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四重奏

亞當,你在哪裡?以利亞,你在這裡作什麼?保羅,你為什麼逼迫我?門徒,有吃的沒有?

毛蟲經過一段躲藏掙扎的日子,變成了會飛的蝴蝶;葡萄經過了長期的壓榨和蘊釀,成為醇美的好酒。同樣的,全人的更新變化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過程中我們需要按時抽離人群,與神親近,讓心靈獲得躲藏、掙扎、壓榨和蘊釀,漸漸必然能更新成熟。因此在這裏藉用神和主耶穌在聖經中向人所作的靈命指引問題,來作為解釋四個更新的理念。

1.「你在哪裡?」 (自我分析)
每當我們處身在一個環境中,往往因文化、經濟以及關係等衝擊而失去方向感,原先以神為重的心,卻因新環境中所遭遇的事物而被影響。當心靈失去重心,便會把一些不足介意的事擴張複雜化,成為自己和別人的負荷。在這種情形下想要有改變,最重要的是回到神那裏,重新省察自己,我在哪裡?

當神問亞當:「你在哪裡?」(創3:9),目的是幫助亞當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因為亞當已經不再喜歡聽見神的聲音,反而想逃避,並且也與夏娃失去先前那種「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親密感,並因為她而埋怨神,故此他已經不處於可以與神溝通、與神心交的位置。因此神對亞當所發出「你在哪裡」的問題,就好像幫助一個在購物中心走迷了路的人,在他企圖從地圖中尋獲方向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

對任何在靈裏迷失了的人,我們也可以藉「你在哪裡」這問題,去幫助他們為心靈找到定位。透過自我的分析和了解,以及神人關係的省察,得以首先明白自己在神裏面所處的位置,再按這個位置去重整個人在神面前的自我觀。

最近我聽見有關丹尼斯哲尼根Dennis Jernigan(註)曾經迷失的故事。丹尼斯從生下來便有音樂的天份,在他九歲時已經可以靠著聽覺去彈奏大部份的聖詩。可惜在丹尼斯的成長中,他被誤導以為自己有同性戀的傾向,後來雖然他還在教會的詩班中服事,但卻漸漸沾染上同性戀的生活習慣;他暗暗地把自己的秘密隱藏了多年。在恐懼的日子中,他與一切人疏離,連與自己的父親也不能擁有正常的關係。直到丹尼斯在生命中再一次遇見了神的寬恕和釋放,才終於明白自己過去的迷失。今天他是美國最知名的基督徒詩歌作曲家和歌手之一,他所寫的歌曲有一千首以上,包括「讓自由響起」(Let Freedom Ring)一曲,成為了2004年國家禱告日的主題曲。人可能會迷失好一段的日子,直到他在主內找到了自己,才能有真實的更新。

2.「你在這裏作甚麼?」 (促進成長)
過去數年在神學院服事,除了策劃事工外,更期盼看見學生的靈命獲得更新。然而學生停留在神學院的時間平均是兩至三年,要在這短暫的時期中裝備學生,是個頗大的挑戰。神學生往往帶著不同的原因入學:有人是清楚聽見了神的呼召而來尋求裝備;有人在服事多年之後,需要藉神學院作為充電所;也有人以神學院作為暫時的休養所。學生若果對自己學習的目標不清楚,很容易引致錯誤的期待,致使學習方式過於消極被動。所以神學院也須幫助學生能像以利亞般反思「你在這裏作甚麼?」

當以利亞從得勝的高峰跌入憂鬱的深谷,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神重覆以「你在這裏作甚麼?」(王上19:9b, 13b)的問題去幫助他明白真相:當他所付出的熱忱與所獲得的遭遇不相稱的時候,內心自然出現了不平衡。在神的引領下,以利亞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期待神出現的方式放下,按神自己所選用的時候和方式去遇見祂(見王上19:11-12),在這種情況下,以利亞才能察覺出自己的不配和本相(19:13-14),而能重新回到接受和順服的位置,領受神再度委任他的新使命(19:15-18)。

同樣的,學生若能把個人的期待放下,讓神親自來帶領和裝備,在學習中務求可以遇見神,必然能夠從新得力,重燃愛火,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從事學習和參與,致使神委託他們的使命得以更新,自己的靈命更得以成長。

3.「你為甚麼逼迫我 ? 」 (修正溝通)
當保羅自以為是,把個人所做的逼迫認為是為主而做的,主耶穌向他發出了震人心弦的問題:「你為甚麼逼迫我 ?」(徒9:4)主的目的是要保羅明白,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同樣的,許多人也對真理非常認真,每當他們因期望與實際經驗不符合,而生出失望和不滿的時候,我們便需要幫助他們像保羅般去反省:「主啊!你是誰?」(徒9:5a)保羅的問題顯示了他對主的認識不夠,因為我們的主是真理與恩典並重的。真正認識神的人不會單顧真理而忽略恩慈,只以偏激的行為去事奉神;正如主耶穌說:「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神,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約16:2b-3)

所以教會不單要注重真理的教導,更要帶領信徒對神有更進一步全面的認識,以致能跨越個人狹窄的領域,在個人的觀點上不過於執著偏激,並且按著對神的認知,去與弟兄姊妹修正溝通,以信任與愛心來彼此建立。

4.「你們這裏有甚麼吃的沒有?」 (建立師徒關係)
當主耶穌復活顯現給門徒看,門徒一方面感到懼怕,同時也感到驚喜(路24:37, 41),正當他們不知所措,主耶穌向他們發出這樣的問題: 「你們這裏有甚麼吃的沒有?」(路24:41)在人看來,這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似乎很不恰當!「吃」原不是生命中的大事,卻是喜慶的場合不可或缺的;主耶穌在這時候提及吃喝,一方面是用一個習慣性的常務,為門徒帶來熟悉感,同時也製造一個輕鬆休息的空間,作為彼此溝通交誼的橋樑。原來飯桌便是主的課堂,無論在最後晚餐,或與門徒或罪人相處的時候,我們都看見主耶穌利用吃飯的機會,帶出教導和關係的建立。因擁有師徒關係,飯後「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24:45)。

我們也需要學習主的榜樣,擴大學習課堂的範圍,透過平常的生活互動,和家庭之間的交流,以吃飯交誼作為橋樑,增進弟兄姊妹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且從中帶出靈命成長的教導。

當年基督可以觸摸門徒生命的時間也只有短短的三年半,但祂以自己的生命作見證,道成肉身與門徒生活在一起。盼望藉著以上的更新理念,我們可以與信徒一起切磋成長,如同門徒般經耶穌短短數年的觸摸後,可以把更新變化的生命活現出來。

以上四個簡單而富有深度的問題,上帝用它來探入人心靈的深處,使人有機會面對自己,面對上帝,面對人生。善用這些省思的契機,心靈就有機會更新變化了。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