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極佳的獻祭

這幾天電視新聞熱烈報導,波音787型夢幻客機的首次試飛。乖乖,還沒有出爐就已經有幾百架訂單。波音公司擁有非凡的想像力,預先看明使用碳纖維打造機身可以減輕重量,並使用省油的雙引擎可以節省燃油,替航空公司省錢,並增加續航力,拓展航程。就靠這想像力,波音企圖從Airbus手中奪回霸主寶座。你看,想像力關乎企業的成敗。 我小時候,村裏的幾百戶人家,喝的水要不是溪裏挑來的,就是井裏打來的。每家都得有人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找水。高中時村裏有的人家花點錢,裝了自來水,從此一開水龍頭就有水喝,節省了可觀的時力。工程師有這種卓越的想像力,靠水壓沿著管線把水送到你家。 想出自來水的工程師替你省時間,可以投資在創業、工作、休閒。文明的進步,總是先成形在發明家、企業家的心裏,再實現在現實生活中。 二百年前有人想像出民主政體的可能性,每四年或六年改選一員國家領導人,一舉掃除了帝制隱含的獨裁、昏君的弊病。五十年前有人想像出網路傳輸資訊的可能性,透過光纖或銅線傳送數位化的信息,用電腦解讀成文字、影像畫面。 我們習慣上稱這種想像力超人一等的發明家,是先知先覺;知道如何搭上順風車,使用這些發明的人,是後知後覺;別人發明了產品,卻不想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是不知不覺。不知不覺的人喪失機會;後知後覺的人抓住機會;先知先覺的人創造機會。想像力的高低,大致把人類區隔成這三個族群。當然這三個族群對社會的貢獻有大小之分,所累積的財富也會有多寡之分。 教會裏的人根據想像力的高低,也可以區隔成這三種人──先知先覺的講員,解經充滿亮光,深具屬靈的真知睿見。後知後覺的傳道,從別人的書籍作品中擷取精華,也算言之有物。不知不覺的牧者,缺乏內涵與學習,講道內容貧乏。 同樣的道理,有的教會領導人富有想像力,洞察社區群眾的心理需要,設計了活潑有效的活動,吸引了大批圈外人進入教會,得救的人增加,教會快速增長,如旭日之東升。我們稱這些神僕是創造機會的高手。有的教會領袖想像力低落,既無力察覺社群的共同需要,也無能設計吸引非基督徒的活動,講不出適合慕道友的信息。這些教會的管家坐失良機,以致於教會的人數逐漸減少,如夕陽之西沉。 服事了四十多年,周圍所見過的教會形形式式。成長的教會和衰亡的教會之間的差別,不單在於信仰是否純正,更在於領袖服事的心志是否熱誠,服事的想像力是否豐富。信仰純正是基本要求,凡是受過神學教育的牧者都背得出系統神學。長衰的分水嶺,在於應用聖經真理的想像力。 我們的神就是既純全正直,又熱誠活潑,想像力更是豐富── 創造時,想像出物理、化學、天文、數學、生物、醫學世界裏的諸多奇妙定律。 救贖時,想像出獨生愛子犧牲生命在十字架,流血贖罪的獨特奇異恩典。 總結時,想像出天堂裏的完美境界。(我們得等到進入天堂,才能了解神想像力的豐富。) 看來,信仰的正統純正,加上應用的想像力,是我們所能獻給神的極佳祭物。

抗癌歷神恩

能平心靜氣面對事實,是最大的恩典。 那是夏末,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由於教會裏的一些事而心情低落,就撥了個長途電話回家找妹妹聊天。原想談談家事,解解鄉愁,讓這天重新有個快樂的開始,而不致浪費在顧影自憐、長嗟短嘆中。豈料這一通電話卻將我打落到谷底,心情加重,反倒做不了甚麼事。 妹妹患了癌症 電話中妹妹告訴我,她作完每年一度的健康檢查之後,還以為這類例行公事,必然也是些硬梆梆的數字報告。當她去醫務所取報告時,不料是個噩耗!想不到,在她亳無準備之下,醫生向她宣佈腫瘤細胞已悄然入侵,而且一出現就到達第三期。我在錯愕之餘,驚覺自己是獨個兒呆坐著,需要振作起來,便打通電話給在上班的丈夫,又思索著如何以簡短的話,讓讀初中的兒子可以明白來告知他。一開始打仗,就如此難當。 這報告對她和所有愛她的人都難以接受,打擊實在太大。我在床沿跪下,將這個大得難以面對的困難交給上帝。我甚至不能開口求,實在想不出任何話可以跟上帝說,好像生離死別的痛即將來臨。 當我放下電話的時候,才不過是一天的開始,這一天將如何渡過?妹妹那邊已是深夜時分,他們一家十多人一同面對,而我卻是一人獨自落淚。丈夫上班,孩子上學,家居外四周人影也沒有一個,有誰可以來一同痛哭。 我走出後園,抬頭望天。中國人遇到困苦時,都是習慣地抬頭望天:「無語問蒼天」,「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很遙遠,望著望著,卻加深了我對妹妹的思念。我看著天邊一朵朵溫柔的白雲漫過,不知道這朵雲曾否經過香港?妹妹曾否抬頭仰望?或許她此刻也是凝視天際,無語低迴。 共憶兒時情 妹妹有過青澀的少年、有過轟烈的愛情、醉心的教學生活、得過最佳教師獎,和享受過貼心的師生情誼。我們姊妹倆有過的歲月,更是此生難忘。 嬰兒時期的她是一個胖娃娃,圓眼圓臉;有一次,當媽媽發現她爬出了屋外,正想出去抱回她時,忽然有四頭大水牛不知從那裏,在她身邊踏大步地衝過,妹妹竟然平安無事,難怪媽媽說她的命是「撿回來」的。 我還記得她讀小三時不肯接受老師處罰的倔強樣子,又有牧師因她的反叛而打給我的電話;也記得她唸大學時半工讀的頑強。有一次她放工回家,默默無言地坐著流淚,她那傷痛的模樣直穿我心,至今仍然清晰。還有,她出嫁時,穿上婚紗的樣子非常漂亮且有個性。 後來她做了母親,我們的談話內容也開始「婆婆媽媽」起來了,說的都是孩子們的事。我們來美國後一年,她一家前來探望,她也成了我女兒最想念的姨姨。 血脈相聯的肢體 當飛機在赤臘角機場降落的一刻,我的眼淚就像決了堤一樣,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因為這個原因而趕回家的。以往每次一出海關,我就迫不及待地第一時間衝出去,看看誰來接機。然後,在車上喋喋不休,講個不停,想將年來在異鄉所發生的事,在半小時內以急口令方式全部報告。這一趟,妹妹沒有來接機,我在車上很沈默,應該說每個人都很沈默。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痛,而這痛也帶來恐懼,我但願此生不會嚐到這種痛。 我與一群弟妹血脈相連,相依相愛,常常忘記大家都已長大成人,每次回家相聚就像回到以前孩提時代一樣,一窩「小孩子」在客廳裏說笑,慈母在廚房裏忙。而那些嫁進來、娶出去的媳婦女婿,一律靠邊站。他們後來已經懂得自己找消遣,而且已習慣被稱為「外人」。不過,在心底裏,他們是既羨慕又嫉妒我們手足情深,因為他們家很少有這種甜蜜的場面。 車子沿途是多層大廈林立,迂迴的高架公路,以及密密麻麻擋著前路的車龍,我知道自己已在回家的路上。妹妹開門迎接我這隻「歸巢燕」,我們沒有抱頭痛哭,因為她說了這一句:「這年頭,有病而宣佈可以醫,就已經是恩典了。」 妹妹的整個書架都是「與癌戰鬥」的書,各方好友一夜之間送來十數本,舖天蓋地,讓她很難有一分鐘忘記自己是癌症病人。倒是妹夫夠可愛,他買了兩本漫畫,一大本笑話放在書桌上。根據「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典故,改為「日讀笑話三大則,不要長作癌病人」。他說我們不會欠缺治癌常識,獨欠笑聲。現在,家中笑聲不絕,而且是呵呵大笑、捧腹大笑的那一種。這個一家之主,有智慧又加上幽默,果然厲害,將一個原本愁雲慘霧的家,變成陽光處處。 妹妹指給我壁櫃上排列的慰問卡,美侖美奐。她說一下子覺得自己被全世界的人包圍著,那種被寵愛被溺愛的感覺使她不敢怠慢,不敢放棄,也使她能甜甜的含笑入夢。她告訴我最靚的幾張,是她的至愛——也就是我寄給她的。我對她說,我買卡的時候是流著淚付錢的,寫信時也是一字一淚,去郵局寄信時也是帶著兩行淚回家的。她竟然說我自小多愁善感,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人老了,還那麼小可憐。我說得那麼感傷,她竟然哈哈大笑。 最難落髮痛 我們談起她的化療情況,她說每做完一次化療就等著副作用的反應來臨。現在,回頭看,那些書中列舉唬人的反應都沒有,實在浪費了很多時光擔心。對於人人最難接受的禿頭,她竟然非常大方乾脆的接受。女人看著自己漸變禿頭,是最殘忍又痛苦的事,患癌的友人說每早起來看見一地落髮,就驚心動魄。然而,最後一次的一大堆落髮,使妹妹在浴室內痛哭失聲。她決定由自己主持那個可怕的場面,她預先買了幾條漂亮頭巾和幾個不同髮型的假髮。又在一個明媚的星期六早上,她坐著鏡子前面,望著丈夫一下一下的將她長長秀髮剪掉。她說剃髮過程平淡,沒有感人場面。大家正切磋研究,忽然眼前一亮,妹妹連自己也不認得鏡中人,還以為是流行歌星。現在年輕漂亮的女歌手興緻起來,也會一頭刮光。妹妹非常快樂自信地以新形像出現,自豪感十足。她說為癌症而痛哭的原因有很多,比起其他因癌症而帶來的「失去」,頭髮是最算不得什麼的了。 我彷彿看到妹妹年輕時的倔強,現在還多了一份平靜和睿智。她對人生的透徹領悟,我很感動!是的,全世界有多少不幸的人?有多少患上癌症的人?多少人有折翼之痛?有多少人年幼喪父喪母?生老病死是人生最深奧的哲學,而各種哲學的探討,不過是圍繞著如何面對死亡,並它帶來的恐懼和憂傷。 上帝是人類的創造主,祂賜生命,也決定各人在世上的年日。人可以用醫藥來延長生命,但誰可戰勝死亡?能心平氣和地面對惡運,便是最大的恩典了。 很感謝上帝,賜我這個聰慧的妹妹。但願人長久,我們姐妹倆能長相聚。

