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心理疆界

● Our daily existence requires both closeness and distance, the wholeness of self, the wholeness of intimacy. –Judith Viorst 我們每天的生存既需要與人相近,也需要保持距離;既擁有自我的完整,也與人親密無間。 ● The bond that links your true family is not one of blood, but of respect and joy in each…
Read more

勇於立界線

「心理疆界」是當紅的基督徒生活名詞。自從克勞德和湯森德(Henny Cloud & John Townsend)出版了《為婚姻立界線》、《為孩子立界線》、《過猶不及》這些書之後,心理疆界的概念在短期內竄紅。很多教界人士開始研究這法則,及在生活各層面上的應用。 心理疆界主要是在個體的「你、我」之間作出區隔,在你我交疊最複雜的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中,整理出最健康的成長途徑。比如,婚姻關係中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一方捅出了大窟窿,卻指望另一方收拾殘局,常常造成責任與權利糾纏不清的模糊世界。另一方如果不能勇敢地說「不」,只會加重自己的負荷,並剝奪了配偶的成長機會。 勇於在婚姻關係及親子關係中釐清界線,兼顧了你的成長和我的長進空間,也同時顧及仁愛與公義的法則,並為每個個體的「權利」和「義務」定下界線。神賜給人類高貴的自由,伴隨這自由而來的是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在婚姻中的一方,若堅持享有自由使用金錢的權利,他就必須同時負起財務管理的責任。隨便刷卡以滿足自己的虛榮,以致債台高築,卻強求配偶每次扮演救星的角色,出面解決財務危機,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立下界線控制自己的金錢使用額度,並承擔起一切後果,才是正確的邁向成熟之路。處理類似問題時,配偶中的另一方需要高度耐心及智慧,在愛與原則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點。 這項疆界的觀念,不僅適用在婚姻和親子關係中,也適用在個人的心理範圍。下面這個例子是心理疆界的極佳例證── 我今年十月去了歐洲某國某城授課,有廿幾位神學生來學習「領導學」和「以弗所書解經講道」。蒙當地領袖安排,在四間華人教會主日崇拜證道。某主日我傳講了「陽光思想的約會」,鼓勵大家在逆境中維持陽光思想和樂觀情緒。會後有一位六十餘歲的婦人來找我談,她的會話內容全部都是抱怨: 她宣稱自己在國內是有名的醫院院長,先生也是極負盛名的外科醫生。離開大陸來此,本以為是進了天堂,怎知是災難的開始。兒子在國內也是醫生,來此卻無法執醫,只好進餐廳當廚子,每天只是混一碗飯吃,很不快樂。女兒經營一家禮品店,忙得不可開交也沒啥賺頭。先生肺開了刀,插了管子住院一年。全家人生活這麼不快樂,怎能維持陽光化的思想呢? 這位婦人的問題是未能為自己設定恰當的心理疆界: 1.來歐洲這個國家是自己的決定,如果不喜歡這個國家,何不搬回國內?既然留下來是自己的決定,那就負起自己的責任,接受現在的生活事實。 2.現在的生活處境既然是個人抉擇的後果,那就設法使自己快樂起來。這不是別人的責任,也不是國家的責任,是自己的責任。 3.拿自己輝煌的過去和現在的窘困相比,只會增加今日的落寞,引動了情緒上的沮喪。既然決定留在這裡,最好的作法是,為自己的處境立下哀哭兩天的界線,然後接受今天生活的現實,下定決心以寧靜和喜樂來過每一天的日子。 簡單地說,這位婦人能使自己快樂的方法是: ● 負起自己選擇居留該國的責任,設法使自己快樂。 ● 環境雖然不能控制,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 ● 接受今天的生活事實,而不是活在昨天的回憶裡。 本期飛揚雜誌以「心理疆界」為主題,探討個人的權利與責任;人際關係間的互動法則。希望激勵讀者們使用聖經教訓,以心理疆界的技巧,為個人的美好生活打下根基。

