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生命四重奏

亞當,你在哪裡?以利亞,你在這裡作什麼?保羅,你為什麼逼迫我?門徒,有吃的沒有? 毛蟲經過一段躲藏掙扎的日子,變成了會飛的蝴蝶;葡萄經過了長期的壓榨和蘊釀,成為醇美的好酒。同樣的,全人的更新變化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過程中我們需要按時抽離人群,與神親近,讓心靈獲得躲藏、掙扎、壓榨和蘊釀,漸漸必然能更新成熟。因此在這裏藉用神和主耶穌在聖經中向人所作的靈命指引問題,來作為解釋四個更新的理念。 1.「你在哪裡?」 (自我分析) 每當我們處身在一個環境中,往往因文化、經濟以及關係等衝擊而失去方向感,原先以神為重的心,卻因新環境中所遭遇的事物而被影響。當心靈失去重心,便會把一些不足介意的事擴張複雜化,成為自己和別人的負荷。在這種情形下想要有改變,最重要的是回到神那裏,重新省察自己,我在哪裡? 當神問亞當:「你在哪裡?」(創3:9),目的是幫助亞當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因為亞當已經不再喜歡聽見神的聲音,反而想逃避,並且也與夏娃失去先前那種「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親密感,並因為她而埋怨神,故此他已經不處於可以與神溝通、與神心交的位置。因此神對亞當所發出「你在哪裡」的問題,就好像幫助一個在購物中心走迷了路的人,在他企圖從地圖中尋獲方向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 對任何在靈裏迷失了的人,我們也可以藉「你在哪裡」這問題,去幫助他們為心靈找到定位。透過自我的分析和了解,以及神人關係的省察,得以首先明白自己在神裏面所處的位置,再按這個位置去重整個人在神面前的自我觀。 最近我聽見有關丹尼斯哲尼根Dennis Jernigan(註)曾經迷失的故事。丹尼斯從生下來便有音樂的天份,在他九歲時已經可以靠著聽覺去彈奏大部份的聖詩。可惜在丹尼斯的成長中,他被誤導以為自己有同性戀的傾向,後來雖然他還在教會的詩班中服事,但卻漸漸沾染上同性戀的生活習慣;他暗暗地把自己的秘密隱藏了多年。在恐懼的日子中,他與一切人疏離,連與自己的父親也不能擁有正常的關係。直到丹尼斯在生命中再一次遇見了神的寬恕和釋放,才終於明白自己過去的迷失。今天他是美國最知名的基督徒詩歌作曲家和歌手之一,他所寫的歌曲有一千首以上,包括「讓自由響起」(Let Freedom Ring)一曲,成為了2004年國家禱告日的主題曲。人可能會迷失好一段的日子,直到他在主內找到了自己,才能有真實的更新。 2.「你在這裏作甚麼?」 (促進成長) 過去數年在神學院服事,除了策劃事工外,更期盼看見學生的靈命獲得更新。然而學生停留在神學院的時間平均是兩至三年,要在這短暫的時期中裝備學生,是個頗大的挑戰。神學生往往帶著不同的原因入學:有人是清楚聽見了神的呼召而來尋求裝備;有人在服事多年之後,需要藉神學院作為充電所;也有人以神學院作為暫時的休養所。學生若果對自己學習的目標不清楚,很容易引致錯誤的期待,致使學習方式過於消極被動。所以神學院也須幫助學生能像以利亞般反思「你在這裏作甚麼?」 當以利亞從得勝的高峰跌入憂鬱的深谷,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神重覆以「你在這裏作甚麼?」(王上19:9b, 13b)的問題去幫助他明白真相:當他所付出的熱忱與所獲得的遭遇不相稱的時候,內心自然出現了不平衡。在神的引領下,以利亞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期待神出現的方式放下,按神自己所選用的時候和方式去遇見祂(見王上19:11-12),在這種情況下,以利亞才能察覺出自己的不配和本相(19:13-14),而能重新回到接受和順服的位置,領受神再度委任他的新使命(19:15-18)。 同樣的,學生若能把個人的期待放下,讓神親自來帶領和裝備,在學習中務求可以遇見神,必然能夠從新得力,重燃愛火,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從事學習和參與,致使神委託他們的使命得以更新,自己的靈命更得以成長。 3.「你為甚麼逼迫我 ? 」 (修正溝通) 當保羅自以為是,把個人所做的逼迫認為是為主而做的,主耶穌向他發出了震人心弦的問題:「你為甚麼逼迫我 ?」(徒9:4)主的目的是要保羅明白,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同樣的,許多人也對真理非常認真,每當他們因期望與實際經驗不符合,而生出失望和不滿的時候,我們便需要幫助他們像保羅般去反省:「主啊!你是誰?」(徒9:5a)保羅的問題顯示了他對主的認識不夠,因為我們的主是真理與恩典並重的。真正認識神的人不會單顧真理而忽略恩慈,只以偏激的行為去事奉神;正如主耶穌說:「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神,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約16:2b-3) 所以教會不單要注重真理的教導,更要帶領信徒對神有更進一步全面的認識,以致能跨越個人狹窄的領域,在個人的觀點上不過於執著偏激,並且按著對神的認知,去與弟兄姊妹修正溝通,以信任與愛心來彼此建立。 4.「你們這裏有甚麼吃的沒有?」 (建立師徒關係) 當主耶穌復活顯現給門徒看,門徒一方面感到懼怕,同時也感到驚喜(路24:37, 41),正當他們不知所措,主耶穌向他們發出這樣的問題: 「你們這裏有甚麼吃的沒有?」(路24:41)在人看來,這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似乎很不恰當!「吃」原不是生命中的大事,卻是喜慶的場合不可或缺的;主耶穌在這時候提及吃喝,一方面是用一個習慣性的常務,為門徒帶來熟悉感,同時也製造一個輕鬆休息的空間,作為彼此溝通交誼的橋樑。原來飯桌便是主的課堂,無論在最後晚餐,或與門徒或罪人相處的時候,我們都看見主耶穌利用吃飯的機會,帶出教導和關係的建立。因擁有師徒關係,飯後「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24:45)。 我們也需要學習主的榜樣,擴大學習課堂的範圍,透過平常的生活互動,和家庭之間的交流,以吃飯交誼作為橋樑,增進弟兄姊妹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且從中帶出靈命成長的教導。 當年基督可以觸摸門徒生命的時間也只有短短的三年半,但祂以自己的生命作見證,道成肉身與門徒生活在一起。盼望藉著以上的更新理念,我們可以與信徒一起切磋成長,如同門徒般經耶穌短短數年的觸摸後,可以把更新變化的生命活現出來。 以上四個簡單而富有深度的問題,上帝用它來探入人心靈的深處,使人有機會面對自己,面對上帝,面對人生。善用這些省思的契機,心靈就有機會更新變化了。

