全測透孩子的每一個心思意念;即使是最細心的丈夫,也無法看透妻子隱藏的意念;何況是素眛平生的人,我們又怎能輕易地生發憐恤的心?與我們為敵的人就更甭說了,誰還願意多看他們一眼呢? 神看重每一個人的價值,是因為祂清楚地認識每一個祂所造的人。祂對每一個人都存著父母愛兒女的心腸,耐心等候每一個人的成長與成熟,並承受神將要托付給他的責任,和那將來的榮耀。 神的揀選 但有時候,我們仍不免納悶:有些人好吃懶做,似乎日子也過得挺愜意,有些人一生辛勤,卻也只能糊口過日,這樣公平嗎?這兩種人的價值是否有差別呢?…
Read more

有友萬事足

現代父母的最怕有二:一:當孩子抱怨無聊時,父母不知從何幫孩子,找些有趣的事做。二:明知圍繞在孩子們四周的媒體,無論是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大多數所傳遞的刺激與資訊都不恰當,父母卻束手無策。 無聊 現代的孩子以下列兩種最具代表性,一種是每天的時間表排得滴水不漏,連三餐也得在車上趕路的途中解決。一種是天天在電腦或電視前如老僧入定,甚至連吃飯睡覺都無法將他們從坐位上移動一下。但奇怪的是,如果問他們覺得每天過得如何,他們不會說忙,也不會說玩得很過癮,而會說:很無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現代的孩子真的那麼無聊?無論父母花多少心血、時間和金錢為他們安排活動,添購各種休閒遊樂裝置,頂多三分鐘熱度,若再使不出新花招,孩子就覺得沒意思了。更糟糕的是,一天到晚變新花樣刺激孩子們的,卻是一些只想圖利,而罔顧心靈道德的不法之徒。 為什麼人們常常在尋找刺激,卻又這麼容易就覺得無聊? 三人行 住在南加州的孩子,迪斯奈樂園、環球影城、和納氏草莓樂園(Knott's Berry Farm)一年不知要去幾回,親朋好友來訪,總免不了陪遊一番,常常去到不想去。 有一天,已是高中生的老二興高采烈地告訴我,教會的高中團契要去環球影城。我心裡正納悶,都去了那麼多回了,怎麼還那麼興奮?實在好奇,禁不住問他是真的想去嗎,不嫌去了太多遍?但從他自信滿滿的口氣,我知道他早胸有成竹了:「媽,只要是和好朋友出去,去那裡,去多少回都沒關係。」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聽他這麼說,只是這回有實例佐證,讓我頗為信服。 不久,為了想再証實老二所言不虛,我答應老三邀請一些朋友來家裡玩,但是來玩些什麼,他們自己出點子。 看他從幾天前就開始聯絡、安排,有時和我協調一下他們的安排,讓我逐漸相信老二所言不假。當天,一共來了十個孩子,有時一起玩,有時幾個人聊聊天,屋裡玩膩了,就到院子裡晃晃。晚上客人走後,我問老三玩得開心嗎?他臉上煥發出的笑容是得到廿多個迦列老虎(Garfield),也從沒看過的。 有友相伴,不但使生活更加有趣、豐富,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結交良友也會帶來許多彼此刺激與成長的機會。 孤單 青少年最怕的是孤單。特別在這個尋找自我,思考與情感突然開竅的階段,他們對外界資訊與支持的需要,遠超過人生其他階段。如果在家庭中或學校裡得不到,他們就會從其他的管道尋找。 根據統計,青少年在電腦前最常做的就是網上聊天(註1)。他們的需要很簡單,就是親朋好友的接納與支持。然而很不幸的是,有相當多的青少年完全沒有成人的督導,因孤單無聊,而嘗試從許多不恰當的感官刺激中尋找滿足,從色情媒體或磕藥中去經驗情緒的「High」等等。 人類的心靈常在渴求刺激。善用這項事實,父母就有機會激勵孩子成長。忽略這項事實,孩子可能自己去找不恰當的刺激,來填補自己的無聊。 不恰當的感官刺激不但引動人透過不恰當的方式去滿足一時的慾望,產生不可收拾的後果,並且快感消失後,只會帶來更多的焦躁與不滿足。心志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根本無法瞭解其中的因果關係,也無法靠自己來面對這種問題。 因此若發現孩子沉溺在電視、電玩、上網,或其他有害身心的活動,而逐漸與朋友、家人疏遠,父母必須儘快與孩子溝通,一方面幫助孩子另尋健康的活動,一方面父母也必須安排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父母的關心與支持永遠是激勵兒女最有效的方法。 成為別人的激勵 人與人之間因互動而產生的影響與激勵是無法估量的。 除了父母與朋友,我們孩子周圍的成人,如父母的朋友、音樂老師、教會及學校的輔導、牧師等,透過他們的專業與愛心,也會激發出孩子對各種不同領域的求知慾甚至他們的潛能。 根據1992年卡內基青少年成長研究,對青少年做的調查當中,詢問他們最想要的東西。其中包括: 1. 安全的娛樂設施。 2. 真正有趣的科學博物館。 3. 提供最新出版書刊、錄影帶及音樂的圖書館。 4. 露營及運動。 5. 和值得信任,知識廣博,並且真正喜歡他們的成年人聊天,談論生活中所發生的事。 6. 學習一些新的技藝。(註2) 然而,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提到一個共同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能有一個成熟的大人在旁邊,聆聽他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需要。 或許你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或許你還沒結婚,或許你的孩子還小,無論如何,若有機會和一兩個青少年聊聊天時,問他最近在作些什麼,幾年級了,開個玩笑問他有男/女朋友了嗎?話匣子打開後,為他祝福(祝福的方法可參考第23期飛揚雜誌)。你的祝福很可能激發出一個未來的企業家或音樂家。 最好的朋友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Read more