水淹紐奧良的警訓

減低災難傷害須先採取防備措施;安置靈魂歸宿須及早接受神救恩。 廿一世紀剛開始的頭幾年,美國就遭遇到兩件極大的災難。它們對美國以致全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與教訓。 第一件是在2001年發生的9/11 事件。該日暴徒劫持民航機撞向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使近三千人喪生。第二件是在2005年8月29日颶風卡翠納(Katrina) 肆虐美國的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和路易斯安納州,超過千人喪生,財產損失超過二百多億美元。並導致普世油價飆漲,能源短缺,因該區是煉油廠集中之地。特別的災害於翌日發生在稱為「爵士之都」的紐奧良(New Orleans) 。其居住人口達五十萬,是最具歐洲風味的美國城市,但由於堤防破裂,百分之八十的市區被水淹沒。不到四週內,另一名為麗塔(Rita) 的颶風在墨西哥灣登陸,紐奧良再度被水淹。 聖經在近二千年前完成,它並沒有特別預言紐奧良將會被水淹,但卻記錄了一件水淹全地的大洪水事件,就是人所熟悉的挪亞故事。他全家進入方舟,得以逃避豪雨洪水帶來的災難。本文是藉回顧這兩件大水淹蓋地面的事件,讓我們一同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未雨綢繆 我們生活在地上,有可能遭遇到以下的自然災害:地震、颶風、海嘯、大雷雨、山洪、大風沙、土石流、旱災、龍捲風、火災、熱浪侵襲、暴風雪等。如有必要,我們需要提早逃離可能發生災害的地區。因為屆時該區可能會停電、停水、電話失靈、火燒山、大水氾濫,甚至會有人趁火打劫。我們要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美國紅十字會建議每個家庭在平時都應該預備好以下幾件物品:瓶裝水、罐頭食品、麵包、急救藥箱、手電筒、乾電收音機。專家建議要預早準備逃難計劃,屆時要有足夠的汽油,記得攜帶食物、衣服、寵物、藥物、重要証件、傳家之寶及現鈔。如避難之處無親友,要盡早預訂旅館。 不久以前,大颶風吹到筆者居住的地方。雷轟閃電後立即停電,焦急地等待了數天後才恢復供電。有些住偏僻地區的人,要等待數週才恢復供電。這時才發覺兩件物品非常實用。第一是天然氣爐,因可以用來煮食物。第二是古老不用插上電源的電話。 生活所需固然應未雨綢繆,何況是靈魂的需要呢!耶穌曾比喻說有一個財主一生勞碌積存財物,以便將來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但「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12:20) 我們不知何時離開世界,早為靈魂的歸宿作準備,接受耶穌藉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成就的救恩,是萬全之策。 聆聽警告 紐奧良的大部份地區都低於海平面,最深之處是海平面以下二十呎,故其地勢像只碗。下滂沱大雨時,便要靠很多台馬力特大的抽水機把水抽出排到「碗」外。它的北部是一個名叫 Pontchartrain 的大湖 ,南部是著名的密西西比河。平時湖河兩水不來侵犯,因有堤防的保護。專家曾多次指出,堤防祗能抵擋時速低於120哩的颶風及因它而起的巨浪。如果風勢強勁的四或五級颶風來襲,必會氾濫成災。「國家地理雜誌」一年多前曾有專題報導,描繪颶風淹沒紐奧良,帶來洪氾的情景。颶風卡翠納吹往路易斯安納州的前幾天,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早已預測四至五級颶風有可能吹往該地。兩天前,該州州長已要求居民立即離開沿海地區逃往內陸。可惜仍有人以為可以僥倖過關,或因別的次要原因,沒有立即逃生,結果是受盡苦頭,後悔莫及。有些人需要爬上屋頂等人援救,或在酷熱下多天挨饑抵餓,甚至喪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三十六計,當然是走為上策。 挪亞時代的人也是一樣。雖然挪亞苦口婆心地勸人上船避難,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祗有他一家八口上船,生命得以保存。我們不知何時是世界末日,耶穌再來。水淹紐奧良是主再來的又一提醒,因耶穌說:「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太24 :38-39)雖然紐奧良洪水與挪亞洪水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但已令人觸目驚心、慘不忍睹。我們要聆聽耶穌的警告,投靠神,因祂是我們的保障和患難中的隨時幫助。祂應許我們:「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為王。」(詩29:10) 棄惡離罪 每次災難來臨時,常會聽到兩派不同的意見,這次也沒有例外。有一派的人認為這是天災加上人禍。神滿有慈愛憐憫,不會忍心讓人受苦,故災難完全與神無關。神不是應許亞伯拉罕祗要所多瑪和蛾摩拉有十個義人就不毀滅該城嗎?另一派的人則認為因為該區的人犯罪,故神降禍懲罰,藉以提醒人要悔改歸向神。在挪亞時代,神用洪水淹沒大地就是因為人犯罪之故。 如果說到在美國的罪惡之城,我們常會立刻想到拉斯維加斯,因它以賭博、色情和視婚姻為兒戲馳名。但紐奧良也似乎不相伯仲。該城的法國區酒吧林立,不時有妖艷女郎出沒。著名的運河街近密西西比河處就有一富麗堂皇的大睹場。有人指出有同性戀團體預早計劃在八月底舉行大遊行集會,後來因水淹紐奧良而無法進行。 但如果以幸災樂禍的心態來看水淹紐奧良就大錯特錯了。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是罪惡叢生,與紐奧良相比,祗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它們沒有被毀滅是神的憐憫。耶利米說得好:「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慈愛,不至斷絕。」(哀3:22) 耶穌在兩千年前說得很清楚:「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13:4-5) 如果耶穌生在今天,也許祂會嚴重地警告我們說:「你們以為住在紐奧良的人比一切住在其他地區的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信靠上帝 美國是一個以神立國的國家。雖然自由派人士用盡一切方法來削弱,甚至消除基督教對社會的影響,他們也似乎得到一定的勝利,但美國仍有很多虔誠信靠神的平民和領袖。每次遭遇危難打擊時,都挺身而出,呼籲民眾轉向神,尋求神的幫助,這次也不例外。 筆者見到一篇在2005年初刊出,由一位住紐奧良牧師撰寫的文章。文中預測將有大水淹沒該市,呼籲市民悔改及逃離。在颶風期間,看見電視機上的災區鏡頭,包括身穿寫上「全力禱告」(Pray Hard)的T恤之救災人員。也聽見記者在颶風迫近時訪問附近小城市市長的對策,市長的答覆是「跪下禱告!」一個難忘的鏡頭是當救援人員把食物遞給一位災民時,她大聲說:「感謝您,耶穌!」路易斯安納州的州長呼籲民眾禱告,美國總統也特別在災難過後選定一天為全國禱告日。美國是有希望的,因為神應許:「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祂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詩33:12) 事實上,民意調查表示這次災難反而增強了受災人對神的信靠。記者調查在紐奧良受盡苦頭後被政府安排到休士頓的災民。十人中有八人說在過去這兩個星期中,信心佔很重要的地位;只有4%的人說過去兩週的苦難減弱了他們的信心。但卻有81%的人說苦難增強了他們的信心。一位54歲名叫 Dorothy Stukes 的災民對記者說,神這樣做有祂的用意,就是要除去紐奧良的槍擊兇殺。是的,甚至在苦難中,也可以看見神的榮耀。 災難過後,民眾及教會立即自動發起賑災行動。一些人收集食物衣服運到災區,不少人慷慨解囊,教會打開門戶招待無家可歸的難民,充分表現了「人溺己溺、同舟共濟」的精神。不少就在一年前因海嘯遭難而接受美國救援的東南亞國家,此時也向美國伸出援手。美國總統布希也宣佈要重建紐奧良。 雨後彩虹 災難是痛苦的,但也帶來新的希望。當日洪水在全地氾濫時,挪亞一家藉方舟得以避難。洪水退後,神在天空懸掛美麗的彩虹,讓後人在看見彩虹時得到提醒,知道神立約要施慈愛憐憫給世人。 有趣的是,神設立彩虹的故事是記載在聖經第一卷的創世記。彩虹的名稱在聖經最後一卷的啟示錄又再出現,而且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在四章3節,約翰在異象中看見神坐寶座上,彩虹像寶石圍著寶座。第二次是在十章1節,約翰在另一異象中看見頭上有彩虹的天使。神用啟示錄記載的彩虹提醒我們在這末世時代,儘管有患難痛苦,祂對信靠祂的人仍施慈愛。難怪詩人大衛讚美神說:「因為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5)