琴韻心聲

一首鋼琴曲,激起思念祖父的情懷。 一場師生會,醫治創傷心靈的故事。 最近在一本英文基督教雜誌上,看到一位退休的高中老師所寫的一篇師生之間的真實故事,非常感人。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內容大致如下: 琴韻撫心弦 在涼爽多雲的四月早晨,一陣微風吹進我的課室。廿三位應屆畢業生正在聆聽優美的古典音樂,並寫他們的日誌。只有德偉例外。 德偉是個高高的年輕人,一向十分安靜乖巧,從未缺課,而且按時交作業。這時卻呆呆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他那燙得畢挺的藍色花格子襯衫和銀色小十字架,總讓人感覺他與眾不同。他掠掠前額的黑髮,手指劃過胸前的十字架,眼眶裡面蓄滿了淚水。 「我們到外面談談好嗎?」我問他。 他跟著我走出教室,我拉拉他的手,「有什麼問題嗎?」 他抹抹眼淚,說:「剛剛那首曲子。是誰作的?曲名是什麼?」 「是一位挪威的作曲家愛德華格瑞寫的,曲名是A小調鋼琴協奏曲,怎麼樣了?」 「一聽到這曲子,我就想到祖父,我和他一直很親密,現在我忽然好想念他。」德偉將手放在牛仔褲袋裡,盯著他的球鞋說:「從小我父親就告訴我一定要表現得像男子漢。要堅強、要粗獷豪邁,有什麼感覺,一定要藏在心裡面,絕不可表現出來。人生是十分艱辛的,沒有人會喜歡愛哭的孩子。更不要讓別人來左右你。」但我不是父親期望的那種人。 每次父親揶揄我不像男子漢時,祖父都會護著我。他會說,「隨他去罷!」父親只好聽祖父的話,不再強求我了。 祖父能瞭解,當我十歲時,我的愛犬被汽車撞死,我卻不忍將牠丟進垃圾桶。他幫助我挖掘一個洞穴,作為愛犬的墓穴,並陪我點燃燭光紀念牠。祖父也告訴我,表達溫情並非娘娘腔的表現。 「你的祖父真是瞭解你的心,可惜他去世了。」我說。 「祖父去年夏天去世,正是我要進入高中最後一年。我埋怨上帝為何接他走。我決心埋藏自己的一切思念、感情、和記憶,以為強迫自己不再想念祖父,哀傷也許就會漸漸淡化。況且,父親絕不容許我流淚,他說祖父又病又老了,再多的淚水也不能將他喚回。像個男子漢點,人生總要活下去的!」 德偉停頓了一下,今天他說的比以往幾個月都多。平日在班上,他多半很沉默。 「我現在已死心,不敢再觸動自己的情感,也不敢有所感覺。」他說。 「看來你的生活很孤寂啊!」 他點點頭:「是的,我很沮喪,甚至有時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成為父親所期望的樣子,也永不可能成為那樣的人。我雖認真工作,付我自己的費用,又拿錢回家給父母。學業成績也很好,但那還是不夠,我永遠達不到父親的標準。我以為所有的美善、所有的希望都永遠從我身邊溜走了。但今天,老師您播放那曲子……」德偉淚流滿面地,用手臂圈住我的脖子,說:「謝謝您,我要抹乾眼淚,回到班上去了。」 「你可以在外頭完成你的日誌,這樣你有機會獨處一會兒!」我說。 德偉搖搖頭:「我不想錯過那鋼琴協奏曲,我渴望聆聽它!」他回答。 「你可以坐在敞開的窗外聽,我要從頭開始再播放一遍。」 「那太好了!」他笑著說。 放學以後,我坐在課桌前,翻閱德偉交來的日誌。 男孩的眼淚 今天,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痛快地哭。我這一生總是有淚不輕彈,甚至被父親責罵、或被人嘲笑、欺負時,也不敢掉一滴眼淚。當我聆聽格瑞的鋼琴協奏曲時,它觸摸到我靈魂的深處,我為失去祖父哀哭,也為自己和其他人生命中所遭遇到的不平而悲傷。當我坐在室外,看到地平線上的雲彩散開,好像宏偉的岩石在微微顫動,一線燦爛的光輝穿過了雲層。大自然的美景令我駐足良久,內心的傷痕漸漸在消退,直到最後完全消失了。我終於明白,作個擁有七情六慾的平凡人並沒什麼不好。這段短短的時光改變了我的一生。非常謝謝您。 當我看完德偉的日誌,我也回了他一封信: 德偉,這張格瑞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送給你。當你覺得孤單或覺得生命中渴望有一點美的東西時可以放來聽,它將帶給你許多快樂的時光。 德偉,你是很獨特而且心地溫柔善良的人。你擁有一顆敏銳的靈魂,可以去觸摸別人的生命。我想這是上帝給你的恩賜,祂必定希望你能善用它,帶給你周遭的人內心快樂。這世上太多孤單的人,他們需要有人關心、有人傾聽、有人瞭解。但像你這樣讓人感覺溫馨,對人有一顆敏銳善感的心,並善體人意的人,實在太少了。 如果你能完成大學學業,那就太棒了!你在日誌中告訴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從事什麼行業。我覺得你也許會喜歡作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人員,可以直接幫助有需要的人。無論你如何決定,老師都支持你,也深信到時你會作最正確的抉擇。 我很欽佩你願意在家中和學校,都負擔起自己的責任。靠自己雙手打拚而賺錢,會讓你感覺較有自我尊嚴。這一切都是你所擁有、沒有人能奪去的極寶貴品格。當你知道自己作的是對的時候,你內心會充滿了平安與寧靜。 德偉,你告訴我有一天你也希望能結婚、建立家庭。如果你要追求一個女孩,最好確定她是一個和你一樣溫暖、有愛心,敏感於生命中的美善,情感細膩、能洞察別人內心感覺的人。 一個能夠彼此分享喜樂、寧靜、和真實感覺的家庭生活,是世上任何事物都無法取代的。 別忘了,任何時候,你想找人談話,德偉,我都樂意傾聽。 你的老師 錢德樂夫人 五月時,畢業紀念冊出刊了。我在每位學生的紀念冊上留言,他們也分別在我的紀念冊上留言。我萬分珍惜他們的話語和情感表達。卅五年後,德偉當年所寫的仍舊深深觸動我心。 難忘師恩情 「給一位最棒的老師,」他寫道:「您給予我的有關仁慈、互相關懷、以及婚姻方面的教導,我這一生都會銘記在心。真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像您一樣的女性,成為我的終身伴侶。很抱歉,我的言語表達有限,但我真希望以後能夠再見到您。再見!」 永永遠遠愛您的德偉…
Read more

