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孩子的煩惱人生

一家要是有三個孩子,總有孩子被寵愛,總有孩子感到被冷落,許多時候,這個過得不如意的孩子,就是那個夾在中間的孩子。
老二的失落,是自信滿滿的老大,和被嬌寵的老小永遠無法懂得的。那是屬於老二的痛,有時候就連說一下這種痛,都會招來老大和老小的奚落,“矯情”,再加上一句,“唉,沒辦法,中間的孩子就就這樣”。

缺乏安全感
“愛大的,疼小的,中間加個受氣的。”這裡說的中間的這個孩子,估計是受夠了氣,才會氣不打一處來,到處亂發氣吧。反正小時候,三個孩子屬我脾氣最大,讓父母最傷腦筋。
自從懂事以來,我就覺得媽媽偏心,她偏愛小我好幾歲的弟弟,也就算了,可是她對只大我兩歲的姐姐表現出的充分理解、深切關心,著實讓我既羨慕又嫉妒。就這樣,從童年,青春叛逆的少年,直到青年,我都在進行著一場“奪愛”之戰。媽媽說,你看你姐姐,跟誰都不爭,多懂事。姐姐的安全感的確很足,她無需爭奪,就能理所當然地得到一切。
說到安全感,媽媽說恐怕是我小時候沒吃飽母奶的緣故。媽媽生下我沒多久,她的一隻乳房就生瘡發炎。僅吃一隻奶又吃不飽,媽媽抱我去吃其他生了小孩阿姨的奶,可我呢,固執地不肯吃。
媽媽說我生下來就和她較勁,偏要吃母奶,又吃不飽,整天哇哇大哭。後來我就和姐姐弟弟較勁,全都是為贏得媽媽的關注和愛。

吃力不討好
據說老二一般會比老大強壯,我就比姐姐長得粗大,也善於社交。特別是那些需要跑腿的事,出力氣的事,我都自告奮勇地去做。姐姐以為我做那些事為要逃避課業,其實這些姐姐做不來的事,我做了就能得媽媽的稱許。
哪想到,出力並不見得討好。因為做那些事並不是出於甘心樂意,而是為引起關注,得到表揚。有些時候,媽媽對我的努力視而不見,或許她認為我這麼做理所當然。我就以埋怨、發脾氣的方式獲取她的關注,卻常引起爭吵。
淤積在心苦毒越多,就越會更斤斤計較,那副較真的樣子還真讓人討厭,只是身在其中反而覺得無比委屈。年少時,我把自己一切傷感悲痛情緒都怪在媽媽偏心這點上,我總是心心念念地想姐姐有新衣穿,姐姐從不曾挨過打,姐姐得到了媽媽首先的愛,我永遠排在第二。
在家排第二,在外面也是一樣,我認為媽媽愛鄰居的孩子都比愛我多,她對他們和顏悅色,對我就罵來罵去。和善友好,對誰都慷慨大方,的確是媽媽的性格。在大家喜歡她的時候,我卻氣得咬牙切齒,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沒喝夠的“母愛”,她怎麼還分給別人?

與死神擦肩而過
這種糾結,在十二歲叛逆期爆棚的年日裡,表現到了極致。有天正好所有的壞事都撞在一起:好朋友轉學,數學沒考及格,和同桌男生吵架…… 特別想得到安慰的我,卻在晚飯桌上被媽媽數落了一陣。
這下子,我把所有的氣都撒在媽媽不愛我這個主題上。越想越傷心,一點活著的價值感都沒了,就想到了死。也想好好地傷媽媽的心。
那夜月涼如水,天清澈得很,星星佈滿了天空。我走去離家十幾米遠的河邊,坐在河堤上,胳膊肘撐在膝上,托著腮幫看著一河明晃晃的水。看著,看著,就有了跳下去的慾望。
在河堤上坐了許久,感到一陣寒冷,就用胳膊抱住雙肩,低垂著頭,夜風吹起河裡的寒氣裹在我的周圍。我開始小聲地​​啜泣,寂寞和寒冷,還有少女的傷感交織在水流的寒夜裡。就在那時,猛然感到一隻手臂搭在我的肩頭和後背,陣陣暖意從後背傳至全身。還有個聲音,深厚而悠遠:回家吧,回家吧,我愛你!我哇地一聲大哭起來。似乎這些年,我發脾氣,吵架,哇哇亂叫,都在等這樣一句話。當時的河邊只有我一人,這種感覺說出來,會讓人覺得不真實,詭異。但在當時,我一點不覺得,而且還將它保存在記憶裡很多年,直到後來我信耶穌,就確信是主在我不認識祂的時候就搭救了我。