感恩之心無價寶

感恩的人比較快樂;感恩的人美化人緣。 一年四季的變化多麼奇妙!漫漫長夏終於過去,涼爽而多彩的秋天腳步近了。樹木全都換上了它的金黃或豔紅衣袍。橙黃的南瓜也展現它愉快的笑靨,迎接感恩節的來臨! 感恩節是個溫馨的節日。家人團圓相聚,共享大地的豐盛。不像其他節日令人眼花撩亂、喧囂的廣告滿天飛。 對基督徒而言,感恩節更是別具意義。我們為能自由自在地敬拜上帝而感恩;為開國先賢留傳下來的屬靈遺產感恩;也為住在美國所得的各樣祝福感恩。 感恩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對我們全人的生活影響巨大。它不但影響我們身體正常的運作;而且滋潤我們的屬靈生命,更對我們的情緒有正面的影響,甚至也能祝福我們周遭的人。 聖經多次教導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8) 然而,對某些人而言,感恩節並沒有什麼可以感恩的。其實他們有許多事應該感恩,但卻缺乏感恩的態度。結果,自己徒然失去了許多豐富的祝福。 讓我們看看,有哪些原因使一些人無法感恩。 孩童時的經驗 從我們出生開始,孩童時代的經驗便不斷地塑造我們的態度。比如,有些孩子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裡,父母雙方或其中之一有酗酒的問題,或父母離異,或父母只偏愛其中一個孩子,或家人不斷地爭吵,甚至從小受到身體或精神方面的虐待。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從小就認為這世界毫無溫暖、缺乏愛和滋潤。於是他們養成消極的態度。即使好事臨到,他們也會忽視或不願輕信它,因為在他們的經驗裡,總認為好事絕不會長久。 有些家庭雖有許多值得感恩的事,但父母完全沒有表達感恩的心,兒女也就學不會感恩。如果在他們生命中佔舉足輕重地位的人,沒有立下正面的好榜樣,孩子就難以學到感恩的態度。 結交的同伴 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習慣和思想的確很容易受同伴的影響。最近在一個小組裡,大家彼此分享個人所蒙受的祝福。一位年輕人說:「我最感恩的是今天我還能活著。」他繼續解釋說:「我成長在一個幫派群聚的環境,周圍大部份的同伴都是憤世嫉俗且不服權威的。他們從來不對任何事心存感恩。他們強迫你一定要加入他們的幫派,否則就要你的命。你即使加入了幫派,也有可能被敵對的另一幫派殺害。所以我從未想到自己能活過十八歲。但現在我已活到廿四歲,並且信主重生得救了。」不管他過去的環境多麼惡劣,如今他心裡深深地感恩,因神已救他脫離了過去那些狐群狗黨。 然而,負面的環境或同伴不只限於某些族群。有些人在公司裡很有地位;也有些甚至是大學的教職員;或者是每天出現在電視的演員;報章雜誌的作家。但他們卻抱著消極的態度,對任何環境或事物都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以致無法激發人的感恩之心。 身體的狀況 一個人是否有感恩的態度常常也受身體狀況的影響。我們有一位親密的友人,經常被頭痛的毛病所困擾,他遍訪專家以尋找痊癒,但頭痛依舊。 許多學生在學校由於有行為或學習上的問題而被嘲笑、施加壓力或責難,乃因他們神經方面曾受損傷,或注意力無法集中(過動兒現象)。這些問題和態度也會持續到成年,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因此也不容易有感恩的心。 成熟的基督徒像玖妮(輪椅上的畫家),身體縱然有極度的殘障,卻仍能展現出喜樂和感恩的態度,誠屬難能可貴。 生命不成熟 無可置疑的,我們最感恩的是,知道上帝救贖了我們。我們的罪得赦免,並知道寶貴的救主與我們同在,絕不離棄我們。但那些不認識主的人又怎樣呢?他沒有經歷到與基督的親密關係,得著從神賜下的豐盛祝福。有一位女士告訴我:「我一直不懂得感恩,直到我接受了基督為我的救主。」 另一個竊取我們感恩之心的罪魁禍首,就是眼光短淺。因為人的通病是容易從現實的處境來看人生,總是只想到短暫的現今,而無法透視長遠的未來。甚至連認真的基督徒也在所難免。 聖經上說:「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我們縱然需要顧及現今,但更需要將我們的眼目和心思定睛在將來死後的結局。 有一首福音詩歌表達了將眼目定睛在將來的信念:我是客旅,在世寄居者。我的家在遙遠的金色岸邊。今世我乃為主而活,願作遠方福音使者。如果我們的心思不斷地集中在現今的境遇,我們會被今世的混亂、失望和不快樂迷糊了心眼。現今的世界的確沒多大意義,但上帝對真誠的信徒所預備的未來,卻像鋪在天堂街上的黃金一般光明燦爛!沒有比這更值得我們感恩的了! 不肯饒恕 有人兒時受苦極深;有人在脆弱的青春期被傷害;也有人被朋友或親人出賣;更有些人因境遇不順而憤憤不平。 史密斯在當地教會赫赫有名,但有一次教會為某件事投票徵詢會眾意見,史密斯堅決反對那事,但是他的意見未被採納。於是他憤而離開教會,而且持續了一年、五年、十年。他永遠不能原諒那些投票贊成他認為「不對」之事的人。這事造成教會很大的困擾,更糟的是,鬧得那個小小的社區幾乎人盡皆知──連孩子們也不例外。 世上有許多人都無法饒恕人,以致感恩的心也失落了。對任何人或事都視為理所當然,不會感激。 培養感恩的心 如果你已認知自己不能感恩的原因,你就有希望可以改變。心態的改變不是一蹴即成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細心體會,才能蛻變成為一個會感恩的人。下列是一些可以採取的基本步驟: 1. 改變從省察而來。除非我們自己認知並承認自己的問題,否則永遠不懂得感恩。 2. 找出問題的原因。如果你過去有痛苦的經驗,要花一段時間誠實地面對它,並願意對付自己心中憤懣、傷害和痛苦的情緒。 3. 向可信任的好友傾訴。聖經鼓勵我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5:16)好朋友可以鼓勵我們,提供瞭解和誠實的回應,也可以在感恩方面成為我們的好榜樣。一位智者曾說,我們可以將自己的重擔交託於主,並與配偶及可信任的好友分享,神可使用親密的朋友幫助我們治癒內心的創傷。 4. 列出可以感恩的事項。起初也許覺得可感恩的事較少,但必定會逐漸增加。比如為神所賜的生命感謝;為罪得赦免蒙拯救感謝;為好友或親愛的家人感謝;為你的工作、健康、教育或你的兒女感謝。縱然有些事看來無法令人感恩,但可以肯定必有許多事值得感恩。每天將它記下來,並為此感謝神。當你遭遇逆境甚至經歷凶險的事情時,也要感謝神帶領你至終渡過,且從中學習到功課而得以成長。也許原本情況會更糟的,但神卻為我們開了一條出路。 要經常讀聖經,並將聖經的教訓應用在生活上。我們愈能以上帝的眼光來看生命中的事物,就愈能生發感恩的心。此外,我們也要學習感謝人。記住,每天至少向一個人表達感謝──你的配偶、同事、銀行服務員、商店櫃台員。 5….
Read more

