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人生的投資大計

看官,你們所追求的成功人生,應當包含下列八點規劃。 兩年前我女兒偕女婿從聖地牙哥到鑽石崗來渡週末,難得的家庭團圓時光。閒談間,他們倆提起未來一年的目標,將會作有計劃的財務投資,並將時間力量投資在永恆裡。卅歲出頭的人就懂得為人生作適當的規劃,大幅度增加了享有豐盛一生的機會。 我就想起十八歲初進大學校門時,英文教科書上一篇文章,「如果我是大一的新生」(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該文作者以過來人的身份,將大學的機會和挑戰擺在我們面前。有它作嚮導,替大學生涯作點規劃,就強化了精彩的大學生活之機會。 所羅門王晚年時也寫了一篇「如果我從頭活一次」。他在傳道書中勸勉人生大學的新生說:「請聽老人言,別重蹈我的覆轍。」這位財富甲天下的君王作證:「諸位,我後悔忘了作人生規劃,只順著我的感覺走。年輕時我用外在世界的成就來滿足我心:華麗的皇宮(傳2:4),漂亮的花園(2:5),聰慧的僕婢(2:7),無數的財富(2:8),娛樂的藝人(2:8),妃嬪的美色(2:8),這些就是我所定義的成功。誰知到頭來感到無比虛空(11:10)。年輕人啊,你應當作一套人生規劃。並且,你的人生規劃不應只停留在財富、地位和娛樂。你當把神和信仰列入規劃要項中,紀念造你的主(12:1)。」 近代人讀傳道書,難免有人覺得他在說風涼話。你所羅門享盡了權勢、財富、娛樂和女色,然後告訴我們說,不要追求這些。我現在連一棟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你叫我的人生規劃只考慮信仰和上帝? 我今年六十二歲,算是人生大學的高年級生(不會有讀者認為我是人生大學的大一新生吧?)有點資格寫「如果我的人生可以再活一次」,來替你的人生規劃打個草稿,好叫各位看官有機會去勾劃您的理想藍圖。下面的野人獻曝將從基督徒和人類這兩個角度為著眼點。 人生規劃絕對少不了要為「成功人生」下個定義。定義下得好,所要規劃的人生才會有點模樣,八九不離十。我作了點閱讀與默想,請容我作下列大膽的建議吧。你所追求的成功人生,應當包含下列八點規劃: 1. 美好的人際關係:夫婦、親子、主僱、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盡量追求和諧美麗。 2. 財務上的自由:年輕時嚴守某種儲蓄投資計劃,將來就有財務自由,不用煩惱。 3. 潛能的充分開發:認識自己的才幹恩賜,充分開發,對人類作出貢獻。 4.有意義的人生:人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是一個人一生所能擁有的最高資產。 5.活力充沛的體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來執行人生的理想目標。 6.健康的自我形像:接納自己,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你會是個快樂人。 7.內心的平安喜樂:什麼都有,喪失了平安喜樂,就算是喪失了大半人生。 8. 神在永恆裡的嘉許:享有來生的永恆和神的獎賞,是成功人生的最佳句點。 (看官,你就暫且同意這八點是成功人生的要訣吧。難道你想剔除第五點健康的身體?) 當然這八點要考個九十分,得盡一點心力,你得付出點代價,做個計劃,把達到這八個目標的藍圖給勾劃出來: 一. 美好的人際關係 聖經看「關係」是宇宙中最高的價值。哥林多後書五章18-19節說:「神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神和好的職份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馬太福音五章9節又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在神所賜給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做個好管家,是神的主要託付。特別是在我們最親近的人身上,夫婦、親子、主僱、弟兄姊妹身上,花點心力來經營關係是值得的。 人際關係還需要規劃嗎?看官啊,你看有多少人只顧賺錢、事業、玩樂,忽略了妻子、兒女?保留幾個晚上回府,與全家人共進晚餐。參與在兒女的一兩樣活動裡,強化親情。讀本好書,了解人類的心態和心理基本需要,去學習做個好父親、好母親、好上司、好同事。 二. 財務上的自由 約翰衛斯理說:「盡力賺錢,盡力存錢,盡力奉獻」。(Earn as much as you can, save as…
Read more

