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類

馬大和馬利亞,彼得和多馬,主都尊重,主都使用。

在一個寧靜美麗的夏夜裏,一群人聚集在一個生日慶典上。當場地的燈光轉暗,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點了無數蠟燭的生日蛋糕上,突然之間,捧蛋糕的人一個不留神,把整個蛋糕反轉地掉在地上。接著的一段時間,有人仍為掉在地上粉碎了的蛋糕搖頭婉惜時,有人已經快捷地做出清理的工作。懂得隨機應變的人,立刻說出風趣的話,希望扭轉尷尬的氣氛。另有人立即與主人商討如何作出補救。更令人詫異鼓舞的,是那圍繞在捧蛋糕的人身旁的數位客人,不斷地安慰那位摔壞蛋糕的人。

從以上的一個出乎意料的場合下,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試把你自己置於同一個場合上,你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呢?原來在突如其來的事情上所做的第一反應,正反映了我們個性的傾向。個別的性向是按著個人所看為重要的觀點出發,故此也成為個人的負擔或做事的動機。

當我們刻意地去看週圍人的性向,除了看見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外,也會留意到一些相似的模式,存在於彼此之間。在歷史上,便有人希望對人類個性的異同作出研究和了解,甚至以理論去把個性歸納為幾種類型。

早在主耶穌還未誕生的四百年之前的古希臘時代,一位聰明的醫生,名叫Hippocrates,他首先發表出人類性向可分為四大類的理論。他認為個性是受體內所分泌的「汁液」影響的,而四種汁液影響而成的個性或氣質共有四類:
易怒暴躁型(choleric)
血氣樂觀型(sanguine)
恬靜冷淡型(phlegmatic)
多愁善感型(melancholic)

從那時開始,對各種不同性向的研究便陸續出現。大部份的系統都把性向分為四大類,只是採取了不同的字眼來形容每種類別(見圖一)。又因為沒有人的個性只侷限於某一類,所以也有人把這四種性向再分為八或十六類,以便作出更精細的辨別。

認識個性的重要
以商科而論,哈佛大學算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大學。Mark McCormick 從哈佛商科畢業,他在1984年撰寫了《哈佛大學商業系沒教導的功課》(What They Don't Teach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一暢銷書;在「閱讀人類」(Reading People)作為標題的第一章中,他首先指出哈佛遺漏了教導的功課,便是認識促使每個人做事方式不同的原因。他以這個題目作為書首的開端,因為他意識到人類行為的知識在商界運作中的重要。

時下數一數二的大型教會,所注重的同樣是個性傾向,與事工人力的關係。他們不再接受以保持教會為原狀的論調。例如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 所出版的《作個有感染力的基督徒》(Becoming a Contagious Christian.)一書,便是主張以個人的性向去決定傳福音的途徑。事實上,以認識個性為重要的論調,早在聖經中可以看見。在林後3:2,保羅告訴我們:「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裏,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原來閱讀人類、認識別人的知識不是來自商界,而是從聖經的智慧開始。

讓我們從聖經中的一些人物去看他們不同的性向,並且從主耶穌與他們溝通的技巧中,去領略與人相處的藝術──

馬大與馬利亞(約11:17~37)
首先我們看見馬大與馬利亞兩姊妹具有極端不同的個性。姊姊是一個主動的人,妹妹則較為被動。在主耶穌來到她們家中,馬大聽見主的來臨,立刻就出去迎接,妹妹卻仍然坐在家裏(11:20)。直到馬利亞接到通知,她才急忙出去回應(11:29)。

其次我們看見兩姊妹的重點不同,姊姊比較注重事務,而妹妹比較注重人際。馬大既是注重事務,便以事論事,見主的時候所談的便是拉撒路的事,並且以理性的心態與主交談,所以她所得到的答案也是直接和理性的(11:22~27)。

相比之下,馬利亞是重人際和感受的。當她來到主前,雖然和姊姊般說出了同樣的一句話:「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請比較32和21兩節)但這是她肺腑之言,且看她俯伏在主的腳前,並且悲哭起來(11:33a),我們可以想像她說話的語氣與馬大的完全不同。當馬利亞出來迎接主耶穌,同她在家裏去安慰她的人以為她要去墳墓那裏哭,所以也跟著她(11:31)。待她在主的腳前哭泣起來,同行的人也哭了(11:33b)。

由此可見馬利亞有極好的人緣。當姊姊獨來獨往的做事,妹妹卻以情感與人交流溝通,因此得著不少朋友和支持。如果我們不單單以理性與神聯繫,卻把內心的感受毫不隱藏地傾倒在祂面前,所換來的便是主的同理心。當主耶穌看見馬利亞流露真情之後,祂「就心裏悲歎,又甚憂愁「(11:33c);甚至「哭了」。

