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一甲子的恩愛

最初,爸爸是個皮鞋匠,手藝很好,頗有口碑。讀小學時我常有漂亮的皮鞋穿,很是神氣,羨煞了許多同學。倒不是家裡有錢,而是我有一個會做皮鞋的爸爸。等到弟妹也都上學了,開銷大,爸媽就每天清早起來炸油條,由二弟提著沿街兜售,賺點蠅頭小利,貼補家用。幾年後,爸爸拜師學藝,改行做豆腐乾。這是非常辛苦的工作,爸媽每天必須在凌晨摸黑起床,開始磨豆煮漿、包豆乾、壓豆腐。

最強烈的力量

母親九十六歲的高齡,腳還能走段路,眼還能看得見,心智還很清楚,我這做兒子的十分感恩 。更感恩的是,我的七個兄弟姐妹都住在南台灣老家鄰近,走路幾分鐘就可以到達母親身旁照顧她。七個兄弟姐妹每星期輪流一天煮飯給母親吃,每晚也有人值班在老家看護。我這兒子在一萬公里外的太平洋彼岸服事,每星期一通電話問安。每次會話,母親一定說這幾個字:「聽見你的聲音真好,八個兒女都孝順,我做人很有價值。」 一個九十六歲的老人家,覺得「被愛」而感到很有價值。那是因為我們八個蘿蔔頭,從小就蒙受母親無微不至的愛。當時台灣剛剛從日本人手中光復,物質十分缺乏,母親背著一個,搖籃裏一個,泥巴地上又一個;既要煮三餐,又要洗全家人衣服、煮蕃薯葉、養豬,及張羅兒女上大學的學費。我們八個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現在當然是反哺的時候,我們付出的任何代價,都不足以回報親恩。 付出愛與接受愛,原來對一個人的心裏健康這麼重要。能夠有機會付出愛,使人覺得生命很有意義;能夠有機會接受愛,使人覺得安全溫暖、喜悅。想來上帝付出愛給我們,接受我們對祂的愛,也有相同的感受吧! 聖經說,神的本性就是愛。愛,要求一定要有被愛的對象才算完全。所以祂創造人,做為祂愛的對象。理想的情況是,人類也能付出愛給神,神人共同經歷到價值、意義、喜悅,是何等美好的境界。 可惜,這個理想境界被人類墮落犯罪的事實所干擾,既然神的本性是愛,祂就犧牲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感化了願意信靠祂的人,心甘情願地愛神。這是救贖的大愛。 既然這些蒙恩的基督徒,為了神,在地上付出巨大的代價,神就樂意在將來的完美天國裏,預備了永不衰殘的產業,來犒賞那些愛祂的人,這是總結的大愛。 在神對待歷史時空的三個主要動作中──創造 (Creation)、救贖(Redemption)、總結(Consummation),愛的主題,從永恆(時空存在之前)貫穿直到永恆(時空結束之後)。 飛揚雜誌本期主題是「愛」,就從創造、救贖、總結三個角度,與讀者分享神卓越、完美的大愛。 有人選擇約翰福音三章16節,作為整本聖經的鑰節。這節聖經把神的心意完美地表達出來了:「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節聖經太美麗了,請允許我用「最高級」的短詩,來解讀這節聖經── 最偉大的存在:神 最強烈的力量:愛 最慷慨的動作:賜 最珍貴的禮物:獨生子 最悲慘的結局:滅亡 最美麗的境界:永生 最簡單的條件:信 根據這節聖經,看起來人一生主要的功課是,學習接受神的愛,及付出愛給神。當然還有,學習付出愛給人,很自然你也會有機會接受人的愛。

愛就是……

上帝的大愛,彰顯在: 創造、救贖、總結,三個主要動作。 我們家後院不大,但它畢竟大到可以表達我對師母的愛情。師母喜歡香花,我為她種了兩株白玉蘭。去年就開了數百朵,採下來養在小碟裏,臥室充滿了白玉蘭的濃郁。師母偶爾提起槴子花是香花之王,我就為她種了十株,指望今年庭院裏播散甜甜的槴子花香。師母說她喜歡後院的某六株玫瑰,無論是花型、色調、耐久性都是上等。我就為她剪枝壓條,買了最好的腐殖土,希望培育出新株,因為那品種不容易買到。 你看,愛就是為對方做了最細緻的安排。 神就是愛 神就是愛,祂愛世人。當祂決定造人時,胸臆間所存的想來也是同樣的情懷。愛就是創造主無微不至地,為人類預備了最適合生物居住的地球。 我們有視覺。所以神為我們抹上西方天際的晚霞,為我們懸掛了壯麗的銀河,為我們捏出高山峻嶺間的飛瀑,為我們種植了鮮艷的鬱金香。 我們需要能源,祂為我們造了可以燃燒幾十億年的太陽。我們需要詩意,祂為我們造了月亮,給求婚的青年柔和月夜所蘊釀的靈感。我們需要保護,祂為我們預備了三百英哩厚的大氣層,燒盡高速運動的殞石。我們需要維他命,祂命令樹長出果子。我們需要愛,祂設計了父、母、兒、女,把真誠的愛栽進家庭裏。我們需要健康,祂創造出精巧奇妙的免疫系統。 我們有聽覺,所以祂指令風吹松林針葉,一定要發出呼嘯聲;祂為我們添加雨打芭蕉的音響效果。又創造海浪拍岸的匉訇聲,激發我們想像祂的權能。當然,祂感動韓德爾寫出彌賽亞聖樂,來撫平許多受傷的靈魂。 創造的大愛 愛就是,神為了創造一個適合生物居住的地球,祂無限的智慧,替人類做了數不清的考量。單從物理和天文學的角度來探索,就夠令我們感恩了 ── 原來宇宙的秩序受管於四個力量:重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這四股力量各有其常數。而這些常數各有一條公式和光速相連在一起。光速恆定在每秒 299,792,458米,光速若稍快或稍慢一些,就會牽動重力、電磁力、強、弱核力的變化,使現有的宇宙存在狀態改變,不適合活物生存。 再從地球以及所在的太陽系,來看神的指紋。處處留下精巧的痕跡 ── 太陽的誕生太晚,核能燃燒尚未進入穩定狀態;太早,太陽系不會有足夠的較重元素(比如碳)來維持生命。 太陽與銀河中心的距離太遠,較重元素不夠多;太近,恆星太密,輻射能太強。 地球自轉太快,風速將會太高;自轉太慢,日夜溫差將會太大。 大氣中的氧氣比例太高,生物的新陳代謝太快;太低,新陳代謝太慢。 大氣中的臭氣太多,地表溫度將會太低;太少,地表溫度太高,紫外線幅射太強。 地震太頻繁,許多生物會被消滅 ;太少,河流沖積到海底的營養素不可能回到陸地再被使用。 根據某些科學家的計算,像地球這樣的行星,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機遇不到萬億分之一的萬億分之一。就算宇宙有一千億個銀河,每個銀河有一千億個太陽,每個太陽平均三個行星,整個宇宙也找不到一個像地球的另一個行星,可以維持生命。一個自然的結論是,宇宙和太陽系、地球,是出於上帝大愛的精巧設計。(註) 愛就是這位創造的主,為了照顧我們的生命,做出無數的精細考量。 救贖的大愛 我出生的家庭,經濟環境並不富裕,但在我家親子,姊弟之愛卻是豐富。父親手持一把鋤頭,頭戴一頂斗笠,早出晚歸,耕種幾分薄田,竟然養出一個兒子,讀出了神學高等學位。我母親理家、買菜、洗衣,照顧三餐和八個兒女之外,還餵養十幾頭豬,所賣得的錢,竟能為我繳交了初中、高中、大學十年學雜膳宿費。 初一時,爸爸主持家庭會議,因為他需要一個種田的幫手,徵求家庭成員是否有人自願,我姊姊竟然甘心犧牲自己,給我機會專心唸書。愛就是,天未亮,姊姊早已起了床,在土製爐灶裡生了火,燒了飯,裝了便當。待我吃了早餐,姊姊便送我出門趕搭清晨六點的公車,去府城接受當時最好的教育。我在教室學代數、英文;姊姊在大太陽下的水稻田裡除草。我在樹下涼蔭裡背「之乎者也」,她肩挑百斤蕃薯藤重擔,翻過山嶺回家養豬。 四十幾年過去了,我五十六歲 ,姊姊六十歲了。當我們都趕回老家為父親慶祝九十大壽時,我找了個僻靜處表達對姊姊的感恩。我告訴她,我博士文憑上的文字,是她的鋤頭蘸著汗水寫下的最美麗語言;我在美台各地傳揚福音信息,是她數十年奉獻化成祈禱所托住的。 當我誠懇地表達我的感激時,我瞥見姊姊眼角的皺紋裡,閃爍著幾顆淚珠。 愛就是爸爸趕著水牛犁田,讓兒子上大學。愛就是媽媽辛勤賺取外快,讓孩子繳交昂貴學費。愛就是姊姊在熾熱的水稻田裡除草,讓弟弟攻讀高等文憑。 你看,愛就是為對方的最大益處,做出重大的犧牲。 當神決定差遣祂的獨生兒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為全人類的罪釘死在十字架,神的胸間所存的,想來也是同樣的情懷。愛就是救贖主甘心捨命流出寶血,為人類預備了完美的救恩。 愛就是── 這一位大醫生不肯醫自己, 這一位大救主不肯救自己, 這一位永遠不死的神,死在十字架上。 寧可受死,叫我們得生, 寧可受鞭傷,叫我們得醫治,…
Read more

