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人生成敗的分水嶺

兩種人生態度任選其一,你選擇的態度決定了天堂與地獄。 九一一事件永遠地改變了世界觀,每個國家都覺悟到,對付恐怖主義是國家安全的第一要務。美國因此設立了國土安全部,加強航空的安全檢查,並將反恐的情報收集升級。這些政治動作固然是必須的,但我們如果以信仰和倫理的角度來看,九一一還有另一層的功課。 從阿拉伯極端份子的眼光來看,西方世界(以美國為代表)是個霸道的強權,支持以色列人對付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世界的困苦都是你引發的,炸毀你的國貿大廈就是仇恨的最佳表達。 西方強權在歷史上所行,確實有許多過份自私的地方。以中華民族的眼光來看,西方列強也曾經兵臨城下,強迫簽下南京條約、辛丑條約、愛暉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但中華民族不計前嫌,努力地製造球鞋、腳踏車、雨傘、電子零件,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供應歐美的需要,也使得美國廿年來享受了低通膨的富足穩定。 反應與結果 阿拉伯極端份子和中華民族的行為,說明了人生的兩種主要模式:一個是消極被動,一個是積極主動;一個是仇恨,一個是饒恕;一個是炸毀你的大廈,一個是供應你的需要;一個是注視過去的傷害,一個是注視將來的機會;一個是拉下別人(我沒好日子過,你也別想有好日子過),一個是改善自己(我願意做個國際社會的成員,盡我一份力量)。結果呢?一個引起更多報復(美國轟炸阿富罕,出兵伊拉克);一個創造共同的繁榮(大陸持有七千億美元的外匯,台灣持有二千億美元),中華民族所採取的積極主動態度(proactive)創造了數千年來的最繁榮時期。人生成敗的法則,在這兩種模式上彰顯得淋漓盡致。 當你遇上有人仇恨你時,你有兩個選擇:恨他,或是愛他。 當你遇上有人咒詛你時,你有兩個選擇:咒詛他,或祝福他。 當你遇上有人惡待你時,你有兩個選擇:惡待他,或恩待他。 當你遇上有人逼迫你時,你有兩個選擇:報復他,或饒恕他。 當你的人生碰到挫折時,你有兩個選擇:放棄,或更加努力。 當你的人生碰到逆境時,你有兩個選擇:沮喪,或快樂前行。 當你的人生碰到失敗時,你有兩個選擇:找尋藉口開脫自己,或是勇於負責,學習功課。 這兩種態度,一個是消極被動,一個是積極主動,是人生成敗的分水嶺。 聖經的教訓 一般人的行為反應模式,大體上採取「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壞,我就對你壞」的原則。然而聖經教導我們說,「你們要效法天父,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一般人認為「你陷害我,我就報復你」是扳回一局的自然反應。然而主耶穌教訓我們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 一般人面對仇敵,總是採「你算計逼迫我,我會叫你的日子也難過」的報復心理。然而保羅勸勉我們說:「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12:14)一般人的天然反應是「你惡待我,我也惡待你」。然而保羅教導我們說:「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 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採取積極主動態度的人,比較可能創造幸福快樂的人生。 夫妻兩種相處模式 夫婦相處常會有摩擦,如何反應也有兩種主要模式,這兩種模式決定了婚姻的成敗:怨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如何虧欠我的需要」,箭頭指向對方;鶼鰈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如何滿足你的需要」,盡自己一份力量來美化婚姻。一種是抱怨的心態(都是你害的),另一種是感恩的心態(謝謝你為我所作的犧牲)。一種是使用「冷漠、情緒爆炸」作武器,另一種善用「溝通、瞭解體恤」的方式。一種是企圖改變對方,來符合我的理想;另一種是努力改變自己,來符合對方的理想,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贏取對方的善性回應。 第一種的反應模式是消極被動(reactive)式的反應、情緒化的反應。結果引發對方更多的心理防衛,產生對抗,僵化了關係,進入惡性循環。第二種的反應模式是積極主動(proactive)式的反應、也是建設性、原則性的反應,將引發更多創意性的答案,產生合作,美化了關係,進入了善性循環。 所謂積極主動(proactive)是行事為人遵照心中所持定的原則,盡自己一份力量,去創造所想望的美好結果。而消極被動(reactive)是遭遇困難時,作出情緒化的反應,奢望別人來解決難題。積極主動的好處是,主導權操之在我,相信一分耕耘總有一分收穫。消極被動的壞處是,被環境所控制,淪落為犧牲品,無力改善環境。 耶穌基督一生所示範的,就是主動積極的美好品質,祂心中持定了愛與建設的法則,去感化環境(世人)往更美的方向移動。比如,撒瑪利亞人不肯接待耶穌,使徒約翰的反應是,氣到要學以利亞從天降火,燒滅撒瑪利亞人。耶穌的反應呢?祂心中持定的原則是愛憐世人,這原則絕不受環境所左右。主耶穌平靜地說:「人子來是要救人的性命,而不是滅人的性命,約翰,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我們到別的地方去傳福音吧!」(路9:56)比如,當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全身體重掛在三根鐵釘上,肺被重力拉平,呼吸困難,鮮血流盡,極其口渴,卻聽見群眾嘲弄祂說:「你是神的兒子,你從十字架上下來啊,我們就相信你。」 凡人在這困難的時刻,大部份會做出情緒化的反應,回嘴咒罵,但主耶穌心中持定愛與饒恕的原則,竟然開口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路23:34)又如,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蒙主治癒,只有一個回來感謝耶穌,一般人的情緒化反應是,從此不幹了,但主耶穌仍然堅持醫治(路17:17)。祂心中所持的信仰原則,不會隨逆境而變化。這種主導權操之在我的積極主動態度,擁有一種改造環境的奇異動力,感化兩千多年來的億萬基督徒,愛戴祂、相信祂、跟隨祂。 刺激與反應之間 在刺激(stimulus)與反應(response)之間,動物只受本能的控制。但人類被造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人除了本能之外,也受信仰與道德的制約,對人類來說,在環境的刺激與心理的反應之間,並無必然的關連。一個人可以透過信仰和道德的原則,對困難的環境作出美好的反應,以致建設性地改善環境,這就是積極主動的態度所擁有的創造性能力。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上帝賜給人類高貴的自由意志,使人類有能力可以遠遠地超越環境。 你有自由選擇權。有人虧待你,你有自由選擇仇恨或饒恕。在處境艱難中,你有自由選擇愁苦抱怨或保持喜樂。遭遇敵對勢力,你有自由選擇做個犧牲品(victim),或是得勝者(victor)。被解聘失業時,你有自由選擇怪罪上司,或是學習新技能準備轉行。被歧視拒絕,你有自由選擇暴力洩恨或是力爭上游。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沒有人能拿走我的自尊,如果我不讓他們這樣做。」他的意思是,不管多少人侮辱我,多少人說了厲害的批評,都不能傷害我的人格自尊。這是在環境的刺激和內在的反應之間,劃清界線的最好例證。羅斯福總統夫人葉蓮娜(Eleanor)也說過「非經我的同意,無人能令我自卑。」葉蓮娜生長在惡劣的環境,從小缺乏自信。後來先生當選總統,她必須和各國政要周旋,至終葉蓮娜學會,保護內在的自尊,不受幼年逆境的影響。 自由人宣言 這些學會積極主動的勇士,至終明白每一個人都享有掌控內在態度的自由: 雖然我不能掌握外在的環境,但我可以控制內在的態度。 雖然我不能避免外來的刺激,但我可以把握個人的反應。 雖然我不能左右別人的思想,但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 雖然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短,但我可以富化生命的品質。 雖然我不能預知明天的命運,但我可以善用今天的機會。 秉持上述這五句自由人宣言的智者,都明白我沒有權利要求任何人,為我一生的悲喜成敗負責。是我自己在逆境中所選擇的反應,決定了我一生的成敗悲喜。這些人都選擇了積極主動的態度來創造個人前途。所以,儘管雙目失明,密爾頓仍然寫出失樂園、復樂園。儘管耳聾,貝多芬仍然譜寫了英雄交響曲。儘管又瞎又聾,海倫凱勒仍然學會了演講。儘管風濕,雷諾瓦仍然作畫,成為印象派大師。 廿世紀的基督教界偉大思想家路易斯(C.S. Lewis),對人生觀察仔細入微,他認為一個人的人生結局,是由許多小抉擇逐漸累積而成。他說:“Every time you…
Read more

