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心靈的網路

心靈的啟蒙 科學家們一直到近年來才發現,嬰兒出生後,特別是童年時期的人生經驗,對人類大腦思路架構的形成,比天賦更具決定性的影響 (Newsweek, 2/19/1996)。每一個腦神經細胞都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連線,建立起萬億個神經線連結(synapses or connections)。而這些連結的產生,是在孩童發育的各個階段,從視覺、聽覺、觸覺來的經驗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個網路系統。 心靈的可塑性 「對成人而言,經驗所影響的是行為,對孩子而言,經驗所影響的是心靈網路的建造。」──培理醫生,貝勒醫學院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許多鼓勵與豐富的學習環境,會為孩子日後的一生,定下成功的基礎。相反的,無論是身體或心靈在年幼時受到不斷的傷害,根據研究,這些受虐兒童大腦結構中的神經線連結(網路結構),比起有正常童年的人少許多,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區域(limbic system)也小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註3】。因此為兒女提供一個安全,正常的成長環境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若要進一步富化孩子的心靈,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美好的親子關係。孩子的學習,無論是語言,推理或想像,都是從人際關係中啟發而來。另外,幫助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聽優美的音樂,觀察大自然的生態,玩樂高﹝lego﹞或作手工,背誦好的文字作品,尤其是聖經,會在他們的心靈網路上奠定日後吸收類似資訊的基礎。 成年人的心靈網路 如同身體其他機能一樣,人腦功能的發育也有一個巔峰期,大約是在24到28歲之間,過了巔峰期的人腦,會自動以建立大腦的資訊網路來彌補功能上的不足。成年人的思考功能是否能繼續開發,一般會受三種因素的影響:1. 頭腦的體操愈喜愛動腦筋的人,思路就愈敏銳。賓大老化研究中心主任謝毅(Schaie)說,一個停止解決問題的人,遲早會變成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人。2. 疾病的影響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往往會使人變得被動懶散。因此對這樣的親友,除了表達我們的關懷之意外,也可以按他們的情況帶一些錄音帶給他們聽,幫助他們保持心靈的活力。3. 思考的彈性一個五十歲的人若能玩十五歲的遊戲,這樣的人絕對永保青春。凡是在老年認知能力高的人,都是在中年階段思考彈性度高的人。成年人的心靈,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來豐富化它的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下列五項建議,可以幫助成年人活化他心靈的敏銳度── 建立心靈的資訊網路 1. 與上帝的心靈連結「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馬太六:29﹞人的創作靈感都是從捕捉造物主的奇妙創造而來的,特別是當我們與創造心靈的神建立起關係,我們心靈的網路自然也就更寬廣、心靈的敏銳度也愈高。2. 教育若有機會,就去學校選修一門課。教育會提供學生練習說與聽的機會,說與聽是心靈的一種獨特功能,對提升大腦資訊網路功能有富化的效果。3. 保持潔淨「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普渡大學教授凱爾(Dr. Robert Kail)說,成人大腦的發展,就像是一個成熟的電腦軟體,不斷在研發捉蟲的能力(debugging)。心靈網路的清潔,是心靈能發揮高功能的條件之一。因此需要常以真理﹝神的話﹞來檢查自己的思想意念。4. 結交益友朋友多的人較孤獨的人心靈的功能要敏銳許多。5. 多運動,少看電視謝毅博士在他人類老化的研究實驗中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對生活不同事物投入多的人,比一天到晚坐在電視機前面的人,更能保持智力。 心靈會饑渴 大腦有一個特徵,就是無法忍受真空狀態,大腦渴求資訊的供應。如果得不到新的資訊,大腦就只有將庫存的資料不斷取出來運用【註4】。耶穌曾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四:4)心靈的成長,也需要許多外來資訊的供應,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往往「饑不擇食」,吸收了許多不健康的訊息而不察覺,不單對自己造成負面的影響,往往也對下一代造成傷害。神的話有清潔人心的功能,就如同電腦軟體中「自動校正」(debug)一樣。如果家中有一電腦網路專家,一定會讓你享受到電腦高功能的威力;如果我們將心靈連結到造物的主,必定也能體會到心靈功能的超級威力。 【註1】Lemonick, M.D. & Madeleine J. N.. Glimpses of the Mind, Time, 7/17/95 【註2】Costa-Giomi, Eugenia &…
Read more

