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於另一度空間

有些環境會把人塑成應聲蟲。下定決心展開你潛力的翅膀吧!

剛出生的嬰兒有如一部才出廠的電腦,具有偌大的容量,硬殼內卻未裝進任何程式或軟體。隨著年齡增長,所接觸的人不斷把他們的思想、價值、道德等各種觀念輸入孩子的小腦袋瓜裡。開始時最主要的灌輸者是母親,然後是父親。進到學齡階段後接觸面漸漸擴大,輸入者人數也變多,包括老師、同學和朋友。我們的頭腦乃根據先天的賦予,與後天從各種來源吸收的資料來運作。小時候可塑性高,輸進甚麼都來者不拒,照單全收。長大後較懂得分辨與過濾,不再像海棉「是水就吸」。受完教育,踏入社會後,腦容量似已飽和,不繼續進注,可說是定型了。

被困的潛力

可惜的是,我們當中絕大部份人的腦袋,也都如電腦般被局限在那硬殼中,無法突破。按照別人教我們如何作而作,如何想而想。習慣後就成為一部機器,只作不想;拼命幹而不夢想。青少年和青年期有過的狂想與抱負,都被貼上不切實際的標籤,然後鎖在書櫃中隱密的角落,註定要遭到漠視和遺忘。這就是潛力的本質與特徵──一股長年被壓抑,不得不潛入海底深處的力量。但有夢想的人會努力去掙脫掉鎖鍊,把潛能釋放出來,幹出一番常人不敢奢想的輝煌壯舉。

定型的公式

從小到大,我所受的教育可用以下幾句話勾勒:「你要好好用功讀書,乖乖做功課,考好成績,將來進一所好大學,選個熱門科系。畢業後找個好工作,領一份固定的薪水,買棟好房子,娶個賢內助,然後安居樂業,生兒育女,這就是成功!」這麼一個公式,務必謹記遵行,卻套得許多莘莘學子喘不過氣來。

近幾年來好作夢的心,促使我不斷對傳統觀念提出質疑與挑戰。書讀不好,就得接受被歧視的命運?學得一技之長,不也同樣能在社會立足?愛打球就沒出息?多少中國父母被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所限,而阻礙了兒女天賦專長的發展。

受教育是必須也是正確的,但絕不是唯一的出路。行行出狀元,父母須讓兒女有夢想的空間,自己也要多發揮想像力,不要拼命趕潮流,卻不懂得發掘孩子真正的興趣。只會一味逼他們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等他們中學畢業,反叫他們去唸理工、醫學,或電腦,深恐孩子想不開要唸音樂或藝術。

小時候不鼓勵兒女作夢,隨性向發展,長大後他的夢想如何能實現,潛力怎能發揮出來?許多人之所以胸無大志、了無夢想,是由於從小受被動式教育所限。父母與老師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只要遵行,不必動腦筋,不准發表意見。時間一久,自然就變成書呆子、應聲虫,沒有自己的見解,潛力與才華永埋地底下,殊為可惜。

腦力激盪

對於這些想像力僵化,或狹窄的人,我的建議是時常要操練,玩玩腦力激盪的遊戲。肌肉負荷重物,日久會變粗變壯,同樣,思考屢經激盪(Brainstorming),終究會獲迂o意想不到的靈感,說不定哪天這些異想天開的念頭被採用了,就搖身一變為帶動潮流的頂尖人物。

腦力激盪的規則是,你得竭力拋除多年累積的種種禁忌(taboos)。因為禁忌會在思想過程中設下重重難關與柵欄,攔阻我們讓思想馳騁、奔放,甚至連嘗試和計劃都不敢跨出,而翱翔於另一度空間的人,則勇於突破禁忌。

此外,你得避免先入為主,及過早下結論的惡習。要養成以正面積極的眼光看待萬事,儘量別說出「我不適合搞這事。」「這主意不錯,但得花不少時間、精神,算了吧!」「以前從未這樣作過」。

「不適合」、「忙」、「累」是最常見的幾個藉口,其背後不外幾個心態:懷疑(會有那麼好的事?)、不正視難題(我不是幹這行的料)、拖延(改天再談吧)、怕事(我目前混得不錯,幹嘛吃飽找罪受)懶惰人天天用這些把戲和擋箭牌,以繼續樂享眼前的安逸。深怕受干擾,失去已習慣的生活方式。

開創新局面

下棋的人都深諳出棋致勝的三字訣:狠(be Aggressive)、準(hit the target, be precise)、快(be fast)此三訣亦適用於夢想者──相信自己的夢能成真;遇到難得的機會,看準了,就馬上抓住,然後狠狠地幹,先拼一陣子再說;不找藉口塘塞,不採拖延戰術、不避問題、不怕麻煩、不心懷二意,也不半信半疑,如此才能在其他人仍在猶豫、觀望,裹足不前時,捷足先登,走在時代的先鋒。

總而言之,對兒女的栽培要有創意,不設框框,讓他們順性發展,在旁適當地輔導與督促;對己則要多動動腦筋,凡事別太主觀、自以為是;事情未嘗試之前,勿先蓋棺論定。如此操練,假以時日必能靈感妙計源源不絕,創造出一番新局面。

編註:本文作者嘗試以新的視角,來探索突破傳統,運用潛能,開創新局的可能,其見解頗富啟發性。至於傳統與新意交相融合而衍生的多樣選擇,則有賴成熟的判斷力,作明智的抉擇。若能適當地平衡傳統的智慧與創意的衝力,就是最美好的人生了(請參考太5:17-18; 38- 39)。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