阿丹習藝記

阿丹學過的玩意兒真不少,老媽陪學的過程才是試鍊! 現代的孩子似乎個個身懷絕技:靜可琴、棋;動可踢(球)、打(拳)。捫心自問,自己並不是為了怕小孩輸在起跑線上,也不是為了趕時髦、與人比較,才讓孩子習藝。一切,只是為了「萬一」:萬一,這些學習過程真能培養孩子的毅力、耐心、定力呢?萬一,這些真能建立孩子的自尊、自信呢?因著這萬分之一的希望,我也搭上這班現代父母的列車。 家中三個孩子,老大老二是學什麼像什麼,一點即通,領悟力比老爹老媽高多了,這讓我以為:所有的小孩都是這樣!等到老三阿丹正式習藝,我才深深體會:人類真是「生而不平等」也! 阿丹學過的玩意兒不少,游泳、棒球、籃球、空手道、喇叭、鋼琴、西洋棋、中文…。但他習藝的過程,只能以千辛萬苦來形容。(我是說我這老媽,在一旁看得千辛萬苦也!) 多年啦啦隊隊長當下來,我總也瞧出了一些苗頭,體會到技藝之外的學問。 阿丹學泳 先說游泳吧。阿丹原本不怕水,小時候常喜歡潛在水下對我們扮怪臉、或揮手。五歲開始參加社區游泳隊,隊裡並不要求這年紀的孩子會游泳才能加入,我們以為是好事,哪料卻是惡夢的開始。 阿丹當時正值最最淘氣、好奇的年齡,能同時注意身邊發生的許多「瑣碎事」,卻顧不上我們要他注意的「重要事」。要教阿丹這種「過動小子」,沒有兩把刷子是不成的:如何將指令簡化?如何耐著性子多賞些鼓勵?如何不被急於看見成果的壓力所主導?這可難為了那些青少年教練。 他的心猿意馬、「有聽沒有到」,讓他一開始就把教練教的呼吸法搞錯了。在喝了水、自覺快要淹死之後,就完全不敢到水深的地方 ,也不願意再參加任何比賽。老實說,社區間比賽,六歲以下的孩子,常常是由教練扛著、揣著游完全程,哪有什麼壓力可言?他卻可以在起跳前、哨音一鳴、掉頭就走! 整整兩個暑假,成天就哄著阿丹往水深處游,哄著他參加比賽,這讓我身心備受煎熬。當時我在他身上只看到:這孩子怎麼和別人的孩子「不一樣」!青少年教練們的沮喪、其他家長的眼光,也深深影響我。這場拉鋸戰,讓我忽略了阿丹四歲多就會認字讀書的事實;這場拉鋸戰,也使我忽略了阿丹會騎腳踏車的事實。我「看不見」每個人的學習步調,本來就有不同! 有天我在讀《耶利米哀歌》第三章時,忽然體會:我正讓阿丹取代了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每天活在他「當下」的起起落落,難怪會陷入「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 那之後,我就釋然了,不再在乎他不到水深的地方去,也不再勉強他參加比賽。阿丹八歲時,我也鬆手,允許他退出游泳隊。 兩年後,阿丹告訴我,他想試試再加入泳隊。十歲那年暑假,他學會了四種泳式,也不再視比賽為畏途。這使我看見了阿丹「不做沒把握事」的特色。去年市泳大賽,阿丹拿了十二歲種籽B隊的自由式季軍,以及蝶式第八。 回首過去八年,惡夢早已過去,阿丹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怕水深、懼比賽的情形,提醒他時,他只覺得好笑。 阿丹習弈 三年前暑假,阿丹在社區大學學西洋棋,當時幾乎是每下必敗,偶爾在家和老爹對弈,就看他隨心所欲、亂下一通。 第二年暑假,他說還想上棋課。好啊,難得自己主動想學,就學吧!結果一個暑假下來,仍是鴉鴉烏、不得要領的亂下。 第三年,他又要求再上。老師沒變、課程相同,這錢值得花嗎?我開始猶豫,但瞧他那麼想上,我就聲明:最後一年囉! 這年終於開竅,每天下課後就要和老爹老姊挑戰,不但會佈局,還開始拿著各家棋譜研究。很快的,老姊贏不了他,老爹則勉強扯成平手,甚至投降認輸。 阿丹習藝的過程,讓我想到哈洛偉爾醫生(Edward Hallowell)寫的《不再分心》(暫譯)《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書中他提到,一個人真正的快樂,建立在這人內在的特質上,這些特質包括了:樂觀、具與別人自在交往的能力、擁有「我能夠做」也「願意去做」的態度……。 究竟什麼樣的生活經驗,最能激發出這些內在特質呢?哈洛偉爾從他過去廿多年的經驗,發展出一套「五步驟計劃」(five-step plan),這計劃不但能夠激發出這些特質,也能夠增強一個人的特長與潛能。 這五個步驟是:有所歸屬(connect)→自在的玩(play) →反覆練習(practice) →精通(mastery) →被人肯定(recognition)。這些步驟好似一個圓圈,可週而復始、循環不止,每一步自然就引向下一步,一旦開始,終其一生都可以繼續下去。 快樂學習的訣竅 這套理論的概要是這樣的: 1.有所歸屬:這是圓圈的起頭,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所屬的對象可能是神、是父母、老師、朋友、藝術音樂等。你在其中,感到受歡迎、被需要、被公平對待、感受到愛,建立起喜樂、信心、自尊…。 2.自在地「玩」:當你覺得有所屬,自然就會安心的走第二步,在玩中,發掘出自己的才能與特長。玩,包括任何形式的活動,你在其中,腦子好像被點燃,想像力得以發揮。 3.一旦找到能夠全然玩在其中的活動,就想一玩再玩,這就進入第三步:反覆練習。不須別人要求,自己就心甘情願的去做。持續一生的習慣、訓練,往往是這樣造成的。 4.反覆練習之後,就進入了第四步:精通、熟練。這並不是說你一定最好,而是指你會進步,比以前更好。有進步,其實就是建立自尊、自信與動機的秘訣。 5.當你精通某些事情時,別人就會注意到你,肯定你所做的、你的價值,這就進入第五步:被人肯定。得到肯定,是激發孩子行出正面行為的動力。 這五個步驟,很自然就能產生出:安全感、熱忱、謹慎自守、自信、自尊、動機、合於道德的行為……。 阿丹的習藝正是如此。神、爸爸、媽媽、姊姊、老師、朋友…是讓他有所歸屬的對象;當他主動想學,且樂在其中渾然忘我時,就會自動自發的想要一練再練;熟練之後帶出的成果,讓他被所歸屬的對象友善的肯定、接納;這又讓他繼續樂在其中,在圓圈中循環進步,也在快樂中,激起「我能夠做」也「願意去做」的態度。 要他學的,若不是出於自己情願,而是父母或其他人的勉強,那可有得瞧了,事倍功半不說,親子之間衝突頻頻,責罵、氣惱、自尊心受損…,原本可以快快樂樂的學習,弄得烏煙瘴氣,得不償失。…
Read more

耶穌Ph.D.