從大眾傳播看大使命

促銷商品靠大眾傳播宣傳;完成大使命可如法炮製嗎? 資訊發達促進了市場發達,而發達的市場又帶動了資訊的發達。「大眾傳播」成為西方市場經濟運作的靈魂產業。如果把「大眾傳媒」從社會中挪去,很多產業都會停頓下來。 面對百業興旺,只有上教會的人數日益下降,教會工作者在思索如何能說服更多的西方人士上教會,自然就把腦子動到了能帶旺百業的大眾傳媒廣告上了。 比如南加州一間聖公會教會,仿照夜間脫口秀節目的所謂「十大理由」的形式,列出上聖公會的十大理由。其中包括﹕ 10.沒有獻蛇的儀式 9.可以相信有恐龍 8.有免費的酒喝(顯然指的是聖公會聖餐用葡萄酒而不是葡萄汁。) ……… 2.不必學游泳就可以受浸(聖公會受洗是點水禮,不似浸信會在水池或河水中受浸。) 1.無論你的神學觀點是什麼,你都可以在聖公會找到與你看法相同的人(聖公會人夠多,多到能容百家觀點)。 藉大眾傳媒完成大使命? 傳統基督徒可能對以上的廣告不以為然,這也能算是教會的廣告?上帝在那裡?耶穌又在那裡? 教會如何向社會展現自己,一直就是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傳統的看法是﹕教會的成功在於教導信徒聖經和有良好的屬靈關係,只要高舉十字架,高舉耶穌,萬民就會來歸順教會。教會絕不能像飲料,商品般宣傳。 問題是,西方教會一直在走下坡,星期天上教會人數下降。當然就有人開始思索什麼才是正確的宣傳教會的方法。 因此,有人認為二千年前耶穌向門徒託付福音大使命時說,向萬民、萬族傳福音時,指的就是要教會為福音的廣傳,必須藉由大眾傳播的宣傳。由於世上的人形形色色,因此,為了向不同的族群傳達教會信息,廣告宣傳也必須採取不同的形式。 上文提到的「十大理由」,顯然要說服的是那些喜歡看周間晚上十一時半以後電視節目的人。這些人通常不會進主流教會的教堂,聖公會以這些人喜歡的形式宣傳教會,即使無法說服他們馬上進教堂,至少也拉近了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因此,不少教會人士認為只要能把基督教的信息傳遞到不同的族群中去,任何形式都是適當的。 西方教會在傳媒上做廣告,始於廿世紀初期。當時的教會廣告都是在地方報紙上,內容是歡迎新朋友,以及星期天講道的內容。到了今天,有些教會的廣告已經做到電視上了。其廣告形式與一般大商家的廣告形式無異。 比如南加州一間天主教教會的廣告詞是這樣講的﹕「天主教曾激發你的人生嗎?如果沒有,請再給我們一次機會。」 許多人數下降的全國性主流教派,已經在全國內作廣告宣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基督聯合教會所做的。他們廣告費用高達三千萬元。電視廣告畫面是一些身著奇裝異服,一看就知道不是會友的人正走進教會,廣告詞是「耶穌從不拒絕人,因此,我們也不拒絕你!」 許多地方性教會也通過報紙、電台、明信片和招貼畫的方式展開廣告宣傳。這些廣告已經脫離了教會活動內容的廣告方式,成為以教會形象為主的宣傳方式。 教會與世俗合作來宣傳教會,用世俗的方式樹立教會形象,必然會引發神學上的爭議。這種爭議的本質是,到底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是怎樣的。 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 長期以來,有關基督教與文化之關係的看法,總結起來,不過有三種。 一是相合的關係。基督教與文化彼此相合,相互促進。 西方文明是基督教文明。而人類文明的進步,又豐富了人們對聖經的理解。不少人引用耶穌也曾經參加婚宴來證明相合的關係。 二是相對的關係,即基督教與文化互相不隸屬。 人們引用聖經:「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來證明這一點。耶穌也曾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不少人認為這證明了信仰與世俗是有分別的。 三是相斥的關係,耶穌曾告誡門徒這個世界會恨他們,門徒在世上有苦難,只有在主裏才有平安。因此,世俗是以基督徒為仇敵。許多人引用經文:「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5:19)來證明世界是屬魔鬼的,因此當然會與基督徒為敵。以上三種有關基督教與文化之關係之看法,各有神學家、傳道人支持,長期爭執不下。這種觀念上的差別,就產生了教會與社會互動關係上的差別。 有些教派,努力走入社會,例如救世軍,世人基本上認為它只是有基督教色彩的救援組織。 有些教派則走入另一個極端。天主教的修道院就是一個想讓教會與世俗隔離的一個例子。 更多的教派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因此他們與社會的互動也就呈多元性的表現。當然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爭執。 廣告效益的考量 教會採用現代的市場推廣式的廣告宣傳,所引發的爭議,除了在神學觀點上這種宣傳方式是否恰當外,另一個爭議的焦點是廣告的效率問題。 一般而言,教會的新朋友中,95%是來自教會會友個人性的邀請。看見廣告進到教會的人所占比例相當小。 因此,年資較長的會友就會批評教會花大錢做廣告不值得,畢竟還有許多福音事工需要金錢的支持。廣告所占的資源未免過大了些。 不過聯合衛斯理會的例子卻說明了廣告的效用。在2000年至2004年中,該教派花在廣告上的錢高達二千萬元。但第一次上教會的人數比例上升了19%,而教會人數增長了9%。因此,教會決定,在未來的四年,廣告預算將增加到二千五百萬元。 觀察教會市場推廣宣傳的專家發現,如果教會主日的講道內容與其宣傳相吻合,則廣告的效用明顯。否則,人來了,還會離開,廣告並不能把人留下。

