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漆哈拿

銀必須重 但不可顯得重

外面樸素,裡面貴重。 曾讀《猶太人的父母──如何教養孩子》這本書,其中有一句:「銀必須重,但不可顯得重」,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及聯想。 注重內在而不炫耀 「銀必須重,但不可顯得重」,此句乃是紐約猶太裔富豪之一菲利普‧丁古達德夫人的座右銘。譬如說:衣服必須用最高級的布料、最高級的技術做,但絕不可用鮮艷的顏色、最新流行又最漂亮的式樣。未滿四十歲的女性,無論多麼有錢,不可穿貂皮大衣。換句話,就是不把自己裝飾得過分炫目而惹起別人的反感,不過還是要適宜地使用高級的東西。 猶太人教導小孩子,從小就養成裝束簡單而且整齊,避免愛炫耀、追求特異的行為習性;注重內在,而不於外表上過分追求,這是一種很實在的教導。這也令人感覺無論在那一階層的猶太人,他們都不顯得重「耀眼、高調」,實際上卻能讓人感覺得到他們的重「份量」及帶給人的壓力。 環顧我們家的鄰居,一家有四個上高中的男、女孩子,他們上學開的車子是賓士、富豪、BMW、Lexus;家中的電視有半面牆那麼大,兩旁裝置高級音響及卡拉 OK;這些都面向窗外,一到夜晚,不拉上窗帘,外暗內明,往往引起來往過路和開車人的側目。到了週末,音響的喧嘩更成為打擾附近居民的噪音,引起鄰居的反感。 另一家則將整棟房子拆掉,重建二樓紅磚宅第,將附近社區景觀整個破壞;一副大爺有錢,你奈何我的德性﹔他有三個大錢,有二個半都掛在鼻子上,在左鄰右舍面前搖來晃去,弄得大家都不喜歡他們,這是「銀重又顯得重」的結果。 同樣地,另一家鄰居,我們都是在外面澆花、整理院子、散步打招呼而認得,一戶平常宅舍,尋常人家,開的賓士、BMW都停在車房裡。認識久了後,便邀我們去他家中小坐,才看見屋內陳設之精緻。也因此見識他們事業遍及全球的富有。主人給我們的名片上只印了姓名三個字。他說他的頭銜如果都印上,正、反兩面都不夠印,知道他名字的人,都知道他的實力。如果不經他提起,我從來都沒有想到有這麼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住在我們附近。他是一位「銀重而不顯得重」人。 有一年,在美國的亞裔權利聯盟的記者會上,二位越裔年輕女生聲淚俱下地講述她們去年遭警察誤認作幫派分子,被拍照存檔,後再度遭到警察逮捕、恐嚇並騷擾的經過。律師認為她倆成績都是全 A的資優生,沒有犯罪紀錄,只因穿著警方「界定」的幫派服裝,出現在幫派分子出沒的地區,就被當作幫派分子而遭逮捕有些不公平,因此要求警方改變、修正政策及要求賠償損失。 我則認為,除了律師依循法律途徑保障亞裔青少年的基本人權之外,這些全 A資優學生也需要有一些正當穿著的教導,因為無論是否是警察,都很容易憑眼見來界定人 的品類,希望他們不但具有內在資優的實力,也要有外在穿著合宜的智慧。 弱點即強處 數年前,我們全家去優勝美地度假。回程一遊紅木林區,只見整個林區裡,一棵棵大紅樹木聳立,一棵倒下的大樹,可容一隊騎兵走在其上。在這許多可容一、二十人連手圍抱的大樹面前,豎立一標牌 ,說明它根淺易倒,請勿踐踏入它的根部四周;同時木質鬆軟,不易製成傢俱等……這些外表的弱點,不致引人覬覦而遭人盜伐,才留下這片壯觀的紅木樹林,供人觀賞,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為什麼它面前另立一牌,上面寫著“ Weakness Is Strength” 「弱點即強處」的道理 ,非常發人深省。其實我們知道紅木有相當大的利用價值,這和猶太人的「銀重而不顯得重」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教育孩子的事上,猶太人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不僅能教導孩子,也向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人提供很好的例證和榜樣。 相關經文: 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前3:4) 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愚昧人心裡所存的,顯而易見。 (箴 14:33)

歡迎回家

夫妻爭吵,在所難免,此乃正常之事,如果再加上「外人」(夫妻之外的人)參戰,那就會熱鬧非凡。我家爺爺家書常提示我們,倆口子吵架,一個在樓上,另一個就到樓下去;一個在這個房間,另一個到別的房間去。意思是沒有別人拉架,就自己轉移陣地,漸漸熄火,鳴金收兵。