教會不沉悶 上帝也有趣

打破傳統,興旺福音 一些美國教會一年一度的收割佈道事工,面向的是西裔人士。他們自知沒有葛理翰的號召力,於是就聯合其他機構一起舉辦大型活動,同時也加入了許多帶娛樂性質的活動。如魔術、相撲、摩托車飛車表演等等。由於這些娛樂活動的多樣性和世俗性,當然就吸引了不少對宗教不十分有興趣的人,而這些人正是佈道會的對象之一。 南加州有一間發展迅速的華人教會,短短幾年從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而且教會許多人是在這個教會信主受洗的。該教會的特點是,主日崇拜時,非基督徒多於基督徒,這與大多數教會的情形相反,但這正是該教會增長的重要原因。 該教會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教會每周日有免費的中文學校和父母成長班,吸引了許多不上教堂的人前來。許多人開始接觸教會,接觸信仰,不少人因此成為基督徒。 青少年不上教會是教會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青少年不上教會,是覺得教會太過沈悶,上帝太過嚴肅,聖經太過枯燥。青少年喜歡變化,喜歡活躍,而這在傳統教會中是不受鼓勵的。 南加州有一間教會在主日崇拜時,有熱烈的敬拜時間,青少年們上台載歌載舞,盡情發揮他們的藝術天賦,這種融藝術、創造和信仰於一體的崇拜,深受青少年們的歡迎。教會主日時擠滿了興致勃勃的青少年,這與傳統莊嚴的崇拜活動相去甚遠。但卻很有效地吸引了許多青少年上教會。牧師說,他要讓青少年知道,教會不沈悶,上帝也有趣。 世道在變,但道不變 美國增長最快的教會之一馬鞍峰教會的華理克牧師,在總結教會快速增長的原因時指出,馬鞍峰教會因為不斷更新主日崇拜的方式,注重講道風格現代化,才能吸引許多有信仰興趣,卻厭煩宗教儀式的中產階級上教會。華牧師指出,世界不斷改變,因此教會也應與時俱進,更新教會的活動形式。 不過,華牧師也指出,世界雖不斷在變,但神的道卻是永不改變的。儘管教會可以採取千變萬化吸引人的方式,但宣講的福音內容卻不容更改。 從某種意義上說,堅持傳統是西方教會的根本之一,無論是從教義、主日崇拜方式、領導形式的變動,都有其歷史根源,及聖經根據的。任何形式的變動,都可能涉及到神學思想的變更,對聖經的解釋和基督教教義的修正。 例如在佈道大會前進行魔術表演、相撲表演是否讓福音蒙上了迎合世俗的娛樂色彩;在崇拜時載歌載舞,是否讓人們注意力放在人的表演上,而不是放在崇拜的對象上帝上。 教會辦各種社區服務活動,如中文班、補習班、職業訓練班,是否會引導教會走上社會福音的老路上去,也令不少人擔憂。 如果比較初期教會時,教會是越受逼迫越興旺,福音是越受壓制傳得越遠。有人會質疑把讓人認罪悔改,痛苦流淚的佈道變成了帶有娛樂成分的活動。 這些爭議多少干擾了教會,想突破舊傳統框框的努力,儘管有不少爭議,許多教會人仍然一如既往,為吸引人前來參加佈道會或是加入教會,寧願冒上神學上的批評,也要打破框框,將福音帶給更多的人。當然,如何使用與時俱進的傳播媒介與形式,來傳楊不變的福音真理,將是個議論不休的話題。

助人即自助

在班得‧詹姆士(James Bender)的著作《如何講好話?》裡,提到一個農夫種植玉米得獎的故事。 這位農夫所種的玉米,每一年在州裡博覽會中都得到藍緞帶獎。有位新聞記者訪問他,得知他種植玉米的一段軼事。 記者發現他居然將自己的玉米穀種分給鄰舍種植。「你怎麼會分享穀種給鄰舍,讓他們每年去參賽與你競爭呢?」記者好奇地問。 那農夫回答說:「你知道嗎?正在成熟的玉米花粉會隨風飄散到附近各個玉米田裡。如果我的鄰舍種植品種不好的玉米,花粉也會飄到我的玉米田,影響我種的玉米品質。如果我要種好玉米,我也必須幫助我的鄰居種好他們的玉米。」 他對人生中一些事物的關聯性很有領悟。他知道,除非改進鄰舍的玉米穀種,否則他的玉米也不可能長得好。 人生的價值在於你觸摸了多少人的生命。那些希望享有和平的人,必須幫助鄰舍得到和平;希望生活得更好的人,必須幫助別人生活得更好;希望得到快樂者,必須幫助別人也找到快樂,因為每個人的福祉是息息相關的。

