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召喚

人的內在力量,可使人超越外在的命運。

今年三月,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帶著《活出意義來》一書,送給台北土城看守所中的前總統陳水扁。究竟此書有什麼特殊內容,值得讓前陳總統在羈押中好好閱讀與省思呢?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曾獲選為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籍,現已譯成多國語言,成為世界著名的暢銷書。作者弗蘭克 (Viktor E.Frankl, 1905-1997)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及精神分析學教授,其開創的「意義治療法」 (Logotherapy), 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此書不但是作者在納粹集中營慘痛遭遇下的生命記錄,更是動盪歷史的可貴見證;對獨創的「意義治療法」之發展與內涵,有深入淺出地闡述。

人為意義而生亦為之而死

弗蘭克在行醫時,經常問那些遭逢極大痛苦的病人:「您為什麼沒有自殺?」既然能夠坐在弗蘭克的診所中看病,這些人當然是戰勝了他們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問題了。

有人說是因為考慮到子女的問題;有人說是因為自己還有某項任務或才能尚待完成或發揮;有人是為了其宗教信念;還有人是為要保存一個珍貴的回憶才沒有步上死途 。因此,利用這些纖弱的細絲,為一個傷心人編織出意義和責任,便是意義治療法的目標與挑戰。

而弗蘭克本人則曾在二次大戰期間,因其猶太人的身份被關在納粹集中營長達三年。在集中營漫長痛苦的俘虜生涯中,他的雙親、兄弟、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裏,就是被送入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又飽受饑寒凌虐,時時與死亡為伍的人,更讓他深思人生有何理由 (意義) 還值得活下去。

獲釋之後,弗蘭克從過去的醫學研究,及集中營的切身經驗,確立了其治療法的中心信念──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和價值。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本質是,他了解價值的大小,並追求價值的最大化。因為價值與意義賦予了人生活的動力、生存的目標。一個人只要有所希望,他的人生就會正常地延續;而當一個人失去了人生的任何目的與追求,其生命無論存在與否,其生活可以說都已經停止了。

「一個人如果找不到人生意義,就會產生一種存在上的虛空,而引發心理疾病及絕望的情緒,甚至導致自毀,在年輕人中尤其普遍。」在一次演講中他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年輕時我曾為生活表面的無意義而陷入到絕望的深淵──極端的虛無感之中。但我拼命掙扎,像雅各與天使那樣搏鬥,直到有一天我可以『接受一切生活』,自此也對虛無主義產生了免疫力。」

弗蘭克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的最後時光,身體已被摧殘得十分衰弱,隨時都有可能倒下死去。他之所以還堅毅地活下來,主要是因為他找著了活下去的理由:為了與那遙不可及的親人團聚;為了能盡己所能地幫助營中的難友;為了重返醫界,運用其獨創的心理治療法,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人「最後的自由」

弗蘭克筆下的集中營經歷,和許多其他劫餘者的記述極為不同。他沒有太多劫後餘生的忿怒或報復心,反而是多出了一份悲憫;悲憫自己、他人,及整個世界。在監禁的恐怖過程中,弗蘭克以建設性的方式利用這些經驗,而不被這些恐懼埋葬了他的愛及對生命的熱情。

從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裡所發生的許多感人實例,使他建立起一個堅定的信念:人在任何環境下都有選擇的餘地,因為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及心智的獨立。他回憶到,在全體俘虜都受到致命的饑餓摧殘時,仍然有一些人到處去安慰別人,並且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麵包讓給他人。弗蘭克認為這些在自己的生命受到極大威脅時,仍然能夠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人的人雖寥若晨星,卻足以推翻一個理論:人不過是許多生物學、心理學、或社會學條件與環境等因素下的產物。

事實證明「人可以被外界剝奪掉一切,惟獨人性的最後自由──在任何處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不能被剝奪。」所以 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根本上是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即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來決定,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

