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黑夜與黎明

畢生獻身於印度的德蕾莎修女,生前不辭勞苦的服事各地被人遺棄的、垂死的及最貧窮的百姓。然而有人把她所寫的一些私人書信公開,裡面透露她對世界種種痛苦與黑暗的感受,其中談到許多她對神不確定的感覺。最近一期時代雜誌,不但以德蕾莎修女為封面人物,無神論主義者也在其中大加撻伐德蕾莎修女因不能感受到神的同在而有的「乾渴」、「黑暗」、「孤獨」。

這件事帶給不少信徒相當大的衝擊與困惑,本刊特邀專文,予以回應。

德蕾莎修女在1910年生於南斯拉夫,1931年加入修道院成為修女。她取名Teresa,以紀念Therese de Lisieux,一位苦修主義者。對德蕾莎修女而言,不僅是與這位苦修者擁有共同的名字,更是持續與苦難的接觸。在臨終前她曾說:「我已經到了一個階段──不能再受苦,因所有的苦痛對於我都是甜蜜的。」

服事貧苦的呼召
1947年德蕾莎修女接受主耶穌的呼召,有超過四十年的時間,直到1997年病逝,她在印度加爾各答致力服事最窮苦的人。她成立「垂死者之家」,讓貧困孤單的垂死者,有尊嚴地安然離世。她開設「兒童之家」,為照顧被人遺棄的孤兒。她更在197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2年將她列為「真福品」,並開始列入「聖品」的程序(註)。

可能她從來沒有計劃成為一個公眾人物,也從來沒有計劃被列為聖品,只希望靜悄悄地服事最窮苦的人,卻成了多人的啟迪。這位傳奇女士,在生時得到很多人的敬重,也成為很多人的鼓舞。在生之時,不知有多少人慕名到印度加爾各答觀摩垂死者之家的工作,和瞻仰德蕾莎修女的風采。隨著她的離世,這些都已成過去。

德蕾莎修女的疑惑
因著天主教教廷為德蕾莎修女封聖,在籌備的過程中,德蕾莎修女生前寫給屬靈指導的信,便被編撰成書──《來吧,成為我的光》(Come Be My Light)。這些信件反映德蕾莎修女一生的渴求,她的心靈長久處於漆黑的長夜中,遂懇切哀求主耶穌的來臨,光照她,使她重見光明。她在生前就已預料到這些信件內容可能帶來的影響,所以多次要求要毀滅這些信件,可是卻被教廷否決。

的確,書中的信件讓我們認識到德蕾莎修女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她多次提到她的感受,因著主耶穌的緘默,她感到孤單、空虛、被遺棄、心靈的漆黑;她有情緒和屬靈的低落和疑惑……就如同昔日的信徒在船上掙扎,等候風浪止息,等候黎明的光照,等候主耶穌的來臨。

風浪中的疑惑
馬可福音6:47-48說:「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裡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裡去…」面對驚濤駭浪,門徒在怒海中苦苦掙扎,但卻不能停頓,不能喘息,他們只能繼續苦幹求存。風浪打著小船發出的聲音,但他們的心境卻是死寂一片,死寂因為聽不見主耶穌的聲音。夜間往往帶著幾分的神秘,漆黑的天幕也帶來恐懼,門徒伸手不見五指,更使他們恐懼的是因為他們看不見主耶穌的蹤影。隨著小船在風浪中受到沖擊,他們的信心也被搖動。

使人困惑的,是聖經明明告訴我們:耶穌看見門徒的情況,祂清楚他們的苦況。既然如此,為何主耶穌沒有馬上往他們那裡去?既然看見他們受苦,為何要等到四更天,讓他們苦等多時,才往他們那裡去呢?為何祂選擇坐視不理並與門徒保持距離呢?

許多信徒看到人生的苦難,都會承認自己問過這樣的問題:「難道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不單一般的信徒會有這樣的疑惑,歷代教會的聖賢,一如德蕾莎修女,當然也會有此疑惑!我嘗試瞭解德蕾莎修女信心的黑夜,我相信她是「期盼未被滿足」(unmet expectation)。她曾經與主耶穌那麼親近,也經歷過屬靈的巔峰,但之後卻落在黑暗的深淵中,猶如當日在船中的信徒,經歷靈裡的苦楚和失落。但無論是當日的門徒,或是德蕾莎修女,他們都應該知道,如果看不見主耶穌,聽不見祂的聲音,人便容易落入失落的光景!