幽默的神奇

小時候喜愛聽故事,聽到笑話覺得也只不過是一種好笑的故事罷了,沒什麼稀奇。直到有一次,慈祥又博學的外公說:「真正會說笑話的人,就是說笑話,自己卻不笑的人。」這一席話讓我對笑話和會說笑話的人開始有一種莫名的景仰。 然而景仰歸景仰,自己沒說笑話的本事,還有幾次嘗試說笑話,才說了一半,自己就笑得說不下去,反成了笑柄的尷尬經驗。因此除了對幽默的人景仰之外,還加上了一層自卑。 本以為從此與「幽默」絕緣,沒想到我們家的老么天生有「笑骨」,八歲的時候就立志要當Tim Allen第二(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每天送他上下學,上車第一件事就是苦苦哀求我:「媽媽,要不要聽一個笑話?」起先,我也只是應付應付,對這些孩子氣的笑話不甚有興趣,但他天天「另類」的思考方式和開心的笑容,不知不覺中卻感染了我。不但在車上,我常禁不住大笑起來,在家中與孩子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對話,而常會聽到此起彼落的笑聲。 我發現幽默感有股特殊的力量,它能讓人幾乎是──立即地,跳出刻板或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呼吸到一股清新的空氣。 上帝的幽默 愛婷剛失去心愛的母親,單獨地坐在母親的追思禮拜中,看見坐在前座面無表情的哥哥,左手緊緊地捏著嫂嫂的手;姊姊則是癱軟在姊夫的肩頭,而姊夫像哄嬰孩般地將姊姊摟在手臂中。目睹兄姊們在此刻還能有所愛的人陪伴,愛婷心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種孤單。 或許因為是單身,照顧母親的責任多半就落在愛婷的身上。特別是在母親癌症的末期,從做飯、扶母親走路,帶她看醫生,按時餵藥,一起讀聖經等都是愛婷一手包辦。如今這一切都不再需要了,但愛婷也真正成為孤獨的人了。 這時,有一個人從教堂的後門走進來,匆匆忙忙地在愛婷旁邊坐下,這位年輕男子雙眼閃著淚光,兩手合十,輕輕地放在雙腿上,口裏還不斷輕聲地呢喃:「對不起,我遲到了。」 聽完幾位母親生前的好友致詞後,這個男士微微傾身,向坐在身旁的愛婷詢問:「為什麼他們一直稱她淑媛,而不叫郁芬呢?」 「噢,因為她的名字就叫淑媛,從來沒有聽人叫過她其他的名字。」愛婷小聲地回答,心中卻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奇怪。 「不對啊,一定有錯,」這位男士也不顧旁人開始向他們這裏投來疑問的眼光,繼續問愛婷:「可是她的名字叫郁芬,她是我的姨媽,沈郁芬。」 「這位不叫沈郁芬。」愛婷回答。 「這不是信義堂?」 「不是,信義堂在對面。」 「噢!」 「我想你應當是去另一個追思禮拜。」 在嚴肅的追思禮拜中,想到這位年輕男士的糊塗,愛婷雙手掩著臉,希望別人以為她是在哭而不是忍不住地在笑。愛婷轉頭看見那位男士滿臉通紅,大概在想此時離身而去也太遲了。 愛婷想,媽媽這時一定也在笑吧。 追思禮拜結束後,男士向愛婷自我介紹,並問愛婷以後是否能和她保持連絡。 一年後,愛婷和這位男士在另一個教堂結婚,這位男士是這個教會的助理牧師。這回,兩個人都準時並且去對了教堂。 每當有人問愛婷和這位年輕的助理牧師,是如何相識的?年輕的助理牧師就會說:「是愛婷的媽媽和我的姨媽介紹的,並且是真正的天作之合。」(註) 在人憂傷時,上帝用幽默醫治了人的心靈。 希奇的人生 大多數人對人生的要求順序都是,首先希望一家大小平安,事情都按計劃順利進行,若這一切都具備了,再加上一些趣味和變化就更美好了。 但在實際的生活經驗中,我們每天所遭遇的卻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麼誰能過一個趣味盎然的人生呢? 在聖經中有許多人物,因為與掌管宇宙萬物的神有美好的關係,因而過著常人看來「希奇又有趣的一生」: 人瑞得子 當亞伯拉罕年近百歲,神告訴他,他九十歲的太太撒拉會為他生一個兒子,早過了生育年齡並且膝下無子的亞伯拉罕和撒拉,分別聽到這件事時,都忍不住笑了出來(創17:15-17, 18:12),心想神真是夠幽默了。神的回答也真夠「酷」:「這事難得了我嗎?」(改寫自創18:14)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 以智克敵 另一位總在最驚險的時候出現「幽默」場景的人物是大衛。 當以色列王掃羅將寶劍輕點了大衛的肩頭,差派他出征所向無敵的非利士人,尚未成年的大衛換上掃羅王的戰衣,卻沒想到連走路都成問題,還談什麼打仗? 至終「一把彈弓、五顆石頭擊敗大軍」成為歷史上最幽默的一場戰爭。 以德建國 兩個對頭見面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大衛沒想到神給他除去死對頭的時刻,卻是一個「尷尬」場面──掃羅如廁之時(撒上24:3-4)。 敬神又寬厚的大衛不但沒有利用「天賜良機」加害掃羅,反而處處自省,使得大衛的德性與神的幽默傳為歷史美談。 君王、馬棚和驢駒 眾所矚目的那一刻,誰能不盛裝出席,給圍觀者一個「名符其實」的印證。 然而幽默的神卻讓所有的觀眾跌破眼鏡:沒有專人候產,救贖主誕生在馬棚裏;沒有人真正瞭解祂,完美的神子處處被人嘲笑、排斥;沒有金璧輝煌的車隊,當眾人列隊歡迎時,耶穌是騎在一匹小驢駒的背上進入自己的殿。…
Read more