世上確有無緣無故的愛

對於愛和恨的定位與取向,俺打小受教的基礎是毛主席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當時頗覺說得有理。那會兒一切從革命立場劃線,像「階級愛、民族恨」、「愛憎分明」等,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文革中,愛恨的反轉比翻書還快,比比皆是以怨報德,就連惟餘的骨肉血緣之愛也「窩裡反」、「 反戈一擊」、「劃清界限」等友叛親離屢見不鮮,什麼報恩、愛情、友誼等通通顛倒覆滅。人人自危,活在疑防、警戒和敵視中,無法相信世間還有真愛。改革開放後,又 「一切向錢看」;「主義」換作「生意」,人際間變成唯利是圖的勢利往來,能用得著的人才值得感情、金錢投資;現用現交也來得及,「人一走茶就涼」,沒人會去愛一個一無所有的叫花子。 顛覆「愛」觀 在這類意識形態和等價交換左右下,即使有某種橄欖枝伸出,一般人都會條件反射下意識:背後是啥動機?有無「不可告人」目的?抑或是「糖衣炮彈」?沒有白吃的午餐嘛。此般習慣思維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初,隨著邁出了國門才在我的世界觀中有所轉捩,誘因並非在西域踫到啥大事戲劇性地教育了俺,而是通過平常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潛移默化,將愛源的概念在頭腦中重新定義來過。 當時我赴德做臨床科研。在北京辦理簽證的排隊時,俺就在行列中著力打聽有無也去科隆的,或可沾點社會關係光、抵埠後圖個照應。 因為頭回出洋、人地生疏兩眼一摸黑,登陸初始的安身立足著實困難。此刻好生羡慕那些公派的人員,可以有中領使館負責接待安排,不用自家操心;在下是自費遊學的「獨行俠」,空降下來得靠自己單兵作戰,搏鬥生存,前途未卜。幸虧最後一刻老闆派學生到機場迎接。並事先代租好了住處,甫讓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我鬆了落地後的第一口氣。 說起這教授老闆,我與他素昧平生,僅是在雜誌上神交:他對我發表於美英期刊上的拙文頗感興趣,來函商討,一來二往的最終成就了我去做博士後。想來德國 MD、 PhD等人才濟濟,憑什麼要從「發展中國家」聘個大夫來,又不諳德文,靠不咋地的英語溝通;他還要幫著辦各種手續、接機、找住宿等一系列麻煩事。若從俺所練成的思維角度考量,咋也搞不明白,可是人家就這麼做,事就這麼成,這當中若無夠大的愛心是不可能的。日後他邀我到他府上吃飯、過洋年除夕等,瞧見其家中掛的十字架、宗教畫等,我猜他或許是個教徒,這些人士通常樂善好施,剛好讓我給撞上了,不能不說自己挺幸運的。 異鄉的「聾子瞎漢」 之後的日子,仍是亦步亦難趨 。儘管我生長在前德國殖民地青島,對花園別墅這類外環境不陌生;又任職在前日耳曼海軍醫院(現為大學附院),時常參加全國學術會議,見過不少世面,醫教研三項都算內行。但到了歐陸才恍悟國內外的落差忒大,像是另個世界。甭說那精密儀器了,就連提款機,銀行卡、電話卡等這些基本生活用品,我以前都沒見過。語言的障礙又使得我跟聾子瞎漢差不多,指望著那蹩腳的英文度日。就這勁的,老闆還感謝我「給科裡帶來了練習英語的機會」哩。 那時旅德的華人不多,想找個同胞了解點當地內情,或「捋直了,舌頭」痛快說一通國語,都覓不到個對象。偶爾遇著了,也多躲閃迴避,「不露聲色」、守口如瓶,甚至盡發洩負面氣餒之言,叫人失望。定是中國特色的待人觀在持續發酵、影響著雖已移居海外的國民。 相形之下洋人似不太設防,單純熱情得多:老闆對我不錯,科室的同事們都有問必答,我很快地就適應了醫院環境,掌握了新技術,展開深層次的工作。生活中通過給人施治而認識的幾位患者及其家屬(後來知道是虔誠的教徒),他們予以了意想不到的幫助,解決了我諸多的實際困窘。照理說,俺給他們看病,人家都是付了診金的,並不欠我啥情,但他們待我就像回報很大人情似地盡心盡力。 我是孤身先出陽關的,怕家人同行易被懷疑「移民傾向」而簽不上證。抵達後便著手申辦家庭團聚 。在洋人的理念,夫妻長久分居是不人道的(後來才知曉因有悖於聖經教誨),但繁瑣的手續和案件積壓,讓申請如泥牛入海,急也沒轍兒,孤軍奮戰的我望眼欲穿。後來洋友問起家屬為何不來,我據實稟報正在焦慮等待,恰在此時自己又被診斷生了甲狀腺瘤需要手術,情形糟糕。 紛至沓來的援手 於是洋友們紛紛伸出援手。檢查官卡門夫人電話省城的外事局,追蹤我遞的卷宗,對方很快將壓在底下檔案抽出先審理,告知不日即傳至北京的使館。我興奮之餘暗忖 ,西域也是「朝裡有人好辦事」,想我一介唐人,根本不熟洋官衙的大門朝哪兒開,現有政府官員給內線過問,結果大不同。 又捱了兩周,國內仍未來動靜 ,另位朋友中學教師音格爾乾脆直撥了駐京使館的電話替我查詢。那時節歐洲打往中國的長話費極貴,俺很少捨得給家打,僅在除夕時分電話拜年,五十馬克的卡講不了幾分鐘便告罄。可是音格爾一點不在乎,就在自己家裡跟領事解釋了一通。有這麼個洋人自歐陸一催促蠻奏效,答覆不日便核准發證。 當她轉告我時,俺激動不已,等於遙從萬里之外預先知道了佳音,始料不及。果然妻女很快就飛來與我團聚,趕在手術之前,從此一家人周遊列國再也沒分開。不知內情的會覺得我好走運喔,若略知細節的定會更驚「手眼通天」、「走後門」都到了歐洲。 的確,擱在國內這實為了不得 的事。恁大的人情,我得怎樣酬謝人家?可洋友聽著我的感激話語只是淡淡一笑,“ It is my pleasure!” (這是我的榮幸 ),彷彿是份內的事,沒有絲毫的表功、讓人領情之意。這情形若在大陸是不可思議的,就算是事先託關係、找路子送禮打點,都拜不到碼頭,遑論人家給不給辦還成問題呢。此事的奇妙成就叫我陷入深深的思索。 小女來德正好四歲,孩子總不能老呆在家裡,可是德國入托兒園很難,孕婦未生產之前就得提前登記排隊,像我這外來戶就甭想插號了。音格爾女士便四處奔走聯繫,說服園長們看在外國客座教授的面,能否特別照顧小囡,終於有間幼兒園破例接收了,而且免費。另外,在我住的大學招待所合約滿後,得自行另租,屢覓不合適,最後還是音格爾在郊外不錯的地腳很平的價錢為我們搞定的,以至於日後連我父母來探親都能在此棲身。搬家的那天她親駕幾趟幫拉東西,面對這位年過花甲的婦人,燦爛的笑容,熱情的關懷,我們感激的不知說啥好。 就是平素的周末,她們也常車我一家外出觀光,古堡、教堂、學校、養老院等,盡多的瞭解風土民情。有時遠到北面的漢堡,南邊的慕尼黑,均住在其親戚家中,把我們奉為上賓。也時常開放家庭,輪番請我們去做客、過聖誕等,還送給我仨各一輛自行車平時騎用。當我離德後,退入息稅等事宜也是由音格爾一手代辦,反找回來的幾千馬克匯入我帳戶,大助了我初到英國的安頓。 愛的暖流融化石心 歷數這受惠的點滴,匯集起來就成了恩典的溪流,讓我不由地驚呼,亦令別人質疑:這是在以排外著稱、「傲慢與偏見」的德國嗎?可這確實是俺的親歷!我曾反複地以固有思維解析:本人乃匆匆過客,人家尚趕著與我結交,且盡是些「施」而沒有「受」,圖個啥呢?將來他們鐵定不會用著我的,等於沒有任何的交換價值,憑什麼如此示愛?「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呀,資本主義社會應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偏偏我遇到的正相反。 直到若干年後我信了主,方才恍然大悟:此乃神的安排引領,藉著這些普通信徒的關愛襄助,把始跨出國門的我的困境打開,讓飽經滄桑而變得無神、無情的冷漠心逐漸溶解;屢受「戰鬥洗禮」而鑄就的「惟有靠自己」的信念開始軟化,最終幡然覺醒。它悄悄播下的生命種子在後來我到了威爾士後,發芽長出了邁向教會的重要一步,去尋求這無緣無故愛的源頭,末了投入了上帝的懷抱。 一晃十七年過去了,我依舊與日爾曼朋友們保持著聯絡,聖誕節電話問候,友情並未隨著遠距、時過、年長而褪。音格爾退休後曾到美東旅遊,專門飛來多倫多探我,那天時值主日,她跟我們一起參加了華人教會的崇拜。始終把我一家掛在心上的她,此番在「世界上最適合於居住的城市」目睹我一家安居樂業、活在神的愛裡,徹底放心了。臨行前與我們緊緊擁抱,揮淚話別,感人場面令我終身難忘。 如今回憶這些長相交的日子,這些洋信徒們並沒直接向我傳教,但其愛心與善舉叫我看到了背後那股愛的動力與源泉。這種實際行動的間接佈道,比滔滔不絕講解福音 的直接傳教,要有效得多,起著「…
Read more