贏在起跑點

九月30日我大學時代的室友來鑽石崗,看望我和師母。一群卅多年前的好朋友團聚,難得的人生際遇。我就想起住在第五男生宿舍202室的時光,睡我上舖的他領我歸主的美麗回憶。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是這好友引動了起點,加上後來卅多年個人刻意經營規劃的結果:我刻意選擇放棄土木工程師的職業生涯,順服神的呼召,做個神僕。有計劃地學習做個基督教作家、講員、領導者。 沒作人生規劃又怎樣?英文有一句話講得很好:“People don’t plan to fail, they just fail to plan.” 中文的意思是,「世人並未計劃要失敗,他們只是敗在未曾計劃。」有作人生規劃又怎樣?請你看看下面這份有趣的統計: 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只有5% 的人畢業時寫下了他們的人生規劃。過了廿年,這 5%的人大體上達成了他們的目標。這些人的年薪是其他95% 未規劃人生者薪水的總和。(註) 未曾做人生規劃者,他的成就只能靠運氣、機會、偶然和巧合。而這些因素會湊合成有利狀況的可能性不高。有人生規劃者,至少享有這幾項好處:1.生命有焦點,成就較高。2.免於人生漫無目的,一生渾渾噩噩。3.體能和心靈活在較有效率的狀態。4.個人的潛能較能高度開發。5.吸引有品質的人做好朋友,一起為願景齊心努力。6.如果邀請神作人生規劃的夥伴,讓神引導帶領,成功的機會大增。 人生有規劃確實強過沒有規劃。有神參與在規劃中,強過沒有神參與。路加福音十二章16-21節記載,有一個財主,田產豐富,原來的小倉庫收藏不了。他計劃說,我要把舊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我就可以對自己說,高枕無憂了!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耶穌講完這故事時,下了一個簡單的評語:「無知的人啊,今夜上帝若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為生活及財務作規劃不是錯誤。財主所犯的錯誤是未曾把神和信仰列入規劃中。規劃如何儲蓄累積財富不是錯誤,是錯在未曾邀請神做企劃書的董事長。只要邀請神做規劃案的中心,你的人生就有意義,神也樂意祝福你的企劃成功! 如果你肯找個時間,寫下你的人生規劃。寫完,將規劃案兩手高高捧起,將它奉獻給神,你將會經驗神祝福你的規劃。 有了耶穌,你的人生規劃就蒙福;有了耶穌,你的人生目標就不一樣;有了耶穌,你的成功定義就正確;有了耶穌,你的財務企劃就健全。 本期飛揚雜誌主題為「人生規劃」,談談富化人生的方案。耶穌基督說:「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邀請主耶穌進入你的人生規劃中,確實是進入豐盛人生的最佳捷徑。 註:Ron Ruce, The Rescue Manual for Parents., p78