心靈的故事

蜜蜂的七千個腦細胞,執行令你嘆為觀止的絕活。人類的一千億個腦細胞,擁有從自我躍向上帝的心靈能力。 過慣了都市車馬喧囂聲浪的人們,偶爾利用春天假期遁入山林避靜,眼見小鳥歌唱,蝴蝶翻舞,心中難免引起遐思──如果我不必煩惱企業成長率,可以像小鳥一般,翱翔於青山翠湖之間,該多麼消遙自在!如果我不必上朝九晚五的班,可以像蝴蝶天使一般,飛舞於山谷百合之間,該是多麼輕鬆瀟灑!不拿小鳥和蝴蝶作比,熙來攘往的人們有時也會羨慕小狗的知足常樂,一根骨頭就可以快樂一個下午。有時也會嚮往小貓的悠閒,有特權窩在舊布上打盹兒。真的嗎?小鳥碰上了頑童的彈弓,蝴蝶碰上了螳螂的利爪,小狗碰上了流行的瘟疫,小貓碰上了饑餓的野狼,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萬物之靈 人類雖然跑得沒有印度豹快速,沒有翅膀可以像蝴蝶一般飛翔,但人類的心靈卻擁有萬物所望塵莫及的能力,令所有動物欽羡不已的心靈想像發明能力──他能製造疫苗,對抗疾病。他能種植莊稼,儲備糧食。他能制定法律,規範社會生活常軌。他能使用文字,將文化資產傳承給下個世代的人。他能用語言教導人開發潛能。他能背誦九九乘法表。他能理解圓週率求近似值的方法。他甚至能想像侏儸紀孔龍爬行地表的情景,拍成電影。他能發明internet,提供網際網路的溝通管道。他能把山澗清水處理後,用管線送到你家的自來水龍頭。碰上傾盆大雨,小鳥可沒人類的特權,可以躲進宅宇裡靜聽雨打芭蕉。碰上流行病,蝴蝶君可沒人類方便,可以找醫生治病!感謝上帝,人類的心靈擁有奇異的能力!上帝創造人腦,想來花了不少心思呢。 蜂腦與蜂心 當然,動物的腦也很精巧,就拿蜜蜂的腦來說吧,雖然只有大約七千個神經細胞,但它能進行的精密工作,卻令人嘆為觀止──執行複雜的蜂巢責任:構築巢窩,計算六角形蜂窩的角度,餵養幼虫,保持乾淨,維持通風,修護。嗅覺:特別是分辨友蜂或敵蜂。視覺:可以看見光譜中從紫外線到黃色的顏色。方向感:可以估算太陽的角度,準確度在2-3度以內。報時:知道每天的時辰,準確度在卅分鐘以內。飛行路線:根據天空的亮度,地形和沿路氣味,精確來往目的地和蜂巢之間。重量感:可以估計所攜帶花粉的重量。溝通:從友蜂跳舞的頻率,知道花卉食物的距離。生活:分配每個蜂屋的食物。分辨力:分辨敵友,且攻擊敵方。聽覺:可以分辨其他蜜蜂所發出的聲音。註1如果蜜蜂的七千個腦神經細胞就能執行上述這些驚人的能力,那麼人腦的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當然可以執行更令人瞠目結舌的絕活。 人腦與人心 印度的夏坤塔拉女士 (Shakuntala),曾經表演將下列兩個天文數字相乘7,686,369,774,870×2,465,099,745,779得到18,947,668,177,995,426,773,730.只花了廿六秒就算出正確答案。荷蘭的克威廉先生(William Klein ) 計算一個一百位數字的十三次方根,只花了二分九秒就找到其數值。人腦在計算上的能力確實是蜜蜂和小鳥難以望其項背的。註2當然,人類的心靈,不只長於數學計算,他所能執行的複雜任務連天使都會讚嘆──從歷史學習政經的寶貴功課。處理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根據某些法則作出生活抉擇,使人生趨吉避凶。記得數千個朋友的臉龐,分辨各種動物的聲音,又能想像N次元的世界。製造飛機,航行世界各大城之間,加上發明各種專利品,改進人類生活。 人心與人靈 聖經所記載的人物故事,顯示出人類的心靈擁有更奇妙的第三度空間能力──第一度空間的能力是身體的功能,像蜜蜂的飛行與採蜜。第二度空間的能力是心思的功能,比如人類的數學運算,發明想像能力。第三度空間的能力是靈性的功能,以人類敬拜上帝的宗教能力為最佳說明。這種心靈的靈性能力可以從下列歷史例證窺見一斑:馬利亞竟然能和天使對話,被告知所懷的胎是至高者的兒子。她以順服的心稱頌神的恩惠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情願照主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路2:26-55)先知以利沙所在的多坍城被亞蘭王所派大軍圍困,以利沙心靈的眼睛竟然看得見,上帝派遣了滿山的火車火馬來保護以利沙的安全。(王下6:15-18)亞伯拉罕的心靈竟然聽見上帝的呼召,要他離開拜偶像的故鄉吾珥,去一個從未到過的地方,建立一個敬拜獨一真神的家族。上帝並向亞伯拉罕應許,他的後裔要發展成為許多國家。偉大的宣教士保羅,心靈的耳朵竟然敏銳到可以聽見上帝的啟示,導引他從小亞細亞的特羅亞,渡海到達歐洲的希臘半島,將基督教的福音傳到歐洲本土。 人靈與上帝 人類的心靈感受上帝的帶領,尋求上帝的旨意,與上帝靈裡溝通的能力,是最神奇的,也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分界線。我們從未見過猴子唱讚美詩,歌頌上帝的仁慈,也未見過河馬聚集在一起,彼此分享上帝造物的奇妙。從未聽過騾子會向上帝禱告,也未聽說野貓被獵狗追得緊急時,向上帝發出求救的呼聲。從未見過麻雀教導牠的下一代說,敬畏神是一切智慧的開端。更未聽說長頸鹿在午餐之前,先向上帝獻上感恩的禱告。但我們卻見過放蕩大半生的浪子,回歸上帝懷抱所經歷的恬靜安息。聽過觸犯法網的罪人,向上帝懺悔時流下悔改的眼淚。我們也聽過平凡的人物在四面楚歌中,向上帝禱告所發生的神蹟。我們也見過鄉下老婦信靠耶穌十字架的寶血,享有赦罪的平安。多神奇的能力,人類竟然可以和看不見的上帝,建立如此親密的關係。從可看見的奇妙造物,推想到神奇的造物主;從次時空的萬物生存狀態,連想到超時空的上帝與天國;從短暫的今生,想像永恆的可能;從有限的自我,轉向無限的神。萬物中只有人類的心靈能夠做出這種超凡的跳躍,從有限躍向無限,從短暫躍向永恆,從今生躍向永生。這種心靈跳躍的能力,與智商高低無關,與情商的強弱無干,只要一顆謙卑的心靈,打開心扉,向坐在藍天白雲之上的造物主獻上感恩的祈禱說:「謝謝你創造了我,我以單純的心接受耶穌替我捨身流血的功勞,祈求你引導我一生,走事奉你的道路。我最大的喜樂就是,將來在天國得以看見你的榮臉。」這簡單的祈禱,就可以使地球上的一顆心靈,瞬間穿透百億光年的宇宙直徑,到達遙遠的永恆寶座,引動那坐寶座者的慈愛笑容。 註1. Anthony Smith, The Mind (NY: The Viking Press, 1984) p20 註2. Ibid., p212