玫瑰,玫瑰,我愛妳

上帝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1990年8月,我從台灣來到美國,成為先生的陪讀眷屬。那時,我的英文溝通能力極為有限,面對身邊接觸的人群,經常感到有口難言。但,幸運的是,短短三個月後,即結識了我的義務英文教師──葛儒思 (Rose「玫瑰 」之意Grobstein) 女士,得以稍解此困境。 到美國後,暫住小妹家。彼時,正逢她找到新工作,需要我幫忙照顧剛滿八個月大的外甥女。雖然,我每天只需在家處理家務事,卻深知,學英文是移民後的當務之急。於是,妹妹即刻帶我到鎮上的公立圖書館,報名參加社區為各族裔新移民提供的義務英語教學課程。 面談當天,和幾位亞裔及墨西哥裔移民一起先參加筆試,繳卷之後再經機構行政主管口試,最後按各人英語程度,分派給每位義務教學老師。 行政主管高凱蓉 (Carol Klauss)女士,一臉誠摯的笑容令我至今難忘。從她身上,我學到一個英文單字”charming” (嫵媚迷人),也讓我體會:內心充滿愛的基督徒,才能將嫵媚迷人的氣質顯現出來。日後,我也受洗成為上帝的兒女,我們更長久地維持了家人般的情誼。 一見如故 當時,儒思老師剛從加州史丹佛大學退休,搬到賓州兒子家住。眼前容光煥發的長者;銀白色的頭髮閃閃發光,精緻妝扮過的臉龐,搭配一襲寬鬆、色彩鮮艷有原住民風味的純棉質衣裳;木質耳環、手鐲、項鍊,一應俱全;腳上一雙咖啡色舒適平底便鞋。她,笑容祥和,儀態優雅,散發出一股寧謐溫馨,我們一見如故。 每星期兩次和儒思老師學英文,達十年之久,直到我有了一份全職工作才停止。但,我們一直都保持密切的聯繫。 儒思是位很會教新移民英文的老師。猶記第一天上課,學了一個單字“dirt” (土壤),老師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解釋,我都聽不懂,最後她把我帶到窗口,從窗臺上的花盆裡,抓起一撮土慢慢灑下,我才弄明白這個生字的意思,而且永遠都不會忘記。 吸取知識與智慧 儒思自幼跟隨父母從澳大利亞移民美國,見開雜貨店的父母親深受語言障礙之苦,她下定決心退休後要義務教新移民學英語。我跟她從發音開始學到文法;從讀新聞報導、短篇小說,到世界名著;從看電影到聽歌劇;從逛超市學蔬果名到去西餐廳學點餐。每星期兩次,一次半小時。我學到的,不僅是課本的知識,還有人生的智慧。 剛開始時,先生開車送我去老師家,外甥女在車上睡著了;大冬天裡,為讓車內保暖,不敢停車,他就在附近開車閒逛,等下課再來接我。幾次以後,老師發現這情形,即刻邀請他帶著孩子進屋裡等我。剛滿週歲的寶寶,進屋後新奇得不得了,東摸西碰,追貓騎狗,抓花撕紙,簡直失控!我們覺得很不安我們覺得很不安,直說抱歉!老師卻說:「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那就是人們需要互相幫助的理由。」 後來,她知道先生正在大學修教育學分,而她曾是史丹佛大學殘障教育課程的教授,就主動提出增加半小時課幫助先生寫學習報告。從此,我倆輪番上陣學功課,亦可輪流照應孩子。這在當時,的確為我們解決了很大的問題!真是打從心底裡感激不盡! 愛的天地 來美三年後,先生因罹患肝癌辭世。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敢再自己開車去老師家學英文,怕觸景傷情!於是,老師為我找來另外三位亞裔同學,成立了第一個小組團隊,一起上課。凱蓉還把她的辦公室劃分出一角,作為我們上課的地點。就這樣,我重新開始了另一段新的學習路程。深感:人生遭逢逆境,朋友及時伸出愛與關懷的雙臂,為我環抱一方平安和喜樂的天地,是多麼大的祝福! 來美最初幾年,對異國的風俗文化不甚明瞭,對一般美國人的個性也捉摸不定,處事為人常感挫折。儒思老師用美國初中的歷史教科書,從頭教起,讓我們能更瞭解他們的思維,進而幫助我們和鄰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兒子高中各科老師及幾位同學的家長,也都有美好的互動來往。 買房置產時,她更帶領我們一步步申請電話、安裝電視、音響、買齊傢俱等。最妙的是,有一次我們全家去加州旅遊,從進機場大門到登機,其中每個過程都跟她事先指示的一模一樣。那次,我覺得自己像電動玩具裡的小人,走在製作完善的場景之中,分毫不差!當場升起一種非常奇妙、驚喜的心情! 最感激的還有,當我們遇到有些機構的辦事人員處事不公時,心裡難受,老師會領我們爭取應有的權益,贏回該得的尊重,使我們雖然身處陌生的國度也能在大小事情上感到稱心。常思忖,在異國他鄉,得此良師處處輔導,何其有幸! 儒思老師住在兒子家附近的私立老人公寓裡。她的一兒一女都事母至孝,週間由女兒每日來陪母親聊聊,週末兒子會買食物來陪母親一塊兒吃,一對雙生孫兒女,雖在加州工作,每逢假期也都會回來探望親愛的奶奶,令她欣慰不已。 她愛貓,曾養過好幾隻。最早的一隻棕色條紋貓名叫蘇菲,常被小外甥女追得樓上樓下躲;因為,怕被她拽住尾巴,疼!後來有隻灰色小貓,養了不久即得了癌症,病危之時,儒思老師用鞋盒墊上鬆軟的毛巾,為瘦骨嶙峋的貓咪準備舒適的臥榻,和一頓營養晚餐,並靜靜地陪伴一旁,直至奄奄一息的貓兒嚥下最後一口氣。 老師對待生命的態度,讓我學會尊重每個生命!事後,外甥女曾手繪一隻打著紅領結、充滿生命氣息的灰色貓,來安慰她的儒思婆婆,這份稚子之情,也讓老師感動良久!之後,又有兩隻黑貓兄弟,每天在老人公寓裡守著她作伴。聽她對貓說話時,彷如對孩子說話一般,真為貓兒們感到慶幸。 永保年輕的心 幾年前,她還曾在老人公寓的禮品店做義工,後來已因體力不濟而停止。但每週兩次,仍有國際學生到她的公寓學英文。平日,她學電腦、學織毛衣,手不停歇。每次去探訪,見到的都是整齊漂亮的她!一如她所教給我的:若能終生不斷的學習,就能保持年輕的心,永遠享受最美好的人生! 老師的中文名字──儒思,是我代取的。因為,在我心目中,她儒雅深思、誨人不倦,是我非常景仰的一位好老師! 年初,義務英語教學課程主辦單位,特別安排頒發一份榮譽獎給儒思老師。由於她已不良於行,無法赴會,因此凱容請我代為領取這一獎項。隨著熟悉的頒獎音樂演奏聲,我步上莊嚴的講臺,代表儒思老師領取獎項,深感與有榮焉! 把獎牌送至老師住處,我和凱容及另兩位亞裔同學,與她同享最後一次的歡敘。今年二月,九四高齡的儒思老師歸回天家。當她的女兒在追思禮拜上,唸出老師的臨終心願:嚮往天堂的榮美!賓客們都含著眼淚,帶著微笑! 剎時間,溫暖的陽光自窗外流淌進入室內,遍灑在桌上盛開的玫瑰花間……儒思老師也從那些置放的相框裡,用她一貫溫馨的笑容回應我們……。 作品評論: 優雅無私的良師益友,描寫得栩栩如生。時間跨度大,細節很生動,卻不嫌冗長,筆力非凡。 文筆順暢,有內涵。將沈澱過的人生風浪、深沈的人生體驗,藉著描述恩師,以平實淡然、不落俗套的文字鋪陳出來。寫得極自然又深入感人。 得獎感言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Read more

