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腦筋轉轉彎

猜猜標題上的圖形是哪一個英文字?(謎底請見本文結尾) 有一本教繪畫的書,書名是《用右腦畫圖》(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作者佩蒂愛德華(Betty Edwards)提到她教繪畫時有趣的經驗,她說她不了解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開始學習描繪畫圖時都有困難:給學生一張畫好的人像畫,讓他們照描畫一張,可是畫起來就是不像。有一次,實在沒辦法,她乾脆叫學生把人像倒過來,倒著畫,看看學生會畫出什麼樣的圖來。結果,出乎意料的,學生反倒描繪出非常相像的圖。 為了解釋這奇怪的現象,她就提出「用右腦畫圖」的理論。她說,人的左腦是儲存累積經驗和知識的,畫圖時,雖然是看著圖描繪,但左腦如果在潛意識裡,告訴我們人的眼睛、鼻子、臉型該長的樣子,那眼睛就無法發揮功能,仔細觀察由光線造成而表現在圖上的細膩線條。但是人像顛倒過來時,左腦就被愚弄,不再知道要畫的是什麼。舊有的知識和經驗不再適用,不再支配我們,眼睛倒變得敏銳,右腦就把眼睛所看到的忠實地畫出來。如此的畫法,叫做「用右腦畫圖」。 佩蒂愛德華的理論很有意思,因為不單是畫圖,很多時候,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的確是觀察和創意發揮的阻礙。要超越傳統的限制,就要學習不用左腦,而用右腦來看問題和思考。下面是一個例子。 猶太婦人和小販 有一次,一個猶太婦人和一個小販起了爭執。婦人向小販買一個三塊錢的東西,她說付了小販二十塊錢,小販卻僅找給她七塊錢。而小販堅持婦人給他的,不是二十塊錢,而是十塊,所以,找給她七塊錢是理所當然的。婦人和小販都沒有犯罪記錄,兩個人看起來也都是安份守法的公民。沒有人證,如何才能知道是婦人的話對還是小販的話對呢? 猶太人遇到糾紛時,常常請拉比作判決。拉比判案,不需要律師或陪審團,但是一旦判決,就是最後決定,不能上訴,所以判案一定要公正合理。三個被請來判案的拉比討論許久,最後想到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 美國法庭審判的時候,證人要手按在聖經上,宣誓所要講的句句都是實言。三個拉比想到的方法是,讓婦人和小販宣誓時,單獨地在一間房間裡,跪著禱告發誓所要講的句句都是實話,最後要以嘴親吻一下放在桌上的聖經,代表在自己的誓言上蓋了印。 三個拉比的計劃是,事先佈置好宣誓的房間,在角落只點一根蠟燭,讓房間相當昏暗,而且在聖經上薄薄地灑上一層灰。 審判當日,小販先進入房內宣誓,他出來後,輪到婦人進入宣誓 。兩人都出來後,拉比首先問他們是否都按指示吻了聖經,準備講實話。兩人都回答說是。然而小販的嘴上乾乾淨淨,而婦人的嘴唇上有薄灰。案子不判自明,三個拉比當場宣告判決。小販也心服口服,願意接受懲罰。 境相轉移 三個拉比高明的判案方法,並不是靠參考判例,或憑知識或經驗就可得來的。用佩蒂愛德華的理論來說明,那是「用右腦思考」的結果。比較正式的說法是“Paradigm Shift”,飛揚雜誌翻為「境相轉移」(請見飛揚雜誌第七期,一九九九年四月,「境相轉移」一文。),是描述超出傳統模式、法則、典範,因而提高認知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人有這種能力,真是造物的奇妙。 愛因斯坦,因為能超越傳統牛頓物理力學的境相,提出相對論,因此窺探了宇宙時間與空間的奧秘,就深深為這種能讓知識跳躍的腦力激盪現象所感動,他說「對這一點,我認為我是深有宗教信仰的人(a profoundly religious man)。」人心靈的視野經歷境相轉移,便能提升到更高一層境界。 的確,用境相轉移思考法,生命不但不單調,反而是無窮的機會和希望:黑夜中能看到曙光,寒冬時可夢到春天,頹喪中能鼓起勇氣,跌倒了會再站起來,流淚時仍能歡笑,戰爭時能預見和平,平凡中能窺探宇宙的奧秘,最寶貴的是,在似乎看不到神時,仍能深深相信神。 自從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有了分別善惡的知識後,人類就遠離了神。今天我們(左)腦裡充滿了對生活的憂慮,名利的追求,以及社會文化給我們的價值觀。 人對神的認識 「神」這個字,事實上已被人的經驗、知識,以及所煩惱的問題所扭曲。好像畫畫的人左腦會影響眼睛的觀察,人任憑自己的腦子造「神」,結果也是心和眼不能認識神或體驗神。所以,問不同的人,神是什麼,答案都不相同:有人認為神像長白鬍子慈祥的老人;有人認為神像秘密警察一般,專門找人的錯誤而處罰人的法官。有人要見到神蹟奇事才相信神;有人要看到神的顯現或聽到神的聲音才相信有神。還有人認為惡人當道,壞人沒有得到報應,那裡有神?好像許多人一起畫同一個靜物,但畫出來的卻是五花八門。 然而神是神,從亙古到永遠始終如一。如果我們不了解、不認識、不相信,那並非神不存在,也不是神有問題。好像畫圖時眼睛受到腦子的蒙蔽而畫不像時,需要「用右腦思考」,認識神有困難時,也需要「境相轉移」。 見神的背 出埃及記(33:18-23)中,摩西想認識神。但他憑著自己的經驗想法,向神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神答應了摩西,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但是有一個問題,神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那怎麼辦呢?神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人見神的面不能存活,所以神要摩西不看神的「面」,要看神的「背」。這是什麼意思呢?人不能直接看到神,但是「等神過去」,人就能看到神「一切的恩慈」。所以,要認識神,不要看神「現在」會為我做什麼,會給我什麼好處,而是要境相轉移,看神「過去」的作為──神過去在人類歷史,在我們個人身上顯現的恩慈憐憫、智慧,與大能。 大衛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19:1),保羅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只要我們願意境相轉移,不看神的「面」,而看神的「背」,那本來就無所不在之神的榮耀,就會常在我們心裡,我們也會因認識神而常活在主裡面。 謎底:在此圖形外邊加畫一個框,就可顯出耶穌的英文名字JESUS。