金麵包的啟示

兵臨城下,權勢力量示威;婉言退敵,金麵包顯智慧。 小時候念書,有關中國語言文化的人文課程有論語,四維八德,公民與道德,另外是歷史課,介紹中國文化,朝代的更替,帝國的興衰。但是沒有一個課程是教導「智慧」的。甚至什麼是「智慧」,也沒有解答。在升學聯考出國留學的環境下,大概會背書能考試,聯考能進第一志願,留學獲有獎學金,攻得博士學位,應該就是有智慧吧! 學問與智慧 進入社會以後,不再是靠背書考試,除了學問,要會人際關係,要會辦事。光會念書的人,不一定就會做人、會辦事,更不一定能領導統御。既然學問不能解決許多工作上的問題,可見學問不等於智慧。傳統學院式的教育,只傳授學問,不傳授智慧。那麼到底什麼是「智慧」呢?智慧能教能學嗎?是天生具有的嗎?受洗成為基督徒,開始讀聖經,才發現「智慧」是聖經裡一個重要的主題。箴言一開始就說「所羅門的箴言,要使人曉得智慧。」,「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1:2, 7)開宗明義的肯定,智慧是可以曉得可以學習的,從聖經可以學到智慧。以色列人讀聖經,深深為智慧所吸引,喜好智慧,追求智慧,甚至「對智慧說,你是我的姐妹。」( 箴言 7:4) 日常處世應對進退,智慧就像相依為伴的親密姐妹一樣,成為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好像孔孟思想影響一個中國人一樣。讀以色列人的歷史,發現他們沒有建立輝煌的帝國,也沒有建築聞名於世的長城運河,更沒有許多名蹟古物留給後代。但是藉著努力研讀聖經,尋求智慧,代代相傳,留下給後代的是無數教導智慧的教材。這些著作,就像「長城」,巍然地高聳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裡,照亮他們的後代。對以色列人來說,智慧的確是可以教導學習的。下面的故事,是以色列人教導智慧的教材之一,是虛構的,目的只在增加教學效果。 大帝國與女人國 亞歷山大帶著大軍東征西討,到了非洲深處,出乎意外的,遇到有一地方,全境都是女人居住掌管的地方。當亞歷山大大帝佈下大兵準備攻擊時,女人國的領袖來見他,對亞歷山大說「打這場仗,假如你勝了,殺了我們,那麼人們會說,亞歷山大只不過是勝了女人而已。但是萬一你被我們打敗呢?歷史會大肆記載,亞歷山大最後死於女人之手。」亞歷山大心裡想,這女人講的話是有道理。於是說「我可以放過你們,但請你們給我一些麵包。」過了不久,一條純金打造的麵包放在一個金盤上,就送來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看了一眼這閃閃發亮, 卻無法品嘗其美味的麵包。嘆了一口氣說:「你們是什麼樣的民族, 會用金子來做麵包呢?」「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相信不會因你們那裡沒有麵包,因此我們以金子打造麵包,代表我們對您最高的敬意。」一個女人回答。據說,亞歷山大在離開時,在女人國入境的門柱上題刻著「我,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是個愚昧的人,直至來到這裡,才從女人國學到智慧。」 矛盾與平衡 什麼是智慧呢?智慧是要能在矛盾對立的選擇中,找到適當的平衡立足點。解決問題需要勇氣,可是不能太魯莽或太懦弱;要有尊嚴,但是不驕傲也不粗俗;要謙虛,不自大也不卑屈;要謹慎,不冒昧也不膽怯;要說話,不多言也不寡言;要用字遣詞,用得恰到好處。此外,有智慧還能化矛盾為合諧,化危機為轉機,絕處能再逢生。在亞歷山大與女人的矛盾對立中,金麵包代表的就是用智慧解決問題,找到的一個平衡點。如果女人國在亞歷山大要求麵包時,貢上可吃的麵包,那麼也就表示她們臣服於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不費一兵一卒,就戰勝了她們。 可是,她們也不能拒絕或得罪亞歷山大。於是她們按照亞歷山大要求的,換給他一個更昂貴的禮物。如此女人國還略佔了上風,因為她們把本來表示她們臣服於亞歷山大的麵包,換成象徵她們的勇氣和自主權的金麵包。在軍事上,她們也許比不上亞歷山大,但在政治謀略上,她們卻毫不遜色,而且略勝一籌呢。這故事說明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權勢力量:運用邏輯和智慧, 甚至能抵擋最強大的軍事武力。以色列的拉比喜歡在故事裡,用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例如亞歷山大,來代表世上的強權力量,或十分難解決的問題。亞歷山大不是被武力征服的,沒有人能用武力征服亞歷山大,他是被女人的智慧所征服的。另外,在故事裡,亞歷山大知道他能從女人學習智慧,就虛心接受,甚至承認自己是愚昧的人。拉比要表達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要能有雅量虛心學習,不管學習對象是男人或女人,強者或弱者,甚至是被你征服的人。 抉擇與真神 如何在矛盾對立中,找到金麵包?以色列人教導智慧的教材極為豐富,討論的人生問題範圍也很廣,可以提供我們許多尋找金麵包的線索和原則。但是對於有興趣學習的人,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從認識獨一的真神和聖經開始。以色列人相信智慧是從神而來的,是神所賜的。如果說智慧是知道如何選擇,那麼進入智慧之門的第一步,就是要選擇敬拜順從獨一的真神,並選擇神在聖經裡所指導我們的道路。智慧的道路困難嗎?並不盡然,保羅禱告:「求主耶穌基督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弗1:17)只要我們願意謙卑信靠神,常常研讀祂的話語,並接受聖靈的啟示和照明。這位智慧的源頭,喜好公義,施行憐憫的神,已在聖經裡豐豐盛盛的預備了智慧的寶藏,就等待您去掘取了。