此愛綿綿無絕期

完美與永恆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垂手可得。條件是…. 藝術是相通的。儘管藝術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藝術在處理手法上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一種藝術手法叫做「再現」,做法是在作品應該結束的時候不結束,令人意外地加入一段插曲,讓作品的欣賞人纏綿不捨,蕩氣迴腸。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據說陳鋼在失戀時,他耳邊響起的旋律就是《梁祝》的雛形。《梁祝》的創作使他從痛苦中解脫了出來。 樂曲開始時,獨奏小提琴以其優美的旋律引人入勝,奏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投意合的主題。接著旋律一展開,銅管樂器以陰沈的音調,表達了封建家族棒打鴛鴦的情形,大提琴與小提琴如泣如訴的對答述說了樓臺會的經過。之後小提琴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刻畫了祝英台呼天搶地、以死相拚的情形。在金鼓齊鳴聲中,樂曲達到最高潮,隨著一聲鑼響,祝英台縱身投墳,用生命去換取永恒的愛情。 稍作停頓之後樂聲再起,長笛和豎琴把聽眾的想像帶入了另一度空間。當獨奏小提琴再次響起時,在聽眾的腦海裏出現的,是一對眷戀纏綿的蝴蝶,在明媚的春光裏追逐嬉戲、無憂無慮。那熟悉的主旋律甜蜜中帶著苦澀,悠揚裏又有無奈。畢竟真人已去,蝴蝶只是愛情的昇華。這種「再現」的手法絕非是畫蛇添足,因為大多數人都最喜歡協奏曲的這一部分,這正是作品的精華所在。 古詩《長恨歌》 無獨有偶,《長恨歌》也用了同樣的藝術處理手法。詩人一開始勾畫了楊貴妃的美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接著描寫了她與李隆基的風花雪月,以及安史之亂時二人如何倉皇出逃,最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後詩人用重墨描繪出李隆基回宮時睹物思人的心情:春日桃紅,他思念如花美眷,秋夜寒雨,他追憶似水流年。太液池的芙蓉,望之教明皇傷心,未央宮的垂柳,見而叫玄宗落淚。李隆基夜思千重,愁腸百結,只希望在夢中見她一面,可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本來詩寫到這裏,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詩人偏偏要情天補恨。他憑空地想像出一位高人術士,代表李隆基到天上去尋訪,在風雲月露之中找到了楊貴妃。只見她愁容滿面,眼淚撲簌簌地掉下來。她說:不能回去了,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菜宮中日月長。她把金釵掰成兩半,把一半遞給來人說:叫皇上不要忘記,當年七月七日在長生殿,夜半無人的時候,曾經說過「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此詩人知道他已融入了足夠情感,決定打住:「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全詩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而這兩句則成為千古絕唱。 「再現」手法的本質 比較《梁祝》與《長恨歌》,我們發現有三個共同點:(1)作品以愛為主題;(2)那是一種不能相守在一起的愛;(3)愛被昇華,以超越時空的形式表現出來。此種創作手法之所以能扣人心弦,是因為它抓住了人性的弱點:欲完全又有所不能;想永恒又生命有限。當有限的人的思維向無限延伸時,感嘆是必然的。聖經說:「你們的生命是什?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4)。 人們很少去想生命的問題,但當死亡觸及到愛情、親情、友情時,心裏卻十分茫然,免不了會像保羅一樣仰天長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在哪裡?」(林前15:55)上面說到的那種「再現」的藝術,其手法的成功之處,就是因為它能引發人們的共鳴。這種「再現」的手法在電影裏也屢見不鮮。最明顯的例子是《鐵達尼號》,女主角露絲到了垂垂暮年之時又見到了杰克給她畫的寫生,在講述完她的故事以後,她把那塊價值連城的寶石扔到海裏。此時鏡頭慢慢地化入水中……哦,原來這是露絲一生中作過千百次的美夢──她緩緩地進入一個美妙的理想空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杰克向她伸出手來,那眼神分明在說:我們永遠地在一起吧。此時簫管藏幽帶怨,歌聲似訴含悲,觀眾無不感嘆唏噓,淚光點點。唉,這只是一場夢啊,完美與永恒,你在哪裡? 再現並非不可能 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斷言,所有的「再現」手法都不能在永恒與完美的問題上,給讀者或觀眾一個滿意的交待。起碼有一部文學鉅著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聖經。雖然聖經的主要目的是向人啟示神和祂的救恩,但是從文學的角度去看,聖經也是一朵藝術奇葩。聖經裏面有立論鮮明的保羅書信;有詞鋒犀利的先知預言;有文勢充沛的摩西五經,又有氣勢磅礡的詩歌散文。比如,《約翰福音》的寫作手法就十分高超,當中作者也使用了「再現」的藝術手法。 《約翰福音》全書共廿一章,前廿章介紹了耶穌傳道、釘十字架和復活的經過,第廿章的結尾是全書的總結:「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20:31)本來,這就是非常好的結尾,但是作者不在這裏結束,他在第廿一章裏使用了「再現」的手法。 復活後的耶穌,已經不再受時空的限制,祂在門徒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是「再現」的畫面:比哩亞海邊的早晨,春寒料峭,四處無人,只有耶穌和祂的七個門徒在烤火。門徒在靜靜地吃著耶穌為他們準備的餅和烤魚,心中忐忑不安。他們知道老師將要別去,心裏面有很多問題要問,但是又不知從何問起。海風吹來,火苗劈啪作響。 還是耶穌先開的口:「彼得,你愛我嗎?」彼得說:「是的。」耶穌接著還是問同樣的問題:「彼得,你愛我嗎?」彼得還是同樣地回答。 再一次,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知道,自己曾經三次不認耶穌,現在耶穌是給自己三次的機會來彌補這個過失。他又想到他自己所說的愛,與耶穌已經付出的愛是那樣的不相稱,不禁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時鏡頭漸漸拉遠:茫茫的海面,水天一色,在天與水之間,是一堆將殘的篝火,以及師徒八人的逆光剪形。作者僅僅把場面定格在這一個時刻,他似乎惜墨如金,不願意去描述與耶穌的離別。而全書就以這一句為結束:「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去了。」 讀到這裏,讀者的心無不被師徒的那種真摯之愛所折服。「再現」的手法使所有讀到這裏的人都願意去想像耶穌並沒有離去。而奇妙的是,耶穌真的沒有離去。祂只是到天上去為我們預備地方,將來還要來接我們到那裏去(約14:2-3)。 完美與永恒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伸手就能取得,條件是我們必須悔改並接受神的兒子作為我們的救主。而這一點,正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神已經在提比哩亞的海邊把無限展示在有限裏面,把永恒呈現於暫時之中。聖經中神已經把話說得清清楚楚:「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願不願意選擇完美與永恒,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啊! 親愛的讀者,在永恒與完美面前,你的選擇是什麼?你願意在永恒裏再現,與完美、愛的源頭──永生真神──在一起嗎?

釐清你的心理疆界

心理疆界規範彼此的權利義務,解決人際衝突並開拓成長空間。 人人都有房地產疆界的觀念,在自由經濟的社會體系裡,我們都接受下列幾項生活公約── ● 我有權在我的疆界之內,行使我的權利:房子漆什麼顏色,擺設什麼傢俱。 ● 你有權在你的疆界之內,行使你的權利:房子的造型如何,庭院種 什麼花草。 ● 我無權去你的疆界之內,干涉你的生活,改變你的環境。 ● 你無權到我的疆界之內,指揮我的生活,強迫更改我的習慣。 如果疆界的概念適用在房地產,同樣的概念也可以沿用到心理的範圍。在人際互動的層面上,用心理疆界來規範彼此的權利義務,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大的自由,為對方引進更寬廣的成長空間。 人際關係的互動,來往最頻繁的地方,發生在夫婦之間、親子之間、主僕之間(雇主與員工)、神人之間。這四者關係如此密切,若缺乏清楚的權利義務疆界,必然導致怨言、誤會、罪疚、玩弄等負面人生品質: ● 要求配偶為我是否快樂負責,經常抱怨。 ● 企圖控制配偶、兒女的想法與行為。 ● 被別人愚弄,缺乏勇氣說「不」,跟著別人的要求起舞。 ● 將自己的悲慘處境歸咎於上司 、社會、國家。 ● 落入自責的陷阱(即使不是自己的責任),成為不正常之罪疚的犧牲品。 所謂立下疆界,就是根據真理定下某些彼此同意接受的行為法則。自己遵行,也期待對方遵行。如果對方未能遵守,就讓他經歷其後果,好學習責任感。從這定義,我們發現所謂「疆界」,事實上是建立在自由、責任、後果這三重聖經真理的基礎上。 奠基於真理上的疆界觀念 伊甸園的故事就是這幾項真理的最佳表彰: 1. 自由:亞當,你有權利運用自由,選擇吃伊甸園中任何果子。(創2:16) 2. 疆界:但你的自由必須受到某些約束(比如不能殺人;不能闖紅燈),就以這棵善惡樹做代表吧,你絕不可以吃這樹上的果子。(創2:17) 3. 責任:你的選擇(遵行或不遵行神的法則)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的責任。 4. 後果:你若違背,你會經歷到苦果。(靈性的死亡)(創3:3) 越權觸犯了某些疆界,卻沒受到適當的處罰,等於縱容對方我行我素,通常也會引發自己的沮喪及無力感。只有在設定了疆界,又能有智慧地執行的情況下,雙方才能經歷到喜樂、滿足、成長。以下從四重關係來探索心理疆界的運用。 婚姻關係的疆界 傑濟經常晚歸,趕不上家裡所定的晚餐時間,為此雅麗發過幾次飆,她多希望老公能準時回家開飯,好讓洗碗,孩子作業、洗澡等例行公事可以如序進行。但無論雅麗如何哀求、警告、提醒、咒罵,傑濟還是照常晚歸。他的理由冠冕堂皇:「我賣命工作,還不是為全家人好!」 雅麗找了個安靜時間,在神面前尋求可能的答案。禱告、默想、反思、讀經,逐漸看到一幅清晰的圖畫,她終於明白問題出在自己,並下定決心,在下列事情上設定疆界: 1.雅麗為丈夫的不能準時回家吃飯而不快樂。把自己的快樂繫掛在一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上,是自己的錯誤決定。快樂是一種內在情緒,丈夫的守時是外在環境,內在情緒與外在環境並無必然關聯。雅麗終於明白,使自己快樂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別人的責任。只有愚笨的人,才把快樂的鑰匙交在別人手上。是啊,何必讓外在環境來牽制我的心情,每天坐雲霄飛車。當雅麗下定決心,負責使自己快樂,她就是設定了健康的心理疆界。…
Read more