相愛相伴共白頭

唸研究所那兩年的日子裏,是他每天送我上車,也是他每晚站在山仔后的車站等我。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無論颳風下雨,只要下車,他在那裏;下雨天帶傘及外套,先陪我去吃碗麵暖和暖和,然後一路伴我走回我的宿舍。有時,他看我白天累了,就到山下學校來接我,因他怕我太累了,會睡過站到陽明山去。冬天很冷的日子,他的大手握著我那冰冷的小手,一起放在他的風衣口袋裏。使我想起爸爸曾有六年的時間是在桃園南崁車站等我放學,接我回家;他的一握和爸爸一握,是那麼一樣及溫暖。

沒有時間恨

愛、忘記和寬恕,是一生一世要學好的功課。 有一天駕車在路口等紅綠燈時,看到前一部車的後保險槓上貼了一張貼紙,上面寫著“No Time to Hate”(沒有時間恨),心中感觸良多,一路上都在想著這句話。人生苦短,每天要做、要忙的事很多,那有時間去「恨」呢?世上不是還有更多人、更多事正等待著我們去關愛嗎? 通往自由路上的鑰匙 愛與恨都是要「付出」的,但「結果」卻大不一樣。聖經上提到愛時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吳玲瑤女士在《寬恕的胸懷》一文中說到:「原諒他人是通往自由解脫路上的鑰匙,從此可以不必為恨付出很高的代價,省卻了生氣懊惱,省卻了想去報復的精力,省卻了為要報復而去做些奇奇怪怪的事。」 我們常常計算別人虧負我們的時候,一一細數,清清楚楚,最後我們也許會說已經原諒他了。其實當我還在數,還記得的時候,表示我們還沒有原諒,並沒有寬恕。 前幾個星期,去市場買東西,女兒先進去,我停車關門時,左手用力一關,正好將右手食指夾住,當我將門拉開,食指已壓成扁扁的 ,立刻發紫瘀血,我忍痛將它揉回原形,但已整個手指腫了起來。女兒看見我舉個手指走進市場時,心疼得直問怎樣會這樣,我只好說:「媽老了,手腦不能並用了嘛!」其實,我的手被壓住的那一剎那,心裏立刻明亮起來。因為我一直分心分神在氣憤一件事,氣一個人對我撒謊,因為隱藏的事沒有不顯露出來的,當我發現這人的謊言,心中就氣憤不已,一直嘀咕這位親戚,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為什麼這樣壞?「唰」的一下,手夾住了。 在「還原」的那幾個星期,都是拇指、中指夾著筆在「二指發功 」地「畫」字,每次看到它,都使我深深警惕,原諒一個人多麼不容易,真愛一個人多麼難,因為我們有太多東西不能忘記,而不能寬恕。我們是戴上手銬而丟掉鑰匙的人,怎麼會有自由呢?「恨」把我們困住了。 只有神才能復仇 近日讀畢《猶太人的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一書,其中有一篇講到,「別人所加的危害不可忘,但要寬恕;復仇和憎恨這二件事,我們絕對不教孩子。」如眾所知,猶太人的歷史,若說是「迫害的歷史」實不為過,但這期間,猶太文獻對這種迫害卻沒有一篇以憎恨的情感記錄下來。「我們的觀念是只有神才能復仇,因此孩子在學校或家庭都受到這樣的教導:不可忘記邪惡的人對你所做的事,可是你要寬恕他。」 「忘記」報復和懷恨 猶太人的父母會將他們受迫害的歷史說給孩子們聽,並重複說絕對不可忘記,「不忘記是希望不再有這種事情發生,因為歷史是往好的方向前進,不可拘泥於過去,而要向前邁進。」猶太人的不忘記和寬恕就是「忘記」去報復和懷恨。 憎恨與復仇就是拘泥於過去,也停留在過去。不忘記對個人來說也是希望這件事不再發生,如再發生在我身上,我必不這樣待人,因為有多大的痛苦和傷害我已受過,如果我承受的也還諸於人,那就是報復不是寬恕。 有一年,全家人到黃石公園旅遊,眼見大片森林歷經大火燒毀殆盡,滿目瘡夷。據管理員說如果森林要再恢復往日蔥鬱舊觀,當在百年之後。我坐在一片焦林中拍了一張照片,想著百年之後,在同一個地方林木蒼翠茂盛,影中人卻不在其中了,人有什麼好爭好恨的呢?這和「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道理豈不都一樣嗎? 1991年愛荷華大學的盧剛殺人事件仍猶在目,但有沒有人注意到被害的柯莉瑞博士 (Dr. T. Anne Cleary)的三個兄弟竟然發表了一封致盧剛家人的慰問信,以仁慈與愛相互勉勵,安慰遠在中國大陸的盧剛一家人,而受害教授史密斯博士的太太更在事件發生之後約四週的感恩節晚上,邀請山林華太太及許多中國留學生到她家去共享感恩節的晚餐。 當我讀到這篇報導的時候,深受感動,我才真的領略到什麼是愛、忘記和寬恕,這是我們一生一世要學好的功課。也和猶太人一樣,要教導孩子們一起學的功課。