冒險一下又何妨

小時放學回家,必須穿越一片稻田,走在只容得下單隻腳的田埂上,害怕滑進田裡,把鞋弄髒還算事小,最怕的是一腳踩在滑溜溜的毒蛇身上,被蛇反咬一口。 那麼您猜猜看,當菲利‧派逖(Phillipe Petit),一位以追求挑戰為樂的法國高空走鋼索特技師,被記者問到,在離地一百一十層高的紐約世貿雙子大廈之間,雙腳踏在細細的鋼索上,他最怕的是什麼? 他想了想,說:「即使下面沒安全網倒也不是挺害怕的,我最怕的還是蜘蛛、蛇、還有….結婚。」(註1) 有人說,人若只想平平安安,無風無浪地過一輩子,他的願望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相對地,假如一個人想轟轟烈烈的過一生,機會反倒大一些,而其中唯一的訣竅就是得學會選擇冒什麼樣的險。 冒險的好處 一些研究人類冒險行為的專家認為,冒險不但會將人的勇氣和品格激發出來,增加自信和創意,讓生活中增加活潑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冒一點險,踏出習慣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我們真正知道自己的極限和成長的機會。 並且有趣的是,根據行為學家的觀察與研究,由於冒險、生長與突破是人天性的一部份,如果一個人在意識裡一直刻意避免去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下意識裡,他反而會去做一些危險的事,像開快車、酗酒鬧事、賭博等等。(註2) 因此從正面與積極的方向,去嘗試一些新的經驗或想法,不但會幫助一個人成長,同時也添加生活許多新鮮感與樂趣。 害怕與冒險 在聖經中,有一位充滿了冒險精神的傳奇人物。他的名字叫雅各,他一生中所得到的東西,幾乎都是靠冒險而來。冒著被咒詛的危險,爭取到長子的名份和神的祝福(創27);冒著屢次被欺騙的危險,爭取到愛妻與產業(創29-32);冒著生命的危險,爭取到原諒與接納(創33)。 雅各每次都能冒險成功,祕訣在於他從不冒沒計劃的險。聖經中將雅各在每次冒險過程中的心態與反應,都描述地非常詳盡。而值得我們效法的是,雅各每次遇到這種挑戰時,都有恐懼與憂慮,但也正因為害怕,他在執行之前一定會做兩件事: 祈求全能神的憐憫和祝福, 儘力做周詳的計劃。 害怕雖是冒險的頭號敵人,但同時也是冒險的最佳伙伴。沒有恐懼和害怕,就沒有冒險與勇氣。 冒險二原則 想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並且去克服它。(There’s nothing more empowering for a man than to meet his fears and overcome them. — Frank Farley )(註3) 想冒險一下嗎?有二個原則: 有什麼害怕或顧慮的地方?找出害怕的理由。 衡量風險的大小,做出應對的計劃和準備。 通常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最怕是什麼。然而有些害怕是合理的,譬如會危及生命安全的事,酒後絕不要駕車,或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投資在一個人人看好的公司。這類的冒險不但不要去嘗試,還要儘力去避免。 有些害怕則是不必要的,特別是許多源自於孩童時期的恐懼感,但是成人後卻仍不加思索地去避免。好比小時候第一次上課學游泳,被老師一把推進游泳池,喝了幾口水,從此談「水」變色,無論游泳池或海水,一概敬而遠之。…
Read more