我看見了皂莢樹

貌不驚人之樹成為貴重器材;默默忠心之服事流露美好見證。 今年春天,我參加了信心聖經神學院主辦的以色列聖地進修團,主題是「新舊約縱橫」。十天的行程由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向南而下,參觀地點包括:提比利亞、該撒利亞、哈米吉多頓、迦密山、拿撒勒、迦拿、八福山、迦百農、黑門山、約旦河、死海、耶路撒冷……豐富了對聖經史地的知識,更是一趟開闊心靈視窗之旅。 豐富的聖地之旅 第五天行程,我們參觀了約旦河的施浸處,又到了昆蘭,領隊郝牧師向我們解說,1947年一位牧羊童如何無意間發現了死海古卷,這裡的許多山洞都是古時的藏經洞。 遊覽車駛離昆蘭山區,車外的景色匆匆掠過,一山又一山,一嶺又一嶺,我們正向著死海方向前進。我靜靜地欣賞著窗外的一景一物,車內一位弟兄正與牧師討論希伯來文與亞蘭文的區別。一位姊妹在埋首記筆記,另一位弟兄則忙著用錄影機捕捉鏡頭…… 窗外公路旁的景色,綠油油的草地漸漸稀少,取而代之的是沙石漸多的丘陵曠野。口中輕哼著詩歌「最知心的朋友」,祂伴著我走過人生每一個小站,好似我們所經過的一個又一個景點。腦中仍揮不去在影片中對古代猶太民族「愛色尼人」的介紹,他們如何隱居曠野,嚴守律法禮儀,重視靈修生活等。 「請看窗外右手邊,有棵並不高大,樹幹由低處分岔,樹頂的葉子像棵園頂平頭的小樹,這就是皂莢樹,英文稱作“Acacia”。」忽然聽見郝牧師拿著麥克風介紹窗外的皂莢樹,目光趕緊移向窗外地平線,果然看見曠野間疏落點綴著幾棵不起眼的小樹。郝牧師繼續解說 :「皂莢樹生長在曠野沙漠,有很深很長的樹根,有的可長達一百尺,深入地層深處,雖然沙漠雨量稀少,它仍可保存夠用的水份,維持生長。出埃及記中記載耶和華吩咐摩西建造會幕的法則,存放法版的約櫃就是用皂莢木作的……」。 會幕的材質──皂莢木 哦,這個很耳熟的名字「皂莢木」,的確在讀舊約時有印象,在想像中這該是個很神秘的樹木,神特別揀選來作會幕的材質,神在人間的居所。如今有幸能在聖地親眼目睹,可惜遊覽車飛馳而過,窗外已不見皂莢樹的蹤影。但我心中對皂莢木仍念念不忘。 回家後立刻上網找資料,原來皂莢木中文另譯為「洋檜」,是檜木中的一種,它的木質堅硬,不易腐朽。怪不得適合作桌子、約櫃、會幕的木板……等器具。 如今皂莢木已被列為以色列國家特別保護的樹木。在西乃及南地沙漠還有為數不多的皂莢樹。細細觀賞它的圖片,真可說是「貌不驚人」,既無高大俊逸的外貌,倒頗有蒼老憔悴的感覺。盤錯的樹枝,崢嶸地昂首向天,像一個瘦小的硬漢,兀立在烈日黃沙之中,不屈服不退縮地挺身昂首。雖沒有鮮艷的花朵,也沒有美味的果實,但在沙漠中,它提供了能遮蔭的樹葉,直到末了,還獻上自己的軀幹,任憑砍伐,按著藍圖尺寸鋸磨修剪,為要作適合神與人相會的居所。 美麗的生命見證 回到教會中,在團契聚會分享聖地見聞,我突然領悟,在弟兄姊妹身上,我也看見皂莢樹的見證。就在聖經進修團的團員中,認識一些來自不同教會的會友,在旅程中相識相交,有神學生、牧師、師母,也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及退休的老姊妹……。看見團友的彼此服事、靈裡分享、關懷鼓勵,正像那貌不驚人的皂莢樹,流露著新鮮活潑的生命見證;肢體的交通,也像同一棵樹上彼此相連的枝子。 再舉目四望,我身邊還有許多其他弟兄姊妹,多年來默默地服事,堅守著崗位,忠心擺上。我心裡湧出莫名的感動,真摰地向這些親愛的主內肢體致敬;並與大家共勉,在靈修生活中,扎根於生命之道,免得像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種子,根既不深,日頭一曬就枯乾了。 皂莢樹除了扎根特別深之外,另一特性就是木質堅硬不朽壞。詩篇上說:「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我們有了耶穌,就有了這不朽壞的生命。「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者上帝活潑常存的道。」(彼前1:23),正如我們唱的詩歌,「我們成為一家人,因著耶穌……」願我們將自己當作活祭獻給主,好像皂莢木作成的約櫃,內中有刻著十誡的法版,就是神的話;還有聖靈的更新,在我們心靈深處,如同湧流的活泉,永不止息。