更精彩的下半場

人生規劃,可別忘了為下半場著墨。 人生好像一艘航行於海面上的船,由於前進發展的必要,需要決定在何處停泊?在何時拋錨?行為科學家稱這種職業生涯規劃之轉型為「生涯錨」(career anchor)。 一個人應當在何處拋下職業生涯錨?首先,須從瞭解自己和認識職業兩方面著手。 古希臘哲學思想家蘇格拉底(Socrates)主張,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己」。自我認知的能力,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繁多複雜的職業中,想要做出無怨無悔的選擇嗎?那麼就先從明白你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和工作價值觀開始吧! 識己才能規劃生涯 2005年,中國採取聚類分析法調查了7632位「工作人」,分析不同工作崗位的人群,究竟是為「啥」而工作?研究報告結果顯示,中國人的工作價值觀大體可分為六大類型: 一、創業開拓型:對工作環境與外在條件不挑剔,期望從事有創意、有成就感的工作,並擁有足夠的自由與影響力,把工作做好。 二、回饋驅動型:看重工作獲得的回報,包括物質、工作與精神上各層面的報酬。 三、工作滿足型:期望工作之餘,同時保有自己的興趣,著重有意義的工作。 四、理想主義者:對工作條件、勞動內容、回饋報酬、榮譽尊嚴和影響力都十分重視。 五、安逸享受型:工作條件是否穩定,是否必須加班加點;工作時間安排能否配合個人生活上的需要等為優先考慮重點。 六、隨遇而安型:對工作條件、內容、回報或尊嚴、榮譽和影響力都不在意,與境遇和平相處。 下半生預備動作 知名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弔詭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一書中提出「S型曲線」(The Sigmoid Curve) 理論:不斷成長的秘訣在於第一條人生曲線未走下坡前,即開始第二條曲線;目的是為了幫助新曲線渡過起初探索期和可能產生的錯誤。 因此,當一個人工作20-25年之後,職業生涯二次面臨重大抉擇:是否繼續原工作直到退休?是否要轉換跑道,為下半生預作準備?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杜拉克精選:個人篇》(The Esential Drucker on the Individual)鼓勵讀者們為下半生做好準備!為下半生預作準備的三大重點分別是: 一、開創第二種不同的事業。 二、平行發展第二項事業。 三、當「社會創業家」。 與使徒保羅相比,上帝賜給我們的恩典與憐憫,是大而又大。還記得保羅的下半場嗎?他雖被關在陰暗潮濕的監牢裡,卻靠主有力,得勝有餘:「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1~13) 可預測的轉換 心理分析學家高德(R.C.Gould)提出的「轉換論」(Transposition Theory)認為,人生是由一連串可預測的轉換期所構成。 人在一生當中,至少有七段明確的轉換期:(1)16~18歲冀望自主想離家的青少年期;(2)18~22歲獨立思考、獨立決定,不想被約束的矛盾期;(3)22~28歲進入成人世界的青年期;(4)28~34歲面臨婚姻、事業、角色混淆期;(5)35~43歲生理趨於老化,想突破事業和婚姻關係的成年轉換期,即所謂「中年危機」;(6)43~50歲轉換成功穩定生活下渴望對社會有貢獻期,或遲滯中年危機問題,生命陷入困境的行為反叛期;(7)50~60歲接受過往成敗之事實,重估生命意義,渴望維持「老朋友」人際關係的成熟期。 轉換期在成人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青年轉換期」和「中年轉換期」這兩個時期,從成人發展理論的角度來看,雖然十分相似,卻是個人是否能夠順利進入各個階段的關鍵時期。 美國企業界預測未來的趨勢,將有更多原本工作相當成功的人,轉換至第二種事業跑道。這些頗有實力的新新人類,在選擇工作時,除了需要一份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挑戰、熱誠、有意義。 超越時空的服事…
Read more

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

「正向教養」的方法,許多是我們早已熟悉的,例如:即時「抓住」孩子做得好的時刻;每天至少稱讚孩子十次;找出孩子的特長與興趣所在,加以培養;使用鼓勵的字眼,建立起孩子的能力與自信;看重孩子的努力,不要只注意結果…等等。但「正向教養」仍有缺失,在極端注重特長時,對於消減短處,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套「獎勵好行為、糾正不好行為」的辦法,仍有待努力。

必修的人生學分

人生四個L,優質化人生。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過一個豐盛喜樂的生活。要如何活出這樣的人生?我認為有四個重要的因素,即4L──Live(生活)、Love(愛)、Laugh(笑)、Learn(學),是值得我們一生去追求與實行的。 一.Live 生活 Live for Christ 為主而活 I want to be a good Christian 做個好信徒 Vision 異象遠見 Examples 成為榜樣 人生中最寶貴的莫過於生命,因此要懂得珍惜生命。這包含二層意思:一是有自己的事業/事奉,讓生命充分發揮價值與意義,不致虛度。二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千萬不可沾染傷害己身的惡習。 (一)榮神 保羅說:「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現代中文譯本:「用整個我來榮耀基督」。 基督徒的生活,就是榮顯神,因為神造人是為了祂自己的榮顯。在亞當裡的人,都虧欠了神的榮耀。願在基督裡的人都能榮耀神。「你們或喫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 (二)益人 「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林前10:24-33) 我們的行事為人當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1:27)。這表現在我們整個日常生活中:行善助人、安慰人、造就人、關心人、愛人、救人。 (三)勝敵 面對我們頑強的仇敵──撒旦、罪惡、世界、老我,我們無法靠己力得勝,非得日日倚靠主,過得勝的生活不可。 二.Love 愛 Listen 聆聽對方的要求 Overlook 寬恕對方缺點與錯誤 Voice 發出欣賞與感激之聲 Effort 努力付出,灌溉愛的良田 聖經這麼厚一本書,道理總結只有一個「愛」字,看似簡單,但要實踐真誠無私的愛,卻比唸個博士還難。愛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是股人人都需要的溫暖力量。…
Read more