跳出你的安樂窩

突破阻力──怯於真相,自我中心;進到完全──更新變化,長大成人。 如果你我已臻於完美,就毋須改變。因為完美的一個特徵是,無從改進。如果你我是凡人,凡人要成就神的託付,就得更新變化成合神使用的器皿。 若摩西一直不肯跳出「拙口笨舌」的自憐情結,就不可能成為民族的領袖,將以色列民族從奴役帶向自由。 若約拿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就無法被神使用,為歷史見證在魚腹裡三日三夜的神蹟。 若以利亞認為自己已「沒有利用價值」,就不可能在傳道事業的巔峰後再創高峰。 若以斯帖單單考慮「自己生命的安危」,就不可能被神使用,成為拯救以色列民族的器皿。 若「浪子回頭」比喻中的主角浪子,堅持「決不回頭」,就不可能重享父親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心事」有誰知? 在教會中最喜樂的往往是那些剛剛信主的弟兄姊妹。反觀信主有相當一段時日的「老基督徒」,似乎總有些「心事」,請他們分享一些見證,總是面有難色,除了信主的見證,就沒有其他的經歷可言。請他們在教會參與事奉,也總是以時間無法配合,又沒什麼恩賜而婉拒。很可惜的是,許多人也就不知不覺地,一直停留在這個「沒見證、不事奉」的階段,十年如一日。 有些基督徒雖也讀經,但讀讀停停,也禱告,但三天曬網、兩天打魚;又有些基督徒講起聖經中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但行事為人卻一點也看不出是基督徒。 改變的阻力 在正常的情況下,若看到不滿意、不好的地方,人都會主動、樂意地想辦法調整、糾正、甚至設法避免重蹈覆轍。但是有些人卻在同樣的地方一再跌倒而不自覺,或是一切以「不要要求太多,這樣已經不錯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來為人處世。我們常不免要問,倒底是「卡」在哪裡? 一個人不願意改變,通常是基於下面兩種阻力:「怯於真相」與「自我中心」。 一‧怯於真相 有一些人不願意照鏡子,是因為不滿鏡中的自己,卻又無法改變自己,而逃避面對這痛苦。無法面對事實或真相的主要原因通常源自於──害怕。 1.害怕失敗,害怕自己達不到某種要求或水準,或是神的標準。很多時候同儕同行的壓力,會使我們不敢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如果提不出什麼高明的論點,還是別「自不量力」,否則被人看出自己的不足,被批評不上道,更糟的是可能還會被排擠,因此還是以「不變應萬變」。 2.害怕投入,因為一旦投入某一個選擇,就有可能必須放棄其他的選擇。在聖經中就有一個這樣的人物。有一個青年才俊去見耶穌,想找出得永生的路子。耶穌回答他必須遵守神的誡命,並說出各樣的誡命。青年才俊回說,這些我都遵守了,還有其他的嗎?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聽完這話,年輕人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太19:16-22) 對這個年輕人來說,從一個「善人」要更進一步變成一個「完全人」,是他所羨慕和追求的,但是他無法承受這個改變所必須付上的代價。 3.害怕被拒絕,一個人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周圍的人,以及與他們的關係。人都有被認同接納的需要,如果改變後不被別人接受,特別是所愛的人,對我們在改變的方式與幅度,就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例如,一個人信主後,與原有親友之間的關係也自然會改變,這些連帶的改變並非易事。耶穌曾帶領當時的一些官長信祂,但他們卻因法利賽人的緣故,不敢承認,恐怕被趕出會堂。而約翰對這些官長的評論是「這是因他們愛人的榮耀,過於愛神的榮耀。」(約12:42-43) 4.害怕不可知的未來。現在一切都很好啊,變來變去變得更糟也說不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失控、怕改變的結果就是生活在一個自認為舒適安全的環境裡(comfort zone),並且合理化自己的選擇。 一個不願意面對事實或真相的人,是一個仍活在黑暗裡的人,不認識神也不相信神。 二‧自我中心 改變的另一號大敵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義」。只用自己的方法,不願接納其他方法,並且也只有用自己的方法,才能達到自己(或神)的要求與標準。 在聖經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耶穌指為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這些法利賽人能說不能行,作的都是表面功夫,喜歡人捧,自以為是。內心充滿了污穢,可是卻去挑戰耶穌愛心救人的權柄。(太23:2-4, 25) 雖然耶穌最痛恨假冒偽善,但耶穌基督的愛與憐憫並不撇棄任何一個願意悔改的靈魂。因此即使曾經逼迫信耶穌的人,堅持「因行為稱義」的法利賽人掃羅,因著聖靈的引領至終卻改變為宣揚耶穌、「因信稱義」的使徒保羅。 變化更新三步曲 改變的發生有時是很自然地進行,有時是被迫必須作改變,但改變的過程卻是一樣。如果我們立定志向,希望在某一方面有改變、有成長,下面一些建議可提供參考,使我們能按著聖經的教導更新而變化:「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一‧靈裡的領悟: 我們需要虛心地來到神的面前,求神幫助我們看見改變的需要,和面對事實真相。(太5:3) 無論是自己在神面前的領悟,或是透過他人,及其他的管道,我們都應存感恩的心,感謝神給我們機會更認識自己,也相信改變是神祝福的開始。 二‧改變的目標 改變的目標與我們人生的目標應當是一致的。耶穌基督對基督徒的期許是:你們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太5:48),使徒保羅也對神的兒女有如此的目標:「我們所求的,就是你們作完全人。」(林後13:9) 要「完全」,對許多基督徒而言,可能從來不覺得是可能的,是不實際的目標。理由是,我們都是罪人,而且無論人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達到神的標準。聽起來是否很耳熟?一方面許多基督徒是這樣相信也這樣宣稱,另一方面我們在前面「怯於真相,害怕失敗與達不到神的標準」的部份也解釋了這些人為什麼在行事為人上並不覺得需要改變。 許多基督徒多年來生命沒有更新變化,也不能明白神在自己身上到底有何計劃,因此過的生活與不信主以前似乎沒多大差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白,神要我們以「像天父完全一樣」,作為我們生命改變的目標。因此聖經中提醒基督徒──「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凡只能喫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纔能喫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5:12-14, 6:1) 基督徒對真理的認識是屬靈生命成長的根基,需要個人也需要教會一起扶持,彼此建造。但單單聽道還不夠,還必須行道(雅1:22-23)基督徒明白真理後,當進一步將信仰在生活中應用出來,熟練仁義的道理,就能分辨好歹,為主所用。 三‧改變的操練: 改變的目標清楚,就按部就班盡力去作,不需擔心要達到某些人的標準,只要盡力而為,如同保羅所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耶穌基督所以得著我的。」並且忘記背後,努力向著前面的目標直跑。(腓3:12-14)…
Read more

有裂縫的水桶

上帝如果給你檸檬,那就擠檸檬汁吧! 有一位印度的挑水工,他有兩個大水桶,各吊在一根竹竿的左右兩端,他就將竹竿扛在肩上。其中一個水桶完好無缺,從不漏水。另一個水桶有一個裂縫。每次等到挑水工將水挑回主人家時,那隻水桶裡的水都漏得只剩半桶了。 這樣日復一日的過了兩年,挑水工每天都只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那完好的水桶對自己的成就頗為自豪。但那有裂縫的水桶對自己的缺陷和無法完成使命卻耿耿於懷。 心裡積壓了兩年痛苦和挫敗感的水桶,終於忍不住了。一天,它在水邊對挑水工說:「我對自己感到十分羞愧,我應向你道歉。」 「為什麼?」挑水工說:「你有什麼好抱歉的?」 「過去兩年來,因為我這邊的裂縫,讓水一直漏掉,害你每天只能挑半桶水回到主人家。因為我的瑕疵,你辛苦努力了半天,卻事倍工半。」有裂縫的水桶說。 挑水工很同情那水桶,好心地對它說:「等一下我們走回主人家時,請你留意看看一路上美麗的花卉吧。」 果真,當他們爬上山坡,有裂縫的水桶注意到沿途路旁陽光照射下,開滿了奼紫嫣紅的美麗花朵,心情便開朗了一點。但快到主人家時,看到自己裡面的水已經漏了一半,還是覺得很難過,於是又向挑水工再三道歉。 挑水工對那桶子說:「你注意到沒?那些美麗的花都只生長在你的這一邊,而不是另外一個桶子那邊?因為我早已發現了你的裂縫,所以就利用這個機會播種一些花卉的種子在你那一邊的路旁,每天我們挑水回來的路上,你就不斷地為他們澆水。 這兩年來,我經常可以摘取美麗的花朵擺飾主人家的餐桌,讓主人覺得賞心悅目。如果不是你會漏水,主人家屋子裡哪能經常擺飾美麗的花朵,讓屋內花香常漫呢。」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各有不同的缺點,像有裂縫的桶子一樣。但如果我們願意,神也能使用有缺陷的我們,來成就祂的計劃。神是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祂不會浪費任何的資源。別在意你的缺陷,好好的善用它,你也可以在世上成為散播美善的使者。別忘了,神能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出祂的剛強和大能。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彀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更新變化

● The magnitude of a progress is gauged by the greatness of the sacrifice that it requires. Nietzsche 從要求犧牲程度的大小,可以看出發展規模的大小。 ● Those who never retract their opinions love themselves more than they love truth. Joseph Joubert 堅持己見的人,愛自己遠超過愛真理。 ● Change is the…
Read more