鐘聲揚起

在絕望中,我遇見了一位愛的天使。 每一次,獨自端坐在書房裡翻閱著聖經,總會憶起父親癌末住院的那段時光,一頁頁記憶隨章節的序號產生,連結病床邊我清朗的誦讀聲,想起父親的臉,想起一個垂首凝視的角度。 感懷的思念常讓我覺得孤冷,陰霾了情緒,形成一道道滯留鋒面,以致眼睛被模糊成朦朧的雨幕。所幸,反覆閱覽聖經的義理後,心底的陰鬱自然而然踅轉,就像風中的細沙般自由流瀉,當意識一根根逐漸清醒過來,一種神祕的力量,湧起心中無以名之的感動。 那一年,父親住院 那年某日,驚見父親癱在房間角落猛然的喘咳,他用盡全身的力量卻咳不完濃厚的黏液,垃圾桶被裹滿血痰的衛生紙團吞沒。父親咳嗽嚴重,多次欲帶他去大醫院檢查,他深怕所費不貲總是抗拒。 我憂心如擣,遂不顧脾氣冥頑的父親,強行載他至台北三軍總醫院就醫。其後立即住院,一連串的檢查讓年邁的老父飽受折騰,數日後病情檢驗結果終於出來。 病房窗外,臃腫肥厚的雲朵飽含著雨滴,第一滴雨水眼看就要落下。 「病患家屬請你到檢查室來找我一下!」醫生冷冽的語氣和表情已作了不安的預告。 「肺鱗狀細胞癌你聽過嗎?情況很不樂觀,腫瘤細胞已四處擴散是末期了,年紀太大不建議再做積極性治療,就算化療也恐怕難以控制病情。」醫生秀出X光片和電腦斷層掃描,熟練地述說那被陰影暗戀的肺葉。我怵然抬眼,醫生安慰我幾句話隨即離去。 「怎麼可能!上週還陪爸爸散步如常。」我呆滯杵在原地自忖。頃刻,倉皇無助的空氣劈面而來,眼裡湧起茫霧,耳洞像被塞住,任何聲音都流不進來。我像一道孤獨的影子彳亍而行,身上馱負著沉重的晦暗。 年歲與父親相距半個世紀的我,感覺自己是一隻無依無靠脆弱的雛鳥,岌岌可危的瞬間,任何震盪都可能讓我摔得粉碎,畢竟那時我才廿餘歲。 「你不要請太多假,以免影響工作,爸爸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父親翕動著嘴唇說。 耳畔側聽父親忽強忽弱的衰微氣息,忽然有種不捨的酸楚,涔涔從心底沁出。 「爸,你好好養病,不用擔心我工作。」我難過低語。 護理長早上巡房,探詢病情之餘,還親切的慰問父親,「伯伯,你不用害怕,上帝會庇護你。」她講述了一些基督教簡單的教理給父親聽,當下父親僅是微笑以對。 生命的曙光乍現 一向對宗教保持淡然的父親,在他的內心深處,並不排斥宗教信仰,但也不太願意去理解形而上「神」的世界。但從護理長熠熠生輝明亮的眼神裡,我看見了清新的生命活力與樂觀的存在感,只是對基督教的聖經教義仍有種恍若天書的陌生感覺,再者,心緒紊亂之際,完全只想著當前該如何渡過困境,遂對於這些善意的訊息也只是置若罔聞。 相依的單親老父驟然癌末住院,彼時舉目無親只能日間請看護照料,我工作忙碌奔波台北中壢兩地,夜晚自己看顧。父親的身體在病魔凶猛的攻擊摧殘下,癱軟的身軀宛若洩了氣萎縮乾癟的救生圈,癌細胞不僅巧取豪奪霸佔他的身體,連同意志的堡壘也被癌病攻陷。他嘗試在生命的邊境線,努力不斷地掙扎搏命,面對醫藥武器的試驗,馴良而且順從的接受,但苟延存活的生命意味著,他倒數的人生只剩下默默接受化療、抽痰、拍痰、鼻胃管進食而纏綿病榻,就像一把破損的雨傘滴漏著水仍勉強地撐著。 父親那雙猶如枯井中濁水茫然的眼眸,顯露出荒寂的眼神望著窗外,似乎發出一種求救的訊號,孤獨地盼望光的到來。眼見父親飽受熬煎,我痛徹心扉卻無能為力。 往事不堪回首 某天,父親想看家裡相簿,我帶至病房翻給他瞧。相本恬靜的扉頁打開剎那,即感受到濃郁而親暱的氣味,記憶模糊的焦距重新調整,走進一個個報廢的往事。 首頁美麗舊時光裡父子兩人合影,父親邊看,嘴角亦隨之微顫。當母親抱著幼兒的我那張泛黃的相片浮現,我迅速略過跳頁,父親喟嘆一聲後即閉目不再翻看,沉默似木窗的表情凍結了病房空氣。 對於配偶叛逃父親永難釋懷,彼時我才三歲,母親的輪廓,我記憶始終破碎,母愛的缺席一直是我心裡頭的痛。父親睡著後,我抽出那張母子合照,在病房外陰暗的走廊上,將照片揉成一團紙球用力扔向牆壁再撿拾起來,不斷藉這反覆的動作,發洩內心的怨憎與苦楚。 