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與職責

最近,教會的英文部助理牧師邀請我成為他按牧委員會的一員,起先我有點猶豫。這對年輕的傳道人是愛主愛人的神僕,只是我不知道自己以平信徒的身份,是否有資格檢定他的蒙召和服事能力?因此我問他,在委員會中我的角色和任務是什麼?他告訴我:「你可以從平信徒的角度見證我的人品,也可以提供不同和建設性的觀點。因為牧師是牧養人的,所以各種不同角度且具建設性的觀點,必能使我的服事更有效。」瞭解了自己的角色和職責之後,我就欣然接受了這邀請。

大多數人有同樣的經驗,在生活中我們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也承擔許多職責。我深信如果清楚自己的角色與職責,我的工作與人際關係將會較愉快。如果我的角色與職責混淆不清,就易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與誤會。

然而,許多人雖知道自己的角色與職責,卻不願履行或無法完成。這樣的抉擇便會導致不愉快的結果,以致影響他日後往往不能完成自己該作的事。如果這樣的惡性循環持續不斷,個人的角色便更混淆且無法界定,長此以往,這人的生活會弄得一團糟。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該作什麼。由於人與人彼此多少有關聯,因此我的失職必影響我周遭的人,即使這些人因愛我而容忍我一時,但終久仍會導致不愉快的結局。

一致性的重要
我們不但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與該作的事,我們所作的更應該與我們的角色(身份)一致。我唸醫學院和研究所,又經過六年的畢業後醫學訓練,直到完成了所有的學業和專業訓練,才終於認知自己的專業角色和職責是什麼。身為醫生,我的角色是照顧病患。我克盡自己的職責,並非因為我作過「當醫生的宣誓」,或我的頂頭上司在後面盯著我,乃是因為我所作的應該符合我的身份。

最近經常見到許多因角色與職責的混淆不清,而發生在親子、師生、夫妻、婆媳、牧師長執之間的悲劇。例如,一個父親為了無關緊要的事激怒了兒子,或一個孩子違逆父母而胡作非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我們所作的事與我們的角色相符,才能帶來長久互相尊重和良好的關係。當角色與職責不一致時,人際關係也將容易產生衝突、摩擦,終究導致破裂。

文化的差異與誤會
許多海外出生的華人剛抵達美國時,都有一段艱辛的適應過程。大部份的華人,都以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而驕傲。我們多年來已受父母師長和朋友的影響,也習慣了中國式的思考和做事方式,即使在美國住了多年,仍不見得瞭解美國文化。

文化是什麼呢?就是特定的某一群人所認同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價值、思想,和公共行為。各種文化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使命和社會機動性。文化的本體是基於共同的語言和食物,中美生活方式的差異所發生的幽默有趣的誤會,甚至造成嚴重衝突的例子比比皆是。以OBC( Overseas Born Chinese )而言,認知自己在這新的文化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職責是很重要的。有效的接觸和開放的溝通,是兩種文化相互瞭解的第一步。然而自我覺悟和多了解其他文化的知識,則可幫助我們突破自己文化的局限。

例如大部份OBC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感覺,以顯示自己的修養和矜持。相反地,大部份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則毫無困難地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以美國文化而言,這是表示自我肯定且勇於分享自己的觀點。我十分贊同華人保有中國的美好傳統,像敬老尊賢、生活節儉、殷勤工作等。

但華人往往不願公然反對別人的意見,如果被人問及,他若同意會點點頭,或簡單的說:「好主意。」若不同意,就默不作聲。而對ABC 或美國人而言,如果你保持緘默,不表達反對,就表示你同意。這種文化的差異,造成生意場上、朋友、鄰居,同事間許多誤會。

入境隨俗
這些年來,我逐漸瞭解我的角色與職責會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而變更。例如頭15到18年,我隨著父母旅居各地,自然學到當地的語言和文化,我也成為那社區的一份子。18到27歲,為了追逐高等學位,我自己決定要去的地方。由於入境隨俗,也吸收了當地的語言、口音和文化。28歲開始,我必須找工作養家糊口,便築居在工作的地點附近。

終於我和妻子必須定居在一個地方養育子女。但隨著工作情況的需要,我們也曾遷居。因為我們住過各個不同的地方,並投入當地的社區,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各種不同地方人的習性。

例如我在密西根州住了三年,對當地人、事、物的認識,自然比從未居住過那兒的人多。我可以與曾經住過密西根的人認同,和他們交談便有共同話題,較容易親近。

同樣地,即使大家都是華人,從中國大陸來的人,也會與同是大陸來或曾住過大陸一陣子的人較親近。而香港人也自然較喜歡與從香港來的人交往,更遑論ABC了。可見居住地和文化傳統,自然會造成大家彼此的差異。

然而這些現象與角色和職責有什麼關係呢?可以說一個人能瞭解另一人的語言和文化,就容易和他接觸交往。如果你對該地的文化習俗有瞭解,就可以用適當的知識或方式與人溝通,你的職責或任務自然容易水到渠成。反之,另一個對當地文化毫無概念的人,則往往會碰許多釘子。難怪如果你用廣東話在廣東餐館點菜時,會得到較佳的服務。