我選擇更新所以變化

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人的行為模式和我們迥然不同,我們難免會想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如此獨特的他/她。把他/她擴大到社會族群,我們的問題變成:「什麼因素造成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 近代流行的思潮認為,下列三股力量決定了一個人和整體社會的行為── 1.基因論:這個論點認為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個性、脾氣、情緒、氣質。意思是說,因為你的父母脾氣大,你承繼了他們的基因,所以你脾氣也大。這就是遺傳嘛! 2.背景論:這個論點認為,你小時候的成長背景,決定了你的個性、脾氣、情緒、氣質。意思是說,你的老師當眾批評你,養成你退縮的習性,難怪今天你很孤癖。 3.環境論:這個論點認為,你的上司、配偶、同事、兒女、鄰居,決定了你的行為、情緒。意思是說,他們給你一個刺激(也許是愛、寬恕、鼓勵、指導;也許是批評、鬥爭、排斥、拒絕),引起你的反應,當然你很難控制自己。 這三個理論都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但也有它的盲點。照這個理論,同性戀只是基因問題;虐待孩子的父母只因為孩童時代被虐待;搶銀行的人,只因為社會不給他工作機會,無法養活自己。依此推演,同性戀應該合法化;虐待狂沒有刑責;國家有責任養活不工作的人。這些理論與基督徒信仰存在著相當大的歧異。 基督徒信仰認為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上帝賦與人類尊貴的自由,每個人都應當負起自己行為的責任。不錯,動物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似乎有一種制式的因果關係,牢不可破。帕夫洛夫拿狗做實驗,敲鐘後就給牠食物,日子久了,即使敲鐘而不給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準備進食,敲鐘和流口水變成同一件事。 然而人和動物有一道清楚的分界線,牠們只有體和本能的生命,人類除了有體和本能之外,還有靈和良心的生命。人有自由選擇良心的導引,來超越體的衝動。在刺激和反應之間,人如果依靠聖經所教導的道德指標,決心選擇以善勝惡,以饒恕勝過仇恨,以代禱勝過逼迫,以祝福勝過咒詛,以自尊勝過自卑,以盼望勝過絕望,神的聖靈一定會加添我們力量,勝過環境、背景、基因的限制,為自己開創出美好幸福的人生。 我們稱這種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是積極主動(Proactive)。秉持這種基督徒信念的人,藉著每日讀經禱告的靈修,讓神的道和神的靈來更新變化我們,超越環境和背景所帶來的限制。並接受聚會和服事的洗禮,讓神的教會和屬靈的肢體來薰陶我們的習性,重塑我們成為神所喜悅的人。這種更新變化的過程,用現代語言來表達,最容易領會── ●設定程式 (Program):成長過程中,背景和環境在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中,刻下了思想和行為的習慣。 ●去除程式 (Deprogram):我們歸依基督耶穌時,悔改的眼淚和追求的過程,驅除了意識和潛意識中壞習慣所留下的刻痕。 ● 重設程式(Reprogram):在成聖的過程中,我們依賴神的道和神的靈,心意更新變化,逐漸長成像基督的樣式,表彰祂的榮美。 這種除舊佈新,從自私變成忘我的過程,是神所賜給人類最高貴的禮物。本期(43期)飛揚雜誌探索更新變化的過程中,每個信徒當注意的靈性保健方法。願你從本期文章擷取一些鼓勵和靈感。

奇事vs.神蹟

奇事雖然鳳毛麟角,但循著自然律發生。神蹟顯現你我身邊,卻需要上帝的參與。 好奇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 呱呱墜地的嬰孩,就會伸手觸摸他身旁的玩具和側耳聆聽音樂盒傳出的聲音。到他可以在地上爬動時,便會到處探索周圍的新世界。對小孩而言,每件事物都是奇事。逐漸長大後,隨著知識的增長,許多以前的「奇事」都變成「常事」,見怪不怪了。但對真正新奇的事物,仍趨之若鶩,希望探個水落石出。 雖然我們常把「神蹟」與「奇事」連在一起,而「神蹟」也可以說是「奇事」的一種。但嚴格地說,二者是有很大分別的。「奇事」雖然是鳳毛麟角,但它的發生符合自然規律,是人為或自然的現象,只是少見多怪而已。至於「神蹟」,則不單不是人為,而且常是違反自然規律之事,它一定要有一位神的參與才可以發生。這位神的智慧和能力,是任何人或大自然都無法相比的。 現在是個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時代。不少人渴望見到神蹟,便張冠李戴,「馮京」作「馬涼」,把「奇事」當作「神蹟」,結果是自欺欺人、導人於盲,這是件很可惜的事。更可惜的是世上有些千真萬確的神蹟,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不少人卻不知道,或雖然知道卻把它們誤作神話,一笑置之。本文的目的,是以三件發生在北美的奇事作實例,說明它們並非神蹟。然後介紹讀者認識兩件真正的神蹟。最後讓讀者知道神蹟也可以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奇怪的三文治與魚條 有位住在佛羅里達州的人,在互聯網拍賣一塊她已吃掉一部份的乳酪三文治。賣主聲稱其上有聖母馬利亞的形像。 在2004年11月14日,主持拍賣的eBay公司發覺這奇怪的拍賣後,宣佈無效,因為公司的政策規定不容許賣主以拍賣當兒戲。但經調查証實賣主Diana Duyser真的可以送出該貨物後,收回成命,宣佈該拍賣合法。本來很少人留意的廣告立即洛陽紙貴,轟動全球。超過一百六十萬人次上網瀏灠該廣告。 賣主宣稱十年前當她在該三文治咬下一口後,發覺其上有馬利亞的形像,立刻認為這是特別祝福的零食,奇貨可居,不應把它吞入肚內,故把它貯存起來。 結果該三文治被一間互聯網賭博公司以二萬八千美元的高價買下。該公司並宣佈會把該三文治巡迴展出,讓人觀賞。 故事尚未完結。具馬利亞形像的乳酪三文治可以賺大錢的消息傳出後,立即有人東施效顰。一位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名為Fred Whan的人打開家中的冰箱,找到一條燒焦了的魚,它的形像很似耶穌。 這位四十歲的中年人說,當他為孩子預備晚餐時發生了件奇事。由於這是條燒焦了的魚,沒有人要吃它。他回憶說:「我想最好把魚扔給狗吃。」 但在他這樣做之前再多看該魚一眼,發覺它像滾石歌星。這時他的兒子說它像耶穌。他同意兒子的看法,把它放進冰箱內,以便以後有機會時再看這件寶物。 現在他也準備拍賣這條燒焦了的魚。 具馬利亞形像的三文治和像耶穌的魚條是奇事,但並非神蹟,因為它們並不違反自然律。可惜的是,真的有人以奇事為神蹟,請讀以下的故事。              以薄餅為偶像 早在1977年10月5日,一件類似的奇事發生在新墨西哥州。一位名叫Maria Rubio 的人在煮玉蜀黍薄餅時,把雞蛋、紅番椒和豆類放進煮鍋內。這時她的眼前一亮,看見的奇景改變了她的一生。 「它就像耶穌基督!」Maria 重複地對女兒說同一句話。 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的她立即開車去見神父。神父解釋說這不外是件巧合的奇事而已,並非神蹟。但她堅持要神父祝福她手中的聖物。神父勉為其難地答應了她的請求後,她更得意忘形,相信手拿的是無價之寶,是件從神而來的聖物。 該女士手拿陳舊的早餐回到自己的小屋後,建造了一個六呎長的臨時神龕。它的外面是玻璃門,裏面是她發現的具耶穌形像的薄餅。不久這神龕成為該州一個遊客絡繹不絕的名勝。據說訪客超過三萬八千。有些遊客希望藉此得到從神而來的幫助和祝佑。 聖經本身是神蹟 馬利亞與耶穌都是聖經中的人物。如果發現某件食物像他們,便把食物當作神,且長途跋涉去觀看求福,真是愚不可及。事實上,不用捨本逐末,聖經本身就是個神蹟了。如果你尚未有機會閱讀聖經,不妨找本聖經,自己查看它是否是個神蹟。 首先,聖經是一本前後共花超過一千六百年寫成的書。這個事實已打破任何一本書籍的著書時間記錄了。該書有四十多位作者,他們的地位、學歷、性情、風俗、習慣都迥然不同。他們的職業包括君王、先知、牧人、漁夫、稅吏、醫生。寫作的地點包括王宮、監牢、矌野、海島。但聖經的六十六卷書不單沒有矛盾,而且有同一的大主題。它們天衣無縫地組合起來,成為神對人完美的啟示。唯一可能的解釋是不同的作者都是在同一之神的引導之下,寫出神要他寫之聖經的部份。 聖經不是一本科學教科書,但其內蘊含的科學知識卻遠超過當時的程度。比方近代人才知道地球是圓的,但早在二千七百年前,先知以賽亞已說:「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40:22)二千年前寫成的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說他再來時的情景:「當那日……一人在田裏……當那日……一人在床上。」(17:31, 34)這段聖經暗示當地球的一邊是白畫時,另一邊是黑夜。 很多近代考古學家新發現的証據,都証明了聖經的記載是正確的。這些証據包括發掘出倒塌的耶利哥城牆、大祭司該亞法的墓碑、西羅亞水池等。 聖經是本寫實的書,其內記載 一些猶太人可恥的罪行。若非神的引領,作者一定不願意寫下他本人或其祖先的醜事。另一方面聖經記載數千年前神頒佈的律法非常完美,是今日美國立法的基礎。 聖經記載了很多神啟示的預言,它們都已被應驗,這是神蹟。有人問基督徒:「你可以用一句話証明聖經是神默示的嗎?」他的答覆是:「不用一句話,只用一個英文字。」那人立即追問下去:「是那個字?」答覆是:「Jews 猶太人。」 是的,早在二千六百年前,聖經已記載神對耶利米預言猶太人要「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遭遇災禍。在我趕逐他們到的各處,成為 凌辱、笑談、譏刺、咒詛。」(耶24:9-10)但又預言說:「日後我必從那裡將他們召聚出來,領他們回到此地……」(32:37) 猶太人亡國超過二千年,到處流離失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六百萬猶太人遇害,但卻於1948年5月14在巴勒斯坦復國,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Read more