日復一日,白天繁重工作夜晚看顧父親,在精神與體力雙重巨碩的負荷下,我的生存能量逐漸被耗蝕,壓力囤積的沉鬱情緒如洪水排山倒海而來,意志的堤壩瀕臨潰決。某日深夜,看著父親每況愈下孱弱的病軀蜷縮在床,頓時一股絕望的愁緒湧上心頭,我胸臆積存已久滿溢的鬱悶,終於全面崩堤……。 忽聞溫柔安慰聲 我整個人趴在父親床沿像個孩子啜泣,悲啼聲失禁到無法控制,囁嚅失語發不出聲音的父親,奮力撐開了眼皮,悵惘地看著我,幽微的眼神中,充滿孤立無援的辛酸。也許是嚎啕聲音頻率驚擾,冰冷病房中,隔壁床已有猜測的眼神。片晌,隔壁床照料癌病老伴的一位婆婆過來關心。 「小兄弟,怎麼了?還好吧!」婆婆親切的關懷話語,像一顆石頭撲咚掉落我心潭深底,淚涕滿面的我,陷溺在沉重的尷尬裡。然而她彷彿完全洞悉我內心所受的折磨與焦灼痛苦,婆婆坐在旁邊娓娓開導我。 「當小孩生病時,父母親都會安慰鼓勵他說:『不要怕,忍耐一下,一定會好的!』而我們在天上的父親也會告訴祂的兒女說:『不要怕,忍耐一下,我會醫治你,我要帶你到那沒有疾病痛苦的地方。』因此,小兄弟,你不用擔憂你父親的病情,上帝會幫助你們。」婆婆輕聲地告訴我。 我聆聽時驚訝於年老的婆婆有一張輕鬆喜悅的臉,那透出和善笑意的雙頰泛漫著光澤,恍如粼粼的金沙,隱隱閃耀在醫院暗處的一隅。她額頭雖佈滿風霜,但一雙深邃的眼裡卻充滿了慈愛,和藹且澄澈的目光映照在我眼底,我緊繃的身心倏忽鬆軟如棉,心想冷峻的醫院裡也有溫暖的笑容。我用手帕拭乾了淚涕。 「小兄弟,你相信上帝嗎?」 「您指的是基督教嗎?我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耶……。」似曾相識的問話,以往曾經出現過,而我回覆的答案卻一貫狡黠的閃避,但面對友善的婆婆我的語辭卻支支吾吾。 其實,思索「信仰上帝」這件事情,對我來說簡直比揣測螞蟻的心事還要困難許多。 「當我們信仰耶穌之後,我們將可以更有力量去面對現在的苦難與疾病。小兄弟,你看了聖經就會明瞭……。」在婆婆溫煦柔和的聲線裡,我聽著她神妙的語彙聽得入神,她開啟了一扇沒有界線也沒有終點的門,讓我心裡糾葛的苦痛進入後得以慢慢鬆懈。 鐘聲敲進我心房 隨後婆婆輕輕拍撫我肩背,旋即起身十指交握低頭祈禱,病房裡沉靜的空氣呼吸得到虔敬的氛圍,那佇立在隱隱微暈光線下靜穆的身影,猶似米勒畫中晚禱的農婦,我儼然聽見遠方教堂明亮莊嚴的鐘聲揚起,「噹…噹…噹……」聲音穿透了無邊的黑暗,直抵我脆弱的心房。衷心感謝老奶奶,慈藹的人間天使,指引我心靈的方向。 隔日婆婆送了一本聖經予我,我開始真正試著瞭解個中奧義。一行行文字款款從我兩眼流進滑向脊樑骨,當停留在心坎裡時,眼前一片清明,在聖經經文的微型宇宙裡,我感受到主耶穌偉大的存在。 曾經,我認為醫院像是一張張病床所構成的苦悶海洋,廣袤的空虛讓我感覺像是在無垠的孤獨中溺水,奮力的泅泳只是徒勞,父親病情日益嚴重的壓力,更讓我深覺無岸可泊靠。然結識了篤信基督的婆婆及拜讀聖經後,盤桓汪洋多日終能泊岸。那一疊疊堆棧在內心深處的愁悶情結,上帝已賜予我勇氣,讓我得以勇敢去支解、拆卸它們。 病榻上的父親到後期幾乎是沉睡狀態,我每日都在床邊唸幾段聖經希望他身心的病痛能獲得疏緩。有次,父親側聽我朗讀時,陡然伸出手掌用力握緊我的手,父親冰涼的掌心讓我的擔憂越來越具體,我不禁更使勁的朗讀聖經,直到他靜靜睡著為止。 某個氤氳迷濛的清晨,病床邊心電圖累了,波紋的律動愈走愈慵懶,軌跡最後劃成了一條直線,相依為命的父親閤上雙眼,他終於棄守了病床、點滴、鼻胃管和他最愛的獨子。白布蓋覆的那一刻,整片空氣靜謐凝結,我的驚恐如癌細胞不斷的擴大,淚水跟隨地心引力的方向潸潸落下。 婆婆再次倚立身旁十指交握,我亦彎身閉目隨之默禱,腦海裡不停重複掃瞄父子相伴之陳年往事,教堂鐘聲又再噹啷響起,清晰的傳送人生的喜樂美好,一種平和安定的力量,像根光纖電纜貫通我心底,凌亂的心情頓時如窗外的天空清朗純淨起來。…
Read more