擺平你的仇家

被得罪的人情緒上的第一個衝動是報復,傳統上有仇必報是英雄的本色,大部份的社會文化也是這樣看法。 還有一個擺平你仇家的最好方法是──饒恕他﹗ 百老匯的舞台劇「孤雛淚」最撼人心弦的威力就是在「饒恕」。剛被假釋出獄的瓦真,肚子餓得發昏,幸虧一個牧師接待他。當天晚餐時他狼吞虎嚥大吃一頓,開溜時順手偷了牧師的一雙銀杯。不久被警察逮捕,人贓俱獲,被押解到牧師館來確認。出乎意外地,牧師告訴警方,那銀杯是他送給瓦真的禮物。牧師的愛心饒恕拯救了瓦真,免於再次入獄的噩運。瓦真被饒恕的大愛所感,努力奮發向上。(註1) 被傷害在現代社會中是家常便飯,比如﹕ 頂頭上司答應推薦你升遷,後來卻把你壓下來。 父親離家出走,丟下嗷嗷待哺的兒女。 男/女朋友移情別戀。 配偶外遇。 當眾被人羞辱。 在你最迫切需要幫助的時候,好朋友竟然離棄你。 離婚時,對方找律師狠狠地敲了一筆竹摃。 同甘共苦的創業夥伴,惡性虧空了你的投資金。 父母重男輕女,兄弟所擁有的特權,你都沒有。 同事耍手段踩下你,他自己爬上出缺的高位。 原諒對手吧﹗ 原諒不是懦弱的記號,有勇氣和力量饒恕才是成熟的標記。 饒恕是為那件不愉快的往事,畫上一個句點,不讓自己去反芻過去的愁苦。 饒恕是不讓苦澀的記憶扭曲今天的思考模式。 饒恕是給自己機會,好好享用今天這頓晚餐。 饒恕恩待自己,不讓腎上腺素縮短自己的生命。 饒恕是給像瓦真這樣的人第二次機會。當然,饒恕最能反射出耶穌基督的美麗─ ─祂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饒恕了我們的過犯。 這幾節如詩的句子最能表達饒恕的精華。 如果你被一個壞人得罪而受苦,饒恕他。免得變成有兩個壞人。(奧古斯丁) 饒恕比報仇更好。饒恕是君子的標記,報仇是小人的記號。(Epictetus) 饒恕,省下了忿怒的精力﹑仇恨的代價﹑靈性的消耗。(Megiddo) 從上帝發出的饒恕是恩典﹔從別人發出的饒恕是愛心﹔從自己發出的饒恕是智慧 。 饒恕是釋放一個囚犯自由──那囚犯是你。 饒恕就像紫羅蘭把它的香氣抹在那踐踏它的腳上。(馬克吐溫) 報仇比饒恕代價更大。 一個籌算如何復仇的人,他的傷口不會癒合。(註2) 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曾經傷害過別人──說謊、閒話、挑剔、發怒、推卸責任……當我們午夜夢迴,良心指控,心靈不安時,何等希望能夠蒙饒恕,重獲寧靜之心。 聖經應許我們,當我們饒恕別人的過犯,天父也必饒恕我們的過犯。(太6:14-15) 天父樂意給我們第二次機會,你也願意給別人第二次機會嗎﹖ 註1. San Gabriel Tribune, Feb….
Read more

