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內心世界

瞭解少年維特和少女小漁之心靈世界,並善於因材施教的父母有福了。

閱讀「如何真正愛你十幾歲的孩子」一書,引發我對生命價值的再思,尤其我們身處於標榜自私自利和物質享受的社會。此書乃教導一般的父母,如何在最基本的親情之外,更發展出充實而有價值的親子關係。

許多作父母的未能正視青少年問題,他們對青春期的種種特性與對青少年的期望,持著偏差的看法。未成年的孩子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其他人的控制和影響之下,但家庭更能夠決定孩子快樂、安全和穩定的程度。

作父母的不知如何向孩子表達他們的愛,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年輕的孩子是「行為導向」,而成年人卻是「言語導向」的。因此只有當孩子情感的器血被填滿,我們才能期望孩子盡其所能地表現良好。

辨明問題的根源
要關切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花時間與他單獨在一起。安排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孩子的防衛心會漸漸減弱,可以溝通他們的想法。青少年的問題,皆與同儕有關,出自四種心態:嫉妒、內疚、惱怒和抑鬱。若孩子發生問題的對象,是屬於社會階層較低的,他可能會感到內疚;若對手是居於較高層次的,則會感到嫉妒。當衝突發生時,居下風的孩子,由於嫉妒心的驅使,會設法使佔上風者感到內疚。如果你的孩子正感到內疚。但對該事項作全盤了解後,或許發現,他根本沒有任何過錯,只不過是另一個孩子嫉妒的心理所引發的。年輕孩子不善於辨明因內疚或嫉妒而招致許多的痛苦和困擾,成人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

青少年難以溝通的情況,通常來自三個原因:1、孩子心理年齡的倒退,孩子正在處理過去發生過的衝突。2、當孩子獨立的慾望特別強烈時,便想要暫時離開父母。3、孩子與朋友發生不愉悅的事情,而受到傷害。這時與其勉強和孩子交談,不如暫時保持沉默,待孩子心情愉快,他自會找你談話。

知己知彼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就面臨較多的壓力,諸如獨立的慾望,性的誘惑或同儕的認同等。他須要有足夠的防衛力量來抗拒這些壓力。很遺憾的是,他們總是使用退縮、緘默和愁眉不展等方式防衛自己。父母若能以眼目的接觸並藉著經常的、輕巧的身體接觸,表達我們永恒不變的愛,必能給予深厚的情感滋潤。

身為父母的,能在情緒上自我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情緒上的過度反應,會破壞你和孩子的良好關係:情緒上的過度反應,會使孩子不再尊敬你,迫使他傾向他人,多半是向同儕靠攏。

我們應避免青少年使用最糟糕的洩怒方法──消極性的攻擊行為。這種行為乃是間接地反擊某人,諸如拖延、偷懶、倔強、效率不佳和「健忘」等。它潛意識的目的,就是要激怒對方。較大的孩子,他們消極性的攻擊行為則表現在學校的成績低劣上面。他們的心態是:你可以拉一匹馬到水邊,卻無法強迫牠喝水。若父母表現得莫可奈何,孩子的怒氣就暫時止住;若父母十分氣惱,情況將愈來愈糟。更複雜的,孩子會將這些不得發洩的怒氣轉成生理上的毛病。如頭痛、胃潰瘍或皮膚病等,甚至以自殺來間接發洩。要教導孩子處理氣憤,直接以當事者為對象,應先找一個兩人都心平氣和,氣氛愉悅的機會,先誇讚他正確良好的一面,再告訴他應該改正的地方。

管教有「方」
訓練孩子逐漸以較成熟的方式來洩憤。若要勸他改過、應選擇適當的時機,一次只要改善一項就行了。當孩子愈來愈大,父母管教他們行為的方式,就應從「管制」轉為「信任」。按照他學習獨立的速度,和成熟的程度來估計,能漸漸給予較多(而不是較少)的權利乃為明智之舉。反之,你一開始就「放任」、諒解而不多加約束,你只有一條路可走──增加約束而變成「壞人」。以嚴厲開始,以便往後可以給予更多的空間,逐漸減少限制比被迫增加限制要好得多。許多人在他們十二到十四歲時,沒能學習在團體中待人處世之道,結果長大後成為「社交的瘸子」。