愛,當趁現在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許多人只有在我生病或住院時,才送花給我,但那時我已沒有心情欣賞了。我喜歡人送我花,但好笑的是,我收到最多花的那一天,可能就是我離世,不再能欣賞它們之時了。」 「我只有在生日或節慶的時候才收到禮物,但我寧可經常在我想不到的時候,收到令我驚喜的贈禮,這表示有人在沒有必要這樣做的時候還想念著我。」 「我一直很想去歐洲遊玩,但到時總有些事情會攔阻這個計劃。事情固然有其輕重緩急的次序,但有必要將我真正想做的事都先擱置一旁,去做那些『應該』要做的事嗎?」 「隨時準備好送出對方真正想要的禮物,哪怕是小小的贈禮。因為誰也不會想要得著無所準備的禮物。」 愛的禮物不能等到方便之時才獻上。我們所能呈獻的愛,對昨日而言是太遲了,對明日言又太早了;惟有當下,才是最恰當的時候。

追求更大的恩賜

整本聖經可以說在講一個字:愛。講神「愛」人,也講人要「愛」神,及彼此相愛。「愛」是雙行道,一方面是神愛我們,祂創造人、救贖人,祂的愛從亙古到永遠,祂愛我們到底;另一方面,神也盼望人回應祂的愛,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來愛祂;並遵行祂的命令「彼此相愛」。 愛是甚麼?感謝主,祂啟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用詩歌的格式把最偉大的愛,具體的描寫出來,並解釋得最清楚透澈。我們應該常用這一章當作鏡子,照照我們的愛心有多少。 愛勝過一切 昔日,在哥林多信徒的心目中總以為,有說方言的恩賜、講道的恩賜才是最高貴的;有信心、肯於賙濟人、慷慨捐軀,才是最體面。可是保羅卻說,這一切都算不得甚麼,「愛」才是勝過一切。 感謝主,祂指示我們何為重要,又是我們眾人不可少的恩賜,祂吩咐我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就是「愛」。聖經告訴我們三個重要的理由。 第一,因為愛是無比的恩賜,勝過萬人的方言、天使的言語;勝過先知講道之能,及各種的奧秘和知識;勝過全備的信心;勝過犧牲與慈善。換言之,如果沒有愛,以上的一切都是無用的。第二,愛是永存的恩賜,是永不止息的。第三,愛是最大的恩賜。因此基於這三個理由,我們就要切切地追求愛。無論作甚麼,都要加上愛。 「二點」●「八不」●「四凡」 保羅好像醫生,用解剖的方式,將「愛」剖析成:二點、八不、四凡(林前13: 4-7)。 一.愛的「二點」:一是恆久「忍耐」,二是「恩慈」(v.4) 。這也是愛的本質。它好像一塊海綿,不論你如何地擠壓它,它照樣容納你的拳頭,而不傷害你,這就是所謂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了。 如果我們有了這種愛,它會叫我們長久忍耐。別人雖讓我們失望,我們卻不灰心;別人多次得罪我,我以饒恕對待;別人懷恨我,我不報復。單單忍耐這還不是愛,又要有恩慈,正如,弗4:32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在中國宣教的「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牧師,有一次在宣教旅途中,到了一河邊,要僱船渡河,已和船家講好了價錢,忽然來了一個闊人也要僱船,對戴牧師視若無睹,船家不肯,說已和那位外國先生講好價錢。誰知那人二話不說,就對戴牧師一拳打來,正打中戴牧師的鼻子,他頓覺火星直冒,抬頭一看,那人正站在他面前,他的背後就是河水了。戴牧師正舉手想把那人推落水裏去,卻又馬上放下,他對那人說:「請看,我本想將你推到河裏,但我所事奉的耶穌不許我。你本不該打我,我已雇用這船,既然我是雇主,我就請你坐我的船過河。」那人聽了這一番話,見了戴牧師有禮的舉動,頓覺慚愧,就上船與戴牧師一同坐船過河,而有機會聽聞福音。 戴牧師為何這樣做呢?無他,因為他有了這偉大的恩賜,就是神的恩慈在他心中。 二.愛的「八不」:愛是一連串的「不」──「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vs.4b-6) 這八個「不」是愛的誡命。摩西有十誡,這個偉大的愛有八誡。換言之,愛有八個範圍。總括一句:「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就是不加害於人,只求別人的益處。 約克塞城有一個信主的理髮師,忽然有幾天生意特別好,終日忙碌,後來才知道,他鄰居的一個同業因為生病不能來工作,所以客人都到他這裡來。到了禮拜六晚上,他就把這一禮拜所多賺的錢拿去送給那生病的同業。這一個理髮師真是有愛心,不但不幸災樂禍,還能求別人的益處。 愛是不嫉妒:有愛心就沒有嫉妒,火無從燒起來。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遇有一些小成就不會驕傲、自我宣傳,不沾沾自喜,不誇耀自己的長處。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不作寡廉鮮恥之事;愛屬光,只作光明正大的事。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愛是不自私,是利他主義。 愛是不輕易發怒:人很難勝過自己的脾氣,有愛心就能把怒氣驅逐。 愛不計算人的惡:人喜愛數算挑剔別人的「缺點」、「錯處」;愛則叫人去發現別人的長處。 愛是不喜歡不義:愛不是糊塗、盲目的,它有「真理」作軌道和立場。 愛是醫百「病」的藥,但願我們有這樣偉大的愛在心理。 三.愛是「四凡」:「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v.7)這十六個字,是愛的界說,也是愛的結果。正像一條大手帕,你罵我打我,你的怨恨、咒罵、譏笑、侮辱,都加在我身上吧!我都逆來順受,像一條手帕將它都包起來,不管石子或花生米、糖果都一樣。換言之,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就會有「四凡」。中國成語可以解釋這個意思:「宰相肚裏能撐船」,表示宰相的心胸量度很寬闊,容量很大。 愛是潤滑油 有一些教會為甚麼有紛爭,乃是由於信徒中間沒有愛。不但沒有愛,反充滿了恨,魔鬼攻擊教會有二套手法,(一)腐化:叫會友犯罪;(二)分化:不和、鬧意見、分門別纇,對肢體無愛,彼此控告。約翰說,沒有愛心的,仍住在死中;沒有愛就是沒有神。所以一個教會裏若是沒有愛,就等於是一個死的教會;一個信徒若沒有愛,也是一個死的信徒。因為「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裡面。」(約壹4:16) 一日,有一女工坐在電車上,發現每當車門開關的時候,都發出尖銳刺耳的聲音,令人難受。她就起來,從她的皮包裏,拿出一個小瓶的油,在門的開關處滴上一滴,那門立刻不發尖聲。愛好像油,只需一滴就可平息教會、家庭、甚至社會的風波,相安無事。愛的作為並不需要大排場,不論哪個時間、哪個地方,可能只須多做那一點小事,就可以表現出偉大的愛。 最後保羅再將哥林多人的渴慕作一個總結,說:「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必歸於無有,惟有愛是永不止息的。」並強調說:「如今常存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vs.8-13) 基督徒為那極大的指望,需要有信心。等那極大的指望實現了,我們已經與主相見,就用不著信心了,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有愛。 基督徒的必修課 「愛」是基督徒一門必修的功課,是最普遍,隨時隨地,對任何人、任何事都用得著的。也最講究,包括我們的內心、態度,言行。並且是最難學的功課,一生一世都學不完。這一門課是主耶穌特別為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設立的,是基督徒必修,不是選修科的課。我們要追求愛,「追求」二字即表明須下工夫與努力的意思。 基督徒要像基督,最大的特徵就是在整個生活中滿有基督的愛,不是一時的表演,也不是在某幾樣事上的模仿,乃是整個生命的流露。愛是基督教的老招牌,然而,它又是我們每天要操練的新功課。也許我們對之已耳熟能詳,甚或能講得頭頭是道,然而能有多少實際行動呢?我們要同心合意,才能興旺福音。但如果沒有切實相愛,怎能同心合意?我們不要把愛的招牌藏起來,要拿出實在真貨,在言行和誠實上證明這招牌的確實。 將心比心 「愛」的起筆是「爪」,是「手」的意思,中間「︹」代表了隱藏,以「手」加在「︹」之上,就有了「揭開」之意。其下的「心」字當然是人的情、意、志之所出,親手將心交出。最後底下的三筆則是另一隻「手」(古代寫法),去承接的意思。 整個「愛」字所傳達的意思是:親手將心掏出交給另一個人,正是「將心比心」之意。 今天許多人愛吃維他命E,因為可防老、防癌。我們每日也應吃屬靈「維他命L」(Love),是要向主支取這愛的。特別“L” 的形狀可以說是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右;也就是一面向神支取愛,才有可能向人流露出這愛。 各位,讓我們向神切切地追求更大的恩賜──愛。求聖靈將祂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5:5),去愛神、愛教會、愛人、愛己、愛失喪的靈魂。