別出心裁的聖誕禮物

李潘燕 譯 為所愛的人,將禮物送給真正需要的人。 在綺雲家的聖誕樹枝上,掛著一個小小的白信封,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記號,但十年來,每年聖誕節都有它的蹤跡。 綺雲的先生濬可十分痛恨傳統的聖誕(當然不是真正的聖誕),到處充斥著漫天飛的禮品廣告,許多人花費過度,還有人最後一分鐘還要為某某叔叔買條領帶,為外婆買點面霜粉盒,諸如此類完全不是真心實意,只是為了應景的無奈。 瞭解濬可的感受,有一年聖誕節開始,綺雲決定不再送他一般的禮物,像襯衫、毛衣、領帶之類的,而費心想想他會喜歡怎樣的表達,終於得到了一個非常別出心裁的靈感。 話說他們十二歲的兒子凱文,在學校裡參加中級程度的角力比賽隊。當聖誕前夕,和市中心教會所贊助的角力隊有一場友誼賽。那隊的孩子大部份是黑人。 那些市中心的黑人孩子所穿的球鞋破爛到似乎只靠鞋帶繫在一起 。而凱文這邊的孩子們,穿著整齊漂亮的藍金兩色的制服,及閃亮的角力專用新鞋,兩者成了強烈的對比。 當角力比賽開始時,綺雲發現對方的隊員們頭上居然連保護耳朵的角力專用輕薄的頭盔都沒有。顯然對下層社會的他們而言,那是一種買不起的奢侈品。結果凱文那隊將他們大大擊潰。角力是按不同的體重來分級比賽的。當對方的孩子們站起來準備角力時,他們衣衫襤褸卻昂首闊步地虛張聲勢,似乎有一種市井小民的驕傲,不甘心承認自己的敗北。 濬可坐在綺雲旁邊,很難過地搖頭:「我真希望對方任何一位會贏。」「他們非常有潛力,但全軍覆沒對他們的士氣打擊真大啊!」他喜愛所有的孩子們,曾經在孩童足球隊、棒球隊當了多年教練,十分瞭解孩子們的好勝心理。這情境激發了綺雲送聖誕禮物的靈感。 那天下午,綺雲跑到一家體育用品店,買了幾個角力頭盔和幾雙角力專用鞋,以無名氏的名義送到市中心教會。聖誕夜時,她擺了一個信封在聖誕樹上,裡面有一張紙條寫上她所做的美事,並說這是她送給濬可的聖誕禮物。 可以想見,濬可開心的笑容是那年聖誕最令人難忘的情景。往後每年聖誕,綺雲都循著這美好的傳統──有一年花錢請一群弱智的年輕人去玩曲棍球,另一年為那聖誕前一星期不幸失火,房子完全燒燬的老人家送一張支票去。再一年為孤兒院的孩子們送食物和玩具等等…… 信封袋變成他們一家過聖誕時最精彩的部份。在聖誕日的早晨,它總是最後被拆開的禮物。孩子們甚至不在意他們的新玩具,反而睜大雙眼,翹首以待他們的父親拆開那聖誕樹上神秘的信封,急於揭開裡面的祕密。 孩子們漸漸長大,聖誕禮物不再是新穎玩具,而是以較實用的用品取代。但那信封袋卻從未失去它的魅力。 幾年前,濬可去世了。聖誕來臨時,綺雲整個心神還裹在傷痛裡 ,幾乎沒心思佈置聖誕樹。然而聖誕夜時她還是將一個信封掛在聖誕樹上,到第二天早晨,樹上居然多出另外三個信封。她發現每個孩子不約而同地,都將一個信封獻給他們敬愛的父親。濬可的精神,就像聖誕的精神一樣,將不斷地代代相傳下去。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