世上最美的人

深受現代時髦女性喜愛的時尚雜誌(Vogue),以提供女性如何裝扮出最出色的外表為己任,標榜單單美不夠,還要美得有格調。並且不論妳本身的條件如何,一切都可以靠裝扮重新塑造出一個有格調的美女。因此時尚雜誌編輯戴安娜弗里蘭(Diana Vreeland)的座右銘,就是:用裝的!用裝的!(Fake it! Fake it!) 表裏不一是時尚? 根據時尚雜誌的人生哲學,無論你原本的樣子如何,都可以藉著專業的技術,幫助你在人前扮出你想要的樣子。因此愛美的女人都可以一圓美女的夢想,雖短暫,卻也能稍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公眾人物醜聞被揭發,也可靠媒體塑造出無辜的形象,雖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相信,卻也暫時逃避了社會和自己良心的交相指責。 當眾人都在標榜「格調也可以做假」的當頭,談「人的品格」不僅太不識時務,而且還得冒著被人指為偽君子的危險。 美的禮讚 當你看到什麼樣的人時,會從心底不禁發出美的禮讚?最近的一次是什麼時候?對象是什麼樣的人?有多少人與你有相同的看法? 我最近的一次經驗是從一部電影中得來的,是由世界著名的美國導演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在2000年導演的電影──拜格凡士的傳奇(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註1)。 試問,如果你是個高爾夫球手,今天正與兩位世界一流的對手比賽,在進入到最後的階段,打到第十八洞時,三個人平手。就在預備拼這最後一擊時,你彎下腰將球周圍的障礙除去,沒想到這時球卻滾動了約一吋的距離。當時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看到。但你很清楚的是,只要球動了,就算是一桿。 這時,你會告訴別人嗎?裘納(Junuh)這個面臨要誠實還是要成功的年輕高爾夫球員,對站在身旁不遠的球僮說:「球動了!」 馬上意會過來的球僮急得眼淚都快流出來,對裘納說:「千萬別說出來,沒有人會知道的。求求你!求求你吧!」裘納輕聲地說:「你知道,我也知道。」 於是,裘納告訴了裁判和另外兩個對手。接著一群人就圍著一個小小的高爾夫球,其中一個對手說:「晚上因為燈光照明的關係,你可能一下眼花看錯了也說不定。」 另一個對手說:「你確定嗎?也有可能在你清除障礙之前,球就已經動了。」 甚至連裁判也想替他找機會,好叫裘納不要平白無故就損失一桿:「根據規定,球即使動了,但只要轉回到原點,就不算動。」 但是裘納用球桿在草皮上清楚地指出球移動的位置。大家都不再出聲。 最後另外兩個球手都以兩桿結束了第十八洞。輪到裘納時,大家屏息以待。 在平靜中,裘納一桿就將球打進了洞中。 三個打了平手的高爾夫球手高興地抱在一起,當鏡頭停在這三人的合照上時,我不禁從心裡讚嘆:「他們真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流露而出的美 他們美在哪裡?裘納的美是誠實的美;兩個對手的美是他們願意放下自己的益處,給別人一個機會──寬大的美。 這種美是品格的美,品格的美無法靠裝扮而得,而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流露出來的美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愉悅與讚美,激勵與啟發。流露出來的美有如四季的變化,有蟄伏、有新生、有繁茂、有凋零,充滿了生機。相對之下,裝扮出來的美,如同貨品的包裝,外表光鮮,卻無法取代真正的內容。 而現代人為什麼寧可捨棄追求品格的美,拼命捉住裝扮出來的光鮮與魅力不放呢?原因有二: 1. 審美的迷思 廿世紀末,幾乎所有的輿論與媒體都不斷地在標榜公眾人物最重要的是能力(competence),其次是魅力(charisma)。品格(character)早不時興了(註2)。既然所有的形象都可以靠包裝,人性都一樣,大家都不必再為品格如何而擔憂。 然而這種想法終究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醜聞中受到質疑。柯林頓總統因公開與私下的欺騙、隱瞞、嗖使人做假供,不但為自己帶來彈劾之災,和無數的羞辱,也使世人再一次思考人格的價值,看清人格是一個人尊嚴的基礎,能力與魅力絕對無法取代品格,使人信服。 2. 過程與目的的混淆 追求外在的成功與美麗永遠無法為人的內心帶來滿足。許多人一頭栽進美麗、財富與地位的追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誤信品格只會影響目的的達成,就像裘納的球僮,一心以為隱瞞真象才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然而,許多人在生活中失去目標與喜樂,不是因為沒有外在的成功與美麗,而是因為失去了對自己和他人品格的信心。 品格不是人生的副產品,而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
Read more

重拾祝福的藝術

還記得初信主,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時,雖然對牧師講道的內容懂得的有限,然而每個禮拜天,接近崇拜的尾聲時,牧師總會舉起雙手,祝福會眾:「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天父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這些祝福的話語就像父母的叮嚀一般親切,不但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也成為我未來一週力量的來源。 神祐美國 自911事件發生後,「God Bless America」──神祐美國幾乎成為每個美國人發自內心的呼求。因為人意識到: 除了神,誰能預知未來? 除了神,誰能真正統管一切? 除了神,誰是完全的良善? 除了神,誰能賜予心靈平安? 當人努力追尋神的祝福時,奇妙的事也就隨之發生──人良善的一面常會在祈求神的同時,被激發出來。當人渴慕那厚賜一切給世人的神時,就會很自然模仿神的良善與美好。 因此,當消防隊員與警員輪班搜救受難者時,紐約餐館也動員無數義工為救難人員預備三餐飲食;當美軍集結備戰時,同時也顧及當地無辜百姓所需的救援物資;當自己的丈夫為國犧牲,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時,身懷六甲的妻子,卻能勇敢地繼續丈夫的義行,去激勵他人(註1)。這就是祝福的威力,祝福使人願意追求神的良善與美好,並且表達出美麗的品格。 彼此祝福 除了在特殊的情況,人會尋求神的祝福外,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與努力中,我們也需要彼此的祝福。 一位牧師帶領一個連續三天的聚會。在第一晚唱詩時,他看見一位中年婦女,隨著詩歌旋律,臉龐散發出喜樂的光采,這位牧師忍不住就邀請這位婦女分享她喜樂的緣由。 她欣然道出,在一次路過市中心的圓環時,一位不起眼的老翁走向她,很有禮貌地說:「這位太太,對不起,我可不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假如您今天晚上就會離開人世,您知道您會去那裡嗎?」 這位婦人為了這個問題思考了許久,最後在家附近找到一間教會。與教會的牧師談過後,開始讀聖經,最後成為基督徒。如今她已知道也深信,如果今天是她在世上的最後一天,她將離別在世的親友,到天上與天父同在。 第二晚,在擠滿了人群的教堂中,這位牧師被另一張充滿喜樂的臉龐吸引,這回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當牧師邀請他分享他的經歷時,這個年輕人道出了在市中心圓環與一位老翁的對話。他的生命因此也產生了極大的改變。 第三個晚上,這位牧師在人群中很快地又找到了一張神采飛揚的臉龐,同樣地述說了市中心圓環與老翁的故事。這位牧師實在按捺不住,決定親自去一趟市中心圓環。 在圓環連續幾天的尋找,終於在一天下午,牧師見到了與描述中相仿的這位老翁。牧師上前問他:「恕我冒昧,能不能讓我問您一個問題?」這位老翁,當他聽到牧師描述那三個人的見證時,他卻開始哭了起來。顧不了臉上似乎擦拭不盡的淚水,這位老人對牧師說:「十年前我向神許願,我願每天至少向一個人做見證。我雖然從不覺得氣餒,但是今天是第一次有人告訴我,有人因此而信主。先生,願神祝福你!特別跑這一趟告訴我這一切。」 祝福的藝術 祝福不但能使人心歸向神,更能使人經歷到神的美善。祝福可以是行動,像911當中為別人付出自己生命、精力與時間的人,或像前述故事中的老翁與牧師。然而更常見的是祝福的話。 有一段愛爾蘭的祝福文深受多人喜愛並引用: 願你的道路亨通, 願你凡事順利, 願陽光溫暖你的臉龐, 願雨水滋潤你的禾場, 願神將你放在祂手掌中護祐你, 直到下次再相見。 (註2) 每個人都喜歡得到祝福,但在現代的社會中,許多時候祝福人的心意卻被咒詛的話語所替代。祝福彷彿成為失落的藝術。無論是節慶或特殊日子,為對方說一句或寫一段祝福的話往往成為大家沉重的負擔。 若想重拾祝福的藝術,不妨到聖經中去尋找。耶穌是祝福的高手,他為孩子祝福、為門徒祝福,甚至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還為被釘在旁邊的犯人祝福(路23:43)。耶穌也曾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10) 在聖經舊約中,神也說:「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這些福有哪些呢? 你在美國也蒙福,你在臺灣(香港或中國)也蒙福;你的兒女必蒙福,你的工作也必蒙福;你的鍋瓢碗盆都必蒙福;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仇敵從一條路來攻擊你,神必使他們從七條路逃跑……(改寫自申命記28:2-7) 為人祝福 如果您從中得到一些祝福人的靈感,就讓我們在慶祝耶穌基督降生的季節中,與我們的親朋好友分享這祝福的好處。 知道如何祝福人的人也是有福的,因為他必看見許多神蹟。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去祝福別人: 為人的平安祝福,時刻有神的保護與神的同在。 為人擁有的美好特質祝福,使這些特質不但為他自己帶來人生的滿足,也能榮神益人。 為人的善行與好榜樣祝福,因他已成為別人的祝福,必蒙神記念和獎賞。 萬福源頭…
Read more