除罪疚,脫重擔,端賴大博士耶穌! 一位名為史大偉(Davis Stevens)的醫生,尊稱耶穌為醫學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簡稱M.D.)。筆者非常同意,因衪醫術精湛,曾醫治好不少病人,讓他們獲得身體的健康,故曾寫了《耶穌M.D.》(該文已刊登於《飛揚》第46 期),介紹耶穌這位醫學博士 。但一個人除了身體會患病外,心靈也會罹病。事實上,去見醫生的病人中,50%-70%的疾病都是由心理的問題而引起。有一項統計顯示,有15%-18%的美國人患有心理疾病。 筆者認為耶穌也配獲得心理健康博士 (Doctor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簡稱 Ph.D.) ,因祂在世上時曾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心理上的健康,故寫此文略為介紹,讓我們的身心靈都健壯。 現在讓我們看看常見的心理疾病,及耶穌提出的預防治療方法。 去憂妙法 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憂慮是免不了的事。事實上,些微的憂慮可能會幫助我們小心行事,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壞事的發生。但很多時候,我們是「杞人憂天」。一項統計告訴我們,在我們內心擔憂的事中,90%並未發生。有時候雖發生了,但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樣糟。有時我們認為的壞事,從長遠來看,反而是件好事。一次小病,會讓身體產生免疫,提醒自己放慢生活節奏,注重飲食健康,反可預防一場可能發生的大病。 但如果常常憂慮,過度消沉、頹喪,會導至憂鬱的心理疾病。憂鬱症遍及社會上的各個階層及年齡。據統計,相當高比例的憂鬱症患者會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憂鬱的人常孤僻寡合,容易嚴厲地批評別人及自己,很難與人相處。 馬太福音六章25-34節記載耶穌提出克服憂慮的四個妙法: 1. 知道天上有一位看顧我們的神。祂既供應飛鳥每日所需,也妝飾野地之草。我們比飛鳥貴重、比野草長壽,必然更蒙神的恩眷。 2. 知道憂慮於事無補。希望長壽是人之常情,但思慮無法使人的壽數增加一刻。 3. 分清事情的優先次序,神的國和神的義應放在第一優先。尊重神的人必蒙神尊重。 4. 有智慧地分輕重緩急來處理難處;不要為尚未來臨的明天難處擔憂。 無罪心安 在世上從未作虧心事的人,恐怕是絕無僅有。捫心自問,我們在言語、心思、行為上,或多或少會有錯誤之處。我們想作善事,但無力去作;想避免作惡事,卻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保羅把這種親身經歷之心靈痛苦說得淋漓盡致。他說:「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7:21) 他感嘆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千萬的人成為罪惡的奴隸,無法逃脫內疚的枷鎖。 耶穌在路加福音四章18節說到,祂到世上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使「被擄的得釋放」。祂將被魔鬼擄掠,作牠奴隸的人釋放。耶穌說:「信衪的人,不被定罪。」(約3:18) 耶穌是天父的兒子,祂指自己說:「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8:36)從接受耶穌那天起,無罪一身輕,晴空萬里任我翱翔,無邊原野隨我馳騁。 解渴活水 人人通常都希望追求理想,實現抱負。到年紀漸大,青春不再時,如果知道不能達到人生的目標,固然會仰天長嘆;但如果理想實現時,才發覺它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滿足感,更會抱憾終身。亞歷山大征服世界後竟痛哭起來,因為他的理想已達到,再沒有更高的人生目標可努力了。甚麼才是讓人真正得到滿足的人生目標呢? 約翰福音第三章記載,一位學問好道德高的人來見耶穌;第四章記載耶穌遇到一個曾結婚五次的普通女人。二人的社會地位、人生際遇雖有天淵之別,內心卻有同樣的饑渴。耶穌是位大能的心理醫生,祂充分了解他們的困境,解答了他們的難題,滿足他們心靈的需要。 今天耶穌同樣能滿足我們心靈的饑渴,幫助我們知道並達成人生在世上的目的。耶穌宣稱:「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 祂又應許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5:6) 重擔脫落…
Read more

主動出擊●築夢成真

逆境好比石頭可以把人砸碎或建立。 雖然從小就被教導要做一個積極進取、主動學習的人,然而環境中卻會遇見挫折打擊,周圍的人、事、物也常令人覺得沮喪無奈,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掉進消極失望的漩渦裡而無法自拔。 最近在一本書中讀到,有一位當年在大陸剛從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的青年,就「趕巧」遇上了稱得上是一場中國人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有人問這位日後成為國際美術史的專家說:「您是否會遺憾那年輕、寶貴的十年都徹底被文革給摧毀了,以致後來您必須花費比其他國家的學者更加倍的辛勞,來補足那十年的空缺與停頓?這在您個人的學習與研究生涯中,應該是個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吧?!」 這位學者卻回答說:「雖然下放勞改是一段艱苦的歲月,但我一直堅持積極的學習,以致後來能擁有許多機會。」 原來他在被下放到農村勞改的期間,因為知道沒有辦法讀書,所以離家的時候帶了一本英文字典,和一本古文字字典,當每天勞苦工作完之後,便在這兩本書的陪伴下入睡。這兩本書並非他失眠時的催眠劑,而是奠定了他在英文字彙與識別古文字上的能力。 後來他因曾就讀美術學院的經歷,就被調派到博物館去擦展示窗的玻璃,對許多人來說,擦玻璃的工作是枯燥乏味、又浪費時間精力的苦差事,但他卻在這幾年當中,每天反覆地看這些美術作品,藉著長期與這些藝術品為伍的際遇,使他對許多美術品的特點瞭若指掌,也發展出對藝術品的獨特見識。 由於他曾熟背英文字典而練就出的英文能力,讓他在中年之際有機會到美國留學,學成之後還在當地的大學任教,後來他的著作無論在量或質上都非常豐富,文化大革命雖然剝奪了他有形的學習環境,然而一顆積極進取、主動創造另一種環境的心,卻讓他在艱難中依然能夠把握住每一個機會學習。 雖然我並不「期待」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也會有遇到類似文化大革命般的遭遇,但我卻十分欽佩與羨慕這位學者積極的心志,因為他積極的視觀,不但帶出了主動積極的態度、也在困境裡看見了希望。「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 二零零三年的十月,十三歲的夏威夷衝浪女選手貝莎妮漢米爾頓被鯊魚咬斷了左臂,然而這個殘酷的事實並沒有將她擊倒,她依然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未來,當媒體訪問她何以能如此堅強時,年紀輕輕的她充滿了信心地說:「因為是神的允許,這件事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所以我相信神必然會賜我夠用的恩典與力量來幫助我。」哥林多後書十二章九節告訴我們:「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缺了一隻手臂的莎妮不但沒有放棄衝浪運動,甚至在十週之後又勇敢的再戰浪頭,參加了在夏威夷舉行的中學生衝浪比賽。結果莎妮在她的年齡層排名中名列第五,當記者問起她用單手參加衝浪比賽的心境時,她的語氣中沒有灰心失望、或自怨自艾,反倒用著鼓勵自己的口吻說:「現在我要平衡的站在衝浪板上,的確沒有以前那麼方便,但是只要再多一些練習,我就會有辦法了!」 她積極樂觀的信念、主動迎向挑戰的態度,真是讓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自嘆不如,卻也受到極大的感動與激勵。 一顆主動積極的心,不但能讓我們充滿希望,也會在任何環境中都帶出積極主動的行動,讓我們能把握並珍惜身邊的機會,使夢想能逐步一一地實現。演講家約翰‧戴馬提尼曾說過:「環境就好比石塊,你可以用它來建築,也可以讓它把你壓得下沉。」所以積極的心思、意念會帶來主動的力量,也會成為築夢的最佳建材。