一雙不會彈琴的手

她會彈琴,我會講道,妙哉!上帝創造,各有特色,奇哉! 當有人知道我有一位音樂博士太太時,常好奇地問:「你一定懂得音樂,會彈琴吧?」我的答案總是令問者啼笑皆非:「我太太彈大型的keyboard(鋼琴),我彈小型的keyboard(電腦鍵盤)!」打起電腦鍵盤來我還算熟練快速的。音樂呢?看得懂豆芽菜;會彈琴嗎?只會彈幾個音。這種水準和音樂博士太太比起來,差不多等於音樂白痴。 吾少家貧,雖喜愛音樂,卻沒有能力學琴。但我為何錯過學琴的良機,說起來還有一段秘辛呢。 大學畢業後在家鄉一所中學教書的時候,有一天,學校一位音樂女老師生產休假,不知何故,教務主任竟找我去代理一個月的音樂課。靠著過去參加大學合唱團和教會詩班的經驗與樂理知識,硬著頭皮勉強湊和應付,但因此激起我想學鋼琴的念頭。 另一個促使我學鋼琴的念頭是教會實在需要一位好的司琴。全教會中唯有師母會彈琴,但她的琴藝實在令人不敢領教(當然也不敢批評),不是掉了音,錯了拍子,就是亂了速度。每次聚會唱詩時,我總要為她緊張皺眉頭。 學琴的決心既定,我就買了幾本鋼琴練習入門的琴譜,自學自彈起來。從最基本的指法練習開始,到單手單音,再進步到雙手合音。這種土法煉鋼式的無師自學,約半年之久,雖然日有進步,但很多技巧無法突破。 有一天心血來潮,我壯著膽子去叩鎮上一位開班教琴的老師的門,她是我的小學和中學同學,收了許多鋼琴學生。我說明來意,她有些遲疑,示意要我彈一首我熟悉的曲子。她聽後帶著微笑,緩緩地說:「老同學,我看你的那雙手比較適合打籃球!」從此,我的雙手不再穿梭在黑白琴鍵上,而是抱著籃球和學生馳騁球場。這就是我為何不會彈琴的原因。 放棄學琴難免有一絲缺憾之感,於是開始把心願轉移到未來的太太身上。迫切祈求上帝為我預備一位會彈琴的太太。幾年後,上帝成全了我的心願。她自大學音樂系畢業,是教會的好司琴,曾留美獲得音樂和圖書管理兩個碩士學位,回台灣後在大學和神學院教書。婚後我們一起到美國進修,她又得到音樂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全美規模最大的神學院的音樂圖書館館長。 十幾年來,有音樂專業訓練與恩賜的太太,始終都是我事奉中最有默契的搭檔和幫手,使我的牧會講道事奉收到紅花綠葉的美善果效。此時我才開始領會一個道理:上帝沒有把所有的恩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免得人驕傲自大;祂給每個人有不同的恩賜,是要人學習謙卑,去欣賞接納別人的長處,懂得如何互相配搭,彼此幫補。 每個人都可以貢獻特有的一份恩賜與力量,使事情作得更臻完美,正如哥林多前書12:12所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人體的器官組織是這個道理,家庭、教會和社會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發揮團隊分工合作的精神,才能達到事通人和的境界!「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看著自己這雙不會彈琴只會打籃球的手,不禁想起唐崇榮牧師曾對我們題起頗負盛名的指揮家林望傑弟兄的琴藝說:「同樣是一雙手,林望傑的手能彈出一手好琴,我的這雙手卻像兩把香蕉!」我不再為一雙不會彈琴的手而感遺憾,反倒要驚嘆、讚美造物主那測不透的智慧、幽默與特殊恩典!因為,雖然上帝沒讓我學會彈琴,但讓我會講道、會唱歌,更為我預備了一位音樂博士的太太。