從古至今,義人受苦是尋常的事,信主的人信心受到沖擊也是常見的。以利亞在服事中,有情緒低落的時刻;約伯在苦痛中面對神的緘默而表達他的憤怒;施洗約翰在監牢面對死亡有他的疑惑;摩西四十年在曠野失去目標;而主耶穌在十架上經歷到神離棄祂的地步。

信心不是基於我們的感覺,而是基於真理;信心不是憑感覺,而是憑意志。德蕾莎修女值得我們敬佩的是她在四十年裡,看見一個又一個垂死的人,但她仍然堅守她的信念和使命。四十年毫無間斷地經歷信心的乾涸是罕有的,但她的堅毅卻是更罕有!

可能我們現今處於一個速成和安樂的社會中,我們失去耐性,一切都想要即時獲得;我們不願受苦,一切都是輕而易舉。但信心的路不是一條速成和無痛的路,信心越大,所受的磨煉就大;信心越強,磨煉的時間就越長。雖然仍是艱鉅的考驗,雖然仍在煎熬中,但德蕾莎修女在後期可以接受神的緘默,期待黎明再現的一天。

靈性低潮中求幫助
德蕾莎修女也帶給我們面對屬靈乾涸的態度。首先,我們要承認和接受我們也會面臨這種情景;其次,我們要尋求幫助;第三,要堅持和等候。可能主耶穌現今就是為你而來,可能你已經開始看見,漆黑一片的環境中已漸露曙光,可能黎明很快重現。當黎明再現,若祂仍然緘默,若我們的期盼仍未被滿足,你是否仍然堅決相信祂嗎?

1998年,也就是德蕾莎修女離世後的一年,我收到一份非常別緻的禮物,是一幅拍攝德蕾莎修女跪著禱告的照片,照片的旁邊記載了她的一席話,以下是我對這段話簡略的翻譯:「我們需要尋覓神,但祂卻不能在喧鬧和煩躁中尋得。神是靜寂的朋友,我們在默禱中領受越多,就在我們活躍的生活中能付出更多。我們需要寧靜,才可以觸摸生命。重要的不是我們說甚麼,而是神對我們說甚麼,和藉著我們說甚麼。若非來自裡面的聲音,一切的言語都是毫無用處;言語若不能帶出基督的生命,就徒增黑暗罷了。」

現代人有一個矛盾,一方面因處身於喧鬧和煩躁中,我們希望得到靜寂,但另一方面又恐懼靜寂,處於靜寂中使我們感到不安。那麼,靜寂究竟是朋友,或是敵人呢?從德蕾莎修女話中的瞭解,靜寂是朋友,而不是敵人!在靜寂中可以找到神!

註:相信很多讀者對天主教封聖的過程和要求都感到陌生。天主教封聖的機制,是在第十世紀才被制訂。之前
,數百年來只需大眾認同就可被選為聖人。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3年才修訂封聖的程序。封聖的程序從「候選人」離世後,最少經過五年的等候時期(waiting period),才可以開始。封聖共有三個步驟,候選人都要成功過關才被宣聖。
一、可敬者(venerable):由教區主教調查候選人的生活事蹟、著作、和言行,再由一群梵蒂岡的神學家進行評估。經由評估小組及教廷封聖委員會的樞機主教們認可後,就由教宗宣佈候選人為「可敬者」。
二、真福品(blessed):除了殉道者之外,可敬者需要有一個奇蹟出現的明確事證;由於天主教接受奇蹟是可敬者在天國和他為信眾代求的證據,因此奇蹟的出現必須在可敬者死後及特定代禱的結果。神蹟審核調查後,若一切屬實,就會宣佈這位可敬者為真福品。
三、聖品(saint):列入聖品則需要另一個神蹟的出現,這個要求對殉道者也不例外,審核成功後才由教宗宣聖。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