職場即禾場

職場是謀生也是傳福音的工場。 兩年了,從台灣到香港,從零基礎到小有進展,職場宣教的推動和人才的裝備有了小小的心得,這才發現,神早已在各地為自己預備了收割莊稼的工人。 有些基督徒在職場上帶著強烈的宣教心志,只可惜這種心志和委身,常常被「我不行!」的負面思想卡住了。所以,有系統的培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不讓這種感動被人的軟弱消滅。 使命天職 在宣教歷史中,工作職場的福音工作並不是新名詞或新策略,早在舊約時代,挪亞栽種葡萄園(創9:20),兼作造船工人,並且傳義道(彼後2:5);尼希米是亞達薛西王宮中的酒政,後來被派作省長,也是一位傳道者(尼1:11, 5:14, 13:30);但以理是尼布甲尼撒王手下的總理,歷經幾朝作總管,但也是一位解夢、作夢的傳道人。 而新約時代的保羅,他一邊織帳篷,一邊傳道、建立教會、培訓門徒,所建立起來的教會他都有一種期待:「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忍受苦難,作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提後4:2, 5),他的這種期待也是對當代的每一位基督徒說的。 按著聖經教訓嚴格說,每一位信徒都應該承擔福音的大使命,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奉差遣在生活中宣揚福音,成為福音使者,沒有一個基督徒可以有權不作福音的使者,有的人全職從事傳福音宣教,有的人帶職參與傳福音工作。 主耶穌知道自己將要受難、埋葬、復活、升天,回到天父的右邊,坐在寶座上統管萬有的時候,祂對門徒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當時祂用著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下達命令,祂吩咐完這句話後,自己並沒去傳福音,祂期待誰去呢?在天上,有許多的天使伺候主耶穌,為何不差遣天使去傳,他們做起來不是比人更方便嗎?但主耶穌沒有差遣天使傳福音,祂把這項特權留給基督徒。 令人扼腕的是,有多少職場的基督徒懾服在地上的老闆權下戰兢工作,卻不在乎這位握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王所下的命令,對大使命的呼召敷衍馬虎,有心無力。 雙職傳道 有負擔在職場傳福音者大有人在,可惜工商社會,生活忙碌緊湊,在排滿的各種活動和行程中,精心安排人「來」教會聽福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然讓人「來」很困難,那麼至少可以藉著每天「去」工作,在工作場所結福音的果子。因為職場是最能察覺人的心靈需要,最能貼近人心的地方,天天帶著耶穌去上班,就讓福音變成生活中最自然的功能。 當人戰戰兢兢為地上的「職業」賣命時,工作是一種重擔,但工作中若賦予福音使命時,傳道的「職份」便可以催化工作的喜樂和動力。神並沒有呼召每一個基督徒放下工作全職傳道,祂乃是呼召每天上班的人成為「雙職傳道」,回應大使命。 有一次,在東歐的一個宣教會議上,一位物理學教授分享經驗說,他常常藉著實驗室裏的科學研究帶出福音,讓所有跟在身邊的學生無可推諉地都信了耶穌,因為再沒有比這種科學探討更讓人明白人的渺小。生活中的接觸是最實際的福音契機。 生活化傳福音 過去許多年,在職場宣教運動逐漸推展的過程,發現各種行業都存在著無限的福音契機,當一個人最有動機的時候,身邊若有人將耶穌介紹出來,神的國就不遠了。有一位大學系主任,他寫的推薦信非常受歡迎,常有學生請他幫忙,他開出的條件很簡單,就是跟他去教會信耶穌。雖然有的人動機不純,為了一時方便,但這位教授成為許多失喪憂傷者的天使,學生有難處就來找這位教授傾吐、禱告,原來福音可以是這麼生活化的。 因此,耶穌對門徒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乃是我揀選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約15:16)每一個工作的職場,每一個工作的角色,都是上帝差派給我們的,應當一邊盡心竭力地為地上的「職」務努力,一邊為主作成傳道的工夫。 作伙打拼 向來人都害怕孤軍作戰,所以在職場宣教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用禱告凝聚有負擔的人,用異象的傳遞來尋找委身者,再用系統有序的培訓裝備回應者。因為群體動力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驅動力量,當大夥兒邁向同一個目標的時候,眾人的禱告和信心,就牽動著每一個人邁向異象之路,所有的事奉,一定要有清楚的異象、裝備和團隊,才能永續的經營下去。 2004年四月,香港的商區福音工作,改變午間福音餐會的策略,增加對門徒培訓,開辦長期「雙職傳道」的訓練時,再度挑旺許多人對職場宣教的承擔,對刻板的教會生活不再滿足。兩年的努力,許多弟兄姊妹終於有上路的勇氣,在工作場所開始福音小組和門徒行動。 惠儀從事美容的工作,以往都有向客人傳福音的感動,但每次都擔心會嚇跑她們,總是在兩難之間選擇了閉口不言;上了「有效的個人佈道」課程以後,她不再躊躇,拿起「耶穌愛你」的福音小冊,很自然地告訴剛作完美容的客人說:「我想跟妳分享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不知道妳可不可以給我幾分鐘?」客人當然爽快地答應,就這樣,惠儀在充滿信心和期待客人能接受耶穌的心情下,流利順暢的傳講了心中的耶穌。 不知不覺來到呼召決志的時刻,惠儀有點猶豫,但神的靈在她心中催逼,使她充滿著對這位客人的愛,於是勇敢地邀請那位女士作決志禱告,想不到就這麼簡單,那位女士竟一句一字的跟著惠儀祈禱,並且接受了耶穌。 惠儀自己感動得哭了,上帝真的與她同工傳福音,她終於為自己的心願跨出去,她更相信這一小步,將會是她人生的一大步,再也不必害怕傳福音了。 志傑偶然在翻閱客戶名單時,發現他的一位客戶住進醫院,他很快地去醫院探望。 看著陳先生躺在病床上痛苦的神情,志傑不知道能為他做什麼,忽然想到公事包裏的福音小冊,他躡手躡腳的拿了出來,心中默默禱告,求主幫助他。自覺拙口笨舌的講完了那四個救恩的步驟,志傑還是勇敢地邀請他作決志禱告,沒料到那位客戶閉上雙眼,很認真地跟著禱詞禱告,並且很願意地接受耶穌作他個人的救主,末了還告訴志傑,他很想讓兒子也能接受福音。 上帝真是奇妙,就在志傑要離開病房的時候,陳先生的兒子來探視父親。志傑請他到旁邊的會客室,把他父親的心願講出來。那個年輕的陳先生不置可否,一副姑且聽一聽的樣子。當志傑講到「要承認人有罪」的時候,想不到他的眼淚串串地流下來,最後跟著志傑作決志的禱告。 離開醫院以前,志傑把這兩個初結的果子交給了院牧跟進,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腳步格外輕鬆,從內心發出微笑來。 求主差遣我 無論環境多麼艱難,有多少的攔阻,我們有一個信念:神在做工,祂在差遣,祂在負責,我肯!上帝能。 改變歷史的偉大工作都是由少數人開始。約瑟當年在埃及是少數、但以理在巴比倫、以斯帖在波斯也是少數,然而他們卻在關鍵的時刻作了關鍵的事,職場的基督徒都是環境中的關鍵少數,當你肯為主傳福音,做福音的使者,上帝的心滿足,上帝的旨意成全,你就成為一個崇高、尊榮的角色。 世代在改變,為了滿足人心靈的需要,福音的策略也在改變,再沒有比生活中的佈道更自然了,願神祝福每一位願意委身在生活中宣教的福音使者。