兩種寬恕

從食堂與伙食,連想到人生與人心。 我幼年就讀的學校是一所貴族(幹部)子弟寄宿學校。此類學校在外省幾乎是聞所未聞,僅僅在那些發達的省會才會有一間類似的設置。在北京,大概有十所這樣的學校。在這類學校裡,學生是清一色的官吏子女,其中不乏顯赫家族之後。由此,即使不提政府的重視,僅僅是這些出身,已經在學校的名聲裡加添了不可輕視的份量。 在這樣的學校中,我所就讀的學校仍然名壓諸校。其名聲的遠播先是由於足球(北京市少年冠軍),後是因為該校紅衛兵的劣跡,而引發關于該校真假參半的種種傳聞。有意思的是,第一公主(李訥)曾經在該校上學反倒很少有人知道。 食豐富的學堂 我在該校讀書的時候,尚屬國內的貧困年代。但是,食物的普遍缺乏似乎並沒有影響到校內的飲食。除了特殊供應以外,這個僅有小學和初中的學校竟然擁有自己的果園,魚塘和奶牛場。這恐怕使同處一鎮的最高學府都要感到自愧不如。由於沒有飢餓作背景,進餐在那裡便具有了「吃飯」以外的涵義。進餐明顯地被儀式化了。那是一所有軍隊背景的學校,進餐的時刻便會有一隊一隊(以班為單位)的學生在校園各處出現,高唱著軍隊裡流行的傳統歌曲向食堂齊步行進。 食堂座落在校園現代建築的那一半 (古代建築的那一半原係清朝皇帝的行宮) 。食堂寬大,進餐的區域不僅男女有別,而且長幼有序。餐桌方形,配有條凳。進餐前,炊事員已經將碗筷放在桌上,進餐的學生八人一桌坐定。然後,由組長用餐盆把菜肴取回,再分配給組裡的人。菜有餘時,便留在盆裡﹔待有人不夠時,再向組長要求加添。主食則用大餐車推入,由學生自由取用。用餐時不得聊天。餐盡,必須立即離開餐廳,以免干擾他人進食。整個進餐過程明顯受到軍隊傳統的影響,旨在強化學生的某種意識和習慣。 餐廳的食品並不是像後來外間傳言的山珍海味,不過是現在人們日常食用的家常飯菜。不過,在那個年代,大米白麵隨便享用,每日都有動物蛋白和蔬菜供應,飯後還常有水果,的確也算是特殊了。 外觀美麗的棗餅 菜肴既然多屬家常,也就沒有留下甚麼特別的印象。棗餅並非因其美味而化作我腦海裡的一片水域。棗餅是一張圓形的麵餅對折而成,故呈半圓形。在兩個半圓閉合之處,留有一條縫隙,頗似抿而不合的大嘴。三或四個紅棗從似合未合的嘴唇之間半探出身來。不知是在吞,還是在吐。皺褶的乾棗因高溫蒸氣的滋潤而膨脹,皮面光滑如玉。有的鮮紅如血滴,有的似紫似墨。光潔透亮的紫紅棗子在雪白麵餅的襯托下,像是鑲在羊脂玉上的紅寶石。 我因為笨拙,自幼對有殼有核的乾鮮果品素存畏懼之心。每次品嘗,肉和仁沒吃到多少,口舌指掌還要冒皮肉之痛的風險。若不是怕腹中滋生出一片棗林,我大概早已加入囫圇吞棗者流。不過,有些口齒靈俐的同學所見卻不同。他們因貪棗子的甜味,竟將紅棗從餅上摳出,裝滿衣兜裡,帶到餐廳外慢慢享用,卻將整個麵餅丟棄。到了全校大會批評這種不良行為時,我才知道原來竟有如此食趣不同者。以我這種笨嘴之人私下的判斷,為棗子這類費勁食物而冒全校之大不諱是很不值得的。 回味無窮的豆包 另一種仍在記憶裡回味無窮的食物是豆包。豆包和棗餅應該是同類食品。然而,豆包卻和棗餅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俗話說﹕「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褶當然是表面的文章。而肉餡才是包子真正的內容。這俗語的意思是說﹕一個事物的優劣不在其表面的裝飾,而在其內在的內容。豆包是徹底地不要表面文章。它的外皮是光溜溜的一面,完全沒有褶子之類的修飾。 豆包的餡子是豆沙,故而豆包也叫豆沙包。將小紅豆煮熟,攪碎,擠壓,然後加糖,即成豆沙。豆沙色澤溫和,呈暗紅﹔形狀微小可愛,如茸如沙。豆沙口感細膩,入嘴即融。其甜味含蓄,豆的清香自綿軟的淡甜里沁出,令人自有一番回味。糖包就不能和豆包相比。糖包走的是濃烈的路子。一入口,甜味濃重得「喉」人(北京話。意指過分的甜或鹹對咽喉的強烈刺激)。食過後卻無縈繞的餘味。并且,糖包的餡子屬於漫溢橫流的不安分之輩,全不似豆沙那樣溫和安祥。 浮華VS紮實的生命 有的人生如同棗餅,把自己那幾顆棗子都浮華地用在面上。一旦那幾顆棗子隨著過眼煙雲而逝,整個人生便被棄之若渣滓。有的人生好像豆包,功夫都下在裡面。越往裡品,味道越醇。不隨波逐流,也就不會隨流而逝。投在現世,也就留在現世。投入永恆的,才能在不朽裡收回。 基督徒的生命不也是如此,有的像浮華的棗餅一樣,外表十分虔誠,熱心愛主,也許每聚會必到,有服事必參與,卻忽略了內在靈命的培養,無法彰顯出基督榮美的生命。 有的卻像豆包一樣,外表雖毫不起眼,內在卻因與主緊緊相繫,就能活出榮美的基督徒生命,讓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基督徒信仰的美善。