捍衛自己的生命疆土

國與國之間須有清楚的國界;人與人之間須有生命的疆界。 「心理疆界」(Boundary)這個概念,在華人的文化背景中是陌生的。2001年Dr. Henry Cloud & Dr. John Townsend合著《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中文版《過猶不及》一書問世之後,引起了各地華人的注意與學習。 洛杉磯有一位心理諮商師說到,華人家庭與人際關係中,許多愛恨情仇的糾葛,經常都是因為「疆界不清」的緣故。因此,縱然國人過去對於「心理疆界」的概念是陌生的,然而因它而引發的問題卻每天不斷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認識「心理疆界」 一般人都了解國與國、家與家之間都有疆界。譬如美國和加拿大之間有清楚的國界,因此,兩國在這界線之內管理自己的國家,捍衛自己的領土。家也有它的主權和界線,比如當我們看見鄰居家雜草叢生,即使出於愛心,或看不順眼,也不能擅自闖入替他們除草整理。但是,如果有惡鄰將他的垃圾倒在我家草地上,或擅自闖入我的家裡來破壞,這種行為於法於理都是不被允許的。 有形物質(property)的主權我們很容易了解;但是多數人卻忽略了人的生命也有主權,有自己的權利和當負的責任。這正如我家的雜草需要自己負起責任來清理,別人的愛心或看不慣,都不能取代我對自己生命的責任;但是如果有人想要破壞我生命的家園時,我就有權利說:「不!不可以闖進來破壞。」 在我們個人生活中需要負起自己的責任,具備生活的能力,照顧自己的情緒,解決自己所擁有的問題;如果有人想用壞脾氣、霸道或惡毒的言語來破壞我的心靈,影響我的生活時,我也有權利保護心靈的property而說:「不!不許!不可以!」 釐定人際間的心理疆界 下面就以幾個常見的華人家庭故事來說明「心理疆界」是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快樂與痛苦。 故事一:薇昕與克強兩人相戀而步入紅毯,夢想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後,夫妻同心一起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是沒想到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婆婆要了一把兒子家中的鑰匙,三天兩頭跑到兒子家幫忙,一會兒變動媳婦佈置的家具擺設;一會兒替他們添購一些她自己認為有需要的物品;每晚打電話叮嚀他們要早睡。媳婦下班回到家,經常看到自己的物品被更動,肚子裡就一把火。 有時,夫妻倆飯後挽著肩一起看電視,說說笑笑之際,婆婆突然開門闖進來說:「晚上沒事做,過來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小倆口感覺家庭生活備受干擾,克強也認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母親的做法讓他覺得自己像個長不大的「男孩」而不是一個「男人」。薇昕希望由克強來婉拒婆婆的愛心,但克強卻擔心如果對母親說「不」,一定會很傷她的心。 日子一久,薇昕的心裡累積了許多不滿的情緒,也經常為這個老問題和克強發生口角。婆婆的心裡也很埋怨,經常向其他親人傾訴媳婦不擅家事,害兒子受苦,她自己一大把年紀還不能享清福。 故事二:鴻文已屆卅而立之年,娶妻生子後,仍與父母同住,房貸、水電都由父母支付,吃家裡、用家裡,自己賺的錢不夠用,孩子生病沒錢付醫藥費都向父母伸手。父母親覺得他們夫妻還像個小孩一樣,不能真正長大負起家庭責任。小倆口輕輕鬆鬆過日子,二老卻覺得擔子沈重無比,兒子長大了不但不能奉養父母,老倆口還得幫忙養他的孩子,所以只好繼續辛勤工作,家裡的花費總得有人付吧!一想到家裡養了三個長不大的小孩,心裡難免憂心忡忡又自嘆命苦! 故事三:曉昱在辦公室裡是個資深的職員,她的熱心常令人無法消受,因此表面上大家都敬她三分,心裡卻常常想避開她。她經常建議同事的穿著;追問別人的私事;也不時給與同事工作上的建議。 「她父親生病,她得請假一個星期。真是太好了,她不在大家可以輕鬆一個禮拜,她的熱心真叫人窒息,這個禮拜我們可以放心的做我們自己,不必再接受她的干涉了。」主管人事的王小姐說。 故事四:調音師:「王太太,妳這架鋼琴在哪裡買的?」王太太:「某某樂器行。」 調音師:「多少錢買的?跟誰買?」王太太:「跟唐經理買的,因為是二手的,只有五千美金。」 調音師:「妳怎麼會找他呢?這個琴又貴又不好!」「妳女兒跟誰學鋼琴?」王太太:「跟山葉音樂教室的陳老師。」 調音師:「她一小時收妳多少?」王太太:「35塊錢。」 調音師:「開玩笑!她收妳太貴了,她只有音樂學士,連個碩士都沒有,妳被騙了!」…
Read more

老忠實泉的啟發

前些日子一位學生送了我一塊「老忠實泉」(Old Faithful)美麗景觀的吸鐵,勾起了我去年和孩子們遊黃石公園的回憶。 從加州出發,車子走了2600公里,終於進入黃石公園區。途經愛達荷州(Idaho)時景觀開始變化,這裡是馬鈴薯的故鄉,因為火山岩的黑土和充沛水源,使得這裏的馬鈴薯特別鬆甜( 聽說薯條特別好吃的溫蒂漢堡發跡於此),綠色農田的景象有別於黃土一片的內華達州。 翻山越嶺,忽然跳出一個「冰山」的偉大奇觀,已經是盛夏的六月,大堤頓公園(Grand Taton National Park )山上皚皚白雪,部分溶化的冰雪變成清澈流動的「蛇河」,想不到這不太起眼的河流,卻是著名的科羅拉多河的源流,這不就像詩篇上的:「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詩133:3)的光景一樣嗎? 進入公園,園內一百多哩的環狀公路成8字形,每一圈的環形公路都有不同地形。以湖泊、峽谷和溫泉著稱的黃石公園,其實處處暗藏危機,所以在積雪深厚的冬季不會開放,三、四月融雪後的春天,山嶺殘留白雪遍地,河水涓涓地流,才是最宜人的季節。這個時候來黃石公園最舒適,陽光下的天空靚藍,積雪白皚,山色翠綠。我們很幸運,沒遇到前幾天突如其來的「暴風雪」,雖然到了海拔七千多呎的黃石公園,氣溫有點低,氧氣稀薄,但冬眠剛過的野生動物不斷出現在青草地、河岸邊。橫過馬路的成群野牛,三三兩兩的麋鹿,鬼鬼祟祟的狐狸和到處亂竄的松鼠,輕脆歌聲的鳥鳴,都讓人興奮。 全民遊樂的國家公園 位於美國中西部的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在1978年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988平方公里的黃石公園,面積範圍很大,它本來是印第安人的聖地, 1872年在少數國會議員的推動下,被劃定為國家公園的原始森林區。 這個大部分地理位置在懷俄明州的黃石公園,北方入口的石頭上寫著「For the Benefit and Enjoyment of the People」,意思是「這裏是全民的權益和遊樂的公園」,因此整片土地上的水利、森林、野生動物等資源全歸屬國家,禁絕私人開發。經由保育成功的這個國家公園,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豐富的地質、礦物、植物、動物和鳥類的研究實驗場,也是現今全世界一千多座國家公園或保護區的先趨。這種保護自然資源和景觀的觀念,為自然生態的保護帶來一線生機。 「黃石」原是一個巨大的火山口,在人類歷史上,這個活火山還沒有爆發過,但在地質年代卻曾經爆發過三次,它的火山地殼原理和夏威夷很像,是地幔裏的一個熱點,而不是地殼板塊的交匯處,所以板塊飄移的時候,熱點並不移動,造成好像熱點在板塊間挪動的感覺,熱點經過的地方就形成一系列的死火山,那些曾經噴發出來的熔岩,就變成美麗的地熱地形,不斷有地下熱水補充的就稱為熱泉(Hot Spring),不斷噴發出來的稱為噴泉(Fountain),定時或不定時噴發的稱為間歇泉(Geyser), 還有噴泥和不噴泥的分別,各種噴泉熱氣千奇百怪,五彩繽紛,分佈在黃石公園的幾個主要盆地區。 大自然述說神的榮耀 地熱引發的熱噴泉在黃石公園裏到處都是,就是流在山間的河流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所以水質含毒。你很難相信在遠處山上緩慢流動的小溪,經過兩側黃色峽谷俯衝而下,能沖刷出一瀉萬丈的瀑布,也就是在陽光下偶爾出現彩虹的黃石峽谷。那種隱藏的壯麗令人叫絕,想起上帝對約伯說:「雨有父麼?露水珠是誰生的呢?冰出於誰的胎?天上的霜是誰生的呢?諸水堅硬如石頭,深淵之面凝結成冰。」(伯38:28-30),而約伯回答說:「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42:3)每一個噴泉或不噴泉的地熱區溫度都很高,只要伸手觸摸溫泉就有生命危險,然而含有豐富硫化氫的溫泉,正好吸引各式各樣細菌來這裏生活,不同色彩鮮豔的細菌,把熱氣染成奪目豔麗的地階。 公園西北角的一個白色梯田,曾經就是幾個熱泉從山坡奔流的階梯式地形,2002年的一次地殼變動,忽然熱泉不再奔流,殘留一片白色粉末狀的梯田,變成一個不毛之地,詩人說「你們來看耶和華的作為,看祂使地怎樣荒涼。」(詩46:8),所以我們的神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黃石公園的地熱盆地主要集中在南區,分為上間歇泉盆地、中間歇泉盆地和下間歇泉盆地。其中膾炙人口,象徵著黃石精神的老忠實泉(Old Faithful)最值得一提了。由於老忠實泉一直以來,每隔30分到120分鐘就噴發一次,日以繼夜,歲歲年年都不改變,所以稱為老忠實泉。人們運用數學原理,計算出老忠實泉平均70分鐘到90分鐘噴泉一次,噴出的溫泉氣霧可以高達五十多公尺,每次維持一分半到五分鐘之久;但是近年來黃石地熱有稍為北移的跡象,而老忠實泉也呈現老態,噴泉時間越來越難測得準,若想把握觀賞噴泉的時間,就得提早作準備。 聰明的童女●忠心的管家 老忠實泉雖然有一個噴泉時限,卻沒有準確時間,這也正像「十童女」的比喻。五個愚拙的童女,拿著燈,卻不預備油;五個聰明的童女,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裏……半夜新郎來了,愚拙的童女借不到聰明童女的油,趕著去買。回來時,聰明的童女與新郎進去坐席 ,門也關上了,那五個愚拙的童女只好在門外哀哭切齒了。(太25:1-13)主來的那日子、那時辰我們不知道,但是必須要做好準備。屬靈的裝備不能在最後一刻鐘去賒借,與神的關係更要恆常維持。 老忠實泉無論是春夏秋冬,有沒有遊客欣賞,照樣顯明它的威力;有沒有掌聲的鼓勵,它照樣忠心噴泉,正如主耶穌所求於管家的,就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基督徒在生活上也當為主忠心,「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裏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6:6)主耶穌長闊高深的愛也是如此,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祂用祂的威嚴和尊榮,以能力和慈愛顯明祂不誤事、不耽延,祂的信實直到萬代。 每一個蒙神呼召的基督徒,都必須用生命和生活來見證神,你是否會用時間、才能、恩賜作藉口,成為一個懶惰和憎恨主人的僕人?請記得一切的時間、才能和金錢都不屬於我們的,我們只是神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就是要忠心。