我們該學習的,就是要開始多認識瞭解各種不同的語文、方言、口音和文化的人,你將發現你的工作會較順利的完成。不是因為你幸運,乃是因為你不僅瞭解自己是誰和自己的任務是什麼,而且了解對方是誰,他們所作的是什麼。我們必須突破我們的自我設限,並離開自己的安樂窩,主動去認識瞭解更多不同的人。欣賞彼此的不同許多人都經歷過在家庭、公司裡,和鄰居間的一些誤會衝突。以教會中來說,誤會衝突往往不是因聖經真理上的歧見,乃是因文化的差異,以致做事方法不同。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一位教授,與我分享下列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差異。當然其中還有可能千變萬化,然而瞭解並學習欣賞兩者的差異,能幫助我變成一個較佳的聆聽者和溝通者。相信下列的表,也會對大家有幫助──

西方─角色以個人為中心
東方─角色以群體為中心

西方─負自己責任
東方─負別人責任

西方─不喜歡規條
東方─接受規條

西方─強調平等
東方─階級制是標準的

西方─個人較有主見而主動
東方─個人較恭順而被動

西方─樂於表達感覺
東方─情感較微妙和間接

西方─態度較開放和直接
東方─態度較客氣和講面子

西方─較肯定才幹
東方─注重經驗和年齡

西方─高地位是贏得的
東方─高地位是賦與的

我們可以看見東西方文化是何等不同。所以,要成為一個有效的溝通者,首先就應瞭解這些差異。

認識自己
不管我們的文化或背景如何,大多數人到了懂事或青春初期,都需要回答下列一連串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存在?我的角色是什麼?我的職責是什麼?我的前途又如何?我們探索上述問題所獲得的結論,影響我們對人生的看法至鉅。

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難免受到文化、社會、家庭、工作場所的影響而被污染。在西方,尤其像美國,文化教導我們要有自我覺醒,並強調自尊。1992年2月的星期周刊(Newsweek )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嗨!我很棒!」這文章風行全美國,大家都認為只要人人有高度自尊,社會問題就會減少。這是錯誤的假設,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問題是愈來愈嚴重了。人們盛行說:「只要我快樂,什麼都可以作。」這是錯誤的教導。教育與是否快樂無關,教育的目標不是讓一個人快樂,乃是訓練孩子能夠閱讀、寫作、理解和思考,好讓他有一天能夠自立。

後現代哲學相信「自我」是唯一的實存。我就是神,除了我所感覺和我所相信的,其他都毫無意義。這種意識形態忽視了絕對的真理和客觀性。他們相信一切都是相關且主觀的,在「新紀元」趨勢裡,只講求故事和經驗,而不講求意義或道德。這觀念在美國文化,甚至全世界都很普遍,因此我們必須格外警覺。

避免人際衝突要訣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必須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該作的事。
1.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我們的神是聖潔、慈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

2. 我們是罪人,因神的恩典,我們得以接受耶穌基督為個人的救主和主,與神和好,並成為祂的兒女。

3. 雖然我們已得救,得稱為義,但還是屬靈的嬰孩,需要以靈奶餵養(彼前2:2),並接受聖靈的帶領 (加5:18)。

4. 在成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日趨成熟,直到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羅12:2,弗3:12-13)。

因為每個人都有各個不同的角色和職責,有時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衝突。我觀察到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自己,避免和人衝突:
1. 多認識和你同住、共事,或來往的人。

2. 及早解決小誤會,就像銀行存款,如果你的情感銀行存款是負數,就會產生不愉快。

3. 認識你將接觸的人,他們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並與他們分享你的文化和價值體系。要先成為一個忠實的聆聽者,然後做一個溫和的溝通者。

4. 要注意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有時如果你實在無法與某個人共事,也許只好另謀出路。

如果我們別無選擇而必須與某些人共處,有一些秘訣,可以幫助你與人相處較佳。以下這些項目,可以隨著時日逐步加強,但必須儘快掌握,才能與對方愉快相處:

首先要與他建立個人的關係,知 道他的習慣、嗜好、家庭背景、 朋友、工作等。及早劃定角色與職責。明示要求和期望。

當彼此對自己角色與職責都很清楚之後,就要互相尊重,彼此信任。
最後,當上列四項都做到了,還要避免挑剔和吹毛求疵的態度。

做到了上述所有的要訣後,只要雙方都尊重彼此的角色與職責,彼此就能享受一個愉快和美好的關係。這些原則可以運用在任何人身上,不論是你所愛的(配偶、家人),你想更多認識的(朋友、鄰舍),以及你無可避免必須接觸的人(同事、頂頭上司)。雖然有時我們不喜歡某些角色和職責,但仍須接受它,並盡力扮演好。

聖經上也有許多這方面清楚的教訓,可以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南。因聖經告訴我們「我是誰」,「我的角色」是什麼。認知自己的角色與職責,我們便能成為一個既快樂又有成就的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