因此,我們看見同一個家庭出生長大的姊妹,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個性,這對做父母和師長的自然是一種挑戰。但從主耶穌應對的方法中,我們學習到個性本身不分優劣,但要個性運用得恰當,作教導引領的人需要避免以批評和論斷的方法去改變對方,卻要按個人的性向來誘導他走上正路(箴22:6)

彼得(約18:16-27;21:15-17)
彼得明顯是樂觀、衝動,容易招引注意力的個性。主耶穌對彼得那種爽直而又沒有安全感的個性非常了解,故此在彼得三次否認主之後(18:16~27),以同樣的次數肯定他、接納他,使他心裡的罪疚感得著痊癒。(21:15~17)

當主耶穌向彼得三次發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21:15,16,17)主耶穌是以無條件的愛(希臘文agape)發問,好讓彼得得著撫心自問的機會。彼得曾經認為自己對主的愛是非常偉大,不帶條件的,主耶穌並不是要彼得從反省中更加陷入自責的心態,卻是要釋放他,讓他從面對真我的景況中得著自由。彼得三次的作答都沒有用無條件的愛之字眼,而只選用了以弟兄友愛的愛(希臘文phileo)。當彼得能夠面對並承認自己的有限,他便是一個主可以使用的謙卑的僕人,所以主耶穌在彼得每一次的認真作答中,一再以重任委託他,幫助他靈命得著復興。

正如之前所強調的,沒有一種個性是完美的,彼得型個性的強處:懂得營造氣氛,與人深刻的印象,能夠發揮深遠的影響力;但也正是他個性的短處:沒有認真考慮便說出誇大的話語,容易誤導人對他信任,自我中心而常常淪為笑柄。當主耶穌不計過往,把牧養教會的重任重新交給他,在聖靈降臨的那天,彼得站在眾人面前,把他個性的強處恰當地運用在領人信主的事工上(徒2:14~41)。彼得不負眾望的表現,全仗主耶穌懂得善用他個性的長處,以再次的信任給予他能力,完成榮神益人的事。主耶穌對個性的導引,值得我們效法。

多馬(約20:24~29)
當多馬不在的時候,剛復活的主耶穌出現在眾門徒中間,多馬說:「我非看見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20:25)多馬的個性是明顯地多疑又喜歡分析,並且非常注重事實和證據。這種個性的特徵表面看來非常難對付,因為要讓他們得著充分的信任,是需要一段日子的;但是一旦獲得這類個性人的信任之後,他們卻是一個致死不渝、忠心到底的得力同工。且看主耶穌明白多馬的個性,故此讓他等待了八天的期間才出現。並且不是以指責的態度對待他,而是按多馬的需要與他見面,邀請他以指頭觸摸祂。多馬心裏對主的慚愧、信任成為口中自然的承認:「我的主,我的神!」(20:28),這是聖經在耶穌復活後,所記載的第一句承認耶穌是與神同等的話語,對新約神學有重大的意義。

今天我們在帶人信主的過程中,往往遇見許多以理性向我們作出質疑和挑戰的人,我們有否因為他們難以應付而對他們放棄?抑或以耐性和愛心容納他們,等待神的時間?主耶穌對多馬的接納,用多馬較易接受的方法幫助他,使他得著無比的信心去為主做工。今天在印度有許多取名為多馬的基督徒,據說是因為多馬去了印度做宣教士,並且為主殉道而產生的影響。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從以上的例子,我們看見性向的知識除了幫助我們了解與人相處的藝術,也可以作出緩和衝突,和教導造就等重要作用。今天還有人以性向評估去瞭解自己,找出適合個人靈修的方式(註1);也有人把個性與恩賜、才能、經驗、熱忱合併地去看神所塑造的我(註2),從這些元素所構成的型態決定個人一生的使命和目標。

既然人的構造不是單以個性為主,而個性的分類也並非完備清晰,我們在學習個性分析的時候,千萬要緊記的是:每一個神所造的靈魂都是神聖而獨特的(詩100:3),不是可以用一套道理或學術框框把他侷限或簡化的,必須求神賜下智慧,以尊重和仁慈的態度來接納各種不同的個性。

原來神要求我們從心意開始作更新變化,便是要我們保留原有的個性和才能,從個人以心靈和祂的相交開始得著改變,再按心意所作出的改變把這些原有的資源恰當地運用在祂的事工上。讓我們不要辜負神的厚意,也不要排斥心理或其它學科的知識,只要以聖經的真理作為過濾篩選的藍圖,如此我們的全人才能漸趨向合一全備。

註釋:
1. http://philenid.tripod.com/Pastor/spirituality/Spiritual_route.htm
2. 華理克牧師在講座中常有提及
3. Florence Littauer: Getting Along with Almost Anybody, p.15.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