忙、盲、茫

有人用忙來遮掩內心的矛盾,上帝的大愛提供完全的接納。 天天忙碌個不停是現代人的最大徵兆。在西方社會裡,多數人是以一個人的成就來衡量他成功與否。卻少有人會去關心一個人是否成長和成熟。 一個藝術家的成就,因此是以他的天份和作品來評價,而無視於他本人怎樣。一個企業家的成功,是以他公司的大小和銀行的資產來衡量,而非以他的家人如何看待他;至於他的胃潰瘍,或他與兒女間的關係如何,根本無人在乎。 忙碌的活動本身並沒什麼不對。重要的是要擁有健全的心理,我們不僅需要一個快樂的家庭,也需求一個既有意義又熱中的工作,使心靈得以滿足。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教師──耶穌基督,也曾多年在木匠舖裡工作。最偉大的書本──聖經寫道:「若有人不肯作工,他就不可吃飯。」(帖後3:10)然而一個人若總是身不由己、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則可能反映出他本身問題的根源──內心積存著過去未解決的衝突。 為贏得讚許而忙 以約翰牧師為例,他多年來不斷鞭策自己拼命地服事,為的是建造一間大教會。他是一個蠻可親的人,一向給人中規中矩的印象。然而,當約翰的父親去世時,他整個人崩潰了。在一個成長小組裡,他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時,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從小就未曾得到父親足夠的愛和讚許,所以他這一生都下意識地要努力贏得父親的讚許。直到在追悼父親時,他才釐清自己要建造一間大教會的真正動機。 約翰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真實動機後,他是否不再事奉神呢?不,而是他不再下意識地鞭策自己陷於忙碌中,能更自由地對付內在的衝突,變成因愛神而甘心樂意事奉祂。另一方面,當一個人認知自己真正的動機後,他整個生活型態可能都需要有一番巨大的轉變。 不斷地忙碌於活動或工作中往往是內在痛苦的一種逃避。就像老是退縮的人,也是反映出他內心存有衝突的一個徵狀。除非他誠實地面對並解決那衝突,否則他會一生不斷地鞭策自己,不懂得放鬆。 內心的自我衝突 一個人如果無法釐清內心的衝突和真正的動機,他不可能過一個整全的生活。動機不正確的任何活動和努力,都是毫無益處的。(見林前13章)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耶穌走訪伯大尼的故事了。你讀路加福音十章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可以看到馬大就是一個驅使自己拼命工作的人,其實她內心裡有許多事困擾著。她是一個神經質的人,多憂多慮。她關心自己的表現(或別人如何評估她),勝於她與人之間的關係。她的自我價值感是基於她所作的怎樣,而非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許多人也同樣有這種自我衝突的掙扎。孩提時,他們的父母也許太忙碌,無暇多照顧他們,使他們感受不到充足的愛;或者他們受讚許與否是決定於他們的行為表現如何。如果一個孩子完全順應過度掌控的父母,他/她就覺得被肯定。如果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他/她就覺得被父母拒絕。久而久之,孩子愈來愈被看低。他們動不動就被罵「你是個壞孩子」;「妳真是個頑皮的女孩」;「你不乖,我不愛你了」;「好好坐著,不許動」;「閉嘴,不許講話」;「不要惹我生氣」;「你真是無可救藥」;「你真沒用、沒出息」等等。 經過多年這種型態的操控,這個孩子已習慣於對自己很不滿。結果他的一生就會耗在拼命努力工作上,以證明自己並非毫無價值。 另外,有些人奔波於過多的活動中,來逃避與「人」的親近。因為他們曾經被傷害過,不想再度被傷害了。又如一位女士在孩子們都已入學後,她可能會故意再度懷孕,以免面對自己的孤寂。 一個過度忙碌的人一旦有一段安靜、好整以暇的時間,他那種「自認為不夠好」的心底傷痛,就可能浮上意識裡,令他感覺更加空虛、乏味、孤單、疲憊、沮喪或不安。為要壓抑這些痛苦,他只好不斷地讓自己忙、忙、忙。 還有人為了逃避這痛苦而狂飲,變成酗酒者,或成為工作狂。在上帝眼裡,他們都沒什麼區別。(羅3:23) 人的價值不在表現 我們應當認知並以此教導兒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是:他的價值絕不在於他表現的好壞。每一個人都是尊貴的,因為神用祂自己的形像來創造我們,且以祂完全而無條件的愛來愛我們。 不幸的是,許多人以為如果他們的表現夠好,神才會愛他並接納他。其實並非如此,神乃是照你的本相來愛你、接受你。祂接納你進入祂的國度,是基於耶穌基督已為你的罪死在十字架上,而你已接受了這白白的赦免之恩。絕不是基於你作了什麼或沒作到什麼。(弗2:8)對神來說,人的表現是其次的。 那些落入過度忙碌的陷阱裡,對自己感覺不滿的人,需要重新肯定他的自我價值。其中一個妙方是每天大聲地禱告:「感謝神,你愛我,是無條件地接納我的本相,不需要我作什麼。因為你無條件愛我並接納我,我也要愛自己並接納自己。」你也可以將這個禱告寫在一張小卡片上,放在皮包或皮夾裡,每天唸誦一遍。 最重要的是「關係」 耶穌對馬大說:「馬大、馬大,妳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事,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耶穌說的到底是哪一件事呢?也許可用一個簡單的詞來表達,那就是「關係」。耶穌的意思是說,做一個與人、與神都有美好關係的人,是人生中最首要的事。 不管一個人有多大成就,如果他與人的關係損壞了,他就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人,他與神的關係也會受損。神的話告訴我們,一個基督徒必須學會去愛人,他對神的愛才是完全的。(約壹4:7) 換句話說,一個人是否真正接受神並愛神,與祂建立美好的關係,端視他愛人、接受人,並與人建立關係的程度;而一個人是否能愛人、接受人,並與人建立美好關係,也要看他是否能健康地愛自己並接納自己。 正如耶穌所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你與自己、與他人,以及與神的關係了。 (蒙允使用,譯自”Beware of the Barrenness of a Busy Life.” by Dick Innes)

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放眼看我們周圍的人,有些人對神的國和人類社會都有巨大貢獻,有些人則忙碌一生沒什麼成就,甚至有些人的存在成為別人的重擔。有心人總會思想,是什麼因素造成這麼明顯的差異?是外在的環境順逆嗎?機會的多寡嗎?時代趨勢的風向嗎?還是內在的智商高低?是個人稟賦差異,或是面對人生挑戰的態度?這個話題夠社會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去辯論半輩子了。 有哪一股力量可以幫助庸才變成人才,人才進步成天才?有哪一種方法可以給你力量去克服逆境,給你敏銳度抓住機會,給你提升智商的催化劑,給你發揮稟賦的加乘效果? 筆者的答案是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英文稱為proactive)。遭遇逆境,有人去買柺仗,有人展翅上騰。考試成績不好,有人自暴自棄,有人想盡辦法改善成績。在公司裡不被器重,有人怨天尤人,有人更加上進。身患絕症,有人天天愁眉苦臉,有人維持寧靜快樂。生意失敗,有人沮喪低沉,有人尋找東山再起的可能。走過半輩子,有人心懷苦毒,滿嘴抱怨,有人心存感恩,滿嘴讚美。這兩種人生態度就是人生成敗的分水嶺。 態度是一種對人生處境的反應,是由內而外的。既然是由內而外的反應,每個人就該為自己選擇的態度負責。消極被動的人讓艱難的環境,影響到內在情緒,誘發消極思想,產生放棄努力的行為,決定了自己的人生命運。積極主動的人持定信仰道德的原則,面對環境的挑戰,保持樂觀情緒,誘發積極思想,產生堅持努力的行為,創造了自己的前途。因此可以說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內在態度。 聖經上的偉人都持守了積極主動的態度──比如約瑟雖然被十個哥哥所出賣,竟能選擇饒恕,不讓過去的悲慘記憶,影響人生前途。比如摩西在面臨埃及王座或向神的百姓認同時,竟能選擇信仰和屬天價值觀,奠立了以色列民族的前途根基。 兩種反應──仇恨或饒恕,個人利益或信仰價值,退縮放棄或勇敢面對挑戰,這兩種不同的態度才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因素。 過去的基督教神學,很少從積極主動(proactive)的角度,來認識聖經真理的美善。敬邀讀者細加研讀本期雜誌,揣摩聖經所教導積極主動的態度,如何造福你的一生。