更新變化有妙招

更新十階,詩篇仔細描寫;變化四訣,聖經有跡可尋 基督徒信仰擁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來變化信徒的人格更像耶穌基督──思想變化成基督的思想,情感變化成基督的情感,反應變化成基督的反應。用一般的語言來描寫,信仰基督的終極目標是愛主所愛、求主所求、樂主所樂,看主所看、聽主所聽,彰顯救主耶穌的榮美。 人格變化成像基督一般的美麗,需要時間,更需要個人堅強的意願,以及遵循有效的屬靈操練。缺乏意願或不按聖經法則操練,都會導致信徒的生命停滯不前,難以到達靈命登峰造極的境界──比如,幾個基督徒合夥設立一家公司,大家議定以基督徒的精神來運作。但一談到誰坐什麼位置,利潤怎麼分,老我的手段、奪利、爭權都使出來了。 又比如,青年時代經過批鬥的人,信主以後,理論上人格應該有相當程度的寬容和饒恕。但一進入長執會,竟然也會採取劇烈手段排擠異己份子。這些現象不禁令人生發一個問題:信主的不是都有主的生命住在心裡嗎,為什麼還會有這些事發生呢? 從靈命的角度也許很難解開這謎題,怎麼可能屬基督的人還會做這種事呢?但從人格裡的思想習慣、意識習慣來看,就可以解釋。原來信主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這新生命有極大潛力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反應、價值觀,走向基督化。但如果一個人的思想習慣、意識習慣、價值習慣未曾更新變化,爭權奪利的習慣、鬥爭的習慣,一旦上了發條,所有的行為就像猛虎出閘。 更新變化更像基督,對每個信徒來說,是何等重大的課題啊!下列聖經經文涵意至為明顯: ●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2-24)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13:12-14) 心靈更新十階 詩篇十六篇把一個人心意更新變化的歷程,用詩意化的語言靈活地表現出來,給了有心人按圖尋寶的指南針── 1.開始接觸:論到世上的聖民。(v.3)一般人接觸到基督徒,開始感受到他們內心裡有一種美麗的生命。 2.情感羨慕:他們又美又善,是我最喜悅的。(v.3)從信徒內心所流露出來的平安、喜樂的生命,引發了人對這信仰的愛慕。 3.心靈認同:我的心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 (v.2)當事人踏出信心的第一步,向基督徒所信的神認同。 4. 宗教比較: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他們所澆奠的血我不獻上,我嘴唇也不提別神的名號。(v.4)信神一段時日後 ,再回頭以從前的別神與耶和華真神相比,那種天壤之別的感受更深化了對基督信仰的委身。 5. 屬靈經歷: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v.5)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v.6)蒙神賜福的經歷帶來身心靈的佳美,與信仰結合成牢靠的感恩。信仰和生活密切結合,進入意識與潛意識的深處。 6. 理念持守: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v.8)當事人決心行事為人,遵照基督徒信仰的原則,與神同行,走在耶和華 的光中。將基督徒的信念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人格更新變化成為基督精兵。 7. 讚美敬拜:我必稱頌那指教我的耶和華;我的心腸在夜間也警戒我。(v.7)經歷和信念產生加乘的效果,每天生發出自然的讚美稱頌。 8. 信心飛升: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v.11)此時所到達的靈性境界,對神的屬性已有明確認識,基督徒已掌握了運用信心的技巧,期待前面有滿足的喜樂,有神清楚的引導,這信心必能引動神的回應,在神人互動中進入屬靈高原。 9. 盼望美境: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v.10) 當事人以信心歡呼,支取與神同在的美福,並遙遙盼望神以復活的大能,將永生賜下。到了心靈與神契合的層次,人格更新變化已大體完成。 10. 安舒境界: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v.9)意識與潛意識,理性與情感,身體與心靈的矛盾完全消失,當事人經歷到信仰整合了人生,神與我,我與神合一,所帶來的至高境界。到這地步,信仰與生活結合成第二天性,神人共喜。 詩篇十六篇把信徒的更新變化過程,以驛站的方式,一個一個的展現出來,次序上可能有稍作變動的彈性。有志追求心靈更新變化的基督徒,循序漸進,生命必能日日更新變化,更像救主基督。 靈命更新四訣 至於更新變化的機會,主要來自下列四方面: 1. 讀經:閱讀神的話,思想神的話,遵行神的話,直到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變化我們的思想座標,變化我們的價值取向,我們的行為模式就自然更新變化。(詩1:2) 2. 禱告:在禱告中與神靈交,讓神的靈來淨化我們的心性,引導我們的方向,加添我們的力量,我們的人格就日日更新。禱告不是我們改變神的心,而是神改變我們的心,引發我們心意更新變化。(彼前4:7)…
Read more

全人保健總結

個人注意飲食運動,必然延年益壽。加上信仰耶穌基督,強化身心健康。 你提出的「長期健康生活型式策略」很實際、中肯,我要根據這些原則為自己訂立保健計劃。本課是最後一課,可否把以前的七課作一個簡短的總結? 您已經有良好的基礎,可以自己繼續往前行了。由您來作摘要,不是更好、印象更深刻嗎? ● 好的。第一課強調「養成健康習慣」的重要性。天天作、不中斷,連續三星期,就能養成好習慣。個人的健康有些受遺傳的關連,對於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基因引起的毛病,不必自責,也無須擔憂。但是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習慣,對自身的健康有極大的影響力,這個就得自己負起責任來。 您瞭解得很清楚。第二課呢? ●「飲食營養之道」。提到每天喝八杯水可以將我們體內的廢物排掉,所以是最便宜、最重要的保健習慣。這個容量約兩公升的水份也可用其他保健飲料取代。「亞洲金字塔」以穀類、菜類、豆類為每日食物的底層基礎;肉類應佔孩子、青少年食品的重要成份。不論年齡,青菜、水果儘量每餐都吃,「秀色可餐」。 這是很好的簡單摘要。第三課呢? ●我同意你所說「固定的有氧代謝運動」(aerobic exercise)是對自己人生最有利的投資之一,所花的時間精力,必然撈回老本,而且博得優厚的利潤。休憩和運動須彼此配搭。上帝造天地時「第七日就安息了」,並不是祂須要休息,乃是給我們作榜樣。連續工作五十分鐘後,必須至少十分鐘的休息,工作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等,也可以。週末找機會到公園走走,星期天到教會敬拜真神,每年去一兩次國家公園或休閒中心渡假。 如果經濟能力不好,不能到遠處旅遊,我喜歡你所寫的「市區裡也有公園,街道旁也有草坪,鬧街底也有樹林。只要肯留意,在我們附近有沒有:春天的嫩葉?池塘的蜻蜓?山坡的野花?清晨的露珠?這些都表達一種奇妙、智慧的創造。美麗不美麗,神奇不神奇,和觀賞人的心目最有關係。內心不愉快、不美麗,所有看見的人、事、物,也都惡劣、醜陋。」 謝謝。第四課呢? ● 與人相處要和諧,雙贏。 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的。別人對我的態度如何,我無法掌握,我要對別人怎樣,則完全在於我的決定。你提創的「寒月刀」就是用冷靜的頭腦,客觀的態度;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接受挑戰的毅力,來剖析所遇難題,命中要害地解決掉。可是如果在所有的事件,尤其是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想都用寒月刀法冷劃硬砍,就有可能會弄得不可收拾。你強調必須配合「煦陽劍」有如寒夜後昇起的旭陽,用溫煦、鼓勵、和善的方式,消除別人的自卑、敵意或焦慮,經常運使煦陽劍道及善用語言圖像,是「與人和諧雙贏」的良好保健習慣。 您綜合的很好。第五課呢? ● 生氣是人的自然反應之一,沒什麼不好,但大發雷霆的暴怒,對自己、別人的心理及生理都有損傷。 你提出五項生氣時的保健習慣,內心滿有喜樂與平安,是一個人的福氣,也是應該追求的目標,快樂是在對自己有利、愉快的情形下所發生的心理反應。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喜樂不僅是一種樂觀的情懷,而且是在面對艱難痛苦或遭遇逼害的情況下,仍然由內心唱出樂歌的一種力量,真正的平安不是萬事順遂時的產品,乃是由於對一個可信靠的對象所產生的信心而得著。 所以好好地認識這位至高,全能的造物主,是尋得「內心喜樂平安」的來源,也是最佳美容法。人生有許多大小事情要作,有「訂定事務優先次序」的保健習慣,這是對心理健康很重要的認知。 第六課呢? ● 我們有身體,有感情意志,還有靈魂,需要尋覓人生的意義和歸宿,上帝賜我們自由意志,可以選擇是否接受祂。 神是慈愛的天父,很願意親近我們,但祂也是公義聖潔的主,我們心思意念的瑕疵(sins) 或嚴重的犯罪行為(crimes)在聖經都稱為「罪」,都會使我們與神隔絕,無法和祂建立生命的關係,然而祂的愛使我們經由接受耶穌基督而罪蒙赦免,得新生命,「靈魂得癒更新」。但這個新生命也需要保健。讀經有如飲食,禱告有如呼吸,作見證有如運動,參加教會有如交友。我們要過規律的靈性生活。 從永恆性的角度來看,靈魂的健康可說是全人保健中最重要的一項,最後的第七課呢? ● 看出自己有壞習慣而願意改成好習慣,是達到健康的第一步;必須運用「長期健康生活型式的策略」(Long Term Strategies For Healthy Lifestyle)。這些策略包括: 一.我們必須承認:改變壞習慣很困難,很容易半途而廢。 二.找出一個安靜的時間,思考並列出「我有哪些壞習慣」?「我須養成哪些好習慣」? 三.至少一星期之內,每天記錄不健康行為是在自己什麼情況下發生?我如何中止有損健康的行為?在什麼情形下我會去作?那時感覺如何? 四.把經驗加以分析,並為自己訂立如何完成保健目標及計劃。 五.所訂的目標和實行的計劃必須清晰、可行、漸進、有伸縮性、有獎勵、能繼續。每三個月或半年,要復習、檢討、訂新計劃,並且經常作記錄。 謝謝您替我對每一課都作了精彩的摘要,讓我們一起謙卑學習,並持續一生的全人保健吧! 建議:…
Read more