邂逅石像天使

當我關心他人,我飛越了自己的痛苦。 我曾在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前,看見許多潔白細瘦的石像,每個石像的神情背後,多半有著獨特的故事。其中的一座石像與其他的不同,它有翅膀。為了這獨特的羽翼,我將它拍了照。雖然它是石頭造成的羽翼,可是卻潔白地讓人感覺下一刻就會展翅飛翔。 沒有人告訴我說,它是不是天使?誰說長著翅膀的一定是天使?我感受著由它帶領我飛離塵世的思緒,也凌空飛舞。 這好像教堂上頭七彩的光芒映照的繪畫,如果有人在你身旁為你講解故事的由來,你會對他的構圖恍然大悟。但有些時候,靠著自己的想像,也可以安靜地在裡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癱臥側門的石像 除了在波茨坦前的這座潔白的天使,還有另一具石雕像,神情姿態恰恰完全與前座相反。這座石像位於柏林大教堂旁的一角,由於側邊在施工,所以少有遊客經過。遊客們一般從正門或側門進出,而這石像則癱臥在側門靠施工的角落。 我在等待教堂開門的前半小時發現它。慶幸那天沒有雪,但也冷得讓路人快步行走。我瑟縮無心地玩著手機遊戲,把裡頭的音樂聽了一遍又一遍。除此之外,便是車道傳來的聲音,一切顯得空曠、寂寞。透過柵欄,我看見行人嬉笑的經過 ,一會兒又都消失了。 我躲到角落,赫然看見了這座雕像,著實嚇了我一跳。它的比例像是真人,色澤則是土色的,在四周一片昏暗及教堂內的黃燈下看,它的表情猙獰,但不是那種嚇人的表情,而是充滿著痛苦而扭曲的表情。它的兩隻手抱著頭,身軀則是肚腹朝下,上半身向上昂抬。我無法言喻初見的驚愕,它似乎在說:「讓我安靜,我好痛苦。」 我已經很久沒看見表情比我還要痛苦的臉啦!由於一些緣故,當下的我過得很不開心已有些日子了。所以我又細細的凝視它的臉,為什麼它有如此表情?為什麼在這座雄偉的教堂旁,在這音樂不時飄盪的所在,它這麼痛苦? 我為何而來? 我想找答案,於是進了教堂,長長的木椅前頭,是一個十字架。我看了看周遭,上層有一些明亮的燭台。神父開始講話了。過了不久,音樂開始,時大時小,時而舒緩,時而滂薄。在音樂聲中,我望著天花板,思想自己為什麼會來這裡?因為我的內心,十分不平靜,我需要一個支撐,需要生命的祝福,需要被愛。我很恐懼,害怕自己身上遭受的一些痛苦。 這座教堂旁的石像,應該不是天使,因為它的痛苦的表情就像凡人的表情,和第一座長著翅膀高雅無比,不食人間煙火的石像對照起來,它就像是在人世間歷盡蒼桑與折磨。從它身上,我彷彿看見了自己、我的脆弱。所以,它對我來說,雖然身處於塵埃之中,卻是個石像天使。它環抱頭顱的雙手,是不是一種獨有的祈禱姿勢?為受到的苦痛,尋找解決的出路。 關注他人的痛苦 有一首歌說,上帝會不會喬裝成路過的流浪漢?誰都不知道上帝的模樣,誰又能斷言天使的模樣? 幾個月前,有一個人和我談到對生命的看法。我在他眼中,看到他對生命的誠懇面對,而我卻是不斷的逃避。每天早晨醒來,感受到自己的心不停的跳著,不停地呼吸。生命的需求在我的身上,由於疾病的緣故,我的頭暈眩不舒服,我假想抽離身體之外,作靈魂的旁觀者,才得以鬆一口氣。許多不順遂,及無法接受的失意,我是那麼的不滿。 見到這個石像後,我改觀了。石像天使讓我思索,許多人在更難受的處境裡,及無法面對的難處。實在不必專注在自己的痛苦中。如果我能關注別人在難處的需要,盡己所能地幫助人,我便能從自身的痛苦中跳越出來。 編按: 生命中的許多難處與創傷,需要跨越與醫治。聖經中的教導何等有力:「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的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心懷意念」(腓4:6-7)。唯有神的平安和醫治臨到,我們才有能力做到「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高飛的雁 女孩的夢