火車上的陌生人

一句祝福化解了心靈的嚴冬。 生命中有無數的邂逅。在匆忙的生活節奏裏,每天有多少人與我們擦肩而過,如同茫茫大海上駛向不同方向的船隻,有片刻的交會,轉瞬間便消逝了蹤影。 這些與我們有一面之緣的人,大多數此生都不會再相遇。彼此留下的印象,只是行色匆匆的身影,和模糊不清的面龐。像是沒有調好焦距的數碼相機攝下的鏡頭,輕輕一按「Delete」鍵,便立即刪除,在腦海中再無一絲痕跡。 然而,也有那麼一些人,儘管同樣只是萍水相逢,卻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了一點特別的東西,讓我們一憶起便覺暖意盈懷。 我永遠難忘的,是二OO三年早春,那個火車上的陌生人。 那天一大早,我就趕到了火車站,準備去芝加哥郊區赴一個面試。被裁員已經三周,這是第一個面試機會,儘管只是「獵頭公司」(Headhunter)的第一輪篩選,畢竟是黑暗中的第一線曙光,我決心全力以赴。 公司所在的小鎮位於市郊,地鐵不能到,我又無車,火車是唯一的選擇。這是來美後頭一次坐火車,我有些緊張,生怕買錯票,下錯站。更讓我發愁的是,抵達之後還得找出租車去面試地點。火車站位置偏僻,若是找不到出租車,誤了面試時間可怎麼辦? 車到山前必有路,到時候再想辦法吧。 買了票,離車開動還有十多分鐘。我在候車室裏踱著步,藉以暖暖給凍得有點麻木的雙腳。這個冬天可真冷。 一個中年美國女子急急奔來,問我火車走了沒有,我告訴她還有十分鐘。她放心地去買了票。上車時,我們很自然地坐在一起。 火車向郊外駛去。車窗外,鉛灰色的天空下,飛速退去的是白雪覆蓋的田疇,光禿禿的灰褐色樹林,孤單單的水泥電線杆,間或有幾棟鐵灰色的木屋。芝城的冬日景象,似乎乏善可陳。 旅途岑寂,我和旅伴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天來。她告訴我,她和先生自奧瑞根來此面試。今天一早,先生去公司,她趁此機會來看看可否找到合適的地點買房子。 我告訴她,我也是來面試的。三個星期前剛剛丟了工作。如今市場低迷,面試機會很少。她深有同感,說在奧瑞根有大批人失業,景況很是蕭條。我倆相對唏噓嘆息。火車似乎是個很容易讓人打開心扉與人傾談的地方。我對自己的遭遇侃侃而談,並無怨言,也不覺沮喪尷尬。 我注意到,在五六排座位之外,有一個身著黑夾克的中年男士獨自坐著,靜靜凝望車窗外灰朦朦的冬日天空,似乎沉浸在冥想之中。我希望我們的談話沒有打擾到他。 火車到了一個小站。女士起身下車。她友好地握手道別。火車再度開動。鄰座的一個印度女子因聽到我們的談話,也側身和我攀談起來。我隨口提到擔心在車站找不到出租車。她爽快地說她將和我在同一站下車,她先生會來接她,他們可以送我一程。我非常感激。 談話很愉快地進行著。終於該下車了。我拿起皮包手套,站起身來。正在此時,那位一直默默注視窗外的男士忽然回過頭,望著我說:「我為您失去工作感到遺憾。祝您面試順利。」 我吃了一驚。火車在小站只停留幾分鐘。我只得匆匆說聲「謝謝您」,便下了車。但這來自陌生人的安慰和祝願好像已錄在磁帶上,在我耳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 我不知道向一個全然陌生、未交談一語的人說出一句鼓勵和祝願的話需要有多大的勇氣?至少,我從未這麼做過。然而,因著這句話,那個平凡的、灰撲撲的冬日,一下變得不一樣了。簡陋的小車站,似乎被陽光塗了一層亮漆。印度女子和她先生開車送我到了面試公司。我在陽光裏向他們揮手道別。 一切都很明亮、很愉快、很順利,再合適也沒有。我的焦慮、緊張、擔憂,似乎都消失了。這一切,都是因為那陌生人的一句話。 我最終雖沒有得到那份工作,但那次短短的旅程,卻是我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乘火車的經歷。來自陌生人的一句問候,照亮了那個小小的火車站,那個灰色的冬日,也照亮了我生命中那段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 那個陌生男士,在寒冷的冬日清晨乘火車,獨坐一隅,默然沉思,也許有他自己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吧。然而,因偶爾聽到了一個不相干之人的際遇,把安慰和祝福送給了她。他永遠不會知道,這問候對我有多大的意義,我對他有多麼深切的感激。 信主以來我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神的愛。祂在我最需要鼓勵關懷的時候,派遣祂的天使送來問候,熨貼了我沉落到谷底的心。正如哥林多前書二章九節所說:「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我希望有一天,也有機會去做一個傳遞神愛的天使,把這份來自陌生人的寶貴問候和祝願,傳遞出去,去照亮另一個灰色的日子,去照亮另一段灰暗的生命。

良緣天成

其實跟藹君能夠互相認識,雙方都很清楚是出於神的安排。雖然我們都在同一間教會事奉了好幾年,竟然都不認識對方。她在教兒童主日學,我在教成人主日學,加上我們教會弟兄姊妹很多,又有不同堂會聚會的時間。所以一到主日各自事奉都很忙,可能多少次的擦身而過卻彼此不認識對方。

