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觸孤獨的靈魂

讀書會正步入一個新的年度。心中充滿期盼,腳步將至的春天捎來閱讀的新頁……無奈,如麻的事務像脫了線軸的棉線,纏繞在每天的生活裡,眼看著將近的閱讀聚集日期,我的書才走灠了三分之一。卡爾森小姐的“黑色文學” 好像和窗外桃樹芬芳的春天不太搭調。我囫圇吞棗地吃進了三分之一的故事,也好像食不知味,搞不清這些字句背後,作者在葫蘆裡到底賣了什麼藥?

挖掘孤獨
三月,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大夥走進了一幢白色的小屋。女主人親切的招呼我們這群閱讀客。明亮清淨的落地窗配上一塊塊的大理石地磚,加上高雅宜人的起居室,擁簇著我們進入卡爾森小姐的黑色孤寂……這好似我身上白如羊毛般的背心裙,配襯在黑色高領的線衫上。如此強烈的對比,催逼著眾人去挖掘人性心靈的奧秘—-孤獨(Loneliness)
卡爾森小姐筆下的人物,兩個啞巴出場了,一個是愛吃的胖子,一個是愛抒發自己的辛格;二人相依偎命地住在小鎮的一角。胖子是辛格唯一可以吐露心情的朋友。一天,胖子病了,必須住進療養院,辛格孤獨一人搬進另一處所。這時安靜無聲的他,竟成為週遭鄰舍傾訴的對象。

傾訴孤獨
黑人醫生找他說出自己遠大的抱負和使命,並道盡失落家庭成員的傷痛。醫生有著屬於自己的掙扎和孤寂。另一位社會異議份子,在小鎮上強烈表達他的不滿和憤怒,用頭去撞牆,好像是他唯一可以想得出來的解決之道。孤單的他流落街頭,接受了啞巴辛格的收留。又有一個崇拜辛格,像town boy似的少女米克。她對音樂的熱愛和迷戀到了癡狂的地步,然而她卻沒有機會擁有一件樂器,只能躲在鄰舍窗下的隱密處,聆聽從收音機裡彈奏出的莫札特……。米克的心是孤單的,她一直在找尋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但是在“裡屋”和 “外屋”都找不著.……。在那鎮上有一個咖啡館是大家佇留之處,形形色色的社會邊緣人在咖啡館裡來來往往。老板比夫是個內心溫暖的人,總是讓這些在苦痛中掙扎的人有個落腳處。但他的婚姻卻是孤單的。妻子是個與他迥然有別的現實女人,總是嘲笑他的愛心。比夫也向辛格訴說他的孤獨和無奈……。
讀書會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學英國文學的,在她二十幾歲時就被這本書擄獲了。朋友說英文原著的文學筆法高超,有著大師之風,令人難以相信的竟是出自二十三歲作者的筆觸,如此細膩而深刻。卡爾森小姐生於美國的喬治亞州,十五歲就罹患風濕熱,被誤診後又經歷三次的中風,二十九歲的身體就不良於行。經過離婚,再婚又離婚的光景,只享年五十歲。

埋藏孤寂
這本“心是孤獨的獵手”對人性至深的孤寂感有著相當深刻的描敘與刻畫;人人渴望覓得一位可以傾訴心靈的朋友,而傾訴的本身卻又是那麼強烈而自私,不願意双向對話,只是跋扈式的單向傾吐。正如大家都把和善的啞巴當成他們唯一傾心吐意的人。悲哀的是,當啞巴的至親好友,胖子死後,他失去了唯一傾吐的對象,便毅然選擇了自殺。
作者有著過人的文學和音樂天賦,寫下了好幾本文學著作,相信是她個人的苦難和生命的壓醡,讓她產出經典的曠世巨著。可惜的是,沒有真神的信仰,至終領她走向黑暗的結局。
卡爾森曾說:「我喜歡和我創造的人物生活在一起,因為那總能使我原有的孤寂不再如此刺痛。」正如這本書裡,她把自己的身影投射在少女米克身上。卡爾森在自己的書中扮演了上帝的角色,而她自身卻不願就近上帝的真光,只倔強地留在“不那麼刺痛”的自我安慰中。
對站在耶穌所賜生命之光裡的人來說,卡爾森的陰暗是何等的大呀!
跟隨耶穌的朋友們,對這樣的一本「黑色文學」我們如何看待?只是二分法地說,這不是基督徒寫的書,不值得一讀?或者主題太陰陳了,我們只要讀明亮正面的書?
當我們願意摘下面具去面對內心深處時,是否仍有一些角落關鎖著孤獨?在夜闌人靜處,獨自一人時,是不是曾經幽幽地感到上帝的模糊遙遠,自身的行單影隻? 亦或是在人群間、朋友裡、喧嘩聲中,突然一陣孤單,像捕鳥人的黑網來襲,那種隔離感,比隻身獨處更加濃烈……難當。
擁抱孤寂
信心的旅程並非日日常新,天色常藍。當我們走進低谷時,曾否與孤獨共舞?願手握十架,以忍耐等候的盼望,走過斑斑血淚的坎坷路,勇敢直視人性的醜惡和軟弱,才能在風霜衝擊之後,接納、體恤那一張張受苦的臉龐。
天路客也有孤單的路段,信心告訴我們,有一双看不見的手一直扶持引導。我的心情可以像枯禿的桃樹枝芽,等候著花開滿樹的春天。何等的盼望!
當讀書會結束,回頭望著那綻放白光的客廳,我深知在主手中的孤單路有時是必須的,生命中也會有高山低谷,恰似我身上這一襲的黑白相間,強烈對比之下更顯羊毛白的純潔和篤定。
雖然展卷的書頁只略過了三分之一,讀書會前的迷糊感已煙消雲散。告訴自己,世人在孤寂中的掙扎都躲藏於卡爾森的字裡行間,願基督的愛憐走進陰陳的城市邊緣,祂釘痕的雙手,撫觸每一個坐在死陰中……孤獨的靈魂!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