機會的成本

有時,我們需要別人給我們一個機會,例如解釋誤會的機會、考慮價錢是否合理的機會,或是試用某種產品的機會。有時,我們也需要給別人一個機會,例如告訴對方晚一個星期再把借去的東西還來沒關係、讓先生把話慢慢說完的機會,或再原諒別人一次。 懂得把握生命中的機會是有智慧的聰明人,而懂得給別人或自己一個機會的,不但是有智慧的聰明人,更是個有信心、有盼望和有愛心的人。 給我機會! 今年暑假,台灣的大學聯考在媒體中出盡風頭,不但因為是末代聯考,還有另一個引起社會關注的焦點──曾被冠上「華岡之狼」的性侵害犯,襲害大學女生超過廿人的楊姓受刑人,在獄中求學認真,今年考取了台大社會系,依法律得以假釋入學。面對外界大眾的關切與質疑,楊姓受刑人希望社會能給他一個機會,他說:「…我不期待給我公平機會,但祈求給我償還過去錯誤的機會。」 您的想法是什麼?雖然法務部已駁回楊姓受刑人的假釋案,您個人認為,讓楊姓受刑人重回社會的標準在哪裡?有些人認為按他在獄中的表現及獄中輔導的評估,應該給楊姓受刑人一個自新的機會。 也有些人認為這是受刑人的合法權利,應予尊重,但他是否達到假釋標準,則應細究。也有人認為應該在「錯放」與「錯關」之間,只能有條件的給予楊姓受刑人機會,譬如注射藥物,控制他的行為,或是另闢適合的教育機會。還有人認為性侵害犯,尤其是連續犯,已屬病態,根本不應該給他重入校園的機會。 把握「這一次」 有一些人習慣生活在「下一次」機會的希望中。下一次我一定改進,下一次一定準時到,有機會下一次再做好了。然而真的會有下一次?當親朋好友都知道某人是個濫用「下一次」的人,為了給他「下一次」的機會,周圍的人都得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此還會有人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嗎?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再給自己一個機會,但有多少時候,不是別人沒有給我們機會,而是我們不知好好把握機會。 如果楊姓受刑人希望社會給他一個償還過去錯誤的機會,除了願意接受並且全力配合社會的監督之外,他必須瞭解,其實在他能償還社會之前,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社會一直不斷地給他機會。一方面,許多的輔導與教授在引導他每時每刻做正確的判斷與決定,另一方面社會與校方也必須增加防範的設備與大眾的教育,為此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必須付上極大的心理與財務的代價。 機會並非偶然 給別人一個機會可以是很簡單的事,對自己影響不大,例如上班時順便載鄰居或朋友一程,或是同事因故無法配合進度,自己就先做點別的事等等。 但有許多時候,給別人一個機會,自己卻也需要付上相當的代價或犧牲。若孩子在學習上有困難,父母就必須騰出一些時間來輔導孩子,甚至還必須節省自己的開銷,為孩子找一個家教。 有時自己都自身難保時,有多少人會願意犧牲自己,給別人一個成長或生存的機會呢?父母為子女這是常有,丈夫為妻子也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則不多見,而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捨命的則鳳毛麟角。 當別人給自己一個機會時,我們往往認為理所當然,很少想過對方所擺上的代價,唯有當自己面對是否要給別人一個機會時,才能體會一個機會的產生絕非偶然。 台灣社會願意考量給性侵害犯重回社會一個機會,用意很深,但另一方面,整個社會也必須慎重考量是否有整體的配合,和思考對社會大眾及楊姓受刑人雙方都能顧及的方法,使這個「回頭是岸」的機會不致走上「狼入羊群」的歧途。 神給人的機會 神給人的機會是人無法給的。神給人的機會,是祝福,而且是不加上憂慮的祝福。人無法做到,神卻是全能;人無法預知,神卻是全知;人無法測透人心,神卻能察驗每個人的心思意念。 然而為了給我們有機會,再一次與人、與神建立一個和好的關係,神所付的代價卻也是無人能付的。神用的代價是犧牲祂自己愛子的生命(約3:16)。楊姓受刑人能再一次站起來,也是因神給了他一次赦罪的機會,讓他能有勇氣去面對神和人(8/9/2001世界日報)。 人要給人一個悔改的機會需要付上的代價,往往已經叫我們望而卻步,因此就讓我們更能體會神給人的機會是具有何等的智慧和犧牲的愛在其中。 給社會一個機會 楊姓受刑人在獄中,得到獄中提供的補習教育機會,遇到一些基督徒的輔導與老師,透過他們的努力,以致逐漸走出一條新的人生道路。 但是對社會大眾而言,要突然與楊姓受刑人同行,社會本身也有許多顧慮,需要有調適與準備的機會。 對領受過神赦罪之恩的基督徒而言,這也是我們的一次機會,一次將愛化為行動的機會。無論是基督徒個人,或是透過教會,提供所擁有的資源,或實際參與,或為受刑人及過去的受害者代禱,相信不但會幫助當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有盼望,也給了我們自己一個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給神一個機會 社會給受刑人一個機會,就是讓一個懺悔的人改過自新,力求上進的空間。我們祈禱這個案例能創造出將來更完美的結果。 神給罪人一個機會,就是給予一個知罪怕罪的人,與神和好、與人和好的生路。神衷心期望祂的犧牲,死在十架又復活的耶穌,成為人類新生的起點。 人給神一個機會,就是回應神的大愛,打開心門,讓耶穌基督住進心裏,讓祂清除生命的罪污,並設定人生的焦點,以服事神做為人生的最高指標。 當社會給受刑人一個機會,最可能引發他感恩之心,從此珍惜自尊,努力進取。當神給罪人一個機會,祂竟奉獻祂的獨生愛子。當人給神一個機會,謙卑地打開心門,以感恩的心接受寶血的赦罪之恩,就是打開了嶄新人生的機會之窗。 在那裡,愛、機會、相信,結合成另一個美麗的字眼──恩典。