加爾各答的天使

愛使皺紋轉化為光輝。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和她那如水晶般明淨純誠的心靈,曾深深震憾了我的心。我曾多次閱讀她的傳記及介紹她的文字,每次都感到胸腔中湧動著宣洩的激情,宛如一股隱身林間的山泉,渴望著匯入河流。 充滿苦難之城 現在讓我們再次看一眼南亞次大陸,它的東部恒河三角洲地帶,那個曾經英屬的印度首都,以騷亂和貧民窟著稱於世的城市。連年的戰禍,慘烈的饑荒,不斷湧入的難民,大規模的暴力事件,髒亂污穢的貧困棚戶區,難以控制的霍亂和痲瘋病,嚴重的能源短缺、地震、旋風和雷暴雨的威脅。苦難的加爾各答啊,你的軀體在歲月中抽搐和顫慄! 當新一輪印巴衝突爆發,難民潮如海水般湧入的時刻。一個出身在千里之外,南歐富商家庭的么女,少時接受傳教士訓練,成年後接受醫療訓練的慈善工作者,日後被譽為「加爾各答的天使」,被世人稱為德蕾莎修女,卻毅然地遠赴東方,來到這座名副其實的噩夢之城。此時的她感到心酸和沈重,同時卻又覺得歡喜和欣慰,因為承載著今生的使命,從這刻起將要付諸行動。她留下了一則流芳後世的故事,讓我們感知人類靈魂所能達到的高度。 德蕾莎修女早就為這一切做好準備,只因少時在一家教會的兒童慈善會裏,曾被耶穌基督那驚心動魄的聲音打動──「我饑餓,我受難,我無家可歸」。一個女童幼小的身軀立時填滿了無邊無垠的悲憫,在那一刻,她立志要用盡一生去服務貧難。如今面對餓殍枕藉、哀鴻遍野的東方之城,她對自己說,我要留下來。從此遠行者的餘生啊,將要紮根於異鄉的土地。 服事窮人中的窮人 在這個暴戾而又喪亂的城市裏,正是德蕾莎修女帶來的那不顧一切的愛、盼望和信心,成為唯一能夠對抗黑暗和罪惡的力量。她脫下藍色的修女長袍,穿上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註:印度、尼泊爾等國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走出寧靜舒適的修道院,赤著雙腳來到大街上,走入貧民窟。在這城中她四處尋找、收容她所要服事的對象──窮人中的窮人、最低賤的賤民。 正如她所宣稱的,她要「和世界上貧困中的貧困人群在一起」,她要「服務窮苦中的至苦者」。只因她一直認為,「人活著,除了需要口糧外,也渴求人的愛、仁慈和體恤。今天就是因為缺乏相愛、仁慈和體恤的心,所以人們的內心極其痛苦。」 於是,那些饑寒交迫的人,那些瀕臨死亡的人,那些流膿惡臭的痲瘋病人,那些無家可歸的乞丐、流浪漢,那些流浪街頭的兒童、垃圾堆裏的棄嬰,那些被整個世界隔絕、拋棄的人,那些過著悲慘生活、不幸的人,全都被指引著來到她的收容所,接受她不含施捨意味的服事,和無微不至的照料。 他們感受著她的憐憫,體驗著她的慈愛,目睹著她的座右銘「懷著大愛,從小事做起」,看見她一刻也不停歇地分發食物,護理病人,看顧孩童,為痲瘋病人包紮、清洗傷口,給瀕死者以臨終關懷,握著他們的手,陪他們說話,為他們祈禱,閤上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帶著人的尊嚴離開世間。 德蕾莎修女相信真正的奉獻此生,就是走進窮苦的人群,與他們一道承受苦難。因為耶穌說,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她無力改變整個世界的黑暗,就努力使自己身邊的地方變得光明,人們從她那佈滿皺紋的臉上,看到了神性的光輝。 馬太福音25:40有這樣一段話:「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這段話一般人把它理解為耶穌教導信徒行善的言辭,但正是這節經文,讓一個女童終身發願幫助底層社會的窮人和邊緣人,使無數活在痛苦和死亡邊緣的生命,因而獲得救助和撫慰。耶穌基督對人類的慈愛和憐憫,也經由這位修女終身對窮人的服事而突顯無遺。 共融於神的愛中 在她看來,作為耶穌的門徒受召服事窮人,就能在窮人不成人形的身軀上觸摸到耶穌;存在於幫助者與受助者的角色之間的圍墻,就在耶穌的介入後遁然無形。不單如此,幫助者更藉著對那受助者的觸摸,得以真實地體會到耶穌基督的存在,以及耶穌基督身體力行彰顯出來的愛。於是這兩者就這樣共融於神的愛中;耶穌基督始終是被高舉、被仰望的中心所在。 德蕾莎修女告訴從世界各地前來做志工的人們,把耶穌的身體與貧窮人割離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既是愛的泉源也是力量的源頭。有些人認為這觀點過份美化了窮苦人的境況。但就像她在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演說辭上所說的那樣,窮人是偉大的人,也是可愛的人,他們能教給我們許多美好的東西。而她只是窮人的手臂,是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窮人去領獎的。 暗夜中的燭光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註定了要在大地上流傳,要讓這城這國和整個世界為之動容。加爾各答城內這副忙碌的身影,成為黑暗叢林中的一絲光亮。收容所裏的每一聲祈禱,在千萬人的胸腔裏得到了共鳴。她在暗夜中點燃的燭光,被千萬支的燭光接著點燃,逐漸燃燒成如繁星般輝光熒熒的一大片燭光。 她的追隨者越來越多,不斷有更多的修女來此自願擔任她的助手;世界各地的志工也源源不絕地前來,成為她的幫手。她曾說自己是「窮人的手臂」,之後她感到自己的手臂不斷在延伸,她的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她的服事機構日益擴大,新的服事機構也持續增加,貧病和垂死者收容院、流浪孤兒的露天學校、痲瘋病人收容中心,再後來她的服務對象延伸到埃塞俄比亞的饑民、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者,以及亞美尼亞大地震的災民。 在她辭世前夕,她所創立的仁愛之家已從初期的十二所增至數千所,這個專為「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的機構已遍佈全球。 雖然這個在相當範圍內被黑暗權勢掌權的世界,並沒有因為德蕾莎修女團隊們的努力而改變了多少,但對於修女來說,她最為看重的仍然是任何一個橫躺倒臥於路旁、身上滿佈蛆蟲的垂死者;她不可能丟棄任何一個急需救助的人,她將每一個人都看成是全人類。她深信任何人都蘊含著造物主的創造力,也就是基督的身體。服事他們原本就是她和她的團隊效法基督的方式,是她們甘心因著呼召,繼而服事窮人所要實踐出來的具體行動。 多人的希望 離世之時,德蕾莎修女所創建的仁愛傳教會擁有四億多美元的巨額資產。而這位仁慈天使的全部個人財產,卻只有一雙涼鞋、三件舊衣服,和一張耶穌受難的畫像。 前年八月,是德蕾莎修女的百年誕辰。印度政府特別發行了一枚面值為5盧比的紀念硬幣,這剛好是她初到印度時攜帶的財產總數。時任印度元首發表談話:「身著藍色捲邊的白紗麗的嬤嬤,偕同仁愛之家的修女們成為了一個符號,這符號代表著許多人的希望──年邁者、窮苦者、失業者、病人、臨終者,和那些被世界所拋棄者。」 這段文字讓無數人追懷緬想那個聖潔的名字,和一張佈滿皺紋,卻閃爍著光華的臉龐。

