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各答的天使

愛使皺紋轉化為光輝。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和她那如水晶般明淨純誠的心靈,曾深深震憾了我的心。我曾多次閱讀她的傳記及介紹她的文字,每次都感到胸腔中湧動著宣洩的激情,宛如一股隱身林間的山泉,渴望著匯入河流。

充滿苦難之城

現在讓我們再次看一眼南亞次大陸,它的東部恒河三角洲地帶,那個曾經英屬的印度首都,以騷亂和貧民窟著稱於世的城市。連年的戰禍,慘烈的饑荒,不斷湧入的難民,大規模的暴力事件,髒亂污穢的貧困棚戶區,難以控制的霍亂和痲瘋病,嚴重的能源短缺、地震、旋風和雷暴雨的威脅。苦難的加爾各答啊,你的軀體在歲月中抽搐和顫慄!

當新一輪印巴衝突爆發,難民潮如海水般湧入的時刻。一個出身在千里之外,南歐富商家庭的么女,少時接受傳教士訓練,成年後接受醫療訓練的慈善工作者,日後被譽為「加爾各答的天使」,被世人稱為德蕾莎修女,卻毅然地遠赴東方,來到這座名副其實的噩夢之城。此時的她感到心酸和沈重,同時卻又覺得歡喜和欣慰,因為承載著今生的使命,從這刻起將要付諸行動。她留下了一則流芳後世的故事,讓我們感知人類靈魂所能達到的高度。

德蕾莎修女早就為這一切做好準備,只因少時在一家教會的兒童慈善會裏,曾被耶穌基督那驚心動魄的聲音打動──「我饑餓,我受難,我無家可歸」。一個女童幼小的身軀立時填滿了無邊無垠的悲憫,在那一刻,她立志要用盡一生去服務貧難。如今面對餓殍枕藉、哀鴻遍野的東方之城,她對自己說,我要留下來。從此遠行者的餘生啊,將要紮根於異鄉的土地。

服事窮人中的窮人

在這個暴戾而又喪亂的城市裏,正是德蕾莎修女帶來的那不顧一切的愛、盼望和信心,成為唯一能夠對抗黑暗和罪惡的力量。她脫下藍色的修女長袍,穿上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註:印度、尼泊爾等國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走出寧靜舒適的修道院,赤著雙腳來到大街上,走入貧民窟。在這城中她四處尋找、收容她所要服事的對象──窮人中的窮人、最低賤的賤民。

正如她所宣稱的,她要「和世界上貧困中的貧困人群在一起」,她要「服務窮苦中的至苦者」。只因她一直認為,「人活著,除了需要口糧外,也渴求人的愛、仁慈和體恤。今天就是因為缺乏相愛、仁慈和體恤的心,所以人們的內心極其痛苦。」

於是,那些饑寒交迫的人,那些瀕臨死亡的人,那些流膿惡臭的痲瘋病人,那些無家可歸的乞丐、流浪漢,那些流浪街頭的兒童、垃圾堆裏的棄嬰,那些被整個世界隔絕、拋棄的人,那些過著悲慘生活、不幸的人,全都被指引著來到她的收容所,接受她不含施捨意味的服事,和無微不至的照料。

他們感受著她的憐憫,體驗著她的慈愛,目睹著她的座右銘「懷著大愛,從小事做起」,看見她一刻也不停歇地分發食物,護理病人,看顧孩童,為痲瘋病人包紮、清洗傷口,給瀕死者以臨終關懷,握著他們的手,陪他們說話,為他們祈禱,閤上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帶著人的尊嚴離開世間。

德蕾莎修女相信真正的奉獻此生,就是走進窮苦的人群,與他們一道承受苦難。因為耶穌說,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她無力改變整個世界的黑暗,就努力使自己身邊的地方變得光明,人們從她那佈滿皺紋的臉上,看到了神性的光輝。

馬太福音25:40有這樣一段話:「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這段話一般人把它理解為耶穌教導信徒行善的言辭,但正是這節經文,讓一個女童終身發願幫助底層社會的窮人和邊緣人,使無數活在痛苦和死亡邊緣的生命,因而獲得救助和撫慰。耶穌基督對人類的慈愛和憐憫,也經由這位修女終身對窮人的服事而突顯無遺。

共融於神的愛中

在她看來,作為耶穌的門徒受召服事窮人,就能在窮人不成人形的身軀上觸摸到耶穌;存在於幫助者與受助者的角色之間的圍墻,就在耶穌的介入後遁然無形。不單如此,幫助者更藉著對那受助者的觸摸,得以真實地體會到耶穌基督的存在,以及耶穌基督身體力行彰顯出來的愛。於是這兩者就這樣共融於神的愛中;耶穌基督始終是被高舉、被仰望的中心所在。

德蕾莎修女告訴從世界各地前來做志工的人們,把耶穌的身體與貧窮人割離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既是愛的泉源也是力量的源頭。有些人認為這觀點過份美化了窮苦人的境況。但就像她在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演說辭上所說的那樣,窮人是偉大的人,也是可愛的人,他們能教給我們許多美好的東西。而她只是窮人的手臂,是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窮人去領獎的。

暗夜中的燭光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註定了要在大地上流傳,要讓這城這國和整個世界為之動容。加爾各答城內這副忙碌的身影,成為黑暗叢林中的一絲光亮。收容所裏的每一聲祈禱,在千萬人的胸腔裏得到了共鳴。她在暗夜中點燃的燭光,被千萬支的燭光接著點燃,逐漸燃燒成如繁星般輝光熒熒的一大片燭光。

她的追隨者越來越多,不斷有更多的修女來此自願擔任她的助手;世界各地的志工也源源不絕地前來,成為她的幫手。她曾說自己是「窮人的手臂」,之後她感到自己的手臂不斷在延伸,她的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她的服事機構日益擴大,新的服事機構也持續增加,貧病和垂死者收容院、流浪孤兒的露天學校、痲瘋病人收容中心,再後來她的服務對象延伸到埃塞俄比亞的饑民、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者,以及亞美尼亞大地震的災民。

在她辭世前夕,她所創立的仁愛之家已從初期的十二所增至數千所,這個專為「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的機構已遍佈全球。

雖然這個在相當範圍內被黑暗權勢掌權的世界,並沒有因為德蕾莎修女團隊們的努力而改變了多少,但對於修女來說,她最為看重的仍然是任何一個橫躺倒臥於路旁、身上滿佈蛆蟲的垂死者;她不可能丟棄任何一個急需救助的人,她將每一個人都看成是全人類。她深信任何人都蘊含著造物主的創造力,也就是基督的身體。服事他們原本就是她和她的團隊效法基督的方式,是她們甘心因著呼召,繼而服事窮人所要實踐出來的具體行動。

多人的希望

離世之時,德蕾莎修女所創建的仁愛傳教會擁有四億多美元的巨額資產。而這位仁慈天使的全部個人財產,卻只有一雙涼鞋、三件舊衣服,和一張耶穌受難的畫像。

前年八月,是德蕾莎修女的百年誕辰。印度政府特別發行了一枚面值為5盧比的紀念硬幣,這剛好是她初到印度時攜帶的財產總數。時任印度元首發表談話:「身著藍色捲邊的白紗麗的嬤嬤,偕同仁愛之家的修女們成為了一個符號,這符號代表著許多人的希望──年邁者、窮苦者、失業者、病人、臨終者,和那些被世界所拋棄者。」

這段文字讓無數人追懷緬想那個聖潔的名字,和一張佈滿皺紋,卻閃爍著光華的臉龐。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