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德之本

伊索寓言裡,說到有一隻烏鴉,非常自負。一天牠撿來一些孔雀掉下的羽毛,插在自己身上,覺得現在的自己比以前漂亮多了,便開始嘲笑自己的烏鴉夥伴們。牠厚著臉皮混到了孔雀群中,不過孔雀們很快就發現了牠。牠們剝下了烏鴉借來的所有羽毛,猛啄了牠之後,把牠嚴嚴地趕了出去。這隻可憐的烏鴉,帶著傷痛回到那些烏鴉同伴中,可是夥伴們想起牠之前的傲慢姿態,於是又把牠趕走了。其中一隻烏鴉訓誡牠說:「現在的後果是因為你不滿足於自己本來的模樣,又自傲於外表羽毛的改變,否則你不會受到比你漂亮的孔雀的懲罰,也不會受到與你同夥烏鴉的鄙視」。

認識本相,無可誇
聽來會覺得那隻烏鴉十分愚蠢可笑,撿來的孔雀羽毛插在自己身上,怎麽就以為自己是孔雀呢?可是我們人的本性竟也如此愚蠢,不知道自己的本相,不承認自己「不過是人」;我們所有的都是宇宙萬物之主宰所賜的,往往我們只要有一點點得意的事,就趾高氣揚,以為人定勝天,一切都是靠我們自己的聰明努力得來的。殊不知,我們的氣息能否存留,在世的日子能有多長,會遇到什麽樣的人事物,會遭遇什麽禍患,哪個是我們能自己完全掌控的呢?正如林前4:7 說到:「使你與別人不同的到底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如果真是領受的,你為什麼還自誇,好像不是領受的呢?」
我們每一個人既是萬能主創造的,都各有不同,各有長處和短處,我們是主用重價買贖回來的,一個蒙恩的罪人,我們有什麽可誇的呢?然而,墮落敗壞的人類,天性就是驕傲頑梗的,正如耶穌說的惡僕逼債的比喻 ─
一個被主人赦免債的僕人,出去反而窮兇惡極向欠自己債的人討債。我們以旁觀者看那僕人,會覺得他忘恩負義,不可理喻。其實我們自己就是那樣的人,身為蒙恩受造之物,卻還狂傲自大,處處要求公平公義,常常忽而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忽而咄咄逼人、頤指氣使,忘了我是誰–我只是宇宙萬物主宰創造的、祂大愛所拯救的、祂所安排的人生大舞台上一個小角色。我們只該盡力做好自己的職分,還有什麽可自誇自怨的呢?
生來就是硬著頸項的我們,若不走到生命的絕路,若不經歷死陰的幽谷,很難謙卑下來。即使成了基督徒,也難免暗地裡有「屬靈的驕傲」– 我如何敬虔度日、我帶多少人信主、我奉獻多少時間金錢、我如何幫助人等等。任何些許的驕傲誇耀,也許旁人無從知曉,但自己內心應該能察覺。就像稅吏和法利賽人的禱告,法利賽人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奸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1-13)我們實在沒有可誇的,只有求神開恩憐憫,帶領我們度過在世的每一天。

謙卑自省,不卑亢
如果我們常謙卑的住在主裡,對神對己、待人接物的角度立場擺對了,凡事就不會強求。柔和順服的生命就會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聖靈的九種果子就不難顯明出來 ─
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如果我們常常自省,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經歷主耶穌無比的愛。常把心靈浸潤在那一首愛的詩篇:「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a)對神怎會不常感恩?對人怎會有心力再去計較?
謙卑不是自卑,不是毫無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乃是有自知之明,清楚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知己所知、知己所不知,知己所長、知己所短。因為唯有知道自己生命操於誰手,方能虛心不自滿,也知道別人不過是人,都有人性的弱點,與他人相處,就會不卑不亢,真誠合宜。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與人相處就常會傷己傷人。人世間的恩怨情仇,往往不就是因為高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高估自己的影響力、高估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才導致所有錯綜複雜、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

自知無知,方為知
蘇格拉底也說過:「謙虛是藏於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皆由此發芽滋長」。謙卑是眾德之本,也應該是神兒女的基本素質。如詩篇25:8-9所言:「耶和華是良善正直的,所以祂必指示罪人走正路。祂必按公平引領謙卑人,將祂的道教訓他們」。心裡驕傲自大的人,怎會謙卑俯伏在神面前,受教於神的道呢?
古希臘有一座德爾菲神廟,傳說最有智慧的太陽神,總是借助女祭司之口,說出一些真理或預言,而且靈驗異常。據說有一天,女祭司揭示神諭,神告訴雅典市民,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聽了以後非常震驚,他覺得他自己還有很多事不懂,怎麼可能是最聰明的人?他跑到街上尋找,找到一個又一個自認知識淵博的人,與他們對話。最後他苦思很久,終於明白:「神說我是世界最聰明的人,可能是我知道自己無知;其他人之所以不夠聰明,原因在於他們都認為自己很聰明。」

合乎中道,真謙卑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也謙虛的說過:「我只覺得自己好像個在海濱遊戲的孩子,有時為找到一顆光滑的石子,或一個美麗的貝殼而高興。然而對於浩瀚的真理海洋,仍在我前面,還未被全然發現。」他對自己偉大的科學發明,毫不以為傲,只是認為自己在小角落裡尋求真理,自得其樂。中國古人也有至理哲言:「謙受益,滿招損」。
我們若真知道自己的本相,知道自己的有限,不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就是真正的謙卑,在我們的生命中才會自然結出眾德的果子。

(作者在南台灣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1980年來美讀電腦碩士,畢業後從事電腦工作,2016年底退休。目前在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 of Flushing,一個多族裔的教會聚會,並參加詩班服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