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學『雙』語

案例:
在廚房忙著做飯的衛太太突然聽見客廳傳來歡呼聲:「寶寶說話了!」,便立刻奔向客廳,孩子們已高興得笑成一團。衛太太心裡甜絲絲的,寶寶快二歲了,各方面都發展得頂好,就是遲遲未開口說話,害得她擔心了好一陣子,還把他帶到言語治療師處接受檢查,現在真鬆了一口氣!飯後衛太太馬上打電話到台灣娘家把好消息告訴母親,那知接電話的卻是父親,只提醒她:「孩子一定要好好學中文啊!」她頓時像被冷水澆過一樣,原先輕快的心情馬上了無痕跡。

為了孩子學中文的事,她和衛先生已吵了好幾回,孩子的外公在台灣是國文教師,堅持子孫得學好注音,衛先生在中國大陸出生,學的是漢語拚音和簡體字,認為國語注音已經過時,加上他在美國長大,早已習慣用英文,既不強迫孩子上中文學校,亦不堅持在家說中文。

想到這裏,衛太太心情禁不住又煩躁起來,剛巧姪女兒曉薇來電,嘰哩呱啦地向她訴說大學的瑣事趣聞,逗得她發笑,想來她跟曉薇那份親暱,也許就是因為她願意用英語跟曉薇交談吧,哥哥嫂子向來管教嚴厲,在家只能用母語,曉薇自少年期就習慣了鑽到小姑姑房裡聊個天南地北,所以跟姑姑感情比爸媽更要好,平常跟爸媽用中文應對,只是敷衍幾句,用英語時卻是談笑風生、妙語如珠,認真起來也可以一針見血地討論事情。

掛上電話後,衛太太下定決心日後不讓語言成為她跟孩子們溝通的隔閡。只要寶寶開口說話,就值得慶祝了,現在最重要緊的,是幫助他好好學習語言呢!

分析:
衛太太的經驗對海外華人家庭並不陌生,值得我們注意的有幾點:
一、溝通:
語言是溝通的媒介,故此語言技能包括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兒童早期能有豐富的語言溝通經驗對日後語言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裏必需有一個鼓勵溝通的氣氛環境,讓孩子自幼在一個輕鬆自然的雙語環境下,墊定中英語的溝通能力,這些都不是強記音標或單送孩子到中文學校所能取代的。

二、思維:
語言亦是思考和學習的媒介,孩子上學後接受英語教育,對抽象的觀念理論,問題分析,逐漸都以英文為據點,思維架構組織都受到媒體語言的影響,故較複雜的思想便慣用英語表達,家長有時誤會孩子「懶」說中文,若像曉薇父母固執地實行「在家只說母語」,恐怕會扼殺和孩子的溝通,日常對話便逐漸演變成「吃過飯沒有」、「不要太晚回來」等敷衍了事。反過來說,父母若能無話不談,積極地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理念,並以身示範不同語言的思考學習方法,這樣孩子不但更能靈活變通,親子關係亦會更深厚。

三、文化:
語言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衛太太跟先生對注音與拚音、簡體與繁體字的執著,可說是他們對自身成長文化的一份感情,自然也期盼兒女對這個文化產生同樣的感情,但這卻需要多方面的引導和鼓勵,在成長各階段慢慢的培育他們對種族文化的認同感 (ethnic & cultural identity),亦是欲速則不達。

四、語言或學習障礙:
孩子若有語言障礙或遲緩 (language disorders or speech delay),就應向言語治療師或專家諮詢,若有其他學習困難如閱讀困難 (reading disabilities),就應考慮雙語學習會否加重孩子的負擔和壓力。像衛太太一樣,首要是幫助孩子好好學習語言技巧。

註:讀者若對雙語教育有興趣,可參考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www.ncbe.gwu.edu)
又:以上案例,全屬虛構。

(作者為臨床心理學家,任教於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心理學系。原載於「傳揚」Vol.34 No.02, 2003,http://noah.ccim.org/htdocs/efc.nsf 蒙允使用,特此致謝。)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