明亮的聖誕

惠欣和她先生經營一家小玩具店。那年的聖誕前夕生意特別興旺,店裡的玩具幾乎銷售一空,只剩一個包裝好的貨品,遲遲沒人來領取。 聖誕節一早,一家三口先在聖誕樹下拆禮物。已是青少年的兒子東尼,興沖沖地拿著他的禮物到隔壁朋友家玩。先生也回房睡個回籠覺,補補前些日子不足的睡眠。 惠欣不覺感到若有所失,忽然,她心裡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感動,催促她到店裡。於是她趕緊穿戴好衣帽,不顧撲面而來的刺骨寒風,趕到店門口。赫然有兩個小男孩就站在大門前,一個約莫九歲,一個約六歲。 「你看,我不就告訴你,她準會來!」較大的男孩興奮地說。較小的男孩臉龐還掛著淚,這時卻止住了抽噎。 「你們倆個到底站在這裡做什麼?」她責怪地說。趕緊帶他們進店裡,靠近暖爐旁,搓揉他們冰冷的小指頭。 「這樣冷的天,你們應該待在家裡啊!」他們的穿著都很簡陋。沒有戴帽子、手套,鞋子也穿破了。 「我們在這兒等妳,我們想買一雙溜冰鞋,那是我弟弟小吉最想要的禮物。這兒有三塊錢,」說著就從他口袋中掏出錢來。 「很抱歉,我們已經沒有….」她的目光在空蕩蕩的店中突然被那個孤伶伶的包裹吸引了。她急忙走去拾起那包裹,打開一看,裡面竟然是一雙溜冰鞋。 「主啊,求你讓它的尺寸正符合小吉。」惠欣暗暗祈求。奇蹟中的奇蹟,這雙溜冰鞋的大小正符合小吉。 大男孩把錢遞給惠欣。「不,我要送你們這雙溜冰鞋,用你的錢去買手套吧。」起先他們的眼睜得像銅鈴般大,之後就興高采烈得嘴都合不攏了。 從小吉歡欣的眼神中惠欣領受了一個祝福。那是多麼單純的喜樂,多麼的美麗,她的心靈因而昂揚起來。 他們走出店門時,惠欣忍不住問道:「你怎麼知道我會到店裡呢?」「我祈求上帝送妳過來。」較大的男孩眼神透著堅定,卻柔聲答說。 原來神早已安排好這件事。當他們揮手道別時,惠欣心裡懷抱著一個飽滿又透亮的聖誕禮物,轉向家門。

情人,看刀!