境由心造

一個人樂觀或悲觀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一個傾向悲觀的人有可能學會樂觀嗎?樂觀有什麼好?悲觀又有什麼不好? 憂鬱的小男孩「意外」對我家老二似乎是情有獨鍾。從小他就跌跌撞撞,打翻各種器皿,早已司空見慣。前兩天他一打開冰箱,就聽見瓶罐掉落一地的聲響。爸爸問怎麼這樣不小心。老二很委屈地辯解:「這種事怎麼能怪我,我沒打開冰箱之前,怎麼會知道裏面的東西沒放好?」看見爸爸並不接受如此的說詞,老二面帶憂鬱的神情小聲說道:「別人要做什麼,我不可能控制,也改變不了!」 看到老二將這種意外的經驗解釋成一種人生的「無力感」,不禁心疼起來。一件看來在生活中可以輕易避免的事,對14歲的青少年而言,卻是「毫無辦法」的死胡同。 樂觀─憂鬱症的疫苗 著名的人類行為學家沙利革曼(Martin E. P. Seligman)將人的視觀分成樂觀與悲觀兩類。受了小兒痲痺口服疫苗的發明人薩氏(Jonas Salk)的啟迪(註1),沙利革曼認為在心理健康的領域中,樂觀就如同是憂鬱症的疫苗。 如果孩子在幼年時建立樂觀的態度,可以減少日後產生憂鬱症的機率。沙氏為測試此學說的正確度,設計了一套培養樂觀態度的課程,針對小學的學生作長期的研究。 自1990年起,在美國賓州費城郊區的愛檳頓學區,沙式展開了為期兩年的實驗,對象是五、六年級有憂鬱症傾向的學童。結果兩年後發現接受樂觀教導的孩子中,有憂鬱症狀的少了一半。而另一組沒有參與課程的孩子,兩年後有憂鬱傾向的學童數目完全沒變(註2)。 另眼看意外 「誰如智慧人呢?誰知道事情的解釋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 ,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變。」 (傳道書8:1) 雖然我並不擔憂老二會有憂鬱症,但我更希望的是他能自小建立一個正確待人處事的眼光。心疼之餘,還是把他攔腰下來,向他解釋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無法避免的,即使意外發生了,大多數的意外也都可以處理,即使當時解決不了,也可以學習用信靠神的心態來處理和面對。因為神應許──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可10:27) 沒有人會歡迎平靜生活中突發的變數。若非有正確的人生態度,而處理不當,一些偶發的變數極有可能成為一生的夢魘。正確的視觀,是面對意外、不幸與苦難最有效的預防針,使我們在磨練中更能展現出處變不驚的智慧。 使徒保羅深知苦難有它的意義。他看意外與不幸的眼光,很值得我們借鏡──「我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忍受得。」(林前10:13) 視觀可以扭轉命運 看法不但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甚至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存亡。在波斯王亞哈隨魯當政時,因王后瓦實提違抗王命被廢,國王就下詔選立新后。而由猶太人末底改所引進,自己的表妹以斯帖(Esther)得到國王的青睞,成為王后。 然而朝中要官哈曼對末底改心存偏見,想藉機剷除所有的猶太人。此時唯有王后以斯帖才有足夠的影響力去拯救猶太人的性命。但是當末底改告訴以斯帖事情的緊迫性時,以斯帖當時的反應是「我也沒辦法啊!我連什麼時候蒙國王召見都無法作主,還能有什麼別的辦法?國王最近有三十天都沒召見我了!」 末底改見以斯帖如此悲觀消極,就對以斯帖說:「你逃避問題只會帶來殺身之禍,你難道不知道你得到王后的位份,正是為了現今的機會嗎?」 結果一語驚醒夢中人,當以斯帖用不同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生命時,她的勇氣和智慧很自然地就流露出來。最後不但猶太人免於亡族的命運,並且還受到意想不到的禮遇(以斯帖記)。這一切都可說是源自於一個視觀的改變。 符合真理的視觀 沙利革曼認為不但人生中的「無力感」是從生活的經驗中學到的,而樂觀也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來取代悲觀或消極的看法。要培養一個樂觀又符合真理的視觀,下列幾個來自沙氏與聖經的建議不妨一試: 事情總會過去,聖經中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 避免誇張,庸人自擾,學習針對問題,就事論事。 培養社交的能力。許多人生中的挫折與無力感都與人際關係相關。 有信心的眼光是成就事情的藍圖,因為在神凡事都能。 快樂的人生並非是一個沒有困難與挑戰的人生;而是一個不受環境影響,反而能「境由心造」,有正確視觀與心態的人生。 聖經中的真理闡明了神與人的關係,對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態度有極精闢與清楚的教導。若能熟讀聖經,就能避免許多困擾,而建立積極快樂的人生觀。 仔細觀察週遭生命成熟的基督徒,就會發覺他們生活中面對的困難與失敗並不比別人少,卻因著有屬天的視觀並遵從聖經的教訓,就能活在「人不知其樂」的喜悅中。 這份快樂你也可以擁有。若你也想得到,就向這位充滿愛又樂於賜福的天父開口吧。