領導統御面面觀

最早接觸「領導統御」一詞已是中學慘綠少年的軍訓課了。小時候與鄰居孩童玩「家家酒」,總是由我發號施令,幼稚園起當班長直到初中畢業。以後的「長」字輩非品學兼優者莫屬,因此私下就認為功課成績好的人即是天生的領袖人才,其他人只能靠邊站,敬陪末座。 大學時代讀《史記》淮陰侯傳有謂:高祖,「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可見領導統御尚有層次的不同。進入廿一世紀,無論在生態環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課題上,人類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快速的環境變遷與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使得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 這是個期待英明領袖的時代,卻也是個領袖神話破滅的時代。在虛擬與實體並存的時代,領導可以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同時卻也可能愈來愈不重要,許多獨裁者的銅像被摧毀或遷移即是例證。出身草莽的市井小民,憑著選票,「彼可取而代之」,已到了誰也不服誰的領導的地步。舉世滔滔,捨我其誰?端看我們如何定義「領導」,怎麼期待領導? 領導統御的定義及經典 領導是一種過程,藉此影響他人共襄盛舉,完成任務的一門藝術。韋氏大字典定義領導為:「藉著走在前面或一旁為人引路、指揮、引導其行程」。(To show the way, to conduct, to guide, to direct the course of another by going before or along with.)領導是做出有效率的行為。領導的統御是「允宜領導的能力」(the ability to lead)。新約聖經中保羅告訴提摩太的話:「誰有作教會領袖的抱負,誰就是羨慕一件美好的工作。」(現代中文譯本,提前3:1)故此有關領導統御的經典名著,從前多參考軍隊的名將大作,如《孫子兵法》及馬齊維里(Machivelli)的《君王論》,後有基督教的《屬靈領導統御》(J. Oswarld Sanders),及殷思重(Ted W. Enstrom)的《基督徒領袖的塑造》。如今則以「柯維領導培訓中心」(Covey Leadership Center)之《領導學全書》主領風騷。 如何領導 領導學的實踐比其學說更為重要;柯維繼其《與成功有約》的七大原則,又提出《與領導有約》(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的十大原則,臚列如下: 一、說服力:包括與對方分享和辯論,為自己的立場和欲望做強力的註解,同時真心尊重追隨者的意見和現實。 二、耐性:對人對事均如此,即使追隨者有很多缺點,就算自己會不耐煩,期盼完成目標,在暫時的障礙與阻力下,仍然保持前瞻性,並堅守自己的目標。 三、風度:在面對追隨者的弱點時,應以委婉的態度處理,不應採取嚴厲、粗暴、強烈的手段。 四、可塑性:假設自己不具有所有答案和眼光,對追隨者所表達的不同意見、判斷和經歷,應予肯定。…
Read more