真假君王

帝王出身,編個龍故事,好坐穩皇位;耶穌出生,選個破馬槽,好成全救恩。 古代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要把自己打扮成「真龍天子」,不惜憑空捏造,弄虛作假。而偏偏又有一些寡廉鮮恥的文人,拗著良心,為虎作倀,把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寫入歷史裡。 劉邦憑手中三尺劍得了天下,確是十分了得。然而他知道自己出身貧寒,天下人未必服他,於是大造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謠傳,從此開創了君王「屬龍」的先河,以後歷代帝王都爭相仿效。當中最典型的就是兩晉南北朝中的南朝,即宋、齊、梁、陳。由於每朝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的重臣,在掌握了大權以後就一腳把故主踢開,自己當起皇帝來,但心中又惴惴不安,於是編出很多古古怪怪的龍瑞來。 「烏龍」滿天飛 這一套四集的「龍」連續劇在西元420年正式放映。大權在握的宋王劉裕打算要東晉恭帝司馬德文把帝位「禪讓」給自己,就開了個會,會中劉裕假惺惺地說他要把爵位退掉。當時他的手下莫明其妙,只好一味地歌功頌德,直到晚上會議散了以後,中書令傅亮回到家裏才忽然間醒悟過來,於是連夜去拍劉裕家的門。見到劉裕後,雙方都心照不宣,傅亮只說要去一趟南京,劉裕點了點頭。傅亮一出宋王府就開始造謠,說他看見流星劃破夜空,隨後就去南京逼司馬德文退位。劉裕篡位後,改國號「宋」。但他自覺心虛,於是號稱「嘗游京口竹林寺,獨臥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驚以白帝」。 宋祚齊移,蕭道成當了南齊的開國皇帝。太高皇帝蕭道成相貌堂堂,英武颯爽。據說他母親陳氏生了他以後,奶水不足,夜裏夢見神人持糜粥兩瓶,要她喝。她喝完就醒了,發現乳如泉湧,不勝驚異。蕭道成有兄長二人,一名道度,一名道生。有人對陳氏說:「夫人當生貴子,只可惜不能親眼看見事情成就。」陳氏嘆道:「我有三個兒子,不知將應驗在哪個身上呢?」那人指著蕭道成說:「就是這一個!」史書裏說蕭道成「龍顙鐘聲,鱗文遍體」。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父親是龍種,兒子也不甘落後。蕭道成的兒子齊武帝蕭賾,「將之夕,孝皇后、昭皇后並夢龍據屋,故小字上為龍兒。年十三,夢人以筆畫身左右為兩翅,又著孔雀羽衣裳空中飛,舉體生毛,發長至足。」要是光是母親夢見龍,別人可能還會說三道四,現在兩個皇后同時夢見龍,看來是不會錯的了。更何況十三歲時還有人來給他畫翅膀,如虎添翼,飛翔在天,哪還有錯! 看來蕭道成父子是鐵定的龍種了,但這也難不倒梁武帝蕭衍。等到他要篡齊時是這樣描述他的出生的:「皇妣張氏嘗夢抱日,已而有娠,遂產帝。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日角龍顏,重岳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兩骻駢骨,項上隆起。」他的意思是:「你看,我比齊朝的皇帝更有龍的特徵,他母親夢見龍,我母親夢見太陽;他身上有鱗,我的脖子會發光;他龍顙鐘聲,我日角龍顏。 而且我還多了一樣『身映日無影』,我篡他們家的大位也是天意。」 稍後他還是不放心,覺得當皇帝的預兆還是弱了一點,於是又加上一條:「行經牛渚,逢風,入泊龍瀆,有一老人謂帝曰:『君龍行虎步,相不可言,天下方亂,安之者其在君乎?』問其名氏,忽然不見。」那忽然不見的老人,定是神人無疑,既然他也說「安天下者不就是你嗎」,那我蕭衍只好篡位了,不是我犯上作亂,實乃天意,不得已而為之啊! 梁武帝龍跡鑿鑿,誰還會懷疑他蕭家的正統地位呢?但陳武帝陳霸先偏偏不信這一套,非要坐蕭家的龍椅不可。可能是先前梁武帝確實吹牛過份了點,所以陳霸先要梁敬帝蕭方智下個遜位詔書,先消消毒:「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敬從人只之願,授帝位於爾躬。」意思是蕭家王朝的「龍運」已經到了頭了,所以要讓位給陳霸先。在詔書頒下以後,陳霸先還假惺惺地不願意,半推半就,讓手下一請再請:「帝謙讓再三,群臣固請,乃許之」。不過平心而論,陳霸先比起蕭衍來確實謙虛了許多,他只編了兩樣:一是「日角龍顏,垂手過膝」,二是夢見有人捧著太陽餵給他吃:「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納之帝口,及覺,腹內猶熱」。 人的罪性──自欺欺人 除了宋、齊、梁、陳,其他朝代也不乏這些神話般的傳說。筆者曾向母親問及出生時的情形,母親說:「那天早上我到產房外看見有人鋸一棵長蟲子的老樹,樹倒時轟隆一聲嚇我一跳,還有一條蜥蜴爬到我的腳邊……到了中午你就生下來了。晚上你外婆送雞湯來,同房間的產婦都說很香…」筆者據此已擬好了一份稿子,要是有一天從天上掉下個大餡餅,當上了皇帝,就馬上發表:「太祖生時山崩地裂,巨木傾倒,有龍從內中飛出,其時異香盈室,眾皆奇之…」云云。 其實,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歷史上的這些真龍天子們,一個個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雖然他們盡力向人們證明他們是上天揀選的,但最終都無一例外地走進了歷史。 謙謙和和的萬王之王 而那真正為上天揀選、永遠作王的那一位,來到世上時,卻是毫無龍的跡象。他來得是那樣的卑微,那樣的不引人注目。他甚至被生在馬槽裏,連一張床都沒有。但是只要看一看他對世界的影響,就沒有人能夠否認他就是那真正的王。 現在世界各國都以耶穌降生的年份作為年號,作為計算年日的標準。例如今年是2005年,那就是指距離耶穌降生已經有2005年了。康熙當皇帝就用康熙年號,乾隆當皇帝就用乾隆年號。耶穌是萬王之王,所以全世界都用他降生的年份作為年號。 很多慈善機構及組織都是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成立的,如醫院、孤兒院、養老院、濟良所、農村服務社、乞丐教養所、盲啞學校、紅十字會、難民收容所、痲瘋院等等。 耶穌基督才是那真正的王,他來了,這世界起了極大的變化:歷史、文化、政治、社會、經濟、道德、風俗、習慣都受了深遠的影響。今天凡博愛、自由、平等、人權……等等響亮的名詞無不由耶穌基督而來。 那真正的王耶穌基督為什麼要以這樣謙卑的身份來到人間呢?原因十分簡單,耶穌說:「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