我要在天堂看見你

愛情把家築成天堂。 高中時,在一群花樣年華的男孩女孩裡,結識了你。那時我們都是十五歲。高中畢業後,我們分別讀了兩所不同的大學。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通信從簡單的學業分享,轉變成互通心曲,鴻雁傳情。朋友總問我們:「你們青梅竹馬,是從高中就開始談戀愛嗎?」我們總會一致回答:「NO」是啊! 感情仿佛就在不經意揮手間,萌芽了,奠定了,茁壯了,成熟了。 友情●愛情 十五歲,我們相識於高中躁動緊張的課堂;二十五歲,我們步入婚禮的殿堂,成為彼此生命中的另一半。有人說,十年的長跑足以摧毀一段真純的戀愛,其實,十年的歲月,我們從青春少年一起變成男人和女人,從青澀步入成熟,從稚嫩走向練達。這樣的感覺和經歷,如此的友情和愛情,足以讓我們一生回味。所以每次爭吵過後,你總開玩笑的說:「我們不僅有夫妻感情,還有同窗友誼。」是啊!四十年的風霜雨雪,就有二十幾年的春夏秋冬與你共同走過。 記得結婚時那套淺藍色的組合家具,透著淡雅和寧靜,還有那個紫色的花瓶和插在花瓶中淡紫色的花。那個花瓶和花還是你買來的,你說家具未免太單調了,需要色彩的渲染和配搭。外表粗獷不羈的你,居然還有如此細膩的情感和對美的欣賞。而後的年年歲歲裡,我們一點一點更深的走進彼此的心靈和感情世界。每次買衣服,你都會相伴而行,幫我選顏色,挑款式。久而久之,我習慣了你的陪伴,你的眼光。我們也曾將那共同經營的愛之窩,十五平方米的小屋稱為「伊甸園」,儘管當時並不認識神,也從未接觸過《聖經》,卻深信我們擁有了天堂般的幸福。 今天,我們已經走過了十幾年攜手扶持的婚姻路。其間有甜蜜相守,也有爭吵拌嘴。猶記得平生第一次炒肉,炒得如鐵絲般堅硬難咬,而你還鼓著腮幫子,艱難的咀嚼,因為我食素,只能急不可耐的追問:「怎麼樣?」你一邊使勁嚼著,一邊回答:「不錯。」我就信以為真,還到處誇耀自己的廚藝。你繼吃了幾頓後,可能實在太難吃了,就建議包餃子。很久以後,你才告訴我,肉炒得太硬太乾了。 允諾●努力 剛結婚那會兒,沒有冰箱,那一年我懷孕,偏愛帶魚。我們將帶魚炸好放入塑料袋裡,你把它放到樓道頂部的管道上,並自嘲這是我們的天然冰箱。那時你仍然在攻讀博士學位,我也剛開始工作,生活清貧簡陋,可你總是樂呵呵地對我說:「麵包總會有的。」我從未懷疑過你的允諾和努力,始終堅定的相信你會是一個好丈夫。而你用漫長的歲月實踐了你的應許和承諾,使我有安寧平靜的生活,給了我一個男人所能夠做到和承擔的一切。 記得懷孕時,我喜歡女兒,因為女兒好打扮,問你喜歡兒子或女兒,你也說喜歡女兒,因為女兒會和爸爸親。可是兒子出生後,我發現其實你更喜歡兒子。於是有一天我問你,你就如實回答了。我驚訝地問:「那當初為什麼說喜歡女兒呢?」你的回答更讓我吃驚,「如果我說喜歡兒子,生的是女兒,擔心你會難受。如果我說喜歡女兒,生兒子或女兒,都皆大歡喜。」我還笑話你重男輕女,封建腦袋。可是我心裡卻喜滋滋甜蜜蜜的,只因為你在乎我。 兒子出生後,你亦博士畢業,我們從故鄉遷往你的母校。小兒或許遺傳了父親的活潑好動和精力旺盛,晚睡早起,白天基本不睡。每天晚上要醒來好幾次,我實在太累了,有時對兒子的哭鬧充耳不聞。經常是你披衣起床,坐在小床邊,一邊搖著小床,一邊就那麼坐著夢周公。好幾次我醒來後,看到的都是這麼一幅畫面。隨著歲月的推移,越來越感激你的體貼和憐愛。 在朱自清筆下如夢似幻的荷塘邊,我們共度五年的快樂時光。兒子也從嬰兒逐漸的步入童年。我們也邁入了而立之年。在那二室一廳的小套房裡,你用盡心思的裝修,我傾盡情感的佈置。記得夜深人靜,兒子安睡後,我們坐在那塊紅色的地毯上,擰亮一盞粉紫色燈罩的台燈,靜靜的欣賞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我們又一起去挑選喜歡的CD,每天中午收聽北京音樂台的流行排行榜。走筆至此,耳邊仿佛又飄來林子祥和葉倩文的《選擇》,「我一定會愛你到天長到地久,我一定會陪你到地老到天荒……」 雲端●深谷 那一年,你決定闖蕩北美,在首都機場,當你一步跨入那條紅線,兒子的一聲大哭之後,開始了我們的流浪之旅。為了追尋美好的未來,我們重新開始一切。可現實卻又是那麼的冷酷和艱難,在重新調適的過程中,矛盾和爭執,衝突與不和,成為生活的主旋律。我們從天堂跌入深谷,從幸福的雲端墜落到痛苦的掙扎。 天性脆弱敏感的我,在隨波逐流中困惑、迷惘、不知所措,總是希望你能聽聽我的心聲,可你卻像戰士般的衝鋒陷陣,為的是給我和兒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我曾經後悔選擇這樣的生活,久久的沉醉於對過去的懷念,對你也抱怨和不諒解。那時「我的生命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歲為嘆息所曠廢。」(詩31:10)心中有一個無底黑洞,空虛,寂寞,怨恨。我竭力渴望跳出黑洞深淵,卻無能為力,彷彿走到了盡頭死角。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3:11)終於有一天,在上帝預定的日子裡,我找到了家,擁有了滿足的喜樂和永遠的福樂。我也終於知道,我還擁有最美好的家園──天堂。嘗過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而我也成為有福。你知道我去團契和教會很開心,亦鼓勵我去。我則常和你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打心裡希望你也能信。可你總是找一些科學論証來與我討論。我知道你還需要時間,因為「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基督路●天堂美 有一次,不知為何事爭執,你氣呼呼地坐在沙發上,我趕緊向你道歉,你大為吃驚,自從相識以來,每次爭吵過後,主動道歉的從來都是你,你從未期望過凡事總有理的我,會放下身段致歉。後來你對我說:「老婆現在的脾氣越來越好了。」我知道是神改變了我。我多麼渴望你能與我同奔基督路,共享天堂美。 也許是我的改變使你感到了神的大能,終於在一個周六的傍晚,你說:「明天我和你一起去教會吧!」我欣喜的問你:「想明白了。」你說:「這是在追求美好的東西。」從那個陽光明媚的春天開始,我們全家人一起去教會,也開始在每晚臨睡前,跪在床前一起禱告。每一次聽道,神總是藉著牧師的口,撥動我們的心絃,如涓涓清泉流進心田,滋潤澆灌乾渴的靈魂。 有時我們也一起討論信仰,你說相信有神,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對天堂的存在還有疑問,我沒有足夠的理由論證天堂的存在,只說:「有神在的地方就是天堂,不管怎樣,我總要在天堂看見你。」你調侃說:「好的,在天堂還做夫妻。」我鼓勵你與我一同受洗,你卻說:「 你先吧,我再等等。」可是我的心裡一直希望你能與我一同受洗,一同走天路。於是,我等待、盼望、禱告,而你卻總是推托。我就有點焦急,一日讀經讀到:「耶和華所定的日子當歡喜快樂」時,心中彷彿開了一扇窗,是啊!與你一同受洗是我的心願,也許神的旨意並非如此,於是我決定先受洗,其他交託給主。當心裡作了這決定後,焦慮急躁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平安喜樂和心靈的寧靜,我明白了,順從神的旨意,神就賜平安。 更奇妙的是,在我決定受洗後一個周末的傍晚,你突然對我說:「我還是和你一起在復活節受洗吧!」《箴言》十六章三節:「你所作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 只要我們放下自我,順服神,主就將一切豐豐富富的賜給我們。是的,我要在天堂看見你,我要與你一同走天路,其實,自從生命裡有了主耶穌,我們就已經在天堂裡,我願繼續與你在主的愛裡一起成長,慢慢變老,因為我們深知,更美好的未來在主的應許裡。

春風化雨

老師鼓勵學生,學生教老師一個功課。 唐老師在接五年級班導師的第一天,就對孩子們說:「我會一視同仁地愛你們每一位學生。」其實那是不太可能的,有些學生似乎令人難以忍受,何況去愛那個老是畏縮地坐在前排座位上,個子矮小的史德弟?他不太合群,經常衣衫不整,遠遠地就讓人聞到身上一股許久沒洗澡的汗臭味。交來的作業常常是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唐老師總是皺著眉頭,在他的作業上用紅筆劃上大X,並在上面大筆一揮「丁下」。 學校裡要求老師必須翻閱每位學生過去的記錄,當她翻開德弟的檔案記錄時,大為吃驚。 他一年級的老師寫道:「德弟是個快樂的孩子,總是笑咪咪的;作業寫得很工整;很有禮貌……和他相處相當愉快。」 二年級的老師說:「德弟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同學們都很喜歡他。但他媽媽得了不治之症,他的家庭正面臨很大的考驗。」 三年級老師則寫道:「他母親的去世對他打擊很大。父親卻不太關心他,如果沒有人好好勸慰開導,他的生活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他四年級老師評寫:「德弟很退縮,對學校的一切興趣缺缺,在課堂上常打瞌睡,沒有朋友。」 看完這些記錄,唐老師十分同情德弟,也深感愧疚,身為基督徒老師,竟然也和一般人沒兩樣,只看學生的儀表、穿著和家世……。 聖誕節到了,學生們紛紛送老師包裝精美的禮物,只有德弟送給唐老師的禮物,是用超市購物的牛皮紙袋包的。 唐老師在班上拆禮物時,心裡很為德弟感到難過。當她拿出一個已經掉了幾顆石頭的假鑽石手鍊和一瓶用剩一半的香水時,孩子們紛紛訕笑起來。但她卻讚賞那手鍊是多麼美麗並把它戴在手腕上,又拿起那瓶香水灑上幾滴,孩子們只好緘口了。 那天放學後,德弟跑到唐老師面前對她說:「唐老師,今天妳身上的味道就像以前我媽一樣。」孩子們一一離校後,唐老師足足哭了一個鐘頭。從那天開始,她不再只教學生閱讀、寫作、算術……她更是用心教導孩子們人生的功課。 從此她開始付上額外的心血來關心和指導德弟。這孩子的心智好像一下子活了過來,唐老師越鼓勵他,他的反應和進步就越神速。到了學年結束時,德弟的成績已令人刮目相看了。 一年後,她收到德弟留在她桌上的紙條,告訴她,她是他一生中所遇到最好的老師。 六年後,她又收到德弟的一封信,告訴她,他將以全校第三名高中畢業,而且她仍然是他一生中所遇見最好的老師。 再過四年後,她收到德弟的另一封信,信上說,雖經過許多艱辛困苦,他仍不放棄自己的學業,現在將以最高榮譽從大學畢業。信上再度聲稱唐老師依然是他這一生中最好且最喜歡的老師。 又過了四年,唐老師再次收到德弟的感恩信,信尾的署名赫然變成了「史德弟醫師」呢! 次年春天,德弟又來了一封信,說他遇見了一個可愛的女孩,不久即將結婚。因父親也於幾年前去世,所以請求老師充當男方主婚人 。唐老師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婚禮那天,唐老師戴上了多年前聖誕前夕德弟送她的那條手鍊,又灑上那瓶香水。見面時,史醫師對唐老師說:「唐老師,謝謝妳對我有信心,讓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且叫我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唐老師也含淚輕聲說:「不,德弟,是你教了我一個功課,讓我醒悟到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老師。在遇見你以前,我實在不懂得怎樣作一個老師呢!」 唐老師和學生德弟在時空的某一個定點相會,彼此產生了良性的互動。德弟令人同情的境遇激發了唐老師的省思,願意改變自己教學的態度,以愛心和耐心,循循善誘特別需要關注的學生,以致德弟的潛能得以充分開發,終究成為一個上進有為的青年。而這位有為的青年,則有一顆感恩的心,不斷地肯定恩師的教導和影響,讓她十分欣慰,激勵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老師。我們相信她為人師表的一生,必定影響了無數學生的生命。 別忘了,無論我們在哪裡,無論我們的角色是什麼,你我都有機會將神的愛傳遞出去,觸摸別人的生命,使他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