棗餅與豆包

幼年就讀的學校是一所貴族(幹部)子弟寄宿學校。此類學校在外省幾乎是聞所未聞,僅僅在那些發達的省會才會有一間類似的設置。在北京,大概有十所這樣的學校。 在這類學校裡,學生是清一色的官吏子女,其中不乏顯赫家族之後。由此,即使不提政府的重視,僅僅是這些出身,已經在學校的名聲裡加添了不可輕視的份量。 在這樣的學校中,我所就讀的學校仍然名壓諸校。其名聲的遠播先是由於足球(北京市少年冠軍),後是因為該校紅衛兵的劣跡,而引發關于該校真假參半的種種傳聞。有意思的是,第一公主(李訥)曾經在該校上學反倒很少有人知道。 伙食豐富的學堂 我在該校讀書的時候,尚屬國內的貧困年代。但是,食物的普遍缺乏似乎並沒有影響到校內的飲食。除了特殊供應以外,這個僅有小學和初中的學校竟然擁有自己的果園,魚塘和奶牛場。這恐怕使同處一鎮的最高學府都要感到自愧不如。由於沒有飢餓作背景,進餐在那裡便具有了「吃飯」以外的涵義。進餐明顯地被儀式化了。那是一所有軍隊背景的學校,進餐的時刻便會有一隊一隊(以班為單位)的學生在校園各處出現,高唱著軍隊裡流行的傳統歌曲向食堂齊步行進。 食堂座落在校園現代建築的那一半 (古代建築的那一半原係清朝皇帝的行宮) 。食堂寬大,進餐的區域不僅男女有別,而且長幼有序。餐桌方形,配有條凳。進餐前,炊事員已經將碗筷放在桌上,進餐的學生八人一桌坐定。然後,由組長用餐盆把菜肴取回,再分配給組裡的人。菜有餘時,便留在盆裡﹔待有人不夠時,再向組長要求加添。主食則用大餐車推入,由學生自由取用。用餐時不得聊天。餐盡,必須立即離開餐廳,以免干擾他人進食。整個進餐過程明顯受到軍隊傳統的影響,旨在強化學生的某種意識和習慣。 餐廳的食品並不是像後來外間傳言的山珍海味,不過是現在人們日常食用的家常飯菜。不過,在那個年代,大米白麵隨便享用,每日都有動物蛋白和蔬菜供應,飯後還常有水果,的確也算是特殊了。 外觀美麗的棗餅 菜肴既然多屬家常,也就沒有留下甚麼特別的印象。棗餅並非因其美味而化作我腦海裡的一片水域。棗餅是一張圓形的麵餅對折而成,故呈半圓形。在兩個半圓閉合之處,留有一條縫隙,頗似抿而不合的大嘴。三或四個紅棗從似合未合的嘴唇之間半探出身來。不知是在吞,還是在吐。皺褶的乾棗因高溫蒸氣的滋潤而膨脹,皮面光滑如玉。有的鮮紅如血滴,有的似紫似墨。光潔透亮的紫紅棗子在雪白麵餅的襯托下,像是鑲在羊脂玉上的紅寶石。 我因為笨拙,自幼對有殼有核的乾鮮果品素存畏懼之心。每次品嘗,肉和仁沒吃到多少,口舌指掌還要冒皮肉之痛的風險。若不是怕腹中滋生出一片棗林,我大概早已加入囫圇吞棗者流。不過,有些口齒靈俐的同學所見卻不同。他們因貪棗子的甜味,竟將紅棗從餅上摳出,裝滿衣兜裡,帶到餐廳外慢慢享用,卻將整個麵餅丟棄。到了全校大會批評這種不良行為時,我才知道原來竟有如此食趣不同者。以我這種笨嘴之人私下的判斷,為棗子這類費勁食物而冒全校之大不諱是很不值得的。 回味無窮的豆包 另一種仍在記憶裡回味無窮的食物是豆包。豆包和棗餅應該是同類食品。然而,豆包卻和棗餅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俗話說﹕「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褶當然是表面的文章。而肉餡才是包子真正的內容。這俗語的意思是說﹕一個事物的優劣不在其表面的裝飾,而在其內在的內容。豆包是徹底地不要表面文章。它的外皮是光溜溜的一面,完全沒有褶子之類的修飾。 豆包的餡子是豆沙,故而豆包也叫豆沙包。將小紅豆煮熟,攪碎 ,擠壓,然後加糖,即成豆沙。豆沙色澤溫和,呈暗紅﹔形狀微小可愛,如茸如沙。豆沙口感細膩,入嘴即融。其甜味含蓄,豆的清香自綿軟的淡甜里沁出,令人自有一番回味。糖包就不能和豆包相比。糖包走的是濃烈的路子。一入口,甜味濃重得「喉」人(北京話。意指過分的甜或鹹對咽喉的強烈刺激)。食過後卻無縈繞的餘味。并且,糖包的餡子屬於漫溢橫流的不安分之輩,全不似豆沙那樣溫和安祥。 浮華VS紮實的生命 有的人生如同棗餅,把自己那幾顆棗子都浮華地用在面上。一旦那幾顆棗子隨著過眼煙雲而逝,整個人生便被棄之若渣滓。有的人生好像豆包,功夫都下在裡面。越往裡品,味道越醇。不隨波逐流,也就不會隨流而逝。投在現世,也就留在現世。投入永恆的,才能在不朽裡收回。 基督徒的生命不也是如此,有的像浮華的棗餅一樣,外表十分虔誠,熱心愛主,也許每聚會必到,有服事必參與,卻忽略了內在靈命的培養,無法彰顯出基督榮美的生命。 有的卻像豆包一樣,外表雖毫不起眼,內在卻因與主緊緊相繫,就能活出榮美的基督徒生命,讓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基督徒信仰的美善。