槍聲響起

若有人問你:「對你一生影響最大的事是什麼?」你會怎樣回答?為家庭而奉獻自己的母親、貧困的幼年、少年時的偶像、第一面金牌、嚴厲的父親、接受基督的信仰、失戀的苦澀、貴人相助、第一個孩子的出世,還是股市的漲跌? 槍聲響起時 四月16日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的校園槍殺案,再一次暴露出這個令人震驚,並且不容再忽視的問題:「是什麼因素造成一個大學生做出這種血腥的事?他的問題必然是多年累積的結果,那麼他的成長過程中,到底是那裡出了問題?」 根據研究,孩童時期(6-11歲)即開始有各種不良行為或吸毒習慣的人,產生暴力行為的可能性非常大。青少年時期(12-14歲)若有下列三種情形,也會有暴力行為的傾向: 1. 缺乏家庭或團體的歸屬感。 2. 結交一些行為不良,或具反社會心態的朋友。 3. 參加幫派。(註1) 既然如此,是甚麼影響力造成孩童的不良行為和青少年的失落? 媽媽的一句話 一個丈夫有外遇的母親,心裡苦悶,又不願家醜外揚,無人訴苦,就只有對年僅八歲的女兒說出自己的不滿與傷痛。聽著母親不斷地重複:「男人都是經不起誘惑的!」和「男人都靠不住!」母親痛苦和不屑的神情深烙在小女孩的心靈裡。隨著自己成長的經歷,加上大學時,一位男同學對男人的註解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她就更加肯定母親對男人的看法了。 這個女兒結婚後,對丈夫始終無法完全信任,自己也無法對丈夫完全的付出。二人漸行漸遠,最後真正印証了母親和朋友所說:「男人沒有不花心的。」 雖然影響某些人對異性失去信心的原因絕不會只是旁人的幾句話,造成孩子選擇以暴力來面對問題的原因也相當複雜(同註1),並且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也很大,但大多數行為科學家仍然一致認為,父母對兒女的行為最具有影響力。 若就解決青少年暴力的問題而言,父母的努力絕對可以改變這股歪風。造成孩子自制力不夠,與人易起衝突的主要原因可以分兩個階段來看: 孩童時期(6-11歲) 1.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多半由父母身上學會處理衝突和表達情緒的方法。有些父母本身都時常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動輒以惡言或毆打對待家人,間接鼓勵了孩子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聖經中提到:「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誡,養育他們。」(弗6:4) 2.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天天忙著工作,只要天不塌下來,最好不要來煩他。長久下來,孩子無法得到父母的關心,反而會用一些極端的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無助與抗議。 3. 也有些情況,特別是男孩,他們本身偏向以拳頭來解決問題,父母情急之下往往不自覺地就用暴力來遏止他們的行為,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彼此落入暴力的惡性循環。 青少年時期(12-14歲) 1.在初中的這段時期,孩子逐漸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同學和朋友的身上,若父母和兒女之間無話可談,甚至有些父母為了討好兒女,又圖自己省事,以為不去干涉兒女在學校與交友的自由,是尊重信任他們的表現,結果將對孩子影響的責任拱手讓人,最後孩子行為怪謬,父母還一頭霧水,自認已盡所能,只怪孩子交友不慎。 2. 對這個問題,聖經中對父母的提醒是:「我(神)今日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6-7) 3. 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仍需父母經常的的看管和明確的獎懲。 許多青少年之所以膽大包天,敢做成人所不敢做的事,是因為身旁缺乏成人的約束與引導,以致許多青少年犯下大錯,卻還莫名其妙。(註2) 父母的絕對影響力 根據美國全國毒癮防範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Abuse) 去年的問卷調查,受訪的青少年中,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他們之所以從未吸食藥物,應歸功於父母的管教。而相對地,在幫助已有吸毒習慣的青少年時,毒癮防範中心發現最困難的工作,是說服那些吸毒青少年的父母,讓他們瞭解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因素。(註3) 若想教導出行為合宜,心態健康的下一代,父母們,其實一點也不難。不妨參考下列二個兒童行為發展專家Jerome…
Read more