流動的故鄉河

故鄉,美在心中;天鄉,美在神國。 三十歲前,我以為從小生長的地方就是故鄉,父親卻總是說:「我們的故鄉在遠方。」然而父親口中的故鄉,卻從未回去過。即便是父親念念不忘的故鄉,據說也是五百年前祖先逃荒的落腳地。 「那五百年前呢?」我們刨根問到底。每到此時,父親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以天地為家 三十歲以後,開始流浪,當初全部的行當只有四只皮箱。最初的兩年,換了兩個國家三個城市。每一次新的啟航,簡單的行裝塞進四只大皮箱。瀟灑的揮揮手,即可遠行。那時,家好像扛在肩上,背在背上,又似拎在手裏,一路風塵僕僕的扛著家,背著家,拎著家,在天地歲月間隨波逐流。 從那時起,家和故鄉被撕裂被分割了,家,只是打尖休息的驛站,有時只要一家三口人,牽著手,就有家的感覺。而故鄉這個詞,卻開始深深的刻入心裏。她成為流浪中無處歸依的心,對生命的嚮往和渴望,一種心靈和感情需要寄托的精神支柱。 獨在異鄉為異客 對故鄉的思戀經過時間和空間的延續,凝聚成了一條流動的河流。一條滿載著回憶和夢想,孕育著生命與渴望的歲月之河。流浪的心飄游河中,尋求探索生命之根的起源,追尋的歲月衍變成了流動的故鄉河。 在異鄉最初的落腳地,五大湖畔的小城倫敦(加拿大的城市),茫茫大雪鋪天蓋地,也曾坐在窗前看著一片一片的雪花飛舞著,然後輕輕落下,融入白色世界。濃濃的鄉愁,隔著千山萬水的距離,和著漫天紛飛的雪花,與離鄉游子的情懷共舞。正如所羅門所講:「人離本處飄流,好像雀鳥離窩遊飛。」 有時傍晚出來散步,在公寓邊的小路上徘徊復沉思,沿路走過的家家戶戶,黃昏時分,透過燈光可以看到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桌而坐,吃飯、談笑,想起兒時溫馨的家,懷念母親的嘮叨碎碎念:「要多吃點,再多吃點,不然長不大。」和爸爸做的香噴噴的家鄉的過油肉。有時看到房間骯髒的地毯和便宜的二手傢俱,會憶起北京裝飾典雅的家;細雨斜飛的秋天,「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又會平添幾分惆悵。 加拿大的倫敦與英國的倫敦同名同姓,故又稱小倫敦,也有一條河叫泰吾士河。小倫敦是一個寧靜幽雅又清清爽爽的城市,像一個不施脂粉素靜淡泊的處子。空氣清新,民風淳樸,環繞城市的泰吾士河靜靜地流淌,在落日餘輝中,有一種浪漫和淒涼的美麗。游動的野鴨,湖畔散步,悠閑的倫敦人,好一幅清甜淡雅的生活畫面。 或許,兩百多年前,當英國人坐著輪船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時,一定也像我一樣,透徹心骨的懷念故鄉和親人!於是就將此地取名倫敦,把那條淺淺的小河喚作泰吾士河。然後幾代人過去,他們已把這裏當作了故鄉。而真正祖先的故鄉,或許早已被遺忘。就像我的祖先五百年前,或許為了逃避饑荒或戰亂,隨意的尋找著,發現一塊可供安歇的土地就居住下來,繁衍後代,她就變成了父親心裏的故鄉。對於飄洋過海的人來說,大海的另一邊就成了故鄉。 近鄉情怯 希伯來書第11章14節:「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2004年的夏季,離鄉八年後,隨夫攜子首次返國探親。仍然是故鄉小城,熟悉的語言文化,飲食習慣,卻感到既親切又陌生。八年來魂牽夢繞的故鄉,彷彿怎麼也走不進它的內心深處,在我和故鄉之間總有一層薄薄的霧靄橫在其間。隨手亂扔的垃圾,擁擠不堪的人潮,公共場所吸煙族的肆無忌憚,和餐廳飯桌邊的划拳鬧酒,整個城市的躁動不安分,距離我又是那麼的遙遠。 也曾迷惑,這還是我的故鄉嗎?記憶中的故鄉寧靜幽雅、淳樸而厚道,此時游離其間卻有置身之外的混亂錯覺。雖沒有「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尷尬,卻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和隔閡。 也許是我的徬徨和猶疑,不習慣和不自然的神態引起了母親的注意。終於有一日,母親說:「咱們這兒什麼也沒變,變了的是你呀!」一語驚醒夢中人。驀然間,我明白了一個事實,在異鄉的漂泊流浪中,故鄉繫著我的根,牽著我的情,是我感情和心靈的寄托,而在現實裏,它卻離我越來越遠,變得生分而疏離。在異鄉,我是外鄉人,日思夜想的是故鄉,也因為有故鄉,只能作異鄉的匆匆過客;當真的回到故鄉,又發現只有在回憶的夢裏,對故鄉才有一份美好和親切的感動。在故鄉,我又一次無可奈何的成了邊緣人。 本指望籌劃盼望已久的回鄉之旅,可以彌補心靈中的空虛,慰藉久違的思鄉情懷,卻沒想到是如此的失望。假期未滿,又急急地想回家,那可是異鄉的家啊! 於是,我悲哀的承認,故鄉並不能填補心靈中的巨大黑洞,也不能滿足對永恒和最終的追尋探索。我們害怕孤獨,恐懼流浪,一直在尋求著自己的本來,起初和永恒,浪跡天涯的心靈,把對最初和永恒的渴望,全然集中在故鄉的感情上。故鄉已不僅僅是一個地方,一座城市,或是一段童年歲月的回憶,抑或有一份刻骨銘心的戀情,而是把故鄉想像成美的化身,愛的天堂。故鄉已昇華為一種理念,一個夢想。然而一旦置身於現實的故鄉,卻無情的擊碎了我們的夢想。 更美的家鄉 對永恒的追求也「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並「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 」(來11:14,16)著名詩人泰戈爾說:「旅客要敲響每一個生人的門戶,才能到達自己的家門,而人要經歷所有外界的流浪,才能在最後到達聖殿最堂奧的地方。」 是啊!當我們張開心眼,舉目望天,會有一個聲音從天外,從心的最深處飄來,「你已擁有至善至美的故鄉,擁有最初和最終的永恒家園,擁有來自天上的無限之愛,孩子啊!你已經找到了故鄉。」 夢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故鄉就在身邊,在心裏,在流動的歲月裏,在飛揚的生命中,更在上帝永恒的愛裏。因為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