憤懣與自憐
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也比以前成熟,和媽媽吵架嘔氣的情況少多了,媽媽對我的關心也有所加增,我總算慢慢有感受母愛的能力了。
可惜的是,認清媽媽是愛我的,和滿足於媽媽的愛,並做個快活不爭的老二是兩回事。一直長到十七八歲,有時候和媽媽爭吵時,我還會像個孩子似的說,反正妳也不愛我。媽媽聽到這些很失望,她說,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妳的滿意?
在她對我失望之先,我就已經先絕望了。我想無論再怎麼樣爭,也得不到媽媽的愛。我陷在對媽媽沒給我足夠的愛的憤懣中,對自身的存在感到了懷疑,甚至是否定,產生出的不滿和沮喪簡直壓力山大。那種找不到歸屬感的徬徨,在自卑自憐之中,不能接納自己的感覺是很糟糕的。
當初信耶穌,多少也和自己是個缺愛的老二有關。因為缺愛,一聽到“耶穌愛你”就特別入耳感動。

渴望被懷抱
記得那年聖誕節,我收到一張卡片,上面畫著一個牧人,正伸手去拉一隻滑下山崖的羊,牧人眼中有心疼和急切,羊羔眼裡有驚懼和可憐。看著看著,就想起了自己十二歲在河邊的事….在卡片旁邊有一行文字:一百隻羊中,少了一隻,縱然走遍荒野,耶穌也要將它尋回,因為祂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我定睛在那個畫面一陣子,就像當初坐在河邊一樣,我開始流淚哭泣。不同的是,那時我根本不知道向誰訴苦,這次,我可以喊著耶穌的名字,跟祂說,我就是那隻羊,需要被他懷抱尋回。
在沒認識耶穌前,當老二的苦大仇深無處可說,也礙於面子,不想讓人家知道自己還有那麼不堪的一面。後來信主,和基督徒聚在一起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痛苦啦,受傷害等等,這些不太見光的東西。
聽多了,才發現每個人成長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傷痛和愁苦。說實在,它無關老大還是老二,這些潛伏在生命之中的暗流,隨時都會湧動,攪動我們的情緒。其實無論怎麼奮鬥,我們也無法實現自我救贖。
我們談到傷痛,就會說到情愛的失敗,人的有限;當我們說到耶穌,就會說在祂裡面的救贖和新生。對於往事,無論是聲淚俱下的控訴,還是麻木不仁地遺忘,都無法改變它。
一直以來,我緊盯著無法餵飽我的“奶”嗷嗷亂叫,奈何我怎麼哭鬧,也改變不了奶水不足的缺憾。我若是不放過對媽媽的怪責和苛求,就註定一生淪為缺愛之奴。或被仇恨拘禁,或對世間的情愛窮追不捨。
耶穌並沒有抹去我對往事的記憶,也沒改變我是家中老二的身份,而是破碎了我對愛的錯誤認知,用祂的愛填補我空洞無依的心。祂愛我,無關我是家中第幾個孩子,因祂愛我本來的樣子。這才使我在後來的人生中,不再與母為仇,不再對舊事鎖碎叼念。

知足又開心
在不斷認識耶穌的路上,可以承認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殘缺,我們無法給另外一個人完整的愛,我們被造是用來互相扶持。追求完美的母愛也好,情愛也好,那其實是在追求最初神創造時的完美之愛。只有回應神的愛,才能回歸到這種愛裡,實現心靈的重建。
有一次我讀到奧古斯丁的一句話,“上帝造我們是為了祂自己,我們的心若不安息在他的懷裡,便不會有安寧。”
讀完,我的心一下子得了安寧。我想要的母愛,雖然彰顯著上帝的愛,卻不是愛的源頭,愛的源頭是上帝。放過了對母愛的苛求,我這才安寧在上帝的大愛之中,享受作祂眼中的自己,不必是第一,卻是唯一的自己。
漸漸地,我也接受自己在媽媽眼裡老二的身份,不是沉穩嫻靜的大姐,也不是嬌憨可人的小弟,我就是她的那個“中間孩子。”從耶穌那裡喝足了愛的“奶水“,我決定要把”老二“做得知足而開心。

漫步於永恆之愛
信耶穌的第一個寒假回家,我跟媽媽道歉,跟她說對不起。媽媽聽了,哭得一臉的淚。那次我們沒有多說什麼,心結就打開了。後來,我利用老二性格中開朗活潑,愛跟人溝通的能力常常找媽媽聊天。
我跟媽媽坦言幼年時對她的偏心十分不滿,媽媽也向我抱怨,我小的時候貪玩、暴躁,為要管教我,望女成鳳心切,才對我嚴厲。我們心平氣和地回憶當年,想起了傷心事,也憶起溫暖的事。
在後來的歲月裡,媽媽變老了,卻對我的愛變濃了,這是我沒想到的。特別是姐姐和弟弟都已是有家室的人,而我還是小姑獨處,媽媽就對我寵愛有加,噓寒問暖的,像愛小女孩那樣。有次我跟她說,小時候妳都沒對我這麼好呢。媽媽無奈地說,唉,那時候太忙了,要出去幹活,又要照顧你們三個,顧不過來呀。看著她眼角的皺紋,我也記起了許多媽媽的好,夏夜裡,和我們捉迷藏,給生病的我蒸糖包子,把我冰冷的腳放在她的懷裡……這次輪到我淚流滿面了,我抱著她的肩,說:媽,妳真好!
當我這個中間孩子,從“奪愛”的掙扎中掙脫出來,開始在永恆之愛中漫步時,才終又嗅到母愛的馨香和清新。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