阿花基甸監督

領袖有他的特權——你看總經理在公司年度大會上,頒獎給優秀員工,神采飛揚的臉,反射出聚光燈的焦點格外誘人。你看董事長的座車,那輛剛出廠的超大賓士轎車,把他的尊貴身分襯托得天衣無縫。你看國會議員的辦事處,經常是達官貴人來訪,高朋滿座。這些伴隨著領袖的光環,魅力驚人——許多凡夫俗子看了,不由得拍起胸膛,興起「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企圖心。 於是阿花也集資開了一家貿易公司,做的是哪一天當選全國十大企業的美夢。阿雄也出馬競選議員,做的是選上民意代表後的白日夢。阿杰也頂了一間餐廳,僱了兩個廚子三個跑堂,過過老闆的癮。 可惜,大部份人只看得見領袖享受的權利,看不見領袖付出的代價﹔羨慕做領袖的風光,卻低估了做領袖的重擔。董事長的賓士轎車是看得見的﹔經濟蕭條的那三年,每晚徹夜難眠的苦境是看不見的。總經理寶座的光采是看得見的;市場萎縮時必須解聘員工,瀕臨周轉不靈的艱難是看不見的。阿杰聽過三個餐廳老板成功的故事,哪曉得還有卅個開餐廳失敗的老闆,從不肯開口坦白呢! 野心 想當個領袖是人天然的慾望,這種嚮往的本身並沒有道德上的善惡價值。只是,自以為是領導的將才,卻沒領導的歷練、經驗、品格,和恩賜,這種憧憬充其量只是一種空想而已,不但不能造福人類,還可能禍延他人。使徒行傳五章36~37節所記述的就是這種人﹕「從前丟大起來,自誇為大,附從他的人約有四百,他被殺後,附從他的全都散了。此後報名上冊的時候,又有加利利的猶大起來,引誘些百姓跟從他,他也滅亡,附從他的人也都四散了。」 耶利米書四十五章5節警告這種人說﹕「你為自己圖謀大事麼﹖不要圖謀﹗」一個屬神的人應該以謹慎戰兢的態度看領導的位子。因為,以基督徒的眼光來看領導,領導不是一種個人的特權,而是一種服事人榮耀神的天召,是神聖的使命。沒有神的恩惠,缺乏人生的歷練,又沒服事神的胸襟,成功的機會不大。「野心」這兩個字套在這種人身上正合適。 小心 與阿花阿雄相對應的,是另一種極富趣味的例證——有一種人從不敢夢想做領袖,也不願做個領袖。他們對領導的沉重責任知道得夠清楚,對領導的危險性了解夠深入。這種人若有選擇,寧可做個跟隨者,畢竟小老百姓的日子雖然平淡 ,但至少保證平安。基甸就是這種人的象徵性代表——一個猶豫的英雄,一個充滿領導的將才,卻不敢挺胸承擔責任的膽怯領袖。 士師記六章11~24節記載了這位膽怯英雄的事跡﹕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正是我所差遣的。」擔任民族英雄,做個統領全國的軍事領袖 ,這個位置基甸打從出了母胎從不曾夢想過。他自以為自己不是領導的材料﹕「神啊,我有何德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最微小的。」 這個推託的說詞蠻冠冕堂皇的。耶和華神仍然堅持他的呼召。至終,神行了幾次神蹟,才感化了這位遲疑的領袖。 基甸被聖召所感,挺身而出,募集了三百位勇士,使了個「瓶中火把」妙計,竟然擊潰了米甸人數十萬大軍。以色列歷史上以寡敵眾的戰績,以基甸的英勇領導最是戰果輝煌。一個人即使猶豫,但在神的呼召和大能廕庇下,領導的效果仍是十分驚人。「小心」這兩個字正是這種膽怯領袖的最佳寫照。 雄心 如果把阿花、阿雄的「野心」看做一個極端,猶豫英雄基甸的「小心」看做另一個極端,處在這兩個極端中間的是,世上萬千渴望服事神的聖徒,期許自己做個小領袖,祈禱著神的生命從個人身上的自然流露,能影響週圍的人,引動生命的奇異蛻變。 這種甘心服事人、榮耀神的態是蒙悅納的。提摩太前書三章1節所稱許的就是這種熱誠﹕「人若想要得監督(教會領袖)的職份,就是渴望做神的工,這種心志是可愛的。」(意譯)「雄心」這兩個字是這些熱心聖徒的恰當素描。 「野心」的阿花,問題出在空有幻想、卻無領導才能做後盾,很容易壞事。「小心」的基甸一旦響應了神的呼召,奉獻了他的領導將才,就能為神做大事。「雄心」的聖徒,有服事的理想,又有領導的操練,就能為神做美事。在阿花和基甸之間,是你我鍛煉服事、練習領導的廣涵空間。 野心的阿花、小心的基甸、雄心的監督,這三個譜系所代表的領袖典型之間,說盡了「壞事、大事、美事」的領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