開啟「聖經密碼」

字體的大小,大有意義;聖經、聖名,大有來頭。 中文聖經中的經文部份是由大、中、小三種字體印出,你知道嗎?相信不少人都不知道這個重要的聖經基本知識,這是很可惜之事。 我們平時只講論和研讀中型字體印出的經文,因為它們佔全本聖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我們不能因為大字及小字之經文所佔的比例很小而完全忽略它們,對嗎?何況這些經文用特殊的大小字體印出,是表明它們是很特別的經文,隱藏了一些特別的意思,是「聖經密碼」,我們讀到時要留意。 七個小字註釋的「聖經密碼」 根據李啟榮著的《聖經小字解》一書,舊約內小字出現766次,新約內小字出現305次。這些經文用小字印出,是因為它們是註釋的緣故。不要輕看這些註釋,因為得到它們的幫助,我們才容易明白其上下文的內容或全章的背景。比方詩篇第九十篇的開始是以下的幾個小字:「神人摩西的祈禱。」藉這幾個小字,我們知道它的作者及作者說話的對象,這對明白全篇經文當然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知道舊約聖經是用希伯來文寫成,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寫成。對一些重要的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翻譯者並不意譯,而是先把它們的發音譯出,然後用小字註釋其含義。對不懂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的一般讀者來說,這些外語譯音就是「聖經密碼」。翻譯者這樣做的用意,顯然是期望讀者認識這些重要的「聖經密碼」。由於不同文字的聖經譯本都用同樣的「聖經密碼」,它們是「天國的語言」,熟悉聖經的人在天國踫頭時可以用這些語言彼此問候哩! 現在讓我們看看七個用小字來註釋的,重要的「聖經密碼」吧。 耶和華以勒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豫備。) 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豫備。」(創22:14) 這節經文的背景是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叫他把他獨生的兒子,他所愛的以撒獻上。他很有信心,相信就算他的兒子死了神也會叫他從死裏復活,故他遵照神的命令而行。當他正要這樣做時,神的使者叫他住手,並讓他看見有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可以輕易取來作祭物獻上。亞伯拉罕在最需要的時候,經歷了神的豐富供應,為了紀念這件事,他把那地起名叫「耶和華以勒」。「耶和華」是神的名字,曾在聖經中多次出現,讀者應該知道其意義。但「以勒」是音譯的希伯來字,需要用小字加以解釋,故這節經文有小字說:「意思就是耶和華必豫備。」 「耶和華以勒」告訴我們神是一位豐富的神。祂知道我們的需要,早已為我們預備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在時候滿足之時就讓我們得到。祂不會誤事因祂是神。 神的供應是多方面的。祂供應我們物質和心靈的需要。值得留意的是,有人認為當日亞伯拉罕獻祭之地,就是後來耶穌釘十字架之地。神當日為亞伯拉罕預備公羊代替他兒子的受死,神也在兩千年前預備羔羊耶穌代替我們因犯罪而理應得到的死刑。祂是以勒的神。 耶和華尼西 「摩西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尼西。(就是耶和華是我旌旗的意思。) 」(出17:15) 這節經文的背景是當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帶領下在山下與亞瑪力人爭戰時,以色列人的首領摩西帶同助手亞倫和戶珥上了山頂。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何時得蒙神的幫助而勝利。到日落時分,以色列人大獲全勝。為了紀念這事,摩西築了一座名叫「耶和華尼西」的壇,提醒後人藉耶和華的帶領,必能得勝。「尼西」是音譯的希伯來字,需要用小字加以解釋,故這節經文有小字說:「就是耶和華是我旌旗的意思。」 基督徒在世上的人生是爭戰的人生。保羅清楚說明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6:13) 詩篇中常稱神為「萬軍之耶和華」,因為祂是大有力的統帥,千萬的天軍都為祂佇力。神當日帶領以色列人在與亞瑪力人的爭戰中獲得完全的勝利,今日祂也要帶領我們在屬靈的爭戰中獲得完全的勝利,因為祂是尼西的神。 耶和華沙龍 「於是基甸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 就是耶和華賜平安的意思。) 」(士6:24) 這節經文的背景是當以色列人進入士師時代時,神要揀選基甸作他們的士師帶領他們,神差派使者向他顯現。但他起初不知那人是神的使者,對那人說他不是出自名門望族,家境貧窮,在父家是最微小的一個,實在不能負此重責。神的使者向他顯神蹟後,他才知道那人是神的使者,故大為恐懼,以為必死無疑。此時,「耶和華對他說,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至死。」(士6:23) 因為神向他說了賜平安的話,他得到安慰。為了向神感恩,他築了一座名叫「耶和華沙龍」的壇,提醒自己和後代的人,耶和華是賜平安的神。 我們一定要知道意為平安的希伯來文是「沙龍」。「沙龍」與「撒冷」的發音很相近。聖城耶路撒冷就是享有平安之意。根據創世記15:18,撒冷王叫麥基洗德;希伯來書7:1-5,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麥基洗德預表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是賜平安之王。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約14:27) 保羅對信徒的問候是「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歸與你們。」(弗1:2) 「沙龍」! 哈利路亞 「此後,我聽見好像群眾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 (就是要讚美耶和華的意思。) 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神。』」(啟19:1) 「哈利路亞」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發音非常相近,它在舊約和新約聖經都出現,也都譯成「哈利路亞」,意思就是讚美神。中文聖經中的詩篇常把「哈利路亞」意譯成「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有節聖經先說「哈利路亞」的意譯,然後用小字解釋說它的原文是「哈利路亞」:「願罪人從世上消滅;願惡人歸於無有。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原文作哈利路亞,下同。) 」(詩104:35)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用這詞語來呼召人前來敬拜神,因它常出現在一篇詩篇的首句或末句(參考詩116:19;147:1)。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書記載約翰在異象中聽見群眾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來讚美神。 和散那 「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 (和撒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是稱頌的話。)奉主名來,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可11:9-10) 當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時,許多人把衣服和樹枝鋪在祂行經的路上,並喊「和散那」來表達對耶穌的稱頌。當時的民眾期望耶穌能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但耶穌第一次到地上是要帶領人脫離罪惡權勢的統治,讓人得到新的生命。祂還要第二次再來,那時我們要高呼「和散那」稱頌祂,因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阿拉法、俄梅戛…
Read more