對於孩子即將參加的集會覺得不妥,又一時無法說出拒絕的理由,最好的辦法就是拖延,這樣可以讓孩子有較多的時間去考慮。孩子想要一個否定的答覆時,會發出某些暗示,例如「不過」,尤其當孩子想自某個困窘的情況中脫身時,他會以你作擋箭牌,作推諉的藉口。父母以信任的態度和拖延術可以很多效地管束他的社交行為。

對於孩子的處罰不應超過一週;如果再犯,管制的期限就應加長,而以四週為最大的極限。如果經常限制孩子,則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問題,例如:父母期許太深或親子關係不佳等。

父母以身作則
如果一個人缺乏清晰的思考能力,他便無法執著堅定不移的信仰和道德價值信念。比如告訴他們像「愛之船」等類的電視節目不是很健康,因它是享樂主義和自我崇拜的,其中有的對話,含著狡猾和危險的哲學意味。沒有什麼比父母親的言行不一更令孩子困惑的了,尤其是那些父母口裏說極其重要,而卻表現無暇顧及的事情。

在信仰上幫助孩子:孩子的眼光淺顯,不足以藉著回顧過去,來汲取前人的經驗。他們的心態和行為,乃是時下風尚的產物。作父母的應具備生活的準則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個準則要能通過生活中的每個部份:婚姻需求、金錢需求、青少年問題,以及在急速變遷、道德低落的社會所帶來的衝激。

作父母的必須自己堅守這些準則,並將它傳遞給孩子。十幾歲的孩子是極為情緒化的,他保留感覺遠較記住事實容易得多。他往往記得某特定情況給他的感受,卻不易記住事情發展的細節。扶助孩子靈性的最佳方式,就是與他分享自己的屬靈經歷、孩子愈懂得信靠神,就會變得愈為堅強。

當青少年快要離家外出獨立生活時,他們仍需要父母在這段過渡時期中幫助他們。首先要有心理準備,加強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以確定你的孩子已經學會過獨立的生活。很多第一次離家生活的男孩,食用太多的發粉類食物,造成營養不良幾乎生病。

培養健全品格
孩子的品格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目標導向的程度如何?太過目標導向的人,會傾向完美主義和功利主義,固執己見、緊張和多慮,他會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並過於主觀。因目標導向而嚴謹盡責是好的,但若太過於目標導向則會生活得很辛苦,缺乏樂趣,並有抑鬱的傾向。若將達到目標當作生活的意義,一旦目標達成,就頓時失去生命的意義;如果目標沒達成、便覺得毫無意義。

必須讓孩子看見良好嗜好、輕鬆娛樂、交朋友、人際關係的重大價值。在青春後期要改變較為容易,一旦長大成人、就更不易改變了。高中和大學同學的友誼是特殊珍貴的,如一起談天回憶往事,懷念往日美好的時光。建議青少年把好朋友的姓名、地址、電郵地址寫在記事本上,如此就可以與朋友們保持長久的聯繫。

許多青少年在家時表現良好,一旦失去父母管束就很快地變壞。這些孩子便是沒有學會獨立生活所須的自我約束,給孩子幾週或幾個月出外獨立生活,對將離家的青少年是十分有益的。孩子離家後、重要的安全感之錨,乃是父母之間的婚姻關係。

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見自己的子女可以長大成為堅強、健康、快樂和獨立自主的成人。應帶領子女從小參加兒童、青少年主日學,青少年團契,讓他們認識神,親近神。使他們的言行舉止,不偏離神的道,以致逐漸成長為可以被神使用的器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