藍天大雁‧外公信仰,圓了女孩的夢。 她是一個喜歡夢想的女孩。坐在院落的臺階上,看上去也就六、七歲的樣子,女孩總是喜歡靜靜的坐著,雙手托著下巴,望著藍藍的天出神。天很藍、很純淨,就像一個水晶的世界。 女孩好奇地想像,在那廣闊、深邃的天空裏有什麼東西呢?是不是也有一個和她一樣的小女孩,每天都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這時兩行排成人字的大雁飛過藍天,女孩好羨慕那自由的鳥兒,那鳥離天多近啊!女孩想像自己也像那鳥一樣飛得高高的。 她是一個喜歡夢想的女孩,在初春的傍晚,坐在田埂上,雖然初春的傍晚還有一點兒涼,可女孩已經在房間裏待不住了 ,她興奮地感受著春天。 春天的顏色是嫩嫩的黃,是嫩嫩的綠,是春寒料峭中怒放著的迎春花,是柳樹枝發出來嫩嫩的枝椏;春天的味道是一種淡淡的香甜,不是很濃烈,但溫馨極了。 她是一個愛夢想的女孩,依偎在外婆的懷裏,外婆對女孩說:「有一天外婆死了,怎麼辦呢?」女孩抬起頭,望著外婆,想起春天裏復甦的花草、樹木,肯定地對外婆說:「外婆還會活過來的,外婆永遠是外婆。」外婆笑了,緊緊地摟著女孩。 仍在黑暗中尋找 到了上學的年齡,女孩從城外的外婆家回到父母身邊,每到學校放寒假、暑假,她只用一兩天時間就寫完假期的作業,讓父母將她送到外婆家,無論她走到哪裏,這院落才是她的世界,只有回到這院落,女孩兒的心才找到歸屬。她認識那回家的路,每次,當公共汽車一到終點站,女孩不顧暈車的身子,背著裝著自己衣服的包袱,急速地往外婆家裏趕。那路是她熟悉的,有著泥土的香味,那小河是她熟悉的,歡快地流淌著,歡迎女孩回家;棗樹是她熟悉的,成熟的果實綴滿了枝頭;丁香也是她熟悉的,奼紫的丁香花散發著濃濃的幽香。 這是女孩童年的夢,她生活在這夢裏,每一天真實地感受著外婆的愛。她夢想外婆的愛永遠不會消失;感受著外婆家院落裏的美,她覺得一定有一種神聖、完美與永恒,世界才可能如此的美。 又過了幾年,女孩長大了,長成了少女,和外婆、父母一起住在城裏。沒有了院落,有的是有著小小窗戶的一所公寓。和許多少女一樣,她墊起腳尖,興奮地望著窗外的世界。內心充滿了信心和憧憬,她所渴望的是什麼呢?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她和少女們一起尋找。少女們在這世界裏尋找著,她們找到了她們想要的,一份學業、一份穩定的職業、一份愛情、一個家。她真想和她們一樣,但她卻做不到。 天黑了,少女們都回家了,燈光映在窗欞上,那是黑暗中的光,也是寒冷中的溫暖。有哪個少女願意在寒冷、黑暗中躑躅徘徊呢?只有那個尋夢的少女,還在黑暗寒冷中尋找,她沒有別的選擇。那夢已經進到她的生命。她在世界裏找,卻找不到她的夢。她累極了。 必有永恆的存在 不知為什麼,她想到了外公,她從來都沒有見到過外公,她只見過他的照片。在家裏,大人們都不願意太多提起外公,她只知道外公在家裏很出色,解放前在一所教會學校讀商科,畢業後去過英國,回國後在上海銀行做事,不幸染了病,年紀輕輕的就走了。 她想到了外公,她對著天空呼喊:「外公幫幫我,如果你活著,我一定活得比現在要好。」 她也想到了上帝,從初中開始,讀了一些西方的小說,不知為什麼,她喜歡教堂,喜歡修女們禱告的安靜,喜歡聖樂帶給人心靈的平安。她對著天空呼喊:「上帝幫幫我,我應該怎麼活著?」 在她的生命裏有一種強烈的終極意識,她感覺在那麼潔淨的藍天裏,在那麼醉人的春風裏,一定有一個神聖、美好、永恒的存在,否則蕭條的冬季怎麼會在春天裏復甦?否則大雁怎麼會飛得那麼得高?否則飄逸的雲怎麼會變成那燃燒得像火一樣的彩霞?否則蝴蝶怎麼會穿上那麼華美的衣裳?否則外婆怎麼能成為永遠的外婆?否則我們到那裏去尋找沒有懼怕、不用設防、又存到永遠的愛?如果世上沒有這種愛,人為什麼活著? 她的心裏也有愛情,那是對異性的愛,女孩早熟,在心裏愛過,以為會永遠愛,哪知那愛卻在她的生命裏消失了。所以,她不敢像許多少女那樣走進婚姻的小屋,小屋裡的愛如果沒有了,小屋會寒冷得待不下去。 明白神的美意 她做夢也想不到,聖潔、永恒、充滿愛的一位上帝真的存在,而且祂已認識她、尋找她。 就在她對著天空呼喊外公和上帝的第二天,她與很久沒有見面的一位高中同學逛王府井。公共汽車途經王府井的天主教堂,她問同學有沒有去過教堂?同學反問她:「你信上帝嗎?」她回答:「我信。」同學就與她分享福音。原來,同學是基督徒。當她聽到福音的瞬間,即刻就接受了,沒有任何的疑問,沒有興奮,只有一種輕鬆,她知道找到了夢。原來一直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了——永恒、聖潔、充滿愛的上帝,她找到了家、找到生命的歸宿,也找到了生存的理由。 在她聽到福音的當天晚上回到家,對外婆講她信耶穌了,外婆對女孩說:「你的外公就信耶穌」。 許多年過去了,女孩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兒女。先生是一位牧師,他們一起事奉神。她想起外婆說的那句話,記起在聽到福音的前一天,她對著天空呼喊外公、呼喊上帝,原來那就是她的第一次禱告。她明白了為什麼在家裏,大人們都不願意提到外公,那麼年輕英俊、那麼有為,卻那麼早走了。家裏的人都認為那是因為他信了耶穌的緣故。 許多年以後,她才明白神的美意。在那個年代,即使外公活著,也逃不過十年文革那場劫難,家人都會因外公的信仰受到牽連,天父用愛將外公接走,並帶到女孩的夢裏。 更深的鄉情 這是一個秋日的午後,洛杉磯的秋日仍是很熱,在海濱,當年的女孩寧靜地坐在沙灘上,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海風輕輕地吹拂著她的秀髮,吹撫著她的臉頰。望著眼前一望無際、波光粼粼的海,她想起外公家院落上空那藍藍的天,心裏湧起一絲的熟稔,並不是人們常有的思鄉情結。因為外公家的院落已經不在,小河不在,棗樹和丁香也都不在。但這確實是一種深深的思鄉情愫,不是思念地上的故鄉,乃是思念那天上的家。 將近傍晚的時候,忽然起了霧,遠處天和海連在了一處,若沒有海的聲音,真就分不清天與海了。其實,天離我們並不遠,只是我們從未夢想去接近。 上帝離我們也不遠,記得詩人歌德曾經在一首詩中寫道:從小草一棵就能看到萬能上帝的存在。上帝就在我們中間,迫切地尋找迷失的靈魂,祂取了人的樣式,來到人間,住在我們中間,因為在祂的裏面有永恒的愛,聖潔的愛。 上帝在我們的裏面,祂成了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活著。女孩依然有夢,她夢想更深地進到神的裏面。抬頭望著天空,她想起兒時的夢想——高飛的大雁、飄逸的雲、美麗的彩霞。