情愛的心理疆界不清帶來嚴重傷害,遵行聖經的規範帶來了保護與滿足。 近年,社會版標題頻頻出現「殉情」、「情殺」等人倫悲劇。心理失衡者宛如一顆隱形的炸彈,怎不教人感到憂心! 從轟動一時的星象學家陳靖怡情殺命案開始,到近日北美華人社區,28歲上海籍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研究生何雷的屍體被肢解成五塊,社會新聞有關情殺的事件就陸續不絕。 警員遭女方拒絕,憤而槍殺女友,後自殺;清大學生情敵間的爭執,演變成王水毀屍的慘劇;台中女中的資優學生為情自殺;自稱離異後男性自尊遭踐踏而勒斃妻子;憲兵持刀殺女友等。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衝動、自我控制不良,喪失客觀評估環境能力的人,他們的戀情稱之為「自戀型愛情」。 所謂「自戀型愛情」就是只看重自己的感受與看法,單單著眼於自己的成敗,無法建立人我之間的心理疆界(Ego Boundary)。 「自戀型愛情」現實感消失時,在自我控制不良的情境下,性格外向的人容易犯下殺人的錯誤,而性格內向的人則以自殺解決問題。 「自戀型愛情」從不考慮現實環境的條件,常誤以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就是別人的想法與感受;因此,一旦觸及愛情,只要自己喜歡對方,便認定對方一定也喜歡自己,沒有能力也不願認真地瞭解對方的想法與感受。 「自戀型愛情」表現是不尊重對方的價值觀、不接納對方的生活習慣,交往過程中無同理心之表現,甚至忽視對方的家人和朋友,因此常常造成雙方在愛情關係認知上的差距。 「自戀型愛情」無法忍受別人的任何批評或忽視,一旦遭到拒絕,就以為自己全盤被否認,自尊心受創,人格受損受辱,內心產生強烈的忿怒,好像世界末日一樣。 自戀型愛情四大特性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葉在庭心理醫師觀察社會情殺現象,歸結出「自戀型愛情」共同的四大特性: 1.無論是揚言或在遺書中,殺人者均表明自己「深愛」對方:由於過度自我膨脹,自認為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對愛情的認知也過份誇張戲劇化,以致在現實世界演出一齣齣瓊瑤小說中男女主角情緒失控的情節。 2.男女雙方對各自的感情和關係的認知程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3.事發時,兇手處於壓力狀態:兇手在殺害情人或配偶前有人際衝突、工作遇到挫折、經濟危機等外在環境造成的壓力問題,有的甚至已經持一段時間沒有固定的工作或收入。 4.男女雙方都存有複雜的婚姻關係或感情糾葛:男女彼此的交往處在某種緊張的狀態。 許多人在感情路上,殺害不如己意的情人或殺害自己,「病態的依附關係」是重要癥結所在。 所謂「病態互依症候群」(Codependence 或 Codependency)是情人的心理疆界不清,其五大癥候分別是: 1.自尊心不足或過度。 2.無法設定正常的心理疆界。 3.無法認知自己在身體、思想、感受及行為的現實。 4.無法承認自己的需要與欲求,並加以滿足。 5.無法認清及適度表達回應真實狀況。 此五大症狀,嚴重地影響一個人成年之後的人際關係,導致婚姻或戀情中不理性的誤會與摩擦。 心理疆界與責任 戀愛中的人基本上有兩大心理需求: 一是無條件地被完全接納:不管自己長相如何、成績好壞,心底都深深期盼被人愛、被人接納;二是期待自己在愛人的心中居首位。 當戀人能自由地表達不同的意見,才能真正自由地相愛。 情人的心理疆界在哪兒? 首先,從單獨外面吃晚飯,到進對方獨居的家坐坐,認真說出不認同婚外性行為(包括婚前的和婚後的)。其次,不進入對方臥室,以避免誤會。 倘若二人已親熱到連襯衫都脫了,男方才提出「需要立訂心理疆界」,拒女友於千里之外,實為欺騙、不誠實與不負責任的作法。 夫妻,永遠的情人 夫妻是永遠的情人,而情人總是彼此儘量滿足對方的需要。「妻子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林前7:4) 「夫妻不可彼此虧負,除非兩相情願,暫時分房,為要專心禱告方可,以後仍要同房,免得撒但趁著你們情不自禁,引誘你們。」(林前7:5) 無論法律看婚外情是否合法,聖經明訓:「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來13:4)婚外性行為是破壞聖潔盟約的行為,無疑是一種罪。 作丈夫的要明白,自己得到滿足的途徑,並不一定就是太太得到滿足的途徑。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女性對「魚水之歡」的樂趣並非行房,而是溫存、被擁抱的親密感,這是否與男性關注的「打真軍」大相徑庭? 此外,婚後夫妻感情失和也會直接影響「畫眉之樂」,因為「性」是示愛的工具,倘若夫妻二人有問題或爭執,需好好討論,共同尋求解決之道,「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
Read more

尋找「聖嬰」

有一年的十二月中旬,一天傍晚,培莉一家忽然聽到一陣敲門聲,打開門後,不見人影,卻發現一個小包裹,裡面包著一尊漂亮的陶磁小羊。 原來聖誕季已翩然來到!他們很興奮地期待第二天是否仍會有驚喜,結果第二天收到和小羊配對的一尊陶瓷牧羊人,才知道原來那是整套基督誕生圖的一部份。 於是每天晚上他們都興奮地期待著,要看看會收到哪一尊陶瓷娃娃。每一尊都唯妙唯肖、栩栩如生。他們開始將這些陶瓷動物和人物,擺設成一幅以基督誕生為中心的聖誕景象。同時孩子們也好奇地渴望見到那位送禮物的人。 到了聖誕夜時,所有的聖誕景物都擺齊了,唯獨缺少那尊「聖嬰耶穌」。培莉的十二歲兒子曉揚非常期盼見到神秘送禮人的真面目,想盡各種不同方法想逮到他,連晚餐都留在廂型車內守候,但仍毫無蹤影。最後,培莉夫婦只好叫他回屋裡,開始家庭的聖誕夜傳統節目。但孩子們上床前,又去檢視前面台階,還是不見「聖嬰耶穌」!他們擔心可能曉揚把人給嚇跑了! 培莉的先生認為,人家可能不會送那尊「聖嬰耶穌」來了。所以在那個聖誕夜,培莉一家覺得若有所失,似乎有點什麼不夠完美。培莉就寢前,再一次到門前檢視,仍然毫無「聖嬰」的蹤影。照他們家的規矩,孩子必須等到聖誕清晨爸爸醒來時才可以拆禮物。 第二天,孩子們一個個都起個大早,培莉也得早起招呼他們。在拆禮物前,他們又跑到門前台階,看看半夜裡陶瓷「聖嬰」是否送來了。缺少這尊陶瓷,讓人心裡總覺得怪怪的,不夠完美。即使知道聖誕樹下有許多禮物,也很興奮地等待拆禮物的時刻,但期待那尊聖嬰出現的心事仍揮之不去。 當全家人快拆完所有禮物時,其中一個孩子在聖誕樹的一個枝子底部,發現了一包有媽媽名字的禮物,就將它交給媽媽。培莉一看,原來是以前與她一起在教會教兒童主日學的姊妹送的。這姊妹在教會不太活躍,培莉曾經當她的老師好幾年。後來她長大了,也開始當實習老師,便跟著培莉一起見習。 那些年教會經費不多,所以只為孩子準備聖誕禮物,實習老師卻沒有禮物。因此培莉總細心地為她準備一份小禮物,譬如新的擦碗盤抹布、小擺飾,或下一年的行事日誌本。禮物雖小,但總讓她得享拆禮物的驚喜。聖誕節前幾天在教會時,她將這包小禮物交給培莉說,這只是一點小小的謝意,培莉心裡很感動。帶回家後,放在聖誕樹下,卻幾乎將它忘了。 當培莉打開緞帶蝴蝶結,包裝紙撕開之後,禁不住喜極而泣。原來在那棕色小盒子裡躺著的,正是那尊她們全家人魂牽夢繫的陶瓷「聖嬰耶穌」。祂終究還是來了!祂是聖誕節的主角啊,聖誕怎麼可以缺少祂呢? 那個聖誕節,培莉瞭解了一件事,基督常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刻,來到我們的生命中。當主內弟兄姊妹彼此服事時,基督的靈便進入我們的心中。培莉一家曾經守候祂的蒞臨,期待那輕輕叩門又稍縱即逝的神秘客。但是,祂卻以一個代表著同工之間的友誼、感激和愛的毫不起眼小包裹出現。 這個經驗讓培莉學到一個功課,真正的聖誕精神來自我們敞開自己的心門,全心仰望救主。 但我們往往會發現,祂常在信徒以單純的愛和友善彼此服事的舉動中顯現。今年聖誕節,讓我們再次去感受,因確知基督來到我們家中而滿懷喜樂。讓我們不只全心去愛和服事,也天天向主耶穌敞開心門,享受時刻與祂同在的喜樂。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