解壓DIY

自己惹來的壓力,有解嗎? 一談到壓力,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外來的,環境的變化(如搬家、換學校),事情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如被解雇、失戀),意外事故(車禍、絕症),或親人過世,以及戰爭與政治的不穩定。但很少人認識到,有更多的壓力是從自身而來的。若是我們對自己所造成的壓力有一些認識,或許就可以減壓許多,甚至能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外來的壓力。 調整財務安排 自己造成的壓力有下列幾種: 1.財務壓力。在財務的安排上不夠智慧,為了省錢或賺取更多,而產生很大的壓力。從擁擠的中國,一下子來到寬闊的美國,發現跟上海、台北、香港比起來,在美國付同樣的價錢,住的跟皇宮一樣大。車子也是,越好的車子與國內價錢相比越便宜,名牌的衣服、全新的電腦……。 結果大房子給你帶來大頭痛,保養、修理,冷暖氣費用偏高,很多你根本用不到的空間,你的冷暖氣卻是全年都要往那裡吹。新車可以讓你高興三個月,新衣服高興兩個禮拜,電腦更是如此,在店裡看起來是最先進的,回到家裡一組裝起來就感覺開始過時了。加上中國人不喜歡被銀行賺利息的觀念,車貸房貸常常是縮短期間,提高月付額,非要掐著自己的脖子不可。這本來是個好習慣,但如果付完一項,又進軍另一項,那就成天要想辦法提高收入。 結果工作超時,或者打兩、三份工。夫妻把孩子送回國或托兒所,兩人都早出晚歸。沒等錢賺夠,婚姻,家庭就破碎了。賺的錢先交大部份給離婚律師,另一大部份要買昂貴的禮物,企圖讓孩子在離婚後還想要跟自己生活一起。 調整財務的安排與優先次序是需要勇氣、智慧、和對人生正確的認識。比如說,可以開始蒐集購物點卷,沒有空看的雜誌就把它退了,有線電視換低檔次的。如果你仍然入不敷出,那你需要的不只是改變數字,而是要改變生活的方式。比如說房貸、車貸久一點,月付低一點,雖然付清的較晚,但中間這一段日子也許可以減少一些「貧賤夫妻的百世哀」,免除許多爭執,那是錢買不到的。換一個小一點的房子如何呢?也許心理很難接受。 但其實我觀察我們教會當中幾位美國裔的弟兄姊妹,收入並不低,但住的房子普遍小一些,進去一樣是很溫暖的,並且常常帶著全家一起休閒。二手車呢?可信度與性能都不變的情形下,二手車的價格比全新的要矮一大截。能不能做到就看您了。但我發現那些做得到的人,正在享受輕鬆,卻又敬虔聖潔的生活。腓立比書4:19「我的神必照他在基督耶穌裡榮耀的豐富,滿足你們的一切需要。」 分辨輕重緩急 2.時間壓力。將自己的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毫無空隙。一但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要不就亂成一團,要不就品質降低,都會增加壓力。另一極端是拖延,遲遲不完成工作,非要到火燒屁股,才急得焦頭爛額,結果不是草草了事,就是繳白卷。今天生活在美國的人是過去卅年來擁有最多休閒時間的。但也是人們聲稱最忙的時代。每週平均用五十分鐘來作宗教的活動,看十五個小時的電視或電腦。哈佛大學一名喜愛研究寫作的教授Louis Agassiz,有某單位邀請他演講,他說「我沒有時間。」那單位說「我們可以多給你一點錢!」他說「對不起,我沒有時間賺錢。」 分清楚:哪些事是重要,哪些事是緊急,哪些事是重要又緊急的。壓力通常來自緊急的事情要限時完成,以及重要的事情無法完成,因為我們的習慣是什麼緊急就先做什麼。結果一段時間以後,重要的事情,常因為它的不夠緊急,而一延再延。你若不作時間的主人,就勢必成為它的僕人,若不利用時間,時間就要利用你。詩篇90:12說「求你教導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使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把重要的事情按部就班完成,可以減輕我們很多壓力。 交託與轉移 3.情緒壓力。有人把不完全有關連的結果,歸咎於自己多年以前種下的原因。例如留學生子女在國外精神崩潰,或出遊車禍身亡,就認為都是當初自己鼓勵孩子出國留學才「害了他」。 還有人情緒過度的敏銳,情感又過度脆弱。常常自覺受傷害,可以為了別人一句無心的話,輾轉反側好幾天,認為他到底是不是在說自己。結果周圍的人都不敢當著你的面多說話,於是又懷疑別人在自己背後說了什麼,如此惡性循環,結果成天活在不安與負面的情緒中。也有人不願意饒恕,記得聽過一句話,「當你饒恕一個仇敵,把他從你心中監獄釋放的時候,你看到走出監獄的那人竟然是自己。」 對於過去的錯誤,不論你認為是自己或是別人的錯,都讓它過去。「一無掛慮」是不容易做到,但可以把重擔交給神。箴言17:22「心裡喜樂就是良藥;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別人的需要上,作義工,社會服務、或參與教會的服事。相信周圍的人所說的話都是正面的。常常唱詩歌、讀聖經,思想造物主的偉大,思想美好的人事物。 不與他人比較 4.爭競壓力。有的人是喜歡與人相比,看自己(或自己的配偶、孩子、工作)總是不夠好。凡事都當作競賽,把別人都當作競爭者,只准成功不准失敗,大戰小戰都要得勝。有的人是屬於完美主義,永無止境,不只給自己壓力,也給周圍的人很大壓力。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從非洲聘來的NBA球員,他的收入是年薪一百萬美元,在族人當中簡直是天文數字,自己也覺得「夫復何求」。來美打了兩三年的球,發現其他球員技不如自己,竟然收入都超過自己。於是獅子大開口,要求加薪數倍,結果捲舖蓋走路,回到一文不值的環境。 舒解這種壓力的秘訣是最好不要與人比,若一定要比,也要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阿Q精神。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好像一個主人一樣,祂對於僕人的要求是因人而異,祂沒有要僕人與僕人相比,對於工作果效不同的僕人,他根據那人的盡心程度,決定那僕人是否是「又忠心又良善的好管家」。我們要盡力做好份內的事情,但也要認知結果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腓立比書4:5說「要使大家看出你們謙和的心。」追求卓越excellency),而不要求完美(perfectionism)。常存一顆感恩的心,看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所沒有的。 壓力並非全部不好,我們要舒解的是過份的壓力,不必要的壓力,或是避免過多的壓力同時臨到。一座可以承載200噸的橋,一年之內曾經有幾億噸的重量從上面經過,之所以沒有垮,是因為每一次,沒有超過200噸的重量同時經過。若照此下去,這座橋應當可以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人也是如此。我曾經有同學在留學期間,因為在一個月內同時經歷許多不預期的事情,結果精神異常。 筆者自己在1999年九月結婚,十二月從神學院畢業,2000年二月搬家至另一州,四月開始牧會,七月第一個孩子出生。一年之內這麼多大的變化,除了我可以常常將我的重擔卸下給主耶穌基督以外,神也賜給我一位好師母,跟我彼此擔待,我們倆常常就「解除壓力」方面彼此提醒:在金錢上是否能再過更簡單一點的生活;在時間上是否能更投資在「人」上而減少在「事」上;在情緒上彼此擔待,且對閒言閒語聆聽而不聞;對孩子的教育與教會的發展,不與人較量,只與自己競爭,讓自己今天與昨天比較,盼能作一個更有耶穌基督心腸的好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