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生

思想、人格、行為、教育,拼湊出一個人的反應。

記憶中,我從小就在父母與親友的呵護中穩當地生活與成長。到美國留學後,才真正地領悟到人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次,在我住的公寓中聚會完,大夥兒決定一起去圖書館K書。待大家陸續離開,我鎖了門,走出公寓,左右一看,漆黑一片,一個人影也沒。當時納悶了一會兒,這麼多人,怎麼會一下全都不見了呢?轉念一想,這麼黑,至少他們大夥兒在一起,安全上不會有問題。初到美國的自己,在恐懼的心情下,看到迎面開來的校車,二話不說就上了車。在圖書館讀了一會兒書,突然聽到一陣呼叫聲,「在這裏,找到了,沒事了!不用找警衛!」接著,我記得一張張又急又喜的臉龐在我面前閃過,然後是一陣陣的責難和關懷。「妳怎麼還會有心情一個人在這裏唸書?」「妳剛來美國,地方不熟,公寓那裏又黑,我們到處找不到妳,真把我們急死了,如果圖書館再找不到妳,我們就準備報警了!」當時,我對大夥兒的緊張又感激又虧欠,卻又有些迷惑。最後多虧了一位善體人意的學姊替我解圍:「我想我大概瞭解妳的情形,所以要大家先來圖書館找找看,結果真的在,沒事就好!」

我不是怪人

由於我人生歷練的有限,因而作出讓大家跳腳的事。對我當時的朋友而言,心中一定納悶:「這個亦文,怎麼這麼脫線,作出這種事來?」事實上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人的推理方式居然如此不同,也造成每個人反應上的天壤之別。然而,那位學姊適時的安慰,平靜的反應,幫助我在待人處事上的成長,並且也從她那兒得到自我肯定──至少「我不是個怪人」。

反應三步曲

雖然你我可能很少去留意,但是一個人的反應通常都經過下面推理的過程而產生:1.事情是因自己還是因別人而起?2.此事經常發生嗎?3.你對這件事能做些什麼嗎? 註1近年來北美發生多起的校園槍擊事件,引起各方激烈的反應。有責難父母疏於管教的,有歸咎於暴力滲透媒體的,也有認為槍械管制不當的,大家都希望找出肇事的元兇,責任歸屬弄清楚,才好解決問題。另外,若在公路上遇見一起車禍,你會如何反應?趕緊遠離現場,或是停下來看熱鬧,還是停下來,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經過推理的過程,若自認對事情無能為力,並與自己相關不大,對整件事的反應就會很低調。若自認能提供一些心力,姑且不論肇事者是誰,看見情形不對,視自己能力多少,盡力協助,這種則是積極主動的反應。

生命的反應──愛

當你看見路旁一起暴力傷人事件,你會有何反應?六四時,在天安門廣場,那個人為什麼要站在坦克車前?為什麼有人明知腹中所懷的胎兒是有缺陷的,卻仍堅持將胎兒生出來?有一個人想出個難題問耶穌,一個人該作什麼才有永恆的生命?耶穌就說了一個路旁暴力傷人事件的故事給他聽。故事中有三個人,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中兩個人的反應是看見人受傷卻視若無睹,避而走開;另一個人的反應,則是盡一切力量去幫助傷者,甚至像看重自己的生命一般。(參考路加福音10:25~37﹞我們對生命的反應是什麼?是愛,還是冷漠?是滿有恩惠,還是總歸咎於他人?是願意犧牲奉獻,還是自掃門前雪?聖經記載,萬物都是藉著神所造的,生命在祂裏頭。這位生命的主是一位滿有恩典與慈愛的神,祂也要屬祂的人彼此相愛﹝約1:3~4;約壹4:7~8﹞。

企業家和小男孩

一位企業家和他的太太為了事業忙碌,幾乎精疲力盡。他們覺得必須休個假,因此就去了一個海邊的別墅。湊巧,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也同時蒞臨了這個海岸小城。聆聽著屋外的風雨,企業家躺在床上,不禁聯想到自己如這暴風雨般的生命,每天都承受著數不盡的要求與壓力。風雨逐漸退去,窗外恢復了寧靜,企業家不願吵醒太太,悄悄地離開別墅,到海邊觀看暴風雨後的情景。沿著沙灘走,他發現海灘上佈滿了被海浪沖上來的海星,被困在海沙上。只要太陽一出來,這些海星就會因失水而死。正思考之際,企業家發現一個小男孩正忙著拾起沙灘上的海星,耐心地一個個擲回海水。企業家向著男孩走去,問道:「小朋友,你在作什麼啊?你一個人再怎麼丟也於事無補,無法造成什麼影響,海星實在太多了呀。」小男孩彎腰又拾起一個海星,丟到海中,看著海星沉入水中,開心地說:「可是,對我丟到海裏的那些海星而言,它們卻是生死之別。」(Denis Waitley) 註2企業家看到的是責任和工作,很容易就覺得疲乏;小男孩看到的是生命,很容易就察覺出其中的希望。你所看到的人生是什麼?

向生命作出回應

耶穌為門徒洗腳,輪到彼得時,彼得說:「主啊,你要洗我的腳嗎?」耶穌解釋說:「我所作的,你現在雖然不知道,以後你就會明白。」彼得仍堅持:「你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就與我無分了。」彼得因而改口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都要洗了。」(約13:6~9)彼得對耶穌的要求,直覺的反應是不妥與不安,因此堅持己見。但是當彼得體會他的堅持會令自己失去珍貴的福份,就當機立斷,馬上改變自己的反應。要反應快,需要保持高度的調適能力。若是我們希望自己不會變成一個反應遲鈍的人,以致失去生命的祝福與活力,不妨試試下列的練習,以增進自己反應的能力:練習從人的臉部表情來判斷他行為和言語的用意,這需要一段時間重複的練習。猜錯不要緊,給自己更多一點機會和練習。練習使用前述推理過程,看看自己的反應是如何產生,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主動多學多問,收集相關資料,先自問所疑惑之處,不要單靠直覺。「人有了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在我們對生命作出愛的回應之前,是否應當先肯定我們所擁有的是那會存到永恆的生命?

參考資料:
註1. Carlyon, William D. Attribution retraining,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7, Vol. 26
Issue 1, p61.
註2. 摘自 Swindoll, Charles R.. The Tale of the
Tardy Oxcart. Word Publishing, 1998.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