乘著想像的翅膀

創造,上帝曾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服事,我們得使用想像力的恩賜。 蒙召服事主四十年,別的不敢說,倒是有機會接觸各式各樣神的僕人。我得承認,有的傳道人很會作工,教會很有活力,得救的人多,會友很有向心力,正像栽在溪水旁的樹,多結佳美的果子。有的教會死氣沈沈,像將殘的燈火,臨近西山的夕陽。 仔細觀察,這兩種教會傳道人的差異,在靈命、態度、恩賜、智商、委身方面,各有高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竟然想像力的強弱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馬鞍山教會實例 就拿馬鞍山教會(Saddleback Church)的華理克牧師來說,教會只廿幾年的時間,就從幾個人成長到三萬多人。華牧師擁有非凡的想像力,從達拉斯的美南浸信會神學院畢業,開車前來洛杉磯橘縣的路上,他已經胸有成竹,想像出他心中理想的教會圖像── 地點:選擇在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南加州橘縣。(這是跑圖書館半年研究的結果)他想像一個龐大的新興市場。 怎樣的教會:他選擇了中產階級作為主要對象。他想像會友成長、委身、財力、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次聚會:找到十幾個人聚會數月,建立班底。選定了第一次聚會的時間、地點、發了數千封信給社區。他那封信那麼有想像力,竟然號召了大約二百人出席聚會,有了好的開始。 建造藍圖:華牧師整理出教會的五個主要功能:membership (引導人成為基督徒,加入教會),maturity (門徒訓練,追求成熟),ministry (參與服事,引動成長),mission (宣教,本地外地),magnification(崇拜、與神關係)。 他不但從聖經中想像出這五個重點,還想像出棒球的四壘,作為示意圖。 核心同工的向心力:他想像出每個月一、二次在牧師家餐敘的方法,來造就訓練同工,培養出子弟兵。主日崇拜的模式內容:華牧師選擇便裝,不打領帶,想像出表達自在友善的風格,並以近代音樂作為訴求。 設立「恢復醫治」:他想像到社區中許多有特殊需要的人,比如毒癮、酒癮、沮喪、色癮等,就召募了心理輔導專家,給予長期諮詢治療,引導了許多人歸主。 原來,一個神僕作工要有果效,除了必備的神學訓練、服事的熱誠之外,他還得具備想像事工的能力、想像作工方法的能力、想像建造教會藍圖的能力。 上帝——想像的源頭 上帝自己就擁有非凡的想像力,當祂構思從無生有,物質世界裏的力學、光學、聲學、電學、磁學、量子力學將是怎樣的藍圖,那構思就是非凡的想像力。當祂創造四個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靠它的序列組合,形成遺傳基因的密碼,決定了每一種活物的形狀、特性、功能、大小。(四個蛋白質字母,居然創造了宇宙的萬千活物。)請你想像一下上帝的想像力吧── 你看: ‧斑馬的條紋 ‧大象的鼻子 ‧兔子的耳朵 ‧長頸鹿的身材 ‧人類的大腦 你聽: ‧松濤的呼嘯 ‧海浪的脈博呼吸 ‧夜鶯的歌聲 ‧流浪漢的歎息 ‧新郎的笑聲 當上帝創造時,祂數點星宿的數目,一一稱它的名。(乖乖,一千億銀河x1000億個太陽,就是一百萬兆個恆星)(詩147:4)這是怎樣的想像力!有意思!上帝造人時,他想像可能的景像。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1:26),三位一體的真神,在創造之前,還認真地開會商量過,要把人類造得像神。 被造者的想像力 神既然有想像力,人類當然也有想像力。你看── 基甸就想像出甕中火把計,以三百人殺敗米甸幾十萬大軍。(士師記七、八章) 以色列人想出「大聲呼喊」攻城計,耶利哥城真的倒塌。(約書亞記六章) 挪亞造方舟,防備大洪水,這是怎樣的想像力。(創世記六章) 約瑟想像出七隻肥牛、七隻瘦牛的解讀方法,拯救埃及脫離七個荒年。(創世記四十一章) 想像力是一種從現在投射到未來的能力,從「還沒有」創造出「可能有」的能力,從具體物質看到抽象原理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想像力,我們可以準確地說,現代文明都是想像力的產品──…
Read more

從舊約學英文

某些英文成語,取材來自聖經。 所謂慣用語(Idiom) 是指一些詞語,它與組成它的個別字語的意思很不相同。故我們在學習某一國的語言時,除了要牢記單字的意思外,還要記憶慣用語的意思,否則在面對慣用語時,會「瞠目結舌」、「一頭霧水」。 中文的慣用語很多,順手拈來就有「生手」、「涉足」、「下海」、「熊市」、「筆耕」、「新血」、「雞肋」、「瓜田李下」、「閉月羞花」」、「望其背項」。你知道它們的意思嗎? 英文的慣用語也很多,比方有人說:“This is my two cents.” 如果把這句話翻譯成:「這是我的兩分錢」,那就貽笑大方了。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這是我的淺見。」 對英文有鉅大影響力的兩部世界名著:《英王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Bible)》和《莎士比亞著作》。故不少英文慣用語來自聖經,就毫不足為奇了。你能說出這些慣用語嗎? 來自聖經的慣用語 本文的目的是按照它們在聖經中出現的次序,介紹十個來自舊約聖經的英文慣用語,讓我們同時提高對英文和聖經的認識。一石二鳥,何樂不為? 眼中的瞳仁 The Apple of the Eye “The apple of the eye.”是非常寶貴、特別珍惜之意。翻譯聖經的人聰明地把“The apple of his eye.” 翻譯為「眼中的瞳仁」,而不是「眼中的蘋果」。 聖經中有五次出現「眼中的瞳仁(人)」這個慣用語。 「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申32 :10) 「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我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詩17:8) 「遵守我的命令,就得存活。保守我的法則,好像保守眼中的瞳人。」(箴7:2) 「錫安的城牆阿,願你流淚如河晝夜不息,願你眼中的瞳人,淚流不止。」(哀2:18) 「萬軍之耶和華說,在顯出榮耀之後,差遺我去懲罰那擄掠你們的列國。摸你們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亞2:8) 在這五節聖經中,除了一節用「眼中的瞳人」來形容神話語的寶貴外,其餘四節都是用「眼中的瞳人」來形容以色列民,也就是一切屬神的子民,被神看作非常珍貴的寶藏。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是身體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在眼瞎、瘸腿、耳聾、啞吧這幾項殘障病中,最大痛苦的大概是眼瞎了。 人的眼睛構造非常複雜,最重要和珍貴的是瞳仁。沒有它們,眼睛便失去視覺的功能。神愛我們到一個地步,以至祂親口稱我們為祂「眼中的瞳人」。…
Read more