負面人生的正面意義

每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逆境,或有不如意而無法改變的「缺憾」 ( 如外貌、智能、身世……),然而無論多險惡,我們若以神的心思為心思,重新賦予合於聖經真理的意義,就會產生迥然不同的結果。

聖經中不乏這種「反敗為勝」的例子,如約瑟年少時就被賣為奴 ,甚至被冤枉下監,卻不自暴自棄 、怨天尤人,後來成為埃及的宰相 ,還恩待出賣他的兄長們。他能透視這不幸遭遇背後的意義:「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創 50:20) 先知哈巴谷在面對「無花果樹不發旺 …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山窮水盡,看來毫無希望的環境,卻洞悉神仍然同在,立時就唱出欣喜的讚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哈 3:17-19)

若視逆境或缺陷是神用來塑造我們謙卑、倚靠、憐憫、堅忍等內在品格 (太 5:3-12);是經歷祂能力與恩典的屬靈記號 (林前 6:20, 12:24),及成就更美服事的途徑 (可 10:44) ,就能化苦為甜,轉悲為喜了。

弗蘭克的「意義治療法」即是 他從集中營的種種非人經驗中獲取而成。這些經驗也讓他格外關注人類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其見解深睿而透徹,幫助了許多人脫離此困境。

「艱困的外在環境,通常能給人一個機會,讓人超越自己,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長。」在一次鼓勵沮喪到極點的難友時,他說:「任何人只要活著,就有理由去懷抱希望。一切可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過去不論經歷了什麼,都可以成為來日的一筆資產。『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

「意義治療法」即是強調,人身為價值載體的重要性:人不是過去或現在的俘虜,因為我們有能力從過去吸取經驗;對現在生活負責 ,並充滿希望地為未來規劃。

因此,「意義治療法」與傳統的精神分析有很大差異,它不以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或阿德勒的追求卓越的原則,做為人類意志的動力。根據弗蘭克在集中營的經驗,並不是所有人都受制於「本能需求 」或者是「性趨力」的支配;就是有人會為了尊嚴、同情、藝術與宗教的體驗,而捨棄了極為稀少的珍貴食物,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起而與兇惡的蓋世太保工頭對抗。這些人更發揮出人性的光輝,不任由環境擺佈,也就是對於其遭遇做出了自我超越的行動。在他看來,「這些人承受苦難的方式,即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正是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且有其價值。」

經由愛而成於愛

「人生的意義,只有在一個人逐漸放棄以自我中心為導向的生存價值後,才有可能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弗蘭克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說,集中營的俘虜被剝奪到連最起碼作人的尊嚴都蕩然無存 。在這種看似絕境的生存狀態下,如果按照那種利己主義的觀點來講 ,人還有什麼可以活下去的意義?絕對沒有。而他又是如何在這種荒謬和無意義的境遇中活下來呢?他說,那是一次沐浴在夕陽餘輝中,讓他想到妻子的笑靨,意識到了與她的那種貼近的愛。因著對妻子的關切、責任與希望,他由精神中的愉快超脫出現實的苦難,也因而明白了自己受難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這種以他人為導向的意義之尋求和體認,是超出了自我狹小利益的斤斤計較之後的豁然開朗。這讓他領悟到一個深刻的道理:「 愛,是人類所渴望的最終極、最崇高的目標。人間一切詩歌、思想、信念所揭露的一大奧秘:『人類的救贖,是經由愛而成於愛。』」

弗蘭克指出,我們也可以將「 愛」從一種感情行為,轉化為有意義的行為。「從根本上講,他人所以愛我們,能夠記住我們,是因為我們所做的事,而不是因為我們的外表……一切出於愛心而做的事都有價值,其餘的都將隨風而逝。這就是為什麼在所愛的人死後,愛卻一直能沿續下去。因此愛的力量大於死亡,死亡可以奪去愛人的軀體 ,卻無法帶走他的內質……。」

