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舊穿新

有一篇幽默小品,將民族的不同習性刻劃得淋漓盡致。短短一百多個字,就把民族特徵鮮活地彰顯出來,語鋒的銳利,誠屬難得一見。

某教授要四個不同國籍的學生,寫一篇有關牛的論文。德國人交來的文章題目是「牛的生理構造」,美國人寫的是「牛皮新用途」,中國人是「牛肉烹飪法」,俄國人寫的是「如何申請購買牛肉?」

這篇小品對這四國人民的描寫,雖然有點刻板,卻也相當傳神。德國人承繼了日耳曼民族有稜有角的求知精神,最適合從事科學研究。美國人注重實用,思路大體上集中在應用上的價值,所以創造出地球上的最大經濟體。中國人潛意識中「民以食為天」的概念,無形中導引華人培養出優異的飲食文化。俄國人在昔日社會主義的架構下,養成了在該系統下求生存的技巧。

有趣的是,德國人在它漫長的民族歷史中,是怎麼發展出有板有眼的科學化求知精神的?而且,為什麼它沒發展出類似華人的飲食文化?換句話說,德國人所以成為德國人,而不是成為美國人或中國人,總有它民族文化的成因。最可能的解釋是,一個民族在它從前的封閉系統裡,人民彼此間互相學習,從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的社會習慣,和思想模式中受教育,逐漸形成了它的文化特徵。所以,德國人之所以是德國人,是社會交相教育的結果。美國人、中國人、俄國人也是依循相同原理類推。

近代噴射客機使越洋旅行縮短成為一天之內的小事,網際網路和衛星電視又使世界縮小為地球村,彈指間可以將世界大事盡收眼底。這些新科技加快了學習的速度,也加大了教育的幅度。你看,幾年前美國發明製造十二吋晶圓的科技,不多久就可以整廠移植到中國沿海的工業區,英國人複製羊的觀念,一下子就燒到世界各地。

教育的機會和可能性已經大幅度擴張,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責任選擇我要接受怎樣的教育,成為怎樣的人。近代所提供的教育機會,給我們塑造自己特性的可能性,不再是刻板的德國人、美國人、中國人、蘇俄人,而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

本期飛揚雜誌討論「教育」這話題,企盼引動讀者時時受教育成為理想「天國人」的渴望,並引發自己屬靈品質的蛻變。上帝賜給人類自由意志,我們有權選擇在神的話語上下功夫,接受基督教信仰和道德上的教育,美化我們的人格,從消極的思想模式,蛻變成積極的思想模式,從抱怨的生活態度,改變成感恩的生活態度,從被動的心態,提升為主動創造環境的心態,我們就會大幅提升人生的品質。

一般人稱呼這種蛻變是一種再教育,聖經稱呼它是「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4:22-24)。從消極到積極,抱怨到感恩,被動到主動的再教育過程,可能必須走過Deprogram(排除舊有)和Reprogram(注入新學)這兩個關鍵步驟。

一個有心效法基督耶穌的信徒,上帝會差遣聖靈做導師,常駐心中「再教育」我們去蕪存菁,長成像耶穌一般榮美。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