幸虧你的搗毀

一位有名的畫家,經過幾天的努力,終於完成了一幅風景畫傑作。畫面美得令人目不轉睛、讚不絕口。 那畫家太興奮了,自己也陶醉在那美麗的畫面上。當他一步步倒退,目不轉睛地欣賞著自己那幅傑作時,完全沒注意到後面的境況。他一直不斷地向後退,想從更遠的角度觀賞那畫,卻完全沒注意自己已站在這棟高樓的邊陲,再退後一步就會粉身碎骨了。 有一個人想大聲提醒他,但繼而一想,這時若大聲喝止,他反而會嚇一跳而後退摔下去。那人靈機一動,飛快拿起畫筆和油墨來,把那幅美麗的畫塗得亂七八糟。 畫家看到自己的得意傑作,被那人完全搗毀,生氣得要跑過去揍他一頓。幸而旁邊幾位賞畫的人拉住他,向他指明他剛才所站的位置多麼危險,幸虧那人救了他。 有時我們也將自己的未來描繪出非常美麗的遠景,夢想可以和心愛的人共度未來美好的日子。而上帝看來好像破壞了我們美麗的畫,其實祂是看到前面的危險而出手干預。 有時我們會惱怒上帝讓我們遭遇的不測,或是為在公司所受的待遇心懷不平。但有一點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就是上帝對祂所愛的兒女之帶領和供應總是最好的。

人生規劃

● Good plans shape good decisions. That's why good planning helps to make elusive dreams come true. -Lester R. Bittel 好的規劃形成好的決定。這就是為什麼好的計劃會使不著邊際的美夢成真。 ● A goal without a plan is just a wish.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沒有規劃的目標只不過是一個心願而已。 ● Make no little plan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