奔向冠軍

「只要相信自己能,你就可以做到;只要意願夠強,你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是奧林匹克冠軍理查派道克對一群高中生演講時,對年輕人所發出的挑戰。會後,一個有著一雙細長腿的少年人跑來,用極過其實其欽羡的口氣對他說,「先生啊!只要我能像你一樣,能成一位奧運冠軍,什麼代價對我都願意付出。」 真的,就因著這次談話的激勵,這位少年人的生命改變了。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奧運會中,他捧回了四面金牌,傑西歐文斯一日之間成了世界名人。 傑西回到自己在克里夫蘭的家鄉,人們夾道歡迎這位新出爐的奧運冠軍。突然,有一位瘦小的男孩從群眾中跑出來,貼近他的座車,對傑西欽羡地說,「先生啊!只要我能像你一樣,能成一位奧運冠軍,什麼代價我都願意付出。」傑西感到一陣情緒激動,就伸手握住這個小男孩的胳臂,對他說,「你知道嗎?我的小朋友,在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也說過一模一樣的話。只要你肯下功夫接受訓練,並且堅信你能做到,就一定能成為一位奧運冠軍。」 1948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奧運會的田徑場上,當年的小男孩已經變成一位青年人,正么著身子,屏息等待著百米決賽的起跑槍響。「排骨」哈理遜迪拉德贏得金牌,並且平了傑西歐文斯的奧運紀錄。 每天都有許多人因著別人的榜樣被激勵,立定目標,走向自己成功的未來。那麼,誰是你心目中願意追隨的冠軍呢?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我的世外桃源

小時候讀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心中十分羨慕他筆下所描繪的炊煙繚繞、老死不相往來的寧靜恬淡的風景。那時正值舉國上下被一片「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呼嘯聲所淹沒,我厭倦了那個嘈雜喧鬧的世界,開始用小豬頭積攢鋼蹦兒,希望存夠了路費去尋找老陶筆下的世外桃源。 可惜的是,錢尚未裝滿小豬頭,就被母親打碎,用不多的錢湊足了我的學費。此後,那世外桃源一直是縈繞在我心中的夢。 等到我長大後參加了工作,有機會出差到湖南,特意坐了汽車又換拖拉機,經過兩天長途跋涉,總算找到了傳說中陶淵明筆下的桃源鎮,卻讓我大失所望﹕雖然地處偏遠的山區,也有樹林和小溪環繞其間,但那斑駁的土牆上殘留的大紅標語,和大樹上有線廣播裏傳送的樣板戲的聲音,早已打破了小鎮的寧靜與詳和。我逃也似的離開了村子,也破碎了我多年的桃源夢。 我開始迷戀在書堆和音樂中,不再企盼現實中的「避難所」。經歷了辭父、婚變、離鄉種種波折,但那些書籍和音樂從沒有離開過,並帶給我無限的慰藉和平安。我歡樂時,「藍色的多瑙河」伴我一同起舞;我孤獨時,「林黛玉」陪我一同嘆息;我痛苦時,「二泉映月」為我哭泣;我失落時,雪萊的詩振奮我士氣….。那兒時夢中的仙景早已被我遺忘了。 然而,多年後,在我毫無預期之中,卻發現了另一個「世外桃源」。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世外桃源」,有人的地方就有罪惡、紛爭和傾軋。我們活在這個世界裏,常盼望有一個淨土,而我們人本身卻是製造這污染的源頭。 真正的世外桃源是在神的國度裡,當我們擁有從神而來的生命,當我們接受耶穌的救恩,當我們靠著聖靈的能力戰勝自己的軟弱,我們就會不為俗世的潮流所湮滅,不被富貴貧賤、成功失敗所掌控,心中常存感恩和盼望,保有一份不以環境、時間和境遇而改變的平安和喜樂,把信心和關愛傳遞給周遭的人,這世外桃源就在我們心中湧動、生長、長存!