溝通慣性

用慣了舌的人,可以試試用耳朵 若想夫妻恩愛、親子和諧、朋友忠誠,或擁有美好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許多人都會回答──溝通。 因為溝通能增進彼此瞭解,進而互相接納,良好的關係自然就建立起來。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溝通卻是件辛苦的差事,有些人本來就不愛說話,有些人則總是說錯話。 每個人都有一些溝通的習慣,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我自己就有一個難改的習慣,特別是和孩子說話時──欲罷不能。有一次,老二練鋼琴練得心不在焉,我就對他訓起話來。沒想到,那次他倒氣定神閒,非常馴服。好奇之下,我犧牲「訓話」時間,轉問他:「你今天怎會這麼有耐心,乖乖聽媽媽講話?」老二回說:「噢!因為我知道妳又會說很久,我今天很累,妳說話時我剛好就可以休息,不必練琴。」然後很有禮貌地說:「媽媽,妳繼續說吧!」 習慣性對話 對許多人而言,說話已逐漸成為一種習慣,隨著每天例行的生活,反覆說著似乎必須要說的話。先生上班了,就說「別忘了帶便當!」孩子放學,就說「趕快做功課,明天有沒有考試?」至於對方有什麼反應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日積月累,有些人一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有人凡事「報喜不報憂」;有人愛「拐彎抹角」,從不直說心裡的想法;也有人一句話中少了三字經就覺得辭不達意。 在最親密的夫妻或親子關係中,即使是愛的表達,也因個人的習慣,常常不假思索,就用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方式表達出來。明明是心疼先生常常忘了帶便當,中飯就沒得吃,偏偏就說:「你是不是不愛吃我預備的便當,故意不帶,那我以後不做了,也省得我麻煩。」先生聽了會明白太太的心意嗎? 看著孩子回家一臉疲憊,本想摟摟他們,可是看他們一付不想搭理的樣子,自己也就作罷,順便丟句話,要他們看好時間,休息一下還是得做功課。試想,孩子聽了會感激父母的提醒嗎? 傾聽的習慣 經過無數「說了似乎也沒用」的錐心之痛後,發現「長篇大論」的愛心訓話實在有修改的必要。於是就向孩子虛心請教,什麼是他們能接納的提醒。 當我傾聽他們的想法,端詳他們臉部的表情,他們彷彿變了個人似地,同樣的話題──「怎樣練琴」,但從孩子的口中道來,不但實際,讓我知道該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態度去提醒或幫助他,而且也更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自己後來反省為什麼會對孩子如此地滔滔不絕,其實多半是自以為是。為了省時、省事,巴不得孩子按著自己的說法去做,速戰速決,問題不就一下都迎刃而解了嗎? 然而,溝通的習慣如果只是建立在自己的方便上,而不考慮對方的處境,這樣的溝通,不但徒勞無功,並且使人對這樣的溝通望而卻步。 一語成仇 除了人際之間以外,有時甚至一句話也可以造成兩國之間的嫌隙。1992年任日本首相的宮澤喜一,在美日汽車工業貿易談判期間,說了一句許多日本人常說的話──「美國人又懶又笨」,結果不但談判破裂,也引起美國朝野的忿怒與反彈。雖然宮澤喜一事後不斷解釋與道歉,但傷害卻已無可挽回。美日關係因此跌到了自二次大戰以來的谷底(Times, 2/4/92)。 「舌頭在百體裏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雅3:5)。在自由社會中習慣於享受言論自由保護的人,常會忘記話語的威力,和出口的後果。我們常忽略了聽者的感受和想法。只顧抱怨發洩,對身邊聽我們說話的人而言,常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造成對方心靈上的傷害。 一語千金 得體的說話習慣,不但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還能為人生帶來祝福。所羅門王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箴25:11) 一句合宜的表達,千金難求。現代社會中,無論從政、從商、從文,深諳如何表達,以取得雙贏局面的人,是各行各業競相爭取的對象。 一語可以成仇,相對地,一語也可得福。希望有什麼結果,就必須先怎麼付出。聖經中說:「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彼前3:10) 良好的溝通習慣 1. 多說造就人的好話 用我們的話語去建造,而不是去拆毀。常用正面與積極的口吻與人交談。常說「請」、「謝謝」、「對不起」。對長輩多說關懷的話;對配偶常說感恩與欣賞的話;對晚輩常說鼓勵與讚美的話;對朋友常傾聽。做一個「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的人。(箴31:26) 2. 先聽再說 在說話之前,儘可能先讓對方也有機會表達,不妨先說:「我想先聽聽您的想法如何。」真正地尊重對方的想法,傾聽對方的心聲。「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1:19) 3. 考慮話語的後果 任何的言語行為都會產生後果,「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太15:11)特別是驕傲、責怪、抱怨與閒言閒語的話,說錯話的後果往往難以彌補。 4. 勤練良好的表達習慣 若是可能,請朋友或家人隨時提醒自己。改變老習慣需要時間,建立一個新的習慣更需要練習。就先從學習說祝福與讚美的話開始罷,相信您的人生必定會有美好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