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

基督徒生命的轉變,是從自己轉向上帝,從世界轉向天上,從肉體轉向屬靈成聖之路,過程充滿著捨與得的選擇。

向己死,向神活
基督徒都有得救的見證: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懊悔以往所行,承認自己是罪人,需要拯救。因著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使我們與主同死同復活,罪得赦免,有了新生命。
約翰.牛頓(John Newton, 1725-1807)從事黑奴貿易,是冷血的奴隸販。1748年,一場暴風雨重創他的船,危急之中他向 神呼求拯救,這是他屬靈的轉變,因而寫下舉世聞名的詩歌《奇異恩典》。
牛頓從前所逼迫的,成為他誓死守護的,他致力於廢奴運動,成為主要發起者和推動者,盼望能彌補他過往的罪行。
後來他寫了一本書《論非洲奴隸貿易》(Thoughts upon the African Slave Trade),年輕的英國國會議員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受他書中的啟發,提出廢奴法案。經過20年努力,1807年終於通過此法案。
《奇異恩典》的歌詞述說罪人悔改,懊悔以往罪行,就像約翰.牛頓牧師的見證,也正是我們這許多蒙恩罪人得救的經歷。「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上帝活。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10-11)

為主而捨,從主而得
我們有什麼不是領受的?所有一切都是神賞賜給人的,既是這樣,從主而得,理當為主而捨,所以要把主權奉獻,把生命的主權交給主,求祂掌管。因此在尋找工作、配偶都須尋求主的帶領。
喬治.波弗勒.舍雅(George Beverly Shea, 1909-2013)是《我寧願有耶穌》的作曲者,同時唱這首詩歌而聞名,因為這首詩歌融入了他個人見證。1932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很多人失業而落在貧窮中。23歲的舍雅面臨一個掙扎,他收到一個商業電台的邀請,為他們唱歌,報酬非常優厚。那天是星期六,他坐在鋼琴前,正預備明天主日要唱的詩歌。他在鋼琴上發現一首詩詞,“我寧願有耶穌”(I’d Rather Have Jesus)。
那詩是Rhea F. Miller在1922年寫的,是舍雅的母親刻意放在那裏的。他拿起歌詞來,一邊朗誦一邊為當中的歌詞所感動,手指自然的彈出那首曲子來。過幾天,他堅決辭去了那份可羨慕的工作,並在主日的聚會中,唱出那首新詩歌。
歌詞的信息一如聖經所述,「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4,26)
1943年,葛理翰(Billy Graham,1918-2018)在伊利諾州西泉(Western Springs)鄉村教會牧會。年輕的牧師,開始一個電台節目“夜間歌聲(Songs in the Night),舍雅被邀請去唱歌。後來他成為葛理翰佈道大會的原始基本成員之一,在同一福音機構裡,服事了一甲子。
之後,這首詩歌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詩歌,許多人喜歡唱它,他們的生命也被改變。舍雅寧可放棄世上榮華富貴,為要得著基督,得著許多失喪生命,正如保羅的心志:「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

否定自己,唯主是從
究竟是誰坐在我們生命中的寶座上?從前自己要做王,以自我為中心,自從信主後,就讓主在我們生命中為王。因為越來越覺得靠自己,有限、無法持久、疲憊、失敗,但倚靠主、交託主、等候主,那擔子是輕省的,內心是喜樂平安的。 有一位單身女傳道向台下的神學生分享她事奉的經歷,說打從讀神學院她就遇到困難,上課一週後,因著壓力大而失眠,本想打退堂鼓。後來靈修時主開啟她,要她明白不是靠自己,而是倚靠主,心便得釋放。主醫治了她的失眠,使她安然睡覺,又為她安排兩位天使協助,在學業上度過難關。
她從神學院畢業後,便和女同學一起到市郊一所教會服事,沒想到一年後,她倆就要面對獨立牧養教會。新手牧會難免心存戰兢,她倆只得同心跪地禱告,尋求牧會方向和目標,果然就有了明確的一年計劃。
可惜,經過一段年日,她發現女同學在各方面都表現比她出色,無論是講道、輔導,那位女同學在學校即表現優秀,有「女拉比」美譽。當她落入比較,心生嫉妒,她倆同工關係便產生裂痕,影響教會氛圍。後來經過神話語的提醒而認罪悔改,將這罪從中間除掉,挽回了同工關係。因著這次從軟弱中站立,使她得到事奉中得力助手,兩人配搭更為美好契合。
這位單身女傳道從讀神學院開始,就學著將自己交託給主,因為相信主既呼召也必成全;自己不能,但主能。「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 。」 (約15:5)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