化雲造雨有妙法

人工造雨是科學家的成就,普降甘霖卻是上帝的大愛。 廿一世紀的人類面臨不少難題,其中之一是淡水不敷應用。不錯,現代科技可以把海水淡化,但耗用能源甚大,不適宜大規模應用。有人曾異想天開,建議把從北極往南漂流的冰山融化以得到淡水,但這有不少技術的困難,何況得到的淡水也不是很多。 據說近一百年前香港政府曾出重金懸賞,徵求解決香港缺水的方法。獲獎並經採用的方法是多建貯存雨水的水塘。雖然香港政府建了十多個水塘貯水,但遇到天旱時,香港居民還是要忍受四天供水四小時之苦。最後獲得同意把車江之水翻山越嶺地引入香港,居民才鬆了一口氣。然而,這仍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因為遇到巨大旱災時,河水也是會枯乾的。 自有歷史以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直是人類的渴望。不錯,天空常見彩雲片片,但很多時候雲層並沒有帶來甘霖。古時一位大有智慧的君王所羅門,早已留意到這個現象。他用無雨的風雲來形容空誇贈送禮物的人。(見聖經箴言廿五章14節)到今天,呼風喚雨的夢想才得到實現。人類第一次人工造雨成功是在一九四六年。 人工造雨之法 筆者在紐約州立大學的大氣科學研究院攻讀時,認識了該系的兩位教授,也是人工造雨之父,因此對人工造雨的妙法稍有認識。這兩位教授,當時都是在離校園不遠之施納德(Schenectady )市的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 研究中心作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筆者曾到該研究中心參觀,見到牆壁上懸掛了好些對該公司有特殊貢獻之僱員的照片,其中也有筆者認識之中國基督徒的照片,可見科學與宗教並不衝突,許多對人類頗有貢獻的科學家都是基督徒。 施菲並沒有高等學位,但他有敏銳的觀察力,後來成為紐約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研究中心的所長。他留意到即使把雲室內的小水滴冷卻至攝氏零下卅四度,也不能結冰。但如果把一小撮乾冰(凝固的二氧化碳)撒在雲室內的過冷雲中,雲團會變成小型的雪暴。不久,他駕駛飛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一座大山的上空飛行,自雲層撒下乾冰作催化劑,雨雪立刻降落。這樣,人類在一九四六年首次用乾冰造雨,竟然成功了。 後來,另一位同在通用電器公司工作的同事馮奈格發,使用碘化銀或碘化鉛也可以使過冷的小水滴在其周圍積聚凝結,較重較大的水滴或冰塊便會降落地面成為雨水。碘化銀或碘化鉛能夠有此特殊的性能,顯然是因為它們的晶體結構與冰很相似。 人工造雨的進展 然而,是否每次在雲層中撒下乾冰或碘化銀便會下傾盆大雨呢?卻也不一定。許多時候沒有撒下催化劑也會下雨,故當時很多科學家堅稱無法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到一九六六年,美國科學院調查十八次商業性施行人工造雨的結果,發覺人工造雨可增加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降雨量。 到一九七零年,由於技術改良的結果,每次催雲化雨的獲得平均降雨量,都比沒有催雲化雨的自然雨量多一倍餘。其後研究的結果,發覺人造雨的首要條件,是天空中浮動的雲塊要有適當的濕氣。如果炎陽普照,萬里無雲,造雨技術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 陽光與雨水之重要 農夫在種植農作物後,都希望有雨水下降,使農作物得到滋潤,可以生長茂盛。賣雨傘的商人當然也希望下雨。如果當天科學家用催雲化雨的技術使大雨滂沱降下,他們一定會額手稱慶。但別忘了,遊樂場的遊客可能會因此變成落湯雞或掃興地躲在室內。露天售貨的小販也會失去賺錢的機會,甚至會血本無歸。更嚴重的是,如果引起山泥傾瀉,交通意外,誰願負這個重責呢?人之常情是得到好處後,忘記感恩,遭遇損失時,便怨天尤人。如果只有科技的進展,而沒有人性的更新,也不是人類之福啊! 耶穌提醒我們,神「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 ) 祂從「日照」,「降雨」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教導我們學習重要的屬靈真理。願我們都有神的真愛和真智慧,像天父一樣完全。

心靈

心靈 Minds are like parachutes. They only function when they are open. Sir James Dewar 心靈如同降落傘。只有在打開時才有用。 Little minds are wounded too much by little things; great minds see all, and are not even hurt. Anonymous 渺小的心靈常被小事情所苦,偉大的心靈能看見大小事物,卻不受傷害。 It is not enough…
Read more

存乎一心

希特勒與德蕾莎的差別,耶穌和猶大的分界線,在於心。 一個人的心靈可塑性極高,它可以是德蕾莎修女的心,為印度街頭的窮人奉獻所有的愛;它也可以是希特勒的心,將六百萬猶太人關進煤氣室謀殺。它可以是愛因斯坦的心,有能力想像時間空間在近光速的運動中如何變化;它也可以是個阿呆的心,有意地拒絕思考,至終鈍化了自己的智力。它可以是耶穌基督的饒恕之心,在十字架上為釘祂的仇敵祈禱;它也可以是猶大的貪婪之心,為了卅兩銀子,竟然將自己的老師出賣。 人心與人生 如果你的心親近光明,而不是黑暗,思想仁愛而不是仇恨,愛慕耶穌的同在而不是鬼魔的異能,經常實踐饒恕而不是懷怨苦毒,追求事奉上帝的喜樂,而不是追逐名利財富的虛無,那麼你我所經歷的,將是喜樂、光明、有意義的人生。你我的天賦潛能,也會得著充分的開發。 如果你我的心被慾望所蒙蔽,被仇恨所焚燒,被害怕所掌控,你我就會失去安樂,潛能也被壓制,過一個可憐愁苦的生活。下列故事最能說明心思的一點變化,如何創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鄧靈頓(Lewis Dunnington )博士所著作的一本書《蛻變的大能》(Power to Become)第176頁記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個大一新生,因為某教授的敵意而失去自信,成績低落。經過鄧博士的輔導,他的心思改變了,這一念之差,竟然扭轉了他的心情,也扭轉了他的成績。我們姑且替這位大一的新生起名叫原凱吧── 新生與教授 原凱存興奮的心踏進大一普通科教室,開學的第一天象徵著大學生活的美好前景。X教授上了講台,目光掃過這偌大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打開他的開場白說:「你們這群大一的新生,就像我多年帶過的新生一樣,你以為你一定可以通過這科目,事實上有人將會死當。我只要看看你們的臉,我就知道那些人是當定了。」說著,X教授的目光停留在原凱的臉上,兩個人對看了就像是一世紀之久。一陣涼颼颼的恐懼感,開始進襲原凱的每一個細胞,他知道自己已經被選定為犧牲品,再怎麼努力也必然死當了。 原凱的其他幾個科目都得了A,但X教授的科目他卻不及格。不是因為他的智力低落,也不是因為他不肯努力,而是因為仇恨蒙蔽了他的心眼。原凱每次想到 X教授,胸間就燒起一股怒火。該科目的筆記和書籍碰都不碰,有什麼用呢?反正已經被選定死當了。 校方請求鄧博士給原凱一些心理輔導,當這個可愛的年輕人在鄧教授面前哭訴他的際遇,人生經驗豐富的鄧教授很有智慧地引導這顆迷茫的心:「原凱,你對X教授的仇恨,反而給了他力量來摧毀你的一生,你願意將你的一生交在X教授的掌控裡嗎?我聽見別的學生也不喜歡他。想來,該教授曾經遭遇過重大的打擊,因此把他的情緒宣洩在學生身上。很可能他有某種自卑感,所以利用這種微妙的手法來補償他的自尊。」 成見與成績 鄧博士繼續輔導原凱,:「你試試看改變你的想法和態度,不再仇恨X 教授,而是體恤他。這個星期進教室上課之前,為他作個禱告,也為自己禱告,求上帝的愛和饒恕充滿你的心,以肯定的語氣鼓勵自己說:『靠著基督,我凡事都能作。在神凡事都能。』然後微笑著走進教室。課後走近X 教授,和他講幾句友善的話說:『我想,亮光開始進入這課室中了。』過兩個星期再來看我。」 兩個星期後,原凱還未來看鄧博士之前,教務長打了電話來說:「我不知道在你的輔導室裡發生了甚麼事,但原凱整個人改變了。現在他和原來他恨之入骨的教授相處得很愉快,而且最近這科成績得了 A。」過了幾天,原凱來看鄧教授時說:「仇恨一旦消失,緊張和壓力就不見蹤影,真好玩,我現在居然蠻喜歡X 教授的。」 心境與環境 當原凱被懼怕和仇恨所控制,他就失去心靈的平靜,他的成績表現水平就大大地降低。當他心靈的思維稍微做調整與改變,並學習依靠神的大愛,以饒恕來恩待對手,講和睦的話,並應用聖經的應許來鼓勵自己,他的心情就跟著美化,環境也跟著轉變。耶穌基督稱這種美境是:「天國誕生在一個人的心裡。」 從這個故事我們更能了解,為什麼一個人的心靈能決定自己的前途──一個人的心思態度,決定了他會成為希特勒或是德蕾莎。就在一念之間,人可以淪落為仇恨X 教授,摧毀自己的前途;也可以在一念之間,飛越仇恨,進入耶穌基督仁愛饒恕美境。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一個人的心靈越是充滿光明、喜樂、自信、仁愛,他的自我整合越好,潛能較能開發,人生也比較積極快樂。 上帝應許我們: 心靈的眼睛若注視光明,人生就明亮。(太6:22) 心中有愛,上帝就與我們同在。(約壹4:12) 有信心就有力量勝過世上的艱難。(約壹5:4) 世上雖有苦難,但在基督裡有平安。(約16:33) 一顆對耶穌基督有信心的心靈,光明、仁愛、力量、平安是他一生的杯中福份。