師母的便當

愛,縫合了生命的裂痕。 那年,我在「滑鐵盧」重重摔了一跤,受傷了。 身為第一女中的天之驕女,我在聯考中意外跌了個大跟斗,鼻青臉腫。我很慌張,更多的是懊悔,為自己過度倚賴天賦,疏於學習,便自信滿滿上考場,之後又從考場上落魄敗退,得到有史以來最差的成績,而且無法彌補。或者是說,不願彌補。母親勸我重考,我用最悲痛恐懼的聲音大吼:「聯考讓人多痛苦,妳知道嗎?我絕對不要再經歷一次!」後來,我屈服在父母帶著失望又不忍心的壓力下,報考夜間部。 讀女中時,老師們不斷為我們構築夢想,大學的美好與多彩多姿,叫人憧憬。大學生應該有社團活動、舞會和聯誼,並可接觸形形色色來自不同縣市的朋友,或許可能來點浪漫的戀情。可是,在日夜顛倒的夜間部裡,我看不見希望,只有幻滅。 進駐教會宿舍 高中學姊是同校日間部的學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透過她的引薦,我投宿在前鎮教會中。師母是位溫和又細心的人,第一次見面,就熱情地握著我的手,要我放心住下來,有任何需要可以跟她說。那雙手好溫暖,至今我仍記得那份在心裡蕩漾的感動。 然而,和一般夜間部同學不同,母親反對我打工,體貼的要我好好享受所謂的燦爛大學生活。白天,我成了遊手好閒的人。剛開始,我滿意於突來乍現的悠閒,曾經被升學壓得喘不過氣,可以沒有目標的活著,生活真是輕鬆愜意。 可是,一陣子的悠哉快意過後,我開始厭倦並恐慌了。每當我在黃昏抵達學校,日間部的學生多已放學,開始他們豐富的課外活動時,我卻必須像隻在黑夜蟄伏的蝙蝠,緩緩竄進他們「出讓」的空間。我心不在焉地應付課業 ,課堂上從沒專心看過教授。我注意的,是窗戶外的大學生們,他們像愉悅輕巧的蝴蝶,在花叢中恣意奔放。上課時,窗外的大片黑暗,逐步蔓延,遮住了我逃避現實而怠惰的心。 我開始排斥黑暗的大學生活,對自己在聯考上的失足感到悔恨;對自己居然天真地以為,躲進黑夜依舊可以快樂的無知而憂傷。我很自卑,在此之前,這根本是不可能進到我生命的形容詞,如今,卻重重壓在我心頭,讓我鬱鬱寡歡。我開始產生適應不良的症狀,吃東西反胃、嘔吐,甚至失眠。 生命裂痕的囚犯 白天我躲在教會的宿舍裡,發呆、半睡半醒、看電視……。我在耗損自己的青春。可怕的是,透過失魂的瞳孔,我清清楚楚看見生命的裂痕,卻束手無策。黃昏來了,不得不出門去面對學校。夜間部,我無意詆毀,但在當時,它卻像緊箍咒,光是想起就讓我的心糾結疼痛。 學姊帶來暖粥在教室門口等待,她知道我的不適應,但什麼都沒說,只是把粥交到我手上,叮嚀我好好照顧自己。 坐在黑夜籠罩的教室裡,同學老師的影像恍惚,連自己的身影也變得模糊。我直盯著隔壁女生宿舍發楞,那一扇扇明亮燈光後,是一個個興奮喜悅的稚嫩新生,也許正在討論某個英俊瀟灑的學長,或是在聊明天的學系活動。她們離我好遠,但我卻能分毫不差的勾勒她們臉上洋溢的俏皮。羨慕與後悔鑄成矛盾鎖鏈,纏繞箍制著我的腳踝 ,我成了自己的囚犯。 如果聯考的時候,多付出一點心力,現在的我,可以過得更自信;如果那時候,我願意亡羊補牢,苦撐一年,一定可以扭轉情勢;如果……。「如果」就是「可能發生卻沒發生的事」,我更沮喪了…… 美味的心靈飲食 有天早上,正確來說,是近午時刻,宿舍電話響了。我渾渾沌沌地接起電話,是師母打來的。「吃午餐了嗎?我幫妳準備了一個便當,待會兒拿上去給妳。」 我頻頻道謝與婉拒,師母卻體貼的說,為兒子準備便當,多做一些拿來送我的,叫我不用客氣。我知道,她並不是「順便」,但她以最自然的方式讓我接受,我心中無限感激。師母送來便當,拍拍我的肩膀,叮嚀我三餐要正常,更邀請我參加他們晚上的聚會。師母的便當裡,好多青菜,對嗜肉的我來說,本應難以下嚥。但師母的好意鼓舞我一口一口扒著飯菜,眼淚竟也跟著一滴一滴垂落,咀嚼著飯,也咀嚼著淚,鹹鹹的,卻很美味,無與倫比的美味。 晚上放學後,我首度踏進教會,師母親切的牽著我,融入他們正悠揚歡唱的詩歌中。確切的歌詞我已記不清,只記得眾人的笑容和能除去憂傷的溫馨旋律,我自然而然的跟著哼唱。雖五音不全,但卻真真實實是我的聲音。在受了沉重挫折、逃到高雄來的這段期間,我首度聽見自己的聲音,含著笑與溫暖的聲音。 向著標竿直跑 之後,我常跟著師母參加聚會,也漸漸確定自己的方向。不同於之前的懊喪不甘,懷抱著明亮的決心,我告訴師母自己打算鼓起勇氣重考,為人生再奮戰一次。 師母明白我決心背後忐忑的心情,送我一句至今仍受用無窮的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 腓3:13-14a)就這樣,我義無反顧的休學,離開讓我既惶恐且懷念的港都。 就像童話故事般,我總算如願的考上理想大學,並成為教育工作者。師母引自聖經鼓勵我的金玉良言,更成為我往後面對挫折時,用來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那溫情便當的美味,更始終叫人難以忘懷。這份美味,我在用心教學時,從孩子們豁然開朗的表情中再次品嚐;在愛心關懷時,從孩子們迷途知返的眼淚中再次品嚐;在童心未泯中,與孩子們同樂同成長的笑容中再次品嚐。 師母的便當,一個接一個,一代傳一代,最無私與偉大的愛心,將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聖經 想像 鷹飛翔

