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伙伴情

耐性彈性、預防性;壓力阻力、助長力。

若非親身經驗,許多人或許難以想像,做為一個現代父母的工作量與憂心的程度絕不亞於開創一番事業。並非每個父母都可既是工程師,或是會計師,同時又是兒童教育專家,或是人際關係高手。但由於現代生活的多樣性,與對工作效率的要求,每樣事情要做得好,似乎沒具專業知識與水準就根本免談。

然而愛子心切的父母,除了少數幸運者無需為經濟憂慮,可以專心照顧子女,大多數都像一根兩頭燒的蠟燭,天天在忙碌的工作與家庭中奉獻出所有的精神與體力。

幸而聖經中有句話足可成為現代父母最大的安慰,同時也是一個應許:「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 33:25) 我們的力量從何而來呢?

如果你知道……
如果你知道:連創造宇宙萬物的神也不能倖免兒女的叛逆,你的心頭就不會對自己太過苛求了。

如果你知道:當孩子不能明白你的苦心,一再讓你失望痛心,祂能完全了解你的心情,祂更知道該怎麼辦,並樂意傳授你秘訣。

如果你知道:完全的神對不完全的人都還存有美好的指望,從不放棄,我們還有任何藉口放棄嗎?

聖經中這樣告訴我們: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神)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先知越發招呼他們,他們越發走開……我原教導以法蓮(以色列)行走,用膀臂抱著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是我醫治他們。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我的民偏要背道離開我……」

「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愛大大發動。我必不發猛烈的怒氣……因我是神,並非世人,是你們中間的聖者,我必不在怒中臨到你們。」(何11:1-9)

對親子關係的挫折感,神一點都不陌生,然而因祂是神,祂的為父之道也就成為我們最好的模範。

管教孩子要有耐性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來10:36)

孩子幼小時完全倚靠父母,對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信任,親子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大概是為人父母最喜樂與滿足的一段時間。

兒女日漸成長,在嶄新的人生經歷中開始構築自我,但也開始形成與父母不同的想法與行為,親子之間的摩擦與衝突勢所難免。

當孩子考試拿回一個「不及格」的成績時,中國父母一般的反應不脫一個模式,就是先錯愕,再難以相信,然後想怎麼處理。因此當務之急就是立即找出「禍首」,做危機處理,這個惡夢越快過去越好。在管教兒女這件事上,父母關心孩子當時的表現多過於孩子學習的至終目標。因此若父母只看成績(表面的現象),而不看學習的結果,當兒女表現不如父母的期望,特別是個性好強或急躁的父母,很容易就不耐煩,或等不及,要求立竿見影,否則不是對孩子大吼小叫,就是逐漸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神對祂子女的愛是恆久忍耐,因為祂看我們如同一件尚未完工的作品(弗2:10),一位有經驗的陶匠當然不會對一個還沒完成的作品感到失望。「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傳7:8)

父母有二個責任,一是引導孩子行在真理的道上,二是當孩子走偏時,用諸般智慧將他們帶回正路。兩者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與調整,耐心不但會使這個過程變得更加美好,也是達到目標的必然條件。

管教孩子要有彈性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還有一絲希望」往往是在壓力與困難中可以讓自己繼續走下去的力量。但許多父母常在兒女管教的事上太容易放棄,覺得已經試了各種方法都沒用,不可能了。人有慣性,過去怎麼做,這次也就依樣畫葫蘆。因材,因時施教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父母在管教兒女時卻仍常不明究理,只是按當時的情緒反應就做出對兒女的責罵或懲戒。然而沒有經過處理的情緒往往會誤導對真象的瞭解,造成下次對類似事件的成見。例如:起先罵完了,心裡對兒女有些後悔,想下次應該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又再犯同樣的錯誤時,本來想不罵的,但看孩子一副叛逆的樣子,氣又來了,心想「看來這孩子真的是有問題,上次罵他說不定是對的。」不需很久,父母從對兒女有愧疚感就變成合理化自己對兒女的管教方式,結果惡性循環,子女對情緒化的父母失去敬愛與信任,父母也落入對自己對孩子都失去信心的陷阱。

當管教兒女碰到瓶頸時,不需輕言放棄,但必須避免再用同樣模式去解決問題,而尋求另一種解決的方法,這也就是所謂的彈性思考能力。彈性思考是在人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懂得「山不轉,路轉」的道理,並且相信人雖有限,神卻是全能。即使真的用盡各種方法,仍是不知該怎麼辦時,仍用信心盼望,等待改變與成長的機會。

我家老三從上小學起就開始有咬手指甲的毛病,我們想盡方法,威脅利誘,幫他改,但怎麼改都改不掉,看著十根啃得慘不忍睹的手指頭,擔心他將來交不到女朋友。最後只有交給神想辦法。沒想到,他高中畢業交了第一個女朋友,一個月之內咬指甲的習慣就戒了,到現在半年,雖然女朋友已吹了,但咬指甲的習慣也跟著沒了。

有彈性的親子教養風格需要一個心胸開放的父母,包括在遇到困難時願意虛心地請教一些朋友,前輩,參加一些親子課程,或在禱告中祈求神賜予智慧。如此不但能激起許多變通的管教方法,為人父母也不難發掘原來自己並不孤單,這條道路上有許多人同行,還可以互相扶持。

管教孩子要有預防性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19:18)
預防甚於治療,等到孩子的行為已無法控制時再想管教,那時為人父母的壓力當然難以承受。有句話說地相當中肯,教導孩子可到十歲,之後就只有靠影響的力量。(You train a child until age ten. After that, you only influence them.)

南加大行為科學教授雷恩博士曾做了一項實驗,目的在研究幼年的照顧對成年後的影響。他們在非洲模里西斯,挑選了一百多位三到五歲的孩童,提供牛奶,魚肝油等豐富的營養,常常說故事給他們聽,進行戶外教學,這樣進行了二年。等到他們十一歲時追蹤他們注意力的生理反應,如膚電反應及腦波,發現比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明顯地好很多。到他們十七歲及廿三歲時,再做比對,發現在反社會行為上大有不同。童年期這兩年的特別照顧,使他們在大腦的發育與人際關係上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註)

在忙碌的生活中,事先花一點時間做預備與計劃是最值得的投資
。在孩子小的時候,建立他們好的習慣,會省去日後加倍的時間去糾正偏差的行為。

神對祂兒女的管教總是三番五次,不厭其煩地差遣先知先將各樣法則與因果關係告訴祂的兒女,神也告訴我們應效法祂如此教導我們的兒女(申6:6~7)。

有一個常見的親子遊戲叫「同步競走」,就是將親子各一隻腿綁在一起,用三隻腳行走,看那對親子最快走到終點。這種配合的關係需要彼此的默契與相互的調適。一個人稍有改變就會馬上給旁邊的人帶來壓力,必須做一些調整。

所有的人一定都會走到終點,但在這個過程中,若兩個人都有耐性,有彈性,又懂得預防錯誤或彼此的衝突,比賽的壓力成為一個助力而不是阻力。兩人不但能很快達到目的,更重要的是兩個人能享受到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伙伴關係,對未來的配合更有信心與期盼。

現代父母或許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重責大任,但從聖經的應許來看,我們有成長的無限空間,當我們用一顆樂意的心接納這個角色,虛心地學習,加上還有一位全知全能全在全愛的天父做我們隨時的幫助,我們必會為孩子的未來做好最佳的準備,使他們在屬於他們的一片天中展翅高飛。

註: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等待的投資》,中國時報。http://www.simps.tyc.edu.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6&forum=1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