鏡中默想

失落了的當年意氣風發,竟然出現在兒女的眉宇。 那天從鏡前走過,突然有種異樣的感覺,好似鏡中的影像不是自己一般,等到得空,好好地站在鏡子前審視一番,竟然覺得有種說不出的陌生。 我是誰?這個從小就問過千百回的問題浮上腦海,我以為我已有確定的答案。然而,此刻所有的答案都好像肥皂泡泡一般,五彩繽紛卻一觸即破,兩手中只是空空的一把。 這一張臉既熟悉又陌生,似乎多了些什麼,又少了些什麼,左思右想,這鼻這眼是對的,就是這神情不對,多年前的意興風發、顧盼自得失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說不上來的平淡。 不是自己的選擇嗎?看著丈夫孩子們開開心心,生活順順利利,不就是當年嚮往的嗎?有什麼不對呢?我一頁一頁地翻閱著相簿,丈夫孩子們的笑臉映入眼簾,似乎找不到什麼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然而,為什麼我卻覺得好像失落了什麼呢?啊!是了,原來是「我」不見了! 這原因令我不禁啞然,多年來總扮演著攝影師的角色,努力搶拍著一張張的「柯達片刻」(Kodak moment),竟忘了自己站在鏡外,以及自己的存在。哈!小學時讀過一則笑話: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他一共有十頭牛。到了夕陽西下要回家時,他數點牛群,左數右數總是只有九頭,急得他滿頭大汗,淚眼婆娑中對胯下老牛說:「怎麼少了一頭牛?」老牛哞的一聲,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忘了數這一頭了。 這些年,自己不僅是在相片中不見了,而且年少時的雄心壯志也不翼而飛,連夢都遠了。可是孩子溫馨的擁抱,甜膩膩的一句:「媽媽,我愛妳,妳是全世界最棒的!」又是多麼真實,多麼窩心! 有位朋友曾經說:「外出上班,自己快樂。全職在家,孩子幸福。」我不敢說家家都是如此,但是每當我聽見校車來到巷口,立刻打開大門,讓孩子一下車就遠遠望見家門已開,知道母親正在等待他們回來,那一剎那,我相信他們是感覺幸福的。 嗨!媽媽,妳在做什麼?」女兒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維,她好奇地看著鏡中的我和她,忽然發現新大陸似地說:「酷!我真的很像妳耶!」不是嗎?周圍的朋友都說她長得像我,而現在她那眉宇間的神情,和那濃濃的興味,不正是我當年的模樣? 我在女兒臉上看見了自己,原來「我」並沒有不見,而是她被打碎了,片片鑲嵌在兒女的身上,他們的光環在我的平淡上,正閃閃生輝。 這算不算犧牲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當丈夫孩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時,我還是要搶拍那珍貴的鏡頭。儘管你看不到相片裡有我,我卻可在丈夫孩子充滿笑意的眼睛裡看見自己。 神看我們時,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呢?我們縱然悖逆,常常不順服神,祂仍以祂愛子的寶血來救贖我們的罪,而當我們回轉向祂,甚至有一點點學得祂的美善時,祂是否也會歡喜得完全忘了我們曾經如何使祂傷心? 我也想到最近讀過的經文:「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仁。」申32:10 我何必介意我是誰呢?在神的眼中,我豈不是祂所鍾愛的孩子嗎?難道這還不夠?我們的手真能抓住世上的什麼嗎? 想到這兒,我忽然感到輕鬆起來,忍不住笑自己的愚騃。當我的眼睛盯著這世界時,心裡便想著要追求世界上短暫如浮雲似的東西。然而,如果我重新對焦,把眼光轉向神身上時,才發現自己早已得著那上好的福份了。 就把夢留給年輕吧!我想,我倒是需要好的記憶力,使我常常記得我是神所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