祈禱的手

名畫背後蘊含著感人肺腑的故事 德國藝術大師亞爾伯‧杜勒,畫了一幅畫「祈禱的手」,現在成為世界名畫,而這幅畫的背後有一則愛與犧牲的故事,更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亞爾伯‧杜勒 (1471-1528年),是德國中世紀末期、人文主義初期著名的畫家及藝術理論家。 這一幅長滿老繭,指甲破損、指節粗大且佈滿了皺紋的手,曾握過纖細的畫筆,也曾扛過粗重的器具;曾飽經風霜與艱辛,為人類創造了幸福。如今卻雙手合十舉向上主,作聖潔而虔誠的祈禱,這雙手的姿勢,多麼恬靜與美麗,它的構圖非常簡單,但卻十分感人。 十五世紀時,在德國的一個小村莊裏,住了一個有十八個孩子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冶金匠為了維持一家生計,他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生活儘管窘迫逼人,然而這個家中的兩個孩子:法蘭西斯和亞爾伯卻有個相同的夢想。兩人都希望可以發展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天份。不過他們也瞭解到父親無法供給他們倆到藝術學院進修。 晚上,兄弟倆在床上討論一番後,得到一個結論:以擲銅板來決定,勝方可到藝術學院進修,敗方則到礦場工作賺錢;四年後,在礦場工作的那一個再到藝術學院進修,由學成畢業那一個賺錢支持。結果,弟弟亞爾伯勝出。 亞爾伯在藝術學院表現很突出,他的作品甚至比教授的還要好。他畢業後,並沒有忘記他的承諾,立刻返回自己的村莊,尋找四年來一直在礦場工作,供他讀書的哥哥法蘭西斯。 法蘭西斯站起來,望著心愛的弟弟亞爾伯,握著他的手說:「看看我的雙手,四年來在礦場工作,已毀了我的手,關節動彈不得,現在我的手連舉杯為你慶賀也不可能,何況是揮動畫筆或雕刻刀呢?弟弟,太遲了……不過看到你能實現你的夢想,我十分高興。」 親友目光都轉移到亞爾伯身上,只見他兩行淚直流,垂著頭邊搖邊說:「不…不…」。 幾天後,亞爾伯不經意地看到法蘭西斯跪在地上,合起他那雙粗糙的手祈禱說:「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願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於我弟弟亞爾伯。」 原本對哥哥已十分感激的亞爾伯,見到這一幕立刻決定繪下哥哥的這一雙手,因他心想道:「我雖然無法將技巧還給他的手,但我要向整個世界表示我的摯愛與感激。我要畫下這雙正在祈禱的手,畫下它的高貴、愛與無私;當人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會聯想到這世上一切做過苦工的粗糙的手,都是高貴而美麗的。」 時至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亞爾伯‧杜勒的速寫、素描、水彩畫、木刻、銅刻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找到;不過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他的「祈禱的手」。因他畫出了兄弟間真誠奉獻的樸實心靈,和對信仰應有的赤誠。

把愛送出去

接收到愛的信息,就需要把愛送出去;正如要讓燈火燃燒,就必須繼續添油進去。 當你對人微笑時,那就是愛,是給那人的一件美麗禮物。 面容中有慈愛,目光中有慈愛,笑容中有慈愛,親切的問安中有慈愛。 愛不是一種抽象的、某些人的專利品或奢侈品,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用你的眼去觀看,用你的腳去行動,用你的心去愛人。 我們不可評斷別人、與人計較長短,唯一要計較的,就是我們是否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