講道、讀經,都需要想像力;詩人、聖徒,都擁有想像力。 十二月寒天,玄關灑滿陽光,整面壁鏡返映光輝,屋內更顯溫暖明亮。上帝「想像」光,說:「要有光。」(創1:3) 世上第一個受造物──光從此存在。 美國作家畢茲說過 :「沒有想像力的靈魂,如同一座沒有望遠鏡的天文台。」愛因斯坦也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涵蓋一切,是知識進步之源。」 宣道想像力 想像力是造物主的恩賜;講道事工上,不可或缺。安德烈‧黑木牧師 (Dr. Andrew Watterson Blackwood, 1882-1966AD) 在《Preaching from the Bible》書中強調,提供豐沛的想像,是優秀傳道人解經的共同特點。書中提出四種型態的「宣道想像力」: 1.感同身受的想像力:運用想像力進入他人經驗。舉例,當慕迪傳講巴拉巴信息,想像巴拉巴面臨死刑徹夜難眠。「他在獄中不斷地被驚醒,每一次都好像聽到獄卒腳步聲走向牢門。最後,曙光射入窗。巴拉巴喃喃自語:『今天,他們將打開牢門,帶我上各各他,釘在殘酷十架上。』很快地,巴拉巴聽到獄卒腳步聲近,通道鐵門打開;鑰匙轉動聲,牢門打開,羅馬兵丁站在眼前。」「別了!美好生命與無窮盼望!死亡,可怕的死亡等待我;然而,死亡,到底是啥?」這時典獄長開口:「巴拉巴,你自由了!」 2.歷史事件的想像力:運用想像力,活化聖經歷史事件。舉例,當慕迪講述施洗約翰說:「我看見約翰站在人群中,人們渴求聽到信息。施洗約翰未曾畏懼的眼神,突然,臉色蒼白,彷彿看見驚奇的事;剎時,信息停止…施洗約翰定睛看著一位陌生聽眾;此人(耶穌)正從人群中走來,請求施洗約翰為他施洗。」 3. 創造新事的想像力:想像力賦予原有題材嶄新的意義,創造全新思維與認識。本仁約翰在《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充份顯示創造性想像力。當新材料與事實相符,與原先既有材料不相衝突,就能正確使用想像力,創造新事物或再造已存的事物。 4. 預期未見的想像力:將未來圖像化,表現基督再臨、最後審判、地獄天堂……運用想像力瞭解聖徒與罪人在末世的景況。約拿單‧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AD)著名講章《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大量使用人的想像力描述聖經記載的末世情景,使聽道者彷彿置身地獄邊緣,而情不自禁地緊抱教堂柱子、欄杆或椅背。 如鷹的想像力 2009年秋,屋前常出現兩隻小鷹遨翔天空。由於飛得低,於是我也參與牠們的「飛翔課程」。望著小鷹,我想像雛鷹在窩巢成長。每天,母鷹叼食餵養牠們。那日子,何等安逸。日子一天天過去,身體漸長。一天,大風颳起,巢窩微震。這般驚險,次數漸頻,危險提升。好多次,命在旦夕,那對未曾開啟的翅膀,總是不經意地微張開來。 大風再度颳起。無意中抬頭發現,那「無情的大風」是來自母鷹強而有力的膀臂。我如小鷹想不透「為何母親要在我的安樂窩上搧展雙翅?」「為什麼?」 來不及得到答案,狂風再起,我已掉出了窩巢,半空中,滿心驚懼。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展開母親生給我、而我卻未曾使用過的翅膀。掉落於半空之際,我驚嚇萬分,不知所措。幸好母親總是即時飛至,把我背在她的背上,重新安置於巢窩。 在「掉下去─展翅飛─被接取」不斷地練習中,我們的翅膀越發開展,終成一線,體驗風勢,甚至只要輕輕一拍,就能翱翔許久。…
Read more

父母不缺席

養育孩子是上帝所賜的恩惠,千萬別拱手讓人。 慶祝過朋友的四十歲生日、母親的六十歲、婆婆的七十歲、公公的八十大壽,接下來,輪到小女兒了。她即將要過人生中的第一個十周年慶! 這幾天,她一直在「沉思冥想」生日這件事,突然冒出一句話說:「我記得有一次姊姊說,她明天要幹嘛幹嘛,媽媽就說:『可是明天是久恩生日耶!』我就想:『什麼!明天是我的生日啊?!』現在,我天天算日子,好希望下下禮拜我十歲的生日趕快來到!」 請別誤會!小女兒期待的,是生日宴會,而不是多長了一歲。事實上,她巴不得永遠停留在個位數字的年紀。每當大家在討論要不要再為家裡添丁的問題時,她總是強烈反對,理由是她不想自己在家中「最小」的寶座被搶奪! 她從心裡不想長大,儼然是彼得潘一個! 長成只在轉瞬間 這個平常字跡潦草,一想到回家功課就哭喪著一張臉的小女娃,回家後竟然將書包一放,乖乖坐在書桌前,埋頭書寫起來!十五分鐘過後,拿著一張紙跑來廚房唸給我聽。原來她在打生日宴會邀請函的草稿。整整齊齊的字,說著他們會一起去看電影,還不忘提醒小朋友帶汽車座椅來。 內容確定之後,她就選不同顏色的紙張,剪裁好,貼上自己與受邀小朋友的照片,周圍再畫上一些裝飾。等我午飯做好,她的邀請卡也完成了。我驚異地發現:這小女娃,已經可以張羅不少事情了! 十年,從講話口齒不清,到操中、德、法三語;從不會打節拍,到吹豎笛。平常看似大而化之、不拘小節的她,但是在雷電交加的夜晚,卻三催四問,確定工作中的爸爸媽媽把電腦關掉(否則電腦有遭雷擊的危險),才能安心睡覺。 五歲時,我帶她去參加查經班,碰到高速公路上塞車,動彈不得。看我焦躁不安,她問我怎麼回事,我回答:「塞車,真麻煩!」她腦袋一轉,煞有介事地說:「就像鼻『塞』一樣,不通對不對?」我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塞車的煩惱頓時被拋到九霄雲外! 十年,是我給她的恩情大,還是她給我的歡笑多?我們母女融成一體,一個眼神、一抹微笑,驚嘆道:你真是我肚子裡的蛔蟲!家,因為孩子而完整;家,也因為我們彼此投注在對方身上的時間,而凝聚、溫馨。轉瞬間,那個哇哇啼鬧的嬰孩,已快跟我一樣高了?!其實豈止她不想長大,我也希望她紥著兩條小辮子、圓嘟嘟的一張孩子臉,永遠不要改變 ! 世界的托嬰潮 十年一晃即過,每每聽見周遭的親朋好友將孩子生下之後,連忙丟給安親班、托兒所,或是爺爺奶奶照顧,我的胃就隱隱作痛。可悲的是這股托嬰風不只在台灣,全世界都有此趨勢:德國政府增加幼稚園、托兒班的預算,接收托嬰的年齡年年下降。現在,孩子只要一歲,就能放在幼兒園一整天,而瑞士更是在嬰兒四個月起即可。一切的措施,都是為了方便母親在產後能儘快進入就業市場,回到工作崗位,以免喪失了再次就業的機會。 讓我們思想,總經理的職務,非得由你來作不可嗎?沒有你去出差交涉,公司就要關門了嗎?即使是貓、狗等寵物,都需要我們花時間與精力去照顧,更何況是自己的孩子?!事實上,職場裡並沒有任何職務非你莫屬。然而,世界上只有母親的角色無人能取代。 把握上帝的恩惠 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十年,對母親來說,也許是體力上最消耗的階段。因為他們需要你的餵哺、養育,吃喝拉撒睡,全靠你來。但是,你知道嗎?… 在不知不覺間,她已經會自己把生日邀請卡做好;不知不覺間,她會在你疲憊時,遞來一杯茶、幫你揉揉背;同時,不知不覺間,她就展翅高飛,即使你想插手,助一臂之力,還得問她給不給你機會! 養育孩子是上帝賜給我們多大的恩惠!為什麼要拱手讓給別人,平白讓別人去享受孩子成長、發育各時期的喜悅與驚奇呢?(那人還可能是一個不在乎孩子發育成長各方面需要的「陌生人」。)有些人是在試過各種方法、詢問無數偏方,甚至花大錢做手術、治療後,好不容易才懷孕生子的。怎麼孩子才一出生,就像瘟疫一般,急急安排別人替你養育呢? 有些人拿經濟壓力作為托兒的藉口,事實上,卻是因為大人想維持一貫的生活習慣與水準,不願因為孩子,讓自己有任何物質上的犧牲或短缺(不然旅遊的錢哪來?換季的新衣服、新鞋子哪會有著落?飯館呢?清潔工……)其實孩子的物質所需並不多,二手衣、舊玩具,他們一樣穿得高興、玩得開心。三歲以前的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是隨時隨地能讓他們倚靠的父母,而不是一年一度,昂貴的兩週飯店、沙灘之旅。 等到我們年老力衰,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不會因為失去一次晉升的機會,或少賺了幾分錢而怨嘆;倒是會因為在孩子最需要我們時、錯過與他們相處的時間,而懊悔。不要在孩子探索世界的初期,當個匆匆的過客。為人父母者,陪伴孩子,我們實在責無旁貸啊! 接下來的十年,女兒的翅膀會越來越硬、越來越獨立。但是我相信,她的腦袋裡,已經儲存了許多我們玩黏土、盪鞦韆、堆沙堡的共同記憶。她會記得我們一起唱生日快樂歌、一起大笑;她會慰藉地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沒有缺席。」