人生即意義

你若要詢問這位「意義」大師 ,「人類的生命有何意義?」弗蘭克的回答將是,我們不該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意義不會自動降臨在我們身上,它是我們尋求及創造獨特人生之產物。上天創造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來到這世上都負有獨特的使命。而生命的每一種情境,將不斷地向人提出挑戰與疑難要他去解決。只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並且也只能藉著「負責」來答覆生命。

然而他提出藉由三種途徑,我們可以去發現與實踐生命的意義:

(1)工作的價值:任何工作只要找到意義都可成為了不起的創造。例如清潔工在創造舒適的環境;建築工人在創造溫暖的家庭;教師在創造未來社會的棟樑……。 (2)體驗的價值:弗蘭克認為真正的價值在於──真、善、美、愛。這可透過對宇宙間真理、智慧的追尋;人際間、藝術、大自然來體驗。 (3)受苦的價值:至於既乏創意又不悠閑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 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 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這也是弗蘭克最突出的立論─ ─從苦難中體認生命的意義──當 一個人遭遇到某種無法逃脫的情境 ,例如罹患了絕症、末期癌症、身 心障礙,或受無妄之災,他就得到 一個機會,去實現最深的意義,即 苦難的意義。那時當事者要問的不 是「為什麼」,而是「我該如何面對?」他用甚麼態度來承擔他的痛苦,即決定了他人生的終級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它是生命中無可抹殺的一部份。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因此,他在書中充滿感情地寫道:「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無私的特質。」

弗蘭克的宗教信仰經歷,使其開創的「意義治療法」能以一個嶄新的角度,引導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人類的靈性層面上。他體認:「 在聖經中,權能的上帝與苦難的上帝是完全統一的。同樣地,在意義治療法中強調,快樂的現實與苦難的現實都是一個完整人生的基本組成部份。」

弗蘭克其實已把「意義」的定義濃縮到了諸如愛、受苦、尊嚴、責任等這些終極核心價值上;從人類存在的困境中,尋找新的自由。因為,「人類只有在愛、責任、自由、尊嚴這些縱使集中營的暴力都無法毀滅的地方,始有可能重建意義。」他解釋道。

日光下的虛空 vs.日光上的榮美

在這個以成功和物質享樂為主導價值的世界中,人競相爭逐名利財富、權勢、外貌……,來肯定與抬高自己的「身價」。然而已達登峰造極的所羅門王晚年卻嘆道:「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傳 1:2, 14) 反倒是那一無所有,又常經危險患難,遭鞭打監禁的使徒保羅 (林後 11:23 -29),離世前卻發出了得勝的宣告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提後 4:6-8)豈不是因為保羅已完成了神交付他的使命,成就了他生命的意義。

主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物質 ),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太 4:4) 因為神的話語──《聖經》已向我們一一揭露了至關重要的人生議題:生與死、禍與福;從何而來、為何而活、將往何去 (永恒歸宿 );愛、苦難、救贖、自由……之「意義」所在,及其獲致的途徑。

「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 (羅 11:36) 當我們走在這條錯綜複雜的人生路上,這位賦予我們不同使命與意義的創造主,也要成為我們生命的牧者,只要我們跟隨祂的腳蹤,及「行路指南」──《聖經》的引導,必能走在「 義」路上 (詩 23:3);活出一個有信 、有望、有愛,意義充實的人生。

(作者獲基督教教牧輔導碩士,現任飛揚協會編輯同工。)

參考資料:
1.《活出意義來》,Victor E. Frankl,趙可式、沈錦惠譯,光啟文化出版,2006

2.《弗蘭克爾:意義與人生》,William Blair Gould,常曉玲等譯,中國輕工業出 版社,2000

3.《向生命說 Yes》,Victor E. Frankl,序 :「從地獄也可以長出小花」,南方朔;「觀其文,知其人─弗蘭克醫師的生命意義」,張利中,啟示出版社, 2009

4.《真善美基要生活原則》, Bill Gothard 培基文教基金會, p.15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