人間處處有「天使」

德、英、美、加;上帝、天使、教會、聖誕。 九三年初,我第一次出洋「闖關東」,自費赴德。俗話說「在家千方便,出門一時難」,遑論出國門的遠行了。一想到下機伊始撲面而來的行、住實際難題,頭就大。 赴日耳曼 平生頭遭坐飛機,我卻顧不得啥新鮮感,心被命運未卜的惶恐籠罩著,越往科隆市降落,心也跟著往下沉,舷窗外童話般的市容更教我覺得到了外星球,越發為即將踏出的第一步忐忑極了。當我漫無目標、東張西望著出了關時,突然發現迎迓的人群中有塊上書“Dr. Cao”的紙牌,一位金髮碧眼的書生擎著它正在搜尋。我衝上去握手,自我介紹,彷彿溺水中抓住了救生圈,意外的驚喜難以名狀。 接著,車拉我徑直到了大學醫院,老闆漢斯醫師熱情接見,親自車我去代租好的鎮屋。撂下行李,再載去餐館,請吃晚飯,最後送囘寓所。暈頭脹腦的我就這麼開啓了海外生涯的「首日封」,初初鬆懈了良久緊繃的神經。 我從未問過老闆是否「信教」(西人有幾樣事忌諱莫深:像年齡、工資、宗教信仰等),幾次去他府上做客,見牆上掛著的十字架,猜想他應該是的。俺倆素昧平生,僅是通過我發表的英文論著鴻雁來往,最終竟成就了這博士後之行,大概是上帝藉著他帶領我出國吧! 去英格蘭 九五年春,我第二次「下西洋」,到英格蘭威爾士大學附院臨床研究。因爲此時拖家帶口了,行李吃重,飛機限量,便乘火車搭輪,渡過英吉利海峽。不似頭回形單影隻,此番有老婆孩子,也是另類負擔、緊張。英國老闆利姆大夫早來過電話,給我賃下了房子,並親去卡迪夫車站「接駕」,故在動身之前我已服了定心丸。 果然相見後,他立馬開往我們的住所,稍事安置,又招待進餐。完後特轉去商店陪我們採購食物蔬果,再送還家中。想得周到,安排的也緊湊,讓剛踏上陰霾霧障的島國、又舉目無親頗感淒楚的俺們,稍弛張了些皺縮的心。就這樣,陸海兼程、疲於趕路的我們仨,渾渾噩噩地又在英倫安下家。 我在老闆的提示下,來到唐人街的華人教堂。在那兒,結識了多倫多來的臺灣學生王彼得,他為俺翻譯主日粵語講道。若干年後我闔家移民加拿大,還是他的親人去接的車,始料不及! 漢斯教授與利姆醫生沒在一味款待之際,向我這「外邦人」口頭傳道。後來我才品出味來,他們的身教感化了我,榜樣的力量「巨無霸」。 來美利堅 再一程拔寨挪窩,是飛往美利堅,去新澤西醫科大學工作。大洋彼岸仍是「無枝可依」,不過此時的我已懂得倚靠神。我的老闆儸納德教授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初冬夤夜在紐瓦克機場接了俺一家,直奔預訂的旅館下榻,他支付一周的住宿費,期間讓我選租房子,並請他的博士生來幫忙。 翌晨撥通了英國牧師臨行前給的新州一個教會電話,後被告知有個更近的哈德遜教會,聯繫上了何若蘭姊妹,她爽快地伸出援手。見面時,我發現她竟拖著三個不大的兒女,大腹便便懷著第四個!走路都有些氣喘吁吁。就這樣她駕車帶我們看了幾處,毫無怠意,一臉燦爛的真誠。我永遠忘不了她的古道衷腸。 不比歐洲出租物業多配置家具,所以俺的新居家徒四壁,在地板上鋪床單,蓋毯子,我仨度過了最初的幾天。很快,教會會友們就送來了各種舊家具、日常用品,室内漸添了生氣,像個家樣了。教會中素不相識的人,不是朋友,勝似朋友。我倆在首次主日自我介紹時,激動的熱淚盈眶,語塞哽咽。 到加拿大 出國的末了一站,是奔向加拿大。這囘卻不再是「剛考上大學的農村青年」,而是擁有「技術移民」紙。「承受地土」、安居樂業,與「客旅暫棲身」、漂無定域,感受大不同。上帝賜我在多倫多病童醫院一份工,老闆道奇主任電郵說已訂妥院旁的酒店,我半個月内無須上班,客棧費用由他掏,先找房安頓。真是「每一步越走越光明,像攀登黃金階梯」。 當俺攜著「破家值萬貫」的大包小件,從紐瓦克坐火車抵達目的地時,彼得的母親和舅舅在暮色中如約迎候,俺心裡又有底了。麵包車送至旅館,物質、精神上的新預備俱齊。近午夜了,我佇立在窗前,望著市中心輝煌通明的燈火和熙來攘往的行人,心中溢滿了「船靠碼頭」的如歸安全感,海外漂盪經年,終得安歇停泊,不再輾轉遊徙了。 次日,我又跟新州教會介紹的牧者通電話,同工杜承凱伉儷立刻驅車趕來,協助租屋,申理各種證件,請吃飯。繁瑣的手續弄得暈頭脹腦,一直到我們搞妥、搬入了帶家具的公寓,他們才「全身而退」。在神的大家庭裡,知遇恩感與友誼始終不減。 在地若天 行定思行,縱覽我走馬燈似的出洋,簽證順利,落地均有人襄助。這就是上帝給俺鋪設的人生軌道。芸芸衆生中俺算何許人也,竟可周遊列國並處處受這般禮遇?是神要揀選我了,藉著不同國度、身份的扶持,保守旅途安行,纔有這些個恩待。茫茫人海中萍水相逢的這些「貴人」,便是神差遣的護佑天使化身。 言及天使,未信主之時,對其形象亦不陌生:背生羽翼的白裳小童或少女。沒人見過,神話傳說、藝術想像唄!俺不信有這等事。倒是自個行醫有成,常被冠以「優秀白衣天使」之類的光環,卻沒自覺「三頭六臂」、與衆不同,不過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罷了。歸主以後,我明白「天使」確有聖經依據,遂不再懷疑。曾居紐約暢銷書排行榜之首的《天使處處行》(WHERE ANGELS WALK)一書中所收錄的51例現代神蹟,令我信服有加,但也不忘耶穌的話,「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9)。 假如說繪畫中的白衣天使是揣摩的抽象,那麼現實中的基督徒不啻是其「肉質凡胎」的映像,均在屬靈的爭戰中服役。天使是隱形的靈體,在世間沒有人能認出他們,而主的門徒卻是顯形的真身,能叫人因著彼此相愛一目了然,隨時隨地見證神。既然我們是天庭發表的「紅塵天使」,就得名副其實,行事爲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 (腓1:27 )。信徒的「凡人善舉」,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稱得上明光照耀、另類神蹟了。莫以為只有超自然的異能才算奇事。就埋頭默默地奉獻,某一天在被問起緣由的時候,再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於無聲處聽驚雷」,就像曾經接待過我的「老天使」那般。 俺也勉勖自己,既要於「經濟基礎」中「務實」,榮神益人,又要在「上層建築」裡「務虛」,引人歸主,後者更爲重要。基督在裡面活著(加2:20),不同凡響。縱使靠聖靈之力做了點聖工,也不過是在地若天、盡心盡力與主同行而已,歡喜的是名字被記錄在天,盼望的是未來神的獎賞和冠冕。這或許就是天使們的實際身份與寫照吧!

話說怒氣

神、人、己,誰該為我的怒氣負責? 我曾經有機會在北加州的「郡危機中心」擔任華人熱線輔導義工,接過許多求助電話。我發現無論是親子衝突、家暴、婚變、人際失和,甚至憂鬱症等等,幾乎都與「沒有處理掉的怒氣」有關。心中一點小小的不滿、小小的失望、小小的壓抑……,逐漸在心中的「悶燒鍋」中醞釀成懊惱、氣憤等等,最後這些「怒氣湯」就從「壓力鍋」裡爆破出來。 那時,我上了一門「面對自我」(Self Confrontation) 的輔導課程,記得有次課堂上討論到這些有趣的現象: 1.男人,平均每週發脾氣六次。 2.男人生氣,多半與客觀環境、工作有關。 3.女人生氣,多半與人際失和有關。 4.男人傾向以肢體宣洩怒氣。 5.單身比已婚者易生氣(兩倍)。 6.在家比在學校、辦公室裡,更輕易發洩怒氣(兩倍)。 7.幾乎所有需要輔導的個案,都和怒氣有關。 始作俑者的怒氣 我在擔任電話輔導時,就遇上不少女人主導的家暴事件。另外,事業心強的女人,生氣的原因多半仍是與工作有關。至於最後一點,我的接線經驗一再讓我體會到:幾乎所有需要輔導的個案,「始作俑者」都與沒處理掉的怒氣有些關聯。 過去自己在研究所輔修諮商輔導,也翻譯過幾本與輔導有關的書籍,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來尋求幫助,加上電話輔導的訓練與經驗,讓我一再地體驗到「人」的有限。再多的輔導方法、再熟練的傾聽技巧,若不能看到問題的癥結出在「人心」,都只能解一時之急,而無法一勞永逸地「教會人釣魚」。 縱容怒氣的結果 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平常人的正常現象:人嘛,發脾氣在所難免。我自己過去就常被孩子氣得「怒髮衝冠」、「暴跳如雷」。但,再怎麼說,都不應該認為暴怒是件理所當然的事,而進一步縱容這些怒氣,讓它演變成對人、對己的實質傷害。 仔細觀察,人們發洩怒氣的方式可謂千奇百怪:從一數到十、傾聽音樂、拼命運動、射擲靶板、喝酒、大吼大叫、捶枕頭、寫抗議書、報復(扳平對手)、參加「怒氣管理課程」等。但這些都只能暫時挪走怒氣的「症狀」,卻沒有挪走怒氣的「根源」;只是治標,不是治本。 怒氣的根源 在「面對自我」的輔導課堂上,我們發現怒氣的根源,和以下這兩項因素脫不了關係:第一是「自我」。當「我」沒有在「我」期望的時間、照著「我」要的方式、得到「我」要的東西時,就開始生氣了。也就是說,當我們以自我為中心,處處要別人按照自己所求所想的去說、去做、去行事時,怒氣很容易就發作出來。 其次一項就是認為「老天不仁」。對於自身的處境、遭遇不滿,認為神管得不對,神也管不了這麼多。換句話說,對於自己居然無法掌控自身的境遇不滿極了。當事情不是按我們所想的發展,超過我們能夠掌管時,就將怒氣投向應該順我們意的神身上了。 其實這不就是中國人說的「怨天尤人」嗎?不是天錯、就是人錯,似乎自己永遠都沒錯。抱著這種想法,久而久之不就氣壞了?!除非我們能看到問題的癥結出在「人心」,也是出在「己」上;否則還真難消除怒氣呢! 編按: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20)所以我們「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詩37:8)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

不放棄的夢想

有個叫布羅迪的英國教師,在整理閣樓上的舊物時,發現了一本練習冊,是皮特金幼兒園卅一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題目是:「未來我是……」 他本以為這些東西在德軍空襲倫敦時早已被炸飛了,沒想到它們竟安然地躺在自己的家裏,並且一躺就是五十年。布羅迪隨手翻了幾本,很快被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自我設計迷住了。比如,有個叫彼得的小傢伙,說自己是未來的海軍大臣,因為有一次他在海裏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沒被淹死。還有一個說,自己將來必定是法國總統,因為他能背出廿五個法國城市的名字。 最讓人稱奇的是一個叫戴維的小盲童,他認為將來他肯定是英國的內閣大臣,因為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總之,卅一個孩子都在作文中預測自己的未來。 布羅迪讀著這些作文,突然有一種衝動,何不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孩子們的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五十年前的夢想?當地一家報紙得知他的想法後,為他刊登了一則啟事。沒幾天,書信便向布羅迪飛來。其中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更多是沒有身份的人。他們都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兒時的夢想,並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本,布羅迪按地址給他們寄去。 一年後,布羅迪準備把這個本子送給一家私人收藏館時,他收到了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孩子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裏,從未放棄過。五十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實現了那個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其他卅位